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白僵菌与溴氰菊酯混用防治刚竹毒蛾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通过应用白僵菌、溴氰菊酯粉及其白僵菌与0 05%和0 075%溴氰菊酯混合粉,对刚竹毒蛾进行了室内外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白僵菌和溴氰菊酯的混合使用存在着增效作用,以白僵菌加0 05%溴氰菊酯粉(4∶1)防治效果较好,大面积防治平均效果达96%以上,较单用菌粉和药粉效果分别提高14 4%和23 9%,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住高虫口林分害虫的严重危害。单独使用白僵菌或溴氰菊酯粉防治刚竹毒蛾药效比不上混合使用的效果,证明溴氰菊酯粉可作为白僵菌粉剂的增效剂。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测定 Bt菌液对鞭角华扁叶蜂的胃毒毒力的基础上 ,进行了 Bt菌液单用和与 2 .5 %溴氰菊酯乳油混用防治鞭角华扁叶蜂 Chinolyda flagellicornis(F.Smith)的研究。室内生物测定表明 Bt菌液对鞭角华扁叶蜂有着较高的毒力 ,它的 L C50 值为 91 3 (稀释倍数 ) ;Bt菌液和溴氰菊酯乳油的混合使用存在着增效 ;林间试验的防治效果经济指数表明 ,Bt菌液和 2 .5 %溴氰菊酯乳油在混合药液中的稀释倍数分别为 5 0 0和 2万倍时 ,是最为理想的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3.
应用白僵菌Bbfj菌株、苏云金杆菌(Bt)粉剂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剂对马尾松毛虫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混剂防效好于白僵菌Bbfj和Bt单剂,而且有一定的速效作用;筛选出Bbfj与Bt粉剂以2∶1比例混合防治最适,大规模防治平均效果达90%以上。Bbfj与Bt混合防治是快速而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配制马尾松毛虫复合微生物杀虫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连续5年系统观察,基本掌握了木橑尺蠖的生物学特性嘟辛?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25%灭幼脲3号0·1%药液,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1%或0·067%药液,20%除虫脲0·05%或0·04%药液防治木橑尺蠖幼虫,效果均在80%以上。但以25%灭幼脲3号0·1%药液,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067%药液,20%除虫脲0·04%药液防治最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5.
刚竹毒蛾白僵菌优良菌株筛选及生产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蔡国贵 《林业科学》2003,29(2):102-108
本研究对天然刚竹毒蛾僵虫蛹分离纯化的 8个球孢白僵菌菌株 ,进行了菌落形态、菌落生长、产孢量和发芽率等培养性状测定 ,并与 4个马尾松毛虫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了室内外防治刚竹毒蛾试验比较 ,结果表明 :菌株间的培养性状和毒力有明显差异 ,各菌株存在较明显的寄主专化性 ,分离自刚竹毒蛾的菌株毒力较高。筛选出BP4和BP1 2个优良菌株 ,具有菌丝生长速度快 ,产孢时间短 ,产孢能力强 ,毒力高等优点 ,并将最优的BP4菌株应用于生产 ,菌粉平均含孢量达 2 3 8 7×1 0 8·g- 1 ,平均孢子发芽率达 96 2 % ,林间防治越冬代刚竹毒蛾平均效果达 92 3 % ,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漳州市木毒蛾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的方法,摸清了漳州市沿海防护林木毒蛾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和生活习性,常年设置214个虫情监测点进行监测调查,并开展了多种措施的防治对比试验,提出了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应用白僵菌、Bt、LxNPV生物防治为主,辅以人工采摘卵块、灯光诱杀、喷洒2.5%溴氰菊酯农药以及保护利用天敌的综合治理策略,并完成了大面积的生产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经Bt 2× 10 7、 4× 10 7、 6× 10 7、 8× 10 7、 1× 10 8孢子 /mL5种浓度对 4龄文山松毛虫的室内生测 ,筛选出松毛虫死亡率达 70 %的最佳浓度为 2 0× 10 7孢子 /mL ;以此浓度的Bt与DCPV复配试验 ,选择残存虫DCPV感染率 5 0 %的DCPV最低浓度为 6 0× 10 5PIB/mL。林间应用最适的Bt +DCPV复配浓度是 6 0× 10 7孢子 /mL +4 0× 10 5PIB/mL ,其防治效果为 82 0 8%。  相似文献   

8.
于2022年,在福建省东山县西埔镇梧龙村木麻黄防护林开展林间单独施用及混合施用白僵菌、绿僵菌粉炮防治木毒蛾幼虫试验。结果表明,在木毒蛾的2~3龄幼虫期,在林间施放白僵菌粉炮60个·hm-2防治木毒蛾,校正防效可达78%以上;施放绿僵菌粉炮30个·hm-2防治木毒蛾,校正防效可达80%以上;施放白僵菌和绿僵菌粉炮各15个·hm-2混合防治木毒蛾,校正防效可达84%以上。表明林间应用白僵菌和绿僵菌粉炮防治木毒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且二者混合施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增效效果。  相似文献   

9.
白僵菌生产工艺规范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白僵菌不同工艺技术生产菌粉产孢量比较研究 ,筛选出工艺规范化生产各环节的最优组合技术参数 ,提出二级液体 (7%麦皮煮出液 )和三级固体培养基 (麦皮∶谷壳 =9∶1)及其液固接种量 (1∶1)最适配方 ,并确定前 3d三级固体开放培养发酵最适温度为 18~ 2 2℃、相对湿度为 95 %~ 10 0 % ,还总结出以二级液体振荡培养 6 0h接种 ,三级固体发酵培养 7~10d ,可获得最优质的菌粉 ,平均含孢量达 2 0 0× 10 8个·g-1以上 ,缩短生产周期 1/3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菌厂经济收益 ,为菌厂大量生产提供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鳞翅目比较敏感的4种苏云金杆菌菌液浸渍龙眼叶片,喂食3~4龄龙眼裳卷蛾幼虫,5 d后感染浓度与死亡机率值回归方程为Y1=1.063 5+0.451 5X,Y2=-1.447 0+0.813 0X,Y3=0.205 9+0.615X,Y4=3.002 6+0.117 9X;半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5.236 8×108、8.517 1×107、6.237 4×107和8.7648×1015cell/ml.以3×108cell/ml浓度感染4龄幼虫,其致死中时间LT50值分别为5.747 3、3.557 2、4.817 7、16.086 2 d.结果表明Bt(2)菌株对龙眼裳卷蛾毒力次于Bt(3),但致死中时间最短,可供农林业生产上应用于林间防治.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广东省郁南县西江林场设置了4种株行距(1.7 m×4 m,2.0 m×4 m,2.5 m×4 m,3.0 m×4 m)试验,分析不同造林密度(1470、1250、1000、833株 ·hm-2)对0.8~7.8 a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有显著的影响;除0.8 a生的林分保存率外,其它年龄的林分保存率均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470株 ·hm-2与其它3种密度间的林分保存率存在显著差异;造林密度对林分平均高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较小;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逐步递减,1470、1250株 ·hm-2与其它两种密度间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在2.8~7.8 a生时均存在显著差异;在7.8 a生时,以1250株 ·hm-2为造林密度的林分蓄积量最大,达195.0 m3·hm-2,分别比造林密度为1470、1000、833株 ·hm-2的林分高16.28%、5.86%和14.37%.以获得较高的林分蓄积量为目标,初步推荐1000~1250株 ·hm-2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2.
巨尾桉大径材间伐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培育巨尾桉大径材,对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的10年生巨尾桉,开展二次间伐试验,首次间伐在造林后3 a进行,第二次问伐在第1次间伐后3 a进行,分别设置间伐株数2/3、1/2、1/3及不间伐(对照)4种间伐强度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次间伐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林分,其平均胸径23.6 cm、立木单株材积0.552 5 m3、林分蓄积356.379 m3·hm-2、经济效益为293 385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1.2%、54.2%、5.2%、28.4%,均优于其他不同处理.表明间伐强度以株数1/3为宜,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巨尾桉大径材林分,其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喜树幽斑螟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喜树幽斑螟是喜树的一种新害虫。该虫的综合防治应以生物防治为基础。试验表明,复合生物杀虫剂对幼虫有良好防治效果,低龄幼虫盛发期可喷洒Bt-8010 1-2×109孢子·ml-1+白僵菌1-2×108孢子·ml-1+80%DDVP1/20000;冬季树干涂白也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引种台湾用材树种红桧、光蜡树苗木繁育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扦插育苗、种子育苗等一系列指标,比较了台湾红桧与福建柏、台湾光蜡树与白蜡树的育苗效果,结果表明:当用ABT处理时,引进树种红桧的扦插成活率均高于福建柏;光蜡树的成活率均高于白蜡树,3种浓度下,台湾红桧和福建柏的成活率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浓度为40×10-6mol·L-1和80×10-6mol·L-1时,光蜡树和白蜡树的成活率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浓度为120×10-6mol·L-1时,这种差异只能达到显著水平。用NAA处理时,红桧的扦插成活率亦高于福建柏,80×10-6mol·L-1浓度时,二者的差异可达到极显著水平,40×10-6mol·L-1和120×10-6mol·L-1浓度时,二者的差异只能达到显著水平;光蜡树和白蜡树的成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80×10-6mol·L-1浓度时,二者的差异可达到极显著水平,40×10-6mol·L-1浓度时,二者的差异只能达到显著水平,而120×10-6mol·L-1浓度时,2树种间无显著性差异。红桧和福建柏的发芽率和苗高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成苗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苗径的差异不能达到显著性水平。光蜡树与白蜡树的成苗率和苗高的差异均可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发芽率和苗径的差异不能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使用双翅目昆虫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Fallen )胚细胞系L-2/M delta 2-3作为研究材料,制备10个密度试验组(0.81×106~2.88×107 个·mL-1,每组跨度大于2.00×106 个·mL-1),分别在冻后第6、10、14个月对各组细胞冻后活力、回复时间长短、以及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密度因素对细胞系L-2/M delta 2-3长期冻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冻存密度对细胞系L-2/M delta 2-3冻后活力和状态恢复均有显著影响( P<0.05 )。细胞冻后活力下降速率随冻存密度增高而减慢,复苏后细胞状态恢复所需时间较短。将L-2/M delta 2-3的冻存密度提高至1.3×107 个·mL-1以上有利于细胞活力的保持与冻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短柄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短柄(Quercus glanduliferavar.brevipetiolata)的DNA为材料,对影响PCR扩增效果的一些因素诸如模板DNA用量、Taq酶的用量、镁离子浓度、dNTP的浓度、引物用量和牛血清白蛋白浓度等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显示适合短柄ISSR-PCR分析最适宜的PCR反应条件为:10μL PCR反应体积中,1×Taq酶配套缓冲液(10 mmol.L-1Tris-HCl,pH9.0,50 mmol.L-1KCl,0.1%Triton X-100),0.75UTaq DNA聚合酶,2 mmol.L-1MgCl2,0.2 mmol.L-14×dNTP,12 pmol引物,10 ng模板DNA,2 mg.mL-1牛血清白蛋白。短柄ISSR扩增较适宜的退火温度为54.4℃。  相似文献   

17.
杨树纤维用材林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以银中杨和青山杨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正交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用N肥、P肥和复合肥进行施肥试验,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试验结果证明:银中杨适合施N肥和P肥150~200g.株-1,青山杨适合施复合肥100~150g.株-1;最佳施肥时间是6月中旬至7月中旬;施肥能提高木材产量7.0%~16.6%;投入与产出比为1∶1.98。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绿僵菌和白僵菌林间防治木麻黄毒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并采取施放粉炮和喷菌液2种方式,对木毒蛾进行林间防治。2 a试验结果表明:2009年,施放粉炮15 d后,粉炮用量60个.hm-2的木毒蛾校正死亡率:绿僵菌为(54.1±3.7)%、白僵菌为(51.8±1.8)%,显著高于粉炮用量30个.hm-2的处理;2010年,粉炮用量45、60个.hm-2处理15 d后,绿僵菌处理木麻黄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1±3.6)%、(90.3±3.1)%,白僵菌处理分别为(88.5±8.1)%、(85.6±4.1)%,2种粉炮用量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30个.hm-2处理。使用绿僵菌和白僵菌菌液喷雾12 d后,木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3.9±6.3)%、(89.7±3.8)%。施菌后木毒蛾的化蛹率显著降低。林间湿度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干旱少雨天气防治效果较差,阴雨湿度大的环境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沙棘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季节,利用全光照喷雾育苗装置,在塑料容器中装入河沙∶锯末∶田土=5∶2∶3的混合基质,将插穗用质量分数为1.0×10-4的ABT3号生根粉溶液浸根1h或质量分数为5.0×10-5的溶液浸根2h后扦插,扦插深度6~8cm,能有效地提高沙棘嫩枝扦插苗生根率及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LxNPV)杀虫剂:Ⅱ.制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人工饲毒养虫并结合林间防治木毒蛾,回收病死虫尸,获取毒源,添加各种辅助剂,配制成901-1可湿性粉剂和901-2乳剂,进行林间大面积防治木毒蛾试验,10天防治效果达80%以上。实验表明,丙酮-乳糖共沉法回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回收率可达80.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