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该文较详细地阐述了张北县南山生态公园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关系,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及演替规律,科学营造乔、灌、草多层结构的生态环境林,增加城市森林绿量和景观层次,提高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创建生态文明城市,为张北的视觉景观增加了可圈可点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郑州市3大水系滨河公园建设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阐述了滨河公园的概况、绿化景观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滨河公园的建设需要满足修复水体、美化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创造休闲空间等要求,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地位斐然。通过以花都湖环境建设工程中多个个性鲜明主题园区的精心营造、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的巧妙组合并取得良好的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例,探讨景观主题多样化在滨河公园生态廊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建造手法,希望滨河公园生态廊道可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绿地要与城建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同步或优先,规划中要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植物景观多样性建设计中,要合理地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配置,发挥绿地水循环、气候调节、降低污染等功能,追求整体的系统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同时.要注意增加绿量。我国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绿地率要求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城市滨河公园景观进行维护和改善,以保定滨河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坚持整体性、功能性、生态性、文化性规划原则,对滨河公园的园林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并通过功能划分,将道教文化内涵融于其中,塑造文化底蕴深厚、体现自然之美的景观环境;通过历史文化价值传递,结合场地条件,运用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传统造园手法,将原来平直的河岸打破;通过一收一缩,划分水面,由水的流线弧度构成道家八卦的图案,辅助以周围植物景观、木栈道的设计,将自然与现代融合,以期为今后滨河公园园林景观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顶极群落原理,科学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营造具有地带性特色的生态绿地,使之能够参与自然界的循环演替,营造人、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城市生态景观,从而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惠安科山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重塑,必须以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为前提,尊重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过程、机理要求,重视日常的生态管护,并通过公园功能区重组、基础设施生态化改造、水体修复、森林景观提升及生态文化建设等来打造清澈秀丽、景观自然丰富和谐、生态文化浓厚的城市森林公园。  相似文献   

8.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生态园林是城市园林建设的目标模式,是营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满足景观欣赏要求等多重目的的城市生态园林系统,提高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规划建设的质和量,完善其功能,建造兼具自然和人工特色的优美景观。景观生态学作为一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斑块—廊道—本底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连通理论对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城市生态公园在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凸显出越发重要的作用。以成都市活水公园为例,从利用植物进行水质净化、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遵循最小成本法则、自然式植物配置和以府河为导向的景观格局等方面探讨了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  相似文献   

10.
李华 《热带林业》2005,33(2):13-15
综述建设生态城市,创建城在绿中、城在花中、城在水中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城市文明健康的标志。通过系统工程措施改善城市系统的能流与物流传递,调整城市绿化的结构、功能、景观格局和生态管理,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可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创建一流的人居环境,而且还可以“以绿引资,兴绿致富”,实现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程晓山 《广东园林》2006,28(1):27-29
通过介绍佛山中央公园与滨河公园的深化设计,探讨如何运用各种造园手法,通过细节处理,将公同概念设计方案进一步深化为功能结构完善、景观效果突出的实施方案,结合地方文化特点,打造全新的地域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2.
滨水带状公园中的慢行活动空间是促进居民健康的重要城市空间。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慢行路径、慢行设施、慢行景观3个方面和16个评价指标构建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空间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权重结果表明慢行路径对于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最为重要,出入口、道路连通性、无障碍设计、水岸与边坡防护设施对慢行活动影响较大。并以海口市西海岸带状公园为例,计算公园各区段综合得分和各指标得分,得到各区段在打造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方面的评价及改造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型驳岸设计--以佛山中央公园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晓山 《广东园林》2006,28(1):14-17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公园水体功能不仅要满足景观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其在生态保护方面所起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城市公园水体常用的驳岸形式及存在问题,提出建设生态驳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佛山中央公园为例,在城市公园水体驳岸设计中引入生态保护的理念,兼顾人类和自然的共同需求,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滨水环境作为现代城市居民观赏、游览、休闲、活动的空间,其景观设计尤为重要。如何营造舒适怡人的滨水环境是景观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介绍顺德桂畔海东岸南方智谷段景观方案,对滨水景观的空间营造方法、景观环境的美化手段等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以期为该类型景观空间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心区滨水公园是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承载城市记忆,为市民提供亲水、休闲、娱乐功能的场所。广州的滨水公园在2000年后曾经历各种升级改造,但均未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与景观效果。以流花湖公园品质化提升为例,探讨城市滨水公园在防洪排涝的前提下如何兼顾历史延续、景观营造和生态持续。项目首次采用了园林、水利、市政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方式,提出了有序列地全面打开公园围墙,循序渐进地构建全园清水型生态系统,以尊重历史为原则的全园建筑整改,以及结合市民情感需求打造流花十景等策略,使一个封闭、衰退的老公园重新焕发新活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石家庄滹沱河生态休闲区滨水公园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等基础资料进行调查解析,了解场地存在问题,结合滹沱河景区总体规划,在设计中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将滨水公园设计为"一线、一带、四区、九大景"自然式城市滨水景观;场地设计保持与外环境协调,划分成4个分区,即花卉观赏区、安静休闲区、生态湿地区、活力运动区;园内九景的设计结合场地特征基础,满足功能性、生态性、亲水性等,形成动静结合、景观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连续景观线,分别为城市广场、生态湿地、密林野趣、滹沱记忆、长岛清影、临水吟诗、瞭望自然、浪漫教堂、梦幻花镜;园内种植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采用自然式种植形式,将石家庄滹沱河生态滨水公园设计为集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17.
潘旋 《广东园林》2008,30(5):40-42
佛山市文华公园是佛山市禅城区中心组团城市景观轴线的重要节点。整个公园采取开放式设计,力图建设成为一个高品质的具有浓郁岭南文化意蕴的“城市绿色客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公园绿地养护服务的现行采购模式、维护模式、管理考评体系等进行了论述,为镇街公园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容·融     
何司彦 《广东园林》2008,30(2):20-25
通过对水滨公园景观形态的设计。营造具有历史文化沉淀和生态教育意义的滨水生态公园,并借此探讨人本主义、生态景观、历史文化和艺术造型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卢琼 《广东园林》2009,31(4):46-48
以佛山区域陶文化遗产主题公园为例,论述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园林建设的可行性,总结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途径是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为佛山及同类城市未开发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园林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