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适宜秦巴山区种植的抗旱玉米品种,以产量为直接鉴定指标,以抗旱指数和抗旱隶属度为评价方法,对6个玉米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6个玉米品种的耐旱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伟隆105hy11号汉玉9号汉玉8号hy13号hy10号,其中伟隆105、汉玉9号和hy11号属于强抗旱品种,汉玉8号属于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2.
在宁夏南部干旱山区,对引自我国燕麦主产区的7份燕麦品种的抗旱系数(GI)、干旱敏感指数(SSR)、抗旱指数(DI)等指标进行观测,以筛选抗旱品种。结果表明,燕科1号抗旱指数1.77,为1级抗旱(高抗)品种;坝莜8号抗旱指数1.22,为2级抗旱品种;宁莜1号、本德为3级中抗品种;白燕2号为4级弱抗品种;草莜1号为5级不抗品种。  相似文献   

3.
选取28个八仙花品种叶片的16项解剖结构指标进行观察,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研究八仙花叶片解剖结构与其耐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八仙花叶片为典型异面叶,上表皮细胞厚度均大于下表皮细胞厚度,气孔仅分布于叶片下表皮,呈椭圆形或近圆形。16项解剖结构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将其聚为5类,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五个影响植株耐旱性的主要指标为气孔密度、中脉厚度、下表皮长度、组织结构疏松度和栅栏组织/海棉组织(简称栅/海),再应用隶属函数值法对28个八仙花品种的耐早性进行排序,按平均隶属度将不同品种的耐旱性分为抗旱类型、中度抗旱类型、低抗旱类型和不抗旱类型四类。17号、19号、23号、25号和20号为抗旱类型;12号、18号和5号为中度抗旱类型;11号和24号为低抗旱类型;其余64.29%的品种均为不抗旱类型。  相似文献   

4.
刘卓  王志锋  耿慧  于洪柱  徐安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42-17444
[目的]研究15个紫花苜蓿品种抗旱性。[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对15个苜蓿品种进行人工干旱胁迫,测定其干旱胁迫后植物体的相对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水饱和亏缺3个抗旱指标。通过对不同苜蓿品种的抗旱隶属函数值进行计算,对不同苜蓿品种的综合抗旱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将15个苜蓿品种划分为3类,高抗旱苜蓿品种:敖汉、公农2号、宁苜1号、龙牧801;中抗旱苜蓿品种:公农1号、龙牧803、MagnumV-wet、农宝、竞争者、大叶、中苜1号;弱抗旱苜蓿品种:公农3号、WL-525、朝阳、胜利者。[结论]高抗旱苜蓿品种为敖汉、公农2号。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方法]采用盆栽人工控水法对参试74份马铃薯材料进行抗旱性鉴定,测定各材料的抗旱系数、抗旱指标、薯块膨大期叶面积指数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并将薯块膨大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叶面积指数与抗旱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白脚板、威芋3号、咪咪洋芋、冀张薯8号、鄂薯7号、毕引2号、克新19号、云薯501、米拉9个品种为高抗旱品种,大方本地洋芋、中薯14号、SO3-753、05-191、SO4-2303、大白花、SO1-198(7)、丽薯6号和春薯4号9个品种(系)为中抗旱品种,其余品种(系)均为低抗旱或不抗旱品种。且马铃薯抗旱系数的高低与叶面积指数相关性较小,而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有直接相关性。[结论]马铃薯人工控水抗旱栽培是一项节本、增效的技术,这为马铃薯资源抗旱性鉴定和筛选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定13个广西春大豆品种的抗旱性,为广西春旱地区推广大豆新品种提供依据,并为利用简单高效的形态指标进行大豆抗旱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盆栽干旱胁迫法,利用叶片萎蔫度、抗旱系数、隶属函数值指标对13个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桂春8号、桂春10号、桂春11号叶片萎蔫度综合评定为Ⅰ级;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桂春1号抗旱系数均大于0.70,其隶属函数均值也高于0.65。【结论】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和桂春1号均为高抗旱型品种,可在广西春旱地区推广种植,并可作为抗旱性品种资源应用于抗旱育种;选择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主要特征性状如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果数、分枝数、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等,利用抗旱系数或隶属函数进行高抗旱型大豆品种选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种甘蓝型油菜的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理评价不同油菜品种,筛选抗旱油菜资源,保障油菜稳产,为抗旱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在苗期采用反复干旱法,评价17份甘蓝型油菜资源;在成株期进行田间直接鉴定,评价19份资源的抗旱性.【结果】苗期3次干旱处理幼苗存活率平均值不断减小,存活率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上,材料间存活率的差异较大;单株产量抗旱系数、单株产量抗旱指数分别与综合抗旱性度量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反复干旱存活率与单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均无显著相关性.苗期评价得到了5份强抗旱品种,即青杂12号、陇油11号、中双11号、青杂9号和圣光401;成株期3种抗旱评价方法中青油14号和青杂9号均为强抗旱品种.【结论】在筛选到的8个抗旱品种中,综合不同发育期和不同干旱胁迫方法下的各项抗旱性评价指标,青杂9号为强抗旱品种,且在干旱胁迫下仍具有一定丰产性和稳产性,可为后期育种工作抗旱亲本材料的选择提供理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16个玉米杂交种的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已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的抗旱性,利用人工控水坑栽试验,研究并评价了16个玉米杂交种的抗旱性差异。结果表明,参试玉米品种产量在非干旱胁迫处理与干旱胁迫处理之间的差值最大达到1 987.62 kg/hm~2,最小为287.50 kg/hm~2,干旱胁迫处理平均减产1 077.03 kg/hm~2。参试玉米品种的抗旱系数介于0.82~0.97,抗旱指数(DRI-1)介于0.74~1.14。依据抗旱指数进行分析,郑单1002、郑单958、郑单538等3个玉米杂交种抗旱级别为2级,抗旱能力较强;浚单20、伟科702、豫单606、先玉808、豫安3号、郑单528、先玉335、德单121、中种8号、农华101、桥玉8号11个玉米杂交种抗旱级别为3级,属中等抗旱品种;蠡玉16和中科4号2个玉米杂交种抗旱级别为4级,抗旱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定13个广西春大豆品种的抗旱性,为广西春旱地区推广大豆新品种提供依据,并为利用简单高效的形态指标进行大豆抗旱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盆栽干旱胁迫法,利用叶片萎蔫度、抗旱系数、隶属函数值指标对13个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桂春8号、桂春10号、桂春11号叶片萎蔫度综合评定为Ⅰ级;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桂春1号抗旱系数均大于0.70,其隶属函数均值也高于0.65。【结论】桂春8号、桂春11号、桂春10号和桂春1号均为高抗旱型品种,可在广西春旱地区推广种植,并可作为抗旱性品种资源应用于抗旱育种;选择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主要特征性状如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果数、分枝数、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等,利用抗旱系数或隶属函数进行高抗旱型大豆品种选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干旱条件下田菁的抗旱能力及其生理机制,该研究于2016年在安徽凤阳以田选10号、盐菁胶1号、盐菁胶3号、田菁3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调查了干旱处理前后不同田菁品种幼苗的植株形态变化,测定植株样品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比较不同田菁品种的抗旱指数。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植株株高和鲜质量显著降低8%~20%,体内生理指标则显著增加15%~143%。通过比较不同品种的抗旱指数,得出田选10号和盐菁胶1号抗旱能力较强,而另外2个品种的抗旱能力较弱。抗旱力强的品种在干旱处理后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更多,而抗旱力弱的品种丙二醛含量更高。  相似文献   

11.
宋伟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572-12574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春大豆苗期抗旱类型,筛选抗旱资源,为黑龙江省选育抗旱春大豆品种提供优异亲本。[方法]利用干旱反复法对黑龙江省78份春大豆材料进行干旱胁迫,采用盆栽试验,每盆(50em×30cm)保苗10株,每处理3次重复,对照土壤含水量为80%,在大豆3初复叶时进行胁迫,通过调查幼苗的存活率确定不同材料的抗旱类型。[结果]78份供试材料中,抗线号、龙字号、大豆品种和黑河号品种抗旱和不抗旱类型分布比例相差不大,而黑农号大豆品种全部属于抗旱型材料,合丰号和绥农号大豆品种抗旱类型居多,垦丰号和垦豆号品种全部属于非抗旱类型。[结论]耐旱品种有抗线5号、黑农51、黑农52、黑农60、黑农61、龙小粒豆2号、龙青大豆1号、龙黑大豆1号、合丰48、合丰50、合丰51、合农62、绥农28、绥农30、垦丰7;较耐旱品种有抗线4、抗线6、抗线7、黑河43、黑河50、黑河51、黑河53、黑农38、黑农44、黑农48、黑农62、黑农64、黑农65、龙小粒豆1号、合丰35、合丰56、新合丰25、绥农15、垦丰11。  相似文献   

12.
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山西旱地小麦品种的抗旱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个旱地主栽品种(系)为试材,通过旱棚和大田不同水分处理,利用抗旱指数(DI)、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束缚水、光合速率五项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方法对测定的指标进行抗旱性分析和综合评价,为小麦的抗旱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抗旱性可划分为4个类型:运旱805、运旱115和运旱719是强抗旱品种,运旱116、运旱20410、运旱js01和运旱102为抗旱品种;运旱618、晋麦47号和晋麦79号为中等抗旱品种;勇南2号和舜麦306为弱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玉米品种,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10个主栽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控制干旱条件下,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比较与评价。结果表明:嫩单15、郑单985和垦单10号为高抗旱玉米品种;嫩单13、先玉335、鑫鑫2号和誉成1号为中等抗旱玉米品种;兴垦3号、吉单27和先玉508为不抗旱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模拟试验,研究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4个甘蔗品种(系)伸长初期叶片质膜透性和收获期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甘蔗品种(系)的抗旱能力不同,ROC22的抗旱能力最强,福桂1号和福桂3号的抗旱能力差别不大,而福桂2号属于干旱敏感型品种。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促进不同甘蔗品种(系)的抗旱作用不相同,与清水处理相比,壳寡糖处理能提高ROC22和福桂1号的抗旱能力,黄腐酸处理能提高福桂2号和福桂3号的抗旱能力,而生命素处理仅对提高福桂2号抗旱能力有一定作用。叶片质膜透性与抗旱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02。甘蔗伸长初期叶片质膜透性可作为甘蔗品种抗旱性评价的一个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5.
 选择抗旱性不同的6个旱稻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多项田间生产性能指标和抗旱生理指标,探索以多指标综合评价旱稻品种间的抗旱差异,并对其抗旱能力进行聚类分析及按抗旱力大小进行排序及分类。结果表明:(1)中旱3号和98-1抗旱力最强为第1类,绿旱1号为第2类,农选2号、中旱221和中旱215为第3类;(2)中旱3号生理生态适应性能表现最好,有必要作为选择目标进行多年多点试验,以期筛选出南方红壤地区既高产又耐旱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6.
几种常绿阔叶树在北方地区抗旱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在北京试种成功的5种常绿阔叶树木为材料,以普通大叶黄杨为对照,测定多项水分生理和光合生理指标,探索以多指标综合评价常绿阔叶树木树种间及树龄间的抗旱差异,并对其抗旱能力进行主成分分析及按抗旱力大小进行排序和分类。结果表明:常春藤京8号2龄树木和荚迷抗旱力最强为第一类,常春藤京8号1龄树木和常春藤京9号2龄树木、京10号2龄树木为第二类,日本北海道大叶黄杨树和普通大叶黄杨为第三类。树种间抗旱性排序为荚迷>常春藤>大叶黄杨。同一树种不同栽培品种间排序为常春藤京8号>常春藤京9号>常春藤京10号。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旱稻品种在南方红壤地区抗旱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抗旱性不同的6个旱稻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多项田间生产性能指标和抗旱生理指标,探索以多指标综合评价旱稻品种间的抗旱差异,并对其抗旱能力进行聚类分析及按抗旱力大小进行排序及分类。结果表明:(1)中旱3号和98-1抗旱力最强为第1类,绿旱1号为第2类,农选2号、中旱221和中旱215为第3类;(2)中旱3号生理生态适应性能表现最好,有必要作为选择目标进行多年多点试验,以期筛选出南方红壤地区既高产又耐旱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优质高产抗旱耐瘠花生新品种,为临沂丘陵薄地花生种植区推广提供依据,特开展抗旱耐瘠花生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品种中,山花9号、潍花11号综合性状良好,生育期适宜,可作为当地抗旱耐瘠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大麦抗旱性鉴定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对15个大麦品种13个农艺、生理、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综合抗旱性进行了鉴定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单株分蘖数、穗长、单株粒数和穗粒数5个性状的抗旱权重值与品种抗旱相关性较大;而叶片SPAD值及籽粒水分、淀粉和粗纤维含量4个性状与抗旱相关性较小。按隶属函数综合D值将15份参试大麦品种划分为4类,其中,沪麦4号、晋大麦(啤)3号和鄂大麦9号抗旱性较好。与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相比,隶属函数法能更全面地评价大麦品种抗旱性,为大麦抗旱新品种或新种质鉴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疆春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种的抗旱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比较了正常灌溉和干旱处理条件下新疆21个春小麦品种的实际产量结果,初步明确新春2号、新春6号、新春10号、新春12号属正常灌溉高产且干旱处理稳产又抗旱的类型.通过对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的比较分析,认为产量抗旱指数比抗旱系数更能反映品种的抗旱性;虽然产量抗旱指数与干旱处理的产量极显著相关,但仍然不能完全反映每个品种干旱处理的产量;不同品种抗旱性鉴定的结论,应以干旱处理产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