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多花黑麦草种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多花黑麦草的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穗长〉叶片重〉株高〉千粒重〉茎重。7个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叶片重〉株高〉茎重。单株穗数对种子产量的贡献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其他性状的效应较小。提高多花黑麦草产种量,首先应着力增加单  相似文献   

2.
多效唑对多花黑麦草物质积累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喷施不同质量浓度多效唑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株高、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效唑的喷施对株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多效唑质量浓度增加,株高呈现递减趋势。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多效唑有利于多花黑麦草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其抽穗期和成熟期干质量以及抽穗前积累的干物质转运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但多效唑喷施质量浓度过大,多花黑麦草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量均显著下降。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多效唑响应不同,粒质量受多效唑影响不显著,而穗粒数和穗数受影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多效唑的喷施对产量的三要素中穗数的影响较大,为决定产量的关键因子。多花黑麦草成熟期倒伏现象严重,多效唑的喷施能够有效缓解倒伏,降低落粒率,随喷施质量浓度增加,缓解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丽  李宁  盛建东  王皓 《草地学报》2012,20(1):54-57,6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积累分配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稀植(N3D1)处理有利于苜蓿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氮素积累趋势因施氮量、种植密度不同而异:低氮高密、中氮高密处理下氮素积累以茎杆为中心,高氮低密处理下,花荚为氮素积累中心,施氮可显著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各处理中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均以N3D1处理最高,该处理下苜蓿根、茎、叶、花荚中干物质量为8.65,19.02,2.35,5.98g·株-1,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2.23,15.01,3.62,15.70mg·株-1。本研究中当施氮量为150kg·hm-2,密度为3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达到740.36kg·hm-2。  相似文献   

4.
水稻收获后施用0、30、75、120t/hm^3牛粪作基肥,研究了基肥用量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cy.Teragold)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秋播多花黑麦草春季生长迅速,随生长发育的进程,在抽穗这前干物质生产量直线上升,但粗蛋白含量略有降低,体外干物质消化明显降低,与不施牛粪作基肥的对照相比,牛粪不同施用量处理对多花黑麦草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生产及饲草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农田种植多花黑麦草消化牛粪的能力大于8t/667m^2.  相似文献   

5.
施氮对人工草地羊草种子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氮肥施用与人工草地羊草种子产量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时期添加不同氮素量对羊草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年添加氮素对抽穗率和单位面积抽穗数无显著影响,但当年氮素可以显著提高羊草的结实率、每穗结实粒数和千粒重(P<0.01).上一年夏秋季氮素对第二年的结实率和结实粒数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抽穗率和单位面积抽穗数(P<0.01).分析表明,4月施用26.08g/m2氮素对羊草结实粒数、千粒重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7月施用氮素26.08g/m2对第二年羊草单位面积抽穗数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减氮配施有机肥对燕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青海甜燕麦’(Avena sativa‘Qinghai’)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CK)、常规施肥施氮(T1)、75%氮肥+有机肥(T2)、50%氮肥+有机肥(T3)、75%氮肥(基肥∶拔节肥=3∶7)+有机肥(T4)和50%氮肥(基肥∶拔节肥=3∶7)+有机肥(T5)6个处理并测定了燕麦的的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和营养品质指标。结果表明:75%氮肥配施有机肥分期施用能获得较高的秸秆产量和种子产量,比常规施氮水平分别提高10.16%和5.54%;在抽穗、开花和乳熟期75%氮肥配施有机肥分期施用对‘青海甜燕麦’的生长发育、光合生理指标、营养品质起到改善作用;相关性表明种子产量与千粒重、单株小穗数、单株穗粒数和穗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相关性系数分别达0.69,0.75,0.85和0.93。综上,给燕麦按比例分期施用75%氮肥配施有机肥在青海省湟中地区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为南方优质的禾本科牧草,由于其在收获期易倒伏,种子产量较低,而生产中应用植物生长抑制剂可调节植物生长,降低倒伏率,提高种子产量。为此选用3种生长抑制剂对多花黑麦草进行喷施,结果发现,多花黑麦草生殖枝数增加,穗长缩短(多效唑除外),倒伏率降低,种子实际产量增加。当多效唑施药量为200g·hm~(-2)时,种子实际产量最高,为2 267kg·hm~(-2),较对照提高了3%;抗倒酯施药量为423g·hm~(-2)时种子实际产量最高,为2 842kg·hm~(-2),较对照提高了29%;稀施保施药量为1 770 mL·hm~(-2)时种子实际产量最高,为2 508kg·hm~(-2),较对照提高了14%。3种生长抑制中,抗倒酯药效持续时间较长,在抑制节间长度、防止倒伏方面效果显著,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灌溉及多效唑对蓝茎冰草生长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坤  李世忠 《草业科学》2011,28(7):1291-1295
在甘肃省酒泉地区研究灌溉和多效唑对蓝茎冰草(Agropyron smithii)种子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茎冰草从返青到收获,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盛花期灌溉5次水的生殖枝数/m2、小穗数/生殖枝和种子产量最高,但每个时期的灌溉量不宜过于充足,以防止植株倒伏;拔节期灌溉有利于生殖枝数/m2和种子数/小穗的增加,生殖枝数/m2和种子数/小穗与种子产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返青期一次性喷施0.022 5%的多效唑0.3 kg/hm2对提高生殖枝数/m2、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小穗、种子数/小穗以及种子产量效果显著;灌施多效唑有效地提高了种子数/小穗,最终也提高了种子产量。多效唑喷施的效果较灌施好。  相似文献   

9.
春季分施氮肥对新麦草种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春季分施氮肥对新麦草(Psath yrostachys juncea(Fisch.)Nevski)肥料利用率、种子产量构成要素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旨在提高种子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春季总施氮量为200 kg/hm2N的条件下,返青期和抽穗初期分次施肥(1:1).种子产量达到2761.8 kg/hm2,较春季不施肥处理、返青期和抽穗期一次施肥分别增产117%、113%和61%;与返青期施氮肥相比,抽穗初期施氮肥表现出小穗数/生殖枝和小花数/小穗增加,而生殖枝数/m2和种子数/小穗略有减少;而返青期和抽穗初期分施氮肥可以发挥两个时期的施氮肥效应,种子产量构成要素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最高;返青期与抽穗初期分施氮肥处理的种子生产氮素利用效率与返青期一次施肥的效果相当,但其氮肥表观回收率更高,抽穗初期一次施肥处理的干物质量和种子生产效率,以及氮肥表观回收率均最低.  相似文献   

10.
多花黑麦草幼穗分化进程对种子生产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年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幼穗分化进程对穗部性状和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幼穗分化的天数与每穗种子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播种愈早,幼穗分化天数愈多,种子产量愈高。南京地区留种的多花草麦草的最佳播期为8月20日至9月10日。二棱期是多花黑麦草通过春化阶段的形态标志,也是幼穗能否分化完全的转折点。单棱至护颖分化期是影响种子粒数最关键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氮磷肥供应对干物质产量及再生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磷(P2O5)水平处理(0、50、100、150 kg·hm-2)及4个氮(N)水平处理(0、60、120、180 kg·hm-2),研究了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氮磷含量及累积量、再生6和12 d的生长量等指标对氮磷肥投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及磷肥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低磷供应条件下,干物质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最优施氮量为120 kg·hm-2。对不同施氮处理而言,饲草干物质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干物质产量与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氮磷肥施用可以促进植株残茬再生,0、50、100、150 kg·hm-2磷处理下适宜残茬再生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刈割6 d后残茬的再生芽芽长及叶面积、刈割12 d后叶面积均与再生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施用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肥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时,适宜生长及再生的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推荐年施磷量及施氮量分别为100及1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技术中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选择不同的施肥(无机+有机)和覆盖模式,2012-2015年在典型的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肥+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转移、糖代谢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分析糖含量与产量、物质转移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比较对照T1(不施任何肥料),不同的施肥+覆盖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籽粒产量,依次为高量化肥+有机肥(T6)>等量化肥+有机肥(T4)>高量化肥+地膜覆盖(T5)>等量化肥+地膜覆盖(T3)>常规化肥(T2)>不施肥(T1)。增施有机肥(T4、T6)提高后期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比率、贡献率,增加粒重,并保证较高的有效成穗,从而增加籽粒产量,处理T6、T4分别比对照T1增产119.22%和118.24%。地膜覆盖(T3、T5)增加了花后不同时期叶片、茎秆、叶鞘、颖壳干物质累积量和单穗粒数,为籽粒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相反,地膜覆盖(T3、T5)降低干物质转移比率和贡献率。增施氮肥(T3~T6)提高了叶片干物质累积量,但过多的氮肥不利于籽粒增重,并降低了干物质转移比率和贡献率。不同的施肥+覆盖模式(T2~T6)降低了灌浆中前期(10、20 d )各个营养器官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延缓了前期叶片和叶鞘可溶性糖和蔗糖下降的速度,叶片、茎秆、叶鞘、颖壳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最快的时期均在花后30~40 d,籽粒在花后10~20 d。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穗长、旗叶面积均与中前期(花后10、20 d)叶片、茎秆、叶鞘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证实,在甘肃旱地雨养农业区,结合有机肥施用(T4、T6),适当增加氮、磷用量完全能达到地膜覆盖对籽粒产量的增加,是更为持续、稳产的旱地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盐胁迫下不同施氮量对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iiflorum)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探讨盐渍环境下氮素对其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盐渍环境下黑麦草生产中氮肥的合理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了黑麦草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增施氮肥可以缓解盐胁迫的症状,提高黑麦草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追肥21 d后,达到干物质和氮素的最大累积量。贵草1号对于底肥的利用大于追肥的利用。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利用率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氮素利用率降低。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率,一年生黑麦草施氮量为240 kg·hm-2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晋北农牧交错带燕麦(Avena sativa)生产的最佳施氮量,以饲用燕麦‘牧王’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不同施氮量(0,30,60,90,120,150,180 kg·hm-2)对燕麦农艺性状和干物质产量的影响,同时对施氮量与干物质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对干物质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施氮对燕麦株高、茎粗、旗叶叶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施氮量与干物质产量成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干物质产量的理论最大值为9.89 t·hm-2,施氮量为93.75 kg·hm-2。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干物质产量(y)与各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大小顺序依次为:株高(x1) > 叶面积(x4) > 鲜干比(x6) > 穗长(x3) > 茎粗(x2) > 叶茎比(x5),其中除了与鲜干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以外,与其他性状均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干物质产量与株高和茎粗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9.583+0.123x1+0.803x2R2=0.611,F=14.149**)。综合结果分析,该地区燕麦的适宜施氮量为90~120 kg·hm-2。  相似文献   

15.
有机肥施用量对甜高粱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晓燕  沈益新 《草地学报》2011,19(2):269-27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有机肥施用量对甜高粱(Sorghum saccharatum Moench)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肥基肥(发酵牛粪)和追肥(尿素)施氮量相等的条件下,随着有机肥基肥施用量的增加,甜高粱的株高、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不断增加,粗蛋白含量和体外消化率不断下降;地上干物质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随有机肥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在处理间无明显差异;追肥后,株高的生长速度和粗蛋白含量在短时间内随着追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干物质生产能力以不施有机肥基肥而施较多追肥的处理最差。因此,在甜高粱饲草生产中,施足有机基肥可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氮磷处理对老芒麦根系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晓娜  朱萍  毛培胜 《草地学报》2011,19(4):637-643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通过不同氮磷处理,研究施肥对河北坝上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子产量组分、种子产量以及老芒麦不同生育时期总根长、根表面积、平均直径、总体积的影响,以期确定获得种子高产的最佳施肥处理,并明确根系与种子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磷肥的效果主要与单位面积分蘖数、单位面积生殖枝数的变化有关;氮肥的效果则主要与千粒重的变化有关;每小穗小花数、每小穗种子数影响实际产量是氮磷共同作用的结果;氮肥不足时,老芒麦通过增加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平均直径和总体积来增大吸氮量,氮肥充足时,可进一步促进根系生长;根系对磷肥的反应相似,但当进一步增大施磷量时,根系生长受到抑制;根系与种子产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饲用小黑麦适宜刈割时期及刈割次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低平原区以中饲828和NTH1048饲用小黑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刈割时期及刈割次数对其生长发育,饲用品质及产草量的影响,测定分析了不同生育天数内株高、干物质积累量、鲜干比、茎叶比、茎数、粗蛋白含量及二茬草的产草量等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饲用小黑麦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粗蛋白产量的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鲜干比呈递增趋势,茎数、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鲜草产量、茎叶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回归模型。综合分析得出,饲用小黑麦1次刈割应在抽穗初期至抽穗期进行,且1次刈割产草量最高为48 119kg/hm2,优于2次刈割产草量,如春季进行多次刈割时,每次刈割应在拔节期以前完成。  相似文献   

18.
播期与氮肥对燕麦种子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4个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播期与氮肥对其种子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与氮肥对不同燕麦品种种子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均有显著影响。其中,4月下旬播种各燕麦品种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均比4月中旬与5月上旬播种的高;虽然氮肥处理对燕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程度因播期不同而异,但基本规律相同,即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各氮肥量处理间差异显著;施氮量相同时,氮肥分期施用效果较好。不同品种比较,各处理下皮燕麦种子产量均比裸燕麦高。  相似文献   

19.
施氮对杂交苏丹草植株硝态氮累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2个施氮水平(中氮300 kg/hm2和高氮600 kg/hm2)和2种施肥方式(一次基施和平均3次分施)对皖草2号植株茎杆、叶片硝态氮(NO3-N)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皖草2号叶片NO3-N含量显著低于茎秆(P<0.05),其第3次收获草(H3)茎杆和叶片中NO3-N含量最高;施氮处理植株茎秆、叶片NO3-N含量均高于对照(N0)。同种施肥方式下,各茬收获草(H1、H2、H3)的NO3-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所有氮素处理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高于对照,且随收获次数的增加NR活性升高。一次性基施处理,鲜干物质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分次施肥处理,鲜干物质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相同施氮量分次施用(N3和N4)产草量显著高于一次性施用(N1和N2)(P<0.05)。施氮处理粗蛋白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N4处理产量最高,达到5218 kg/hm2。随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生产效率、粗蛋白生产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等降低。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变化情况是相同施氮量分次施肥处理高于一次性基施处理,即:N3>N1,N4>N2,粗蛋白生产效率是高施氮量分次处理高于一次基施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