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1961—2020年北疆26个气象站点基础气象数据,计算了蒸发需求干旱指数(EDDI),并划分了全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5个时间尺度,分析了北疆干旱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北疆干旱空间分布以及基于EDDI干旱等级的干旱频率在北疆时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大气蒸发力结果来看,北疆过去60 a大气蒸发力呈下降趋势,说明北疆越来越湿润。(2)从北疆EDDI时间上的变化结果可知,5个时间尺度EDDI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前20 a,说明北疆在20世纪60~70年代干旱情况严重,1982年之后干旱情况有所好转。(3)从空间上来看,冬季与其他时间尺度的分析结果相反。北疆全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均表现为西部和东部为湿润,而中部为干旱,冬季则相反。(4)北疆过去60 a发生次数最多为轻旱,最少的为特旱。其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北疆发生干旱的情况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2.
干旱在中国发生较为频繁,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以甘肃省河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1960~2015年20个气象站点的气温与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河东地区四季和年际的干旱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以及极端干旱和中度干旱的发生频次。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尺度的不断增加,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持续性在加强。(2)20世纪90年代以前,河东地区的SPEI数值处于波动状态,但总体偏向于湿润,从90年代后期,开始呈干旱化态势,虽出现干湿适中的年份,但为数不多。(3)20世纪60~80年代,春季和冬季SPEI指数波动比较频繁,变化趋势不显著。春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秋季60年初代至70年代末、冬季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是河东地区的相对湿润期,从春、夏季80年代中期,秋季70年代末期、冬季90年代末期至20世纪整体呈现干旱化特征。(4)空间年际变化南部和北部干旱趋势显著,西北部较弱;季节变化春季和夏季的干旱化趋势显著,秋季和冬季干旱趋势较弱。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961—2015年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和民勤气象站气温和降水气象数据为基础,利用线型趋势分析法和距平值法分析了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气候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用气候干旱指数综合分析了该流域不同地区不同年代干旱情况。结果表明,近55年来,石羊河流域年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气温升高幅度较大。降水总体也呈相对增多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和丰枯交替现象。同时,石羊河流域气候干旱指数也趋于增大。气候越来越干旱,而民勤的干旱化趋势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唐山地区5个观测站1960—2013年逐日地面温度(以下简称地温)观测数据,研究了近54年该地区地温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变化特征及其气候突变等。结果表明:近54年唐山年平均地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除6月地温呈下降趋势之外,其余各月均呈上升趋势,2月、3月上升趋势最显著;21世纪前10年平均地温最高;年平均最高地温和最低地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地温的上升趋势显著;年平均地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显著升温为一突变现象,年平均最高地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升温非一突变现象;年平均最低地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明显升温为一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5.
利用陇西县气象站1957—2017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近61年来渭河上游陇西段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1年来渭河上游陇西段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270℃/10 a;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最为明显,上升幅度为0.312℃/10 a;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气温呈缓慢下降趋势,80年代后期开始,气温逐渐回升,在1997年发生了一次明显增暖的突变。近61年来渭河上游陇西段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9.535 mm/10 a;其中夏、秋两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春、冬两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较小;降水量在近61年来没有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6.
皖北地区的气温变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突变检测方法,对皖北地区1958~2007年的四季、年气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皖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线性气温倾向率介于0.16~0.34℃/10a;最大增暖发生在冬季、春季;年代际变化趋势为先降后升,20世纪60~80年代,区域年温平均距平值均为负值,为相对冷期,90年代和2000~2007年2个时段的年温平均距平值均为正值,为相对暖期。突变分析结果显示,皖北地区的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突变现象,突变时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相似文献   

7.
利用朝阳地区1961—2010年50年4—5月降水、气温资料,计算春播期干旱指数,划分干旱标准,并分析了干旱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十年九旱"是朝阳地区显著气候特征,叶柏寿、凌源和建平发生干旱的概率为100%,喀左为98%,朝阳、北票为96%,羊山为93.5%;重旱空间分布特点为自北部地区向南部、东部递减,特旱自西南部向东部、北部递减;建平重旱概率最大,羊山无旱象概率最大;20世纪60—70年代朝阳、叶柏寿、凌源、喀左干旱程度呈加剧趋势,凌源站表现最明显,北票和建平呈略减小趋势;90年代干旱程度相对减弱。加强干旱灾害监测、人工增雨对防御干旱灾害是一项有力措施,大力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955~2009年广西防城港市温度变化特征及突变情况。[方法]以广西防城港市1955~2009年温度实际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和累积距平法,对近55年该市温度变化特征及突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近55年来防城港市年平均气温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全国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秋、冬季的平均气温均具有明显的增温趋势,仅春季增温趋势不明显;防城港市夏季、冬季和全年平均气温均先后在20世纪80年发生了突变,秋季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突变,春季则没有发生突变;冬季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偏低阶段过渡到偏高阶段,年平均、春季、夏季、秋季均为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由偏低阶段过渡到偏高阶段。[结论]该研究为趋利避害指导农业生产和充分合理利用该地区的气候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该文采用云龙县气象观测站1977—2016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云龙县近40a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云龙近40a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年平均气温、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2)云龙近40a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年平均最高气温、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3)云龙近40a年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年平均最低气温、春季、夏季、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秋季平均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呈下降趋势.(4)云龙县近40a降水量变化趋势呈"∩"型,2009—2015年连续7a降水为负距平,属于连续干旱年份.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年降水、夏季、秋季、冬季、干季、雨季降水年代际变化整体呈现出"增加–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1-2013年西藏山南地区月降水、连续无雨日数等资料,分析山南地区不同季节干旱等级、年季变化及发生频率。结果表明,近30 a山南地区最长无雨日数春季和初夏沿江一线和西部呈增多趋势,而盛夏沿江一线和西部减少,南部增多;春季、初夏干旱20世纪80年代为高发期,21世纪春旱和初夏干旱明显减少,盛夏干旱在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及2005年后呈高发期;春季干旱一般集中出现在西部和沿江中段一带,初夏干旱出现在隆子、沿江一线南部和西部一带,盛夏干旱主要出现在沿江中西段、西部和南部措美一带,而山南地区南部错那等边缘地区基本没有出现干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