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茶园采摘首先,春茶须严格分批采摘,春茶采摘后应及时清园,防止漏采,更不可留叶过多.其次,要控制秋茶采摘,不采或少采秋茶,注重秋茶留养,并适时修剪,加强病虫害防治. 2.茶园施肥茶园施肥须把基肥关和氮肥关.施好基肥既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又能起到一种稳定器的作用,对增强茶树抗性、减轻茶树病虫危害、延长茶树丰产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安溪县部分茶园存在的生态问题,从生产实践出发,总结出一套针对性的茶园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包括茶园周边植树遮荫,梯壁留草种草,茶树树冠留养三方面的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留养茶园的概念与特点,并联系实际开展了乔木立体型修剪技术在留养茶园茶树树冠培养中的应用与效益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采用乔木立体型整形修剪技术,生产效益相对其它整形修剪技术在产量、产值方面更具有优势,能较好的发挥茶树枝条再生能力,分枝级数由未修剪前的3~4级提升到9~13级(提升了3~4倍)、节间距离由1~2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茶园地膜覆盖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茶园地膜覆盖和不覆盖对茶园地温和茶树成活率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在茶园建设中,具有保水、保土、保墒、增温的效果,同时能有效控制茶园杂草生长,显著提高茶树成活率。[结论]地膜覆盖是山区茶园实现标准化种植和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集成与提升。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完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平衡稳定为目的,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智能、系统的管控,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广东生态茶园发展的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该技术主要包含茶园土壤生态调控技术、茶园生态位配置与管控技术、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生态防控技术、茶园生境环境信息自动化感知技术、茶园水分智慧管控技术以及茶园生境智慧管控专家服务系统等。根据广东省各茶区的主栽品种、气候环境、土壤和植被的差异特征,合理使用茶园生境智慧管控相关技术,以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茶树品种的特色。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茶园种植结构,强化了生物多样性增益控害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广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推动了广东省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泉州市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建设生态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出台规划、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1.2万hm^2生态茶园。  相似文献   

7.
发挥高山资源优势,发展特色茶产业,对助力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总结瑶乡高山茶园建设实践经验,阐述高山茶园规划、茶树品种选择、茶树种植、幼龄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为广西高寒山区茶园高效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新茶园开垦的规划与选择、道路与水利设计、茶园施工等开垦技术,在茶树品种的选择、种植方法、幼龄茶树管理、土壤管理、茶树定剪等方面总结茶树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9.
采用“留桩护坎”更新改植坡地老茶园,探讨控制径流减少新茶园土壤侵蚀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改植模式茶园土壤侵蚀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常规改植法因径流所致新茶园土壤侵蚀量为22.678 t/km2.a,“留桩护坎”比常规改植法减少土壤侵蚀量46.67%,不仅降低幼龄茶园砌坎保土的生产成本,护坎老茶树生物量产出,还起到“以旧养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茶园管理技术直接影响茶树生长发育和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无公害茶园秋冬季管理主要注意合理施肥和清园。合理施肥不仅能改良土壤,促进茶树生长发育,而且也能减少病虫害、草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有利茶园来年丰产。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茶叶生产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适时的对茶树进行更新改造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在不影响岗位产量的前提下对茶树进行树体改造,以延续其高产优质稳产的年限,从农场经济效益、个人收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也为茶园的更新改造探索有效可行的途径。由于茶园环境条件、树龄、管理水平和采摘制度的不同,茶树所表现出来的哀老程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生态茶园建设的有效途径,笔者对普洱市思茅区六顺乡生态茶园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结合生态茶园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宁洱生态茶园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刘昌文 《农技服务》2014,(6):238-239
本文为生产优质无公害茶叶的过程中茶园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一份简要的指导。内容包括茶园的选择与规划、茶苗移栽补苗、茶田除草浇水施肥、茶树修剪、茶叶采摘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必要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昌县茶园施肥现状与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掌握江西省南昌县茶园施肥情况,指导茶农科学施肥。连续三年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南昌县县域内茶园施肥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进行了总结。茶农对于根据茶树需肥规律施肥的技术要领掌握还不是很成熟,选择化肥使用的情况比较多,主要选择的是不同类型的复合肥或者尿素等。茶园施肥应该掌握茶树需肥规律,合理减少化肥使用,实施有机替代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介绍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包括园址选择、茶园规划、茶园建设等方面内容,并对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换的方法进行分析,以为茶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春季茶园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春季茶园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幼龄茶树管理、成年茶树的管理、衰老茶园改造等。  相似文献   

17.
云南古茶园与常规茶园小气候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单一种植的常规茶园和天然林下的古茶园茶叶萌芽期小气候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古茶园由于有高大树木的遮蔽,减弱了阳光的直接照射,其冠顶光照强度远小于常规茶园和旷地;并且造成古茶园昼间的树冠附近热力效应呈现负值,降低了茶树近旁气温;而夜间的热力效应呈现正值,起到保持茶树近旁的气温的作用.常规茶园由于没有其他树木的遮蔽,其光照强度与旷地接近,导致白天茶树近旁气温高于旷地,而夜间低于旷地,显示了不同种植方法对茶树近旁气温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水汽压常规茶园昼问高于古茶园,而夜晚低于古茶园;相对湿度则是昼间常规茶园低于古茶园,夜晚高于古茶园.由此可知,古茶园光照较弱、昼间平均气温低、夜间平均气温高,日较差较小,湿度适中,适合于茶树生长,有利于茶树体内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导致茶叶品质的提高,乃是古茶园能够长期维持较好品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将低碳理念结合景观设计学相关理论,运用于苍梧县天洪岭六堡茶生态茶园的茶树种植、茶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分析低碳茶园的建设意义。从低碳景观的角度,对茶园景观建设进行分析研究,为茶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期望能够使茶园景观的建设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低产茶园改造技术,包括茶园园土改良技术、茶树嫁接技术、茶树更新复壮技术、改造后的茶园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改造低产茶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作为重要的岩茶产地,有着浓厚的茶文化底蕴,茶园建设与栽培等技艺有着独特之处。本文通过总结武夷茶园建设与管理的经验,阐述了茶园建设和茶树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