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各领域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林业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技大数据知识资源体系,为科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但随着各类多源异构、价值密度低的林业科技数据的积累,使得传统的以数据服务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用户以及行业需求.文中综述国内外各领域科技大数据研...  相似文献   

2.
将油茶象甲(Curculio chinensis)灾变过程中表现出的警源、警兆和警情相关的不同风险要素作为统计指标,对预警指标体系指标值权重进行赋值并运算,构建了灾变监测预警模型,确定了油茶象甲灾变预警等级.选取粤北地区2015年油茶象甲发生情况为例,进行风险警级评估,计算其警源、警兆和警情值分别为23.9、33.5、28.2,综合预警指标值为Y=85.6,由此判定2015年油茶象甲在粤北地区预警等级为重警,应发布红色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3.
油茶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论述我国发展油茶的7个关系。①发挥自然能力与采用人工措施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利用和发挥自然力发展油茶产业;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高质量地数量扩张",又好又快"地发展油茶产业;③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发展油茶三大效益综合的自然属性;④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的关系。研究要"深入",推广要"浅出";⑤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的关系。以提高油茶产品的规格和附加值来推动油茶资源的培育;⑥用地和养地的关系。养好地才能使油茶林经营可持续,只有林地地力维护好,才能保持油茶林的高产、稳产、高效;⑦新建油茶林与改造低产林的关系。要对油茶低产林进行分类,利用已有科技成果,根据条件先易后难逐步、稳妥地推进低产林改造。7个问题的相对两面是发展油茶产业的必然关系,因地制宜的处理好7个关系,是在发展油茶产业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钟文  王让会  顾泽洲 《林业科学》2013,49(1):142-151
以克拉玛依碳汇林为研究对象,融合地学信息图谱方法与空间分析方法,利用多源数据将复杂的、变化的生态景观特征以图谱的形式展现;建立空间数据库及碳密度模型,扩展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方向.研究的全过程实现了栅格化、数字化、空间化、动态化和图谱化.  相似文献   

5.
《湖南林业》2011,(7):44-45
经济林果研究所(油茶研究所) 该所主要从事油茶等经济林的良种选育、规模繁育、丰产栽培、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先后承担国家、部省级重点项目40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取得科研成果19项,其中“油茶雄性不育杂交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和示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选育出油茶新品种93个,其中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良种81个。  相似文献   

6.
根据林业信息系统数据特点,在不改变原始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方式下,提出一种基于WebSer-vice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利用GML进行空间数据集成,使用SVG实现空间数据可视化,建立GMLSVG的WebGIS应用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实现异构数据源统一、透明的访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一致性,为林业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集成提供解决方案,有效地实现林业信息异构数据的共享。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知识工程学在蒙古族家具创新发展中的运用,以蒙古族家具装饰知识为对象,根据文献整理和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对装饰知识进行分类,对搜集到的200余个相关词汇进行整理和筛选,制作问卷调查并结合焦点小组的评分,分析确定15组语义词汇和16个知识样本;以语义差异法和李克特7阶量表为基础,进行感性意象试验,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到试验样本与公共因子对应关系;以屏风为例进行知识重用设计实践及方案评价分析,为蒙古族家具产品设计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分子技术在油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子技术因稳定性高、标记数量多、多态性丰富等众多优点而被应用于油茶研究中。从油茶遗传多样性、品系分类及品种鉴定、文库构建和重要基因研究等3方面分别阐述了分子技术在油茶研究中的应用和最新进展,并对分子技术在油茶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认识云南红花油茶的多样性,解决其种内分类不一致的问题,采用直接观察计数、数理统计和数量分类学的方法对云南省楚雄市、腾冲市和盘龙区挂牌的60株云南红花油茶进行了关键分类性状花瓣数量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花油茶花瓣5-68片,基于花瓣数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2类4亚类。经充分讨论花瓣数量演化、种内分类系统和分类等级后,修订了已有的云南红花油茶种内分类系统,重新构建了更合理和实用的新种内分类系统,将云南红花油茶分为4个变种。最后,报道了重瓣红花油茶和叠瓣红花油茶2个新变种和腾冲红花油茶1个新等级,为云南红花油茶多样性的认识及其油用或观花优良新品种的选育等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分子技术在油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技术因稳定性高、标记数量多、多态性丰富等众多优点而被应用于油茶研究中。从油茶遗传多样性、品系分类及品种鉴定、文库构建和重要基因研究3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分子技术在油茶研究中的应用和最新进展,并对分子技术在油茶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LED光质对油茶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寻适合油茶苗培育的最佳LED光质配比。[方法]以2年生长林4号油茶扦插苗为试材,LED白光为对照,研究LED红光、蓝光及其复合光对油茶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1(红光)处理下,油茶苗高生长量最大,但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和胞间CO2浓度最小;L7(蓝光)处理下,油茶苗光补偿点最高,但高生长量、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最小;L6(10%红光+90%蓝光)处理下,油茶苗地径生长量、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光合色素含量、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实际光能转换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均最大;L4(50%红光+50%蓝光)处理下,油茶苗地径生长量、光合色素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均最小,且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最大。[结论]与对照及其它处理相比,L6(10%红光+90%蓝光)处理更利于长林4号油茶苗生长和光合能力的提高,是培育油茶壮苗较为理想的光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解淀粉芽孢杆菌P-14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拮抗物质,以期为油茶炭疽病的生物农药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酸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解淀粉芽孢杆菌P-14发酵液中的拮抗物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解淀粉芽孢杆菌P-14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后的组分a对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主要成分为C15 bacillomycin D(杆菌霉素D)。此外,共分离得到3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相对抑菌率为(26.19±3.82)%,其中包含苯类物质(benzenes)10种、烷基类物质(alkyls)8种、醇类物质(alcohols)2种、酮类物质(ketones)11种、醛类物质(aldehydes)3种和1种酯类物质(esters)。[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P-14能产生对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的物质,并确定了其拮抗物质种类,为油茶炭疽病的生物农药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油茶林间作鼠茅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油茶林地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定点取样法,测定分析鼠茅草腐解过程中油茶林地0~20 cm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及酶活性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鼠茅草间作对油茶林地0~20 cm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7—10月鼠茅草间作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幅达39.62%;鼠茅草间作不仅显著提高了油茶林地0~20 cm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而且也提高了土壤中的水解性氮、有效磷与速效钾的含量,其中,有效磷增幅最显著,在8月下旬为对照组的9倍;鼠茅草间作对油茶林地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显著,对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结论]鼠茅草间作经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茶林地土壤肥力水平,对油茶林地土壤改良和可持续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茶籽象危害与不同品种油茶果实物理性状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品种油茶的物理特性对茶籽象寄主选择的影响。[方法]调查茶籽象对相同种植条件下的不同油茶品种的危害情况,通过聚类分析评价抗虫性,同时测定茶果质量、果皮厚度及果实大小等物理性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茶籽象对不同油茶品种的危害率存在显著差异,危害率在12.4%49.7%之间,而落果中茶籽象的危害率在13.23%91.83%之间,茶籽象是造成落果的主要因素。11个油茶品种分为抗性较高、抗性中等、抗性较差3个类群,3个类群的油茶品种受害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抗性较高类群平均抗虫率达82.23%±5.00%,而抗性较差类群仅为52.47%±6.00%。茶籽象危害与茶果质量、果皮厚度及果实大小密切相关,茶果质量越大、越薄,果径越大,危害越严重。[结论]茶果质量越大,越薄,果径越大,受到茶籽象的危害越大。选育抗性品种是控制茶籽象危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授粉方式对岑溪软枝油茶家系林座果率的影响,采取异株异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同花人工授粉、同花授粉、对照5种不同方式对岑溪软枝油茶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岑溪软枝油茶异株异花授粉处理的座果率最高,为43.33%~63.33%,显著高于其他4种处理。油茶为自交不亲和物种,可通过人工异株异花授粉提高座果率的方式改善岑溪软枝油茶家系林花多果少、产量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Casmara patrona is one of the main borer pests damaging Camellia oleifera in China. Few reports about this insect were published. The life histor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enemies of C. patrona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field survey and laboratory observation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patrona had one generation in one year or two years, and overwintered as 3rd-5th instar larva in Zhejiang Province. About 88 percent of larvae began to pupate in early May, and the rest kept feeding till the next year. The adults could be observed from early June to early July, and the peak of emergence occurred in late June. The adults began to oviposit in late June and terminated in early July. The eggs started hatching in early July, and then the larvae bored into the branch to feed. The entrance holes of the larvae distributed predominately in the middle of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 of C. oleifera tree. The larva had five instars, and there were 10-50 days when the larva did not feed between consecutive instars.  相似文献   

17.
普通油茶无性系抗炭疽病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对炭疽病的抗病性,为油茶炭疽病抗性种质材料筛选和优良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方法和病情指数法,调查2014、2016年两年中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的抗病性。[结果]在参试的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中,未发现免疫(I)、高抗(HR)、高感(HS)无性系,抗病无性系10个,中抗无性系30个,中感无性系65个,感病无性系5个,其中9号、21号、27号、40号、45号、66号、150号、164号、177号、219号是10份抗病无性系。[结论]综合两年调查结果筛选出9号等10份抗病无性系,为深入研究普通油茶抗炭疽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提供了育种基础材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明确辣木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及叶片养分吸收状况。[方法]研究采取田间小区实验,设置N_(80)、N_(80)P_(20)、N_(80)K_(40)、P_(20)K_(40)、N_(80)P_(20)K_(40)、N_(60)P_(20)K_(60)和不施肥对照7个处理,测定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辣木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处理下,辣木生长速度先快后缓慢,处理90 d后株高、冠幅和鲜叶生物量的最高值及地径的次高值均出现在N_(80)中,N_(60)P_(20)K_(60)的株高、地径及N_(80)K_(40)的鲜叶生物量仅次于N_(80)处理;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均促进了辣木叶片中全氮、全磷含量的累积,但降低了全钾含量;除N_(80)外,其它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低于CK,高氮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P_(20)K_(40)和N_(60)P_(20)K_(60),N_(80)P_(20)高于N_(80)K_(40)。[结论]各元素对辣木生长影响大小为NKP,对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影响大小为NPK,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大小为NKP。综合试验结果中辣木主要生长指标的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情况,配比施肥最优处理为N_(80),且该施肥处理主要适用于辣木幼龄及速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不同油茶物种及品种果实中甘油三酯的组成。[方法]采用HPLC-MS、主成分分析方法对6个不同油茶物种和9个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中甘油三酯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24种甘油三酯,主要为OOO(三油酸甘油三酯)、OOL(1,2-二油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OP(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三酯)等不饱和甘油三酯,其中,不同油茶物种果实OOO、OOL含量较高的均为浙江红花油茶(21.18%、17.70%),OOP含量较高的为普通油茶(14.62%);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OOO含量较高的为长林166号(45.83%),OOL含量较高的为长林18号(21.05%),OOP含量较高的为长林53号(16.90%),含量均超过10.00%。不同油茶物种和品种果实甘油三酯的综合排名与其含油率排名均存在差异。[结论]结合含油率与甘油三酯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不同油茶物种果实中,浙江红花油茶表现较优,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中,长林21号表现较优。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指纹图谱构建、品质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