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给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啤酒大麦垄作沟灌栽培的水肥管理提供参考,通过裂区试验,设置4个不同灌溉定额(1 500 m·hm-2、2 100 m·hm-2、2 700 m·hm-2和3 300 m·hm-2)和3个不同施肥水平(N 75 kg·hm-2+P2O556.25 kg·hm-2、 N 150 kg·hm-2+P2O5112.5 kg·hm-2、N 225 kg·hm-2+P2O5168.75 kg·hm-2),研究了灌水和施肥对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定额、施肥量及水肥互作对啤酒大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当灌溉定额从1 500 m·hm-2增大到2 700 m·hm-2时,啤酒大麦千粒重提高5.36 g,成穗数增加1.16×106·hm-2,增产57.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4.12%;灌水量超过2 700 m·hm-2时,增产效果不明显。在N 75~150 kg·hm-2、P2O556.25~112.5 kg·hm-2范围内,增施肥料有利于啤酒大麦千粒重和穗粒数增加,并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溉定额2 700 m·hm-2、纯N 150 kg·hm-2、P2O5 112.5 kg·hm-2条件下,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6 239.84 kg·hm-2和13.33 kg·mm-1·hm-2,水肥利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设置F0(不施肥)、F1(N 180 kg·hm-2,P2O5 75 kg·hm-2,K2O 60 kg·hm-2)、F2(N 225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05 kg·hm-2)和F3(N 270 kg·hm-2,P2O5 165 kg·hm-2,K2O 105 kg·hm-2)4个施肥量处理,比较分析开花后不同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特性和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F1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后15 d,F1处理下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及总PAR截获率和截获量均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F1处理下成熟期干物质在小麦冠层不同层次营养器官中的分配量、籽粒中的分配量及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成熟期干物质在小麦冠层不同层次营养器官和籽粒中的分配量以及总干物质积累量与冠层上层(顶部至株高2/3)、中层(株高2/3至株高1/3)和总PAR截获率均呈显著正相关。F1处理(N 180 kg·hm-2,P2O5 75 kg·hm-2,K2O 60 kg·hm-2)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高寒湿润区冬小麦高产和高效的最佳施肥方案,利用甘肃临夏州的“3414”田间试验结果建立了和政县高寒湿润地区的冬小麦肥料效应函数,根据其计算氮磷钾肥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在高寒湿润区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冬小麦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呈三元二次函数关系。冬小麦最佳经济产量为5 675.93 kg·hm-2,氮、磷、钾最佳经济施肥量依次为N 186.84 kg·hm-2、P2O5 89.93 kg·hm-2和K2O 41.17 kg·hm-2,氮、磷、钾最佳经济配比(N∶P2O5∶K2O)为1∶0.48∶0.22。氮、磷、钾肥在合理施用量范围内对冬小麦的增产增效作用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氮、磷、钾肥配施的增产效应表现为NPK配合>NP配合>NK配合>PK配合。  相似文献   

4.
在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中,降雨分布不合理和肥料利用效率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为提高该地区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于2017-2019年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站进行冬小麦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普冰151,采用施氮和灌水二因素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W0:0m·hm-2;W1:600  m·hm-2;W2:12 00 m·hm-2),灌溉方式为微喷灌;施氮量为副区(N0:0 kg·hm-2;N1:75 kg·hm-2;N2:150 kg·hm-2;N3:225 kg·hm-2;N4:300 kg·hm-2),研究了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和水氮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灌溉能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量增加而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冬小麦产量不会显著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升高而降低。因此,施氮量150 kg·hm-2配合越冬灌水600 m·hm-2,能够在保障高产的基础上,提高水、氮利用效率,降低种植投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关中平原小麦高产高效水氮运筹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大气NH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通过开顶式气室,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2两年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和两种大气NH3浓度(空气背景NH3浓度:0.01~0.03 mg·m-3;高NH3浓度:0.30~0.60 mg·m-3),对不同处理下小麦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NH3浓度升高能显著提升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系氮素积累量,2年内平均增幅分别为5.77%、6.74%、8.94%和9.98%。在空气背景NH3浓度下,施氮后小麦显著增产, 180和240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较0 kg·hm-2施氮水平分别提高了45.26%和50.67%。在大气NH3浓度升高环境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出现先升后降趋势, 180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最高, 240 kg·hm-2施氮水平下小麦产量较0 kg·hm-2施氮水平降低17.97%,小麦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也随之降低。这说明,大气NH3浓度升高的环境中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能有效提升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稳定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对渭北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栋  于琦  李敖  李军 《麦类作物学报》2020,40(7):818-825
为明确施氮量对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的影响,以小麦品种长6359和晋麦47为供试材料,设置0、60、120、180、240 kg·hm-2共5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探究施氮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相关指标及氮素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180 kg·hm-2施氮范围内,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的穗数和产量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施氮量达到240 kg·hm-2 时,穗数依旧增长,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则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2)在 0~180 kg·hm-2 施氮范围内,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淀粉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出粉率并未与施氮量呈现相关性,容重则与施氮量呈负相关。施氮量超过180 kg·hm-2 后,除面团形成时间外,其余品质参数均下降。(3)从冬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含量与品质相关性看,拔节期二者关系最为密切。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推荐渭北旱地麦田最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较渭北旱塬平均施氮量降低约6.4%,推荐品种为晋麦47。  相似文献   

7.
张恒  同延安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6):1110-1114
为给关中地区小麦生产筛选适宜的专用肥,2008-2009年以小偃22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的小麦专用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不同专用肥和追肥配施处理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和利用以及经济效益有显著的影响。在8个处理中,基施复合肥(N∶P2O5∶K2O=18%∶18%∶18%)500 kg·hm-2、返青期追施纯氮50 kg·hm-2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氮钾肥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最高,相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分别增产和增收38.4%和38.9%。因此,18%∶18%∶18%的N∶P2O5∶K2O比例可作为关中地区小麦专用肥配方。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黄淮海地区大豆茬口(S)冬小麦的最佳施氮策略,以玉米茬口(M)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80、240、300 kg·hm-2)下大豆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茬口相比,大豆茬口可显著提高不施氮处理下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及积累量,尤其在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期);可以提高0和180 kg·hm-2施氮水平下冬小麦植株氮素吸收量,成熟期小麦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2.1%和9.5%,但当施氮量达到300 kg·hm-2后,豆茬小麦的生长及氮素积累均受到显著抑制,总体呈现"低氮促进,高氮抑制"的氮肥效应。两种茬口冬小麦产量均在240  kg·hm-2施氮量达到最高;在0和180 kg·hm-2施氮量下,大豆茬口较玉米茬口均显著增产(P<0.05,  25.8%和13.1%),在240和300 kg·hm-2施氮量下,减产幅度分别为5.13%和13.9%,后者差异显著。豆茬小麦的氮肥利用率、生理效率及产量效应均低于玉米茬口。综上,豆茬冬小麦的施氮量应适当低于玉米茬口,黄淮海地区推荐施氮量不宜超过240 kg·hm-2,采用豆-麦部分替代玉-麦模式种植,可实现该地区减氮增效目标。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黄淮砂姜黑土区玉米小麦周年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于2016-2018年玉米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氮肥运筹试验。玉米供试材料为郑单958,小麦供试材料为泰山28,玉米季3个施氮量水平为113 kg·hm-2(E1)、181 kg·hm-2(E2)、249 kg·hm-2(E3),小麦季4个施氮水平为90 kg·hm-2(F1)、135 kg·hm-2(F2)、180 kg·hm-2(F3)、225 kg·hm-2(F4),测定了砂浆黑土区周年不同氮肥运筹条件下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干物质和氮素含量,系统分析了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效应。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拔节到开花期最高,达到7 720.24 kg·hm-2;E2F3条件下,小麦各个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花后同化物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高于花前同化物对籽粒产量的贡献,但E2F3运筹明显增加了花前同化物的积累量。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移,氮素积累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各时期均以E2F3条件下氮素积累量最高,在拔节到开花时最高,为112.50 kg·hm-2,但花前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明显高于花后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在E2F3条件下最大,分别达到9 047.44 kg·hm-2和184.10 kg·hm-2,且与其他施肥模式差异显著。综合以上结果,对小麦而言,E2F3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砂姜黑土区玉米小麦轮作区最佳氮肥运筹。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不同缓释肥配比与基本苗互作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以中筋小麦扬麦25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江苏省仪征市进行田间试验,设置100%普通尿素(S1)、50%缓释肥与50%尿素配施(S2)、100%缓释肥(S3)3种施肥处理及4种氮密模式[施氮(纯N)量225 kg·hm-2、密度225×10株·hm-2(A1);施氮量191.25 kg·hm-2、密度258.75×10株·hm-2(A2);施氮量157.5 kg·hm-2、密度292.5×10株·hm-2(A3);施氮量123.75 kg·hm-2、密度326.25×10株·hm-2(A4)],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类型和氮密模式均对产量有极显著效应;与 A1处理比较,A2处理的穗数和穗粒数较高,千粒重下降,继续增加种植密度、减少施氮量后,穗数与穗粒数显著下降;产量以S2A2与 S3A2组合处理较高。S2与S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与氮素农学效率均优于S1处理,A4模式的氮素农学效率最高,不同氮密模式处理间的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氮肥类型与氮密模式对出粉率、容重与硬度影响不显著,对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与吸水率有极显著影响, A1和 A2处理的品质表现较好,S2与S3处理的小麦二次加工品质优于S1处理;氮肥类型与氮密模式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50%缓释肥与50%尿素配施或100%缓释肥处理下,施氮量191.25  kg·hm-2、密度258.75×10株·hm-2(A2),施用基肥与返青肥,有利于小麦减氮稳产、改善品质、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汤记高山茶和平地茶品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勇  杨贤强  洪高洁 《茶叶》2004,30(2):91-92,97
测定比较了汤记高山茶与平地茶的滋味成分的含量,采用SDE法提取了高山茶与平地茶的香气,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二者香气在组成和含量上的差别。结果表明,高山茶与平地茶的滋味成分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相差不大,但高山茶氨基酸含量较高,酚氨比较小;高山茶的香精油总量比平地茶的高34.5%,但高山茶和平地茶之间香气组分差异小,而在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上差异较大,高山茶中庚醛及雪松醇的峰度较大,这可能是形成高山茶香气馥郁的主要原因,其含量的高低可作为高山茶品质鉴定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盆西平原麦区小麦早播早熟与超高产的气候生态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给盆西平原麦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气候生态依据,深入分析了该区小麦生育期旬平均温度、旬降雨量和旬日照时数.结果表明,该区光、热、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具有较好的同步性,从10月中下旬到翌年5月中旬的生态条件基本能够满足弱春性小麦出苗、分蘖、幼穗分化、开花结实和籽粒灌浆的需要,适当提前小麦播期,有利于开发利用10月中下旬的光、热、水资源,并延长了小麦全生育期,有利于小麦高产.综合考虑该区气候生态条件和育种现状,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的目标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以10月20日、3月中旬和5月10日左右为宜;而产量结构以穗重型为宜,其构成因素为:穗数300×104/ha左右,穗粒数达60粒左右,千粒重50 g左右,产量7 500 kg/ha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马铃薯种植农户的生产效益,通过对云南省马铃薯种植投入产出入户调查数据分析,认为马铃薯种植能够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马铃薯不同品种间的产量、投入、产出和利润存在明显差异;可以通过品种的选择,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在减少马铃薯投入成本方面,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是降低马铃薯种植人工成本的最好途径;发展当地的种薯培育基地,降低种薯的购买价格,能较大地降低马铃薯种植成本。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土壤自然水分条件分析及对玉米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松嫩平原为研究区域,自然条件下固定13个农业气象站,以16年平均土壤水分及对应年平均玉米产量为研究对象,分析玉米生长季内0~50 cm土层土壤平均重量含水率及各层平均重量含水率在其主要生育期的分布状况,采用积分回归法分析土壤水分与玉米单产之间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玉米主要生育期间,0~5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在抽雄期为最小,播种期及出苗期较大;各层土壤在玉米各生育期重量含水率大小分布基本与0~50 cm土层平均值一致,31~50 cm各层土壤重量含水率明显高于0~10、11~20 cm土层值。松嫩平原玉米在整个生长季土壤重量含水率与其产量在出苗期、乳熟期及成熟期为负效应,而在播种期、三叶期、七叶期、拔节期及抽雄期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为给河北平原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灌溉提供参考,利用作物生长模型,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模拟分析了河北省平原区水分限制条件下冬小麦产量、蒸散量及水分生产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限制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保定中部、石家庄中部、邢台中部、邯郸东部南北条带上产量和水分生产率都较高,产量都在8 000kg.hm-2以上,最高可达10 359kg.hm-2,水分生产率为19~23kg.hm-2 mm-1,其中邯郸东南部最高,可以达到23.8kg.hm-2.mm-1。而在邢台地区东部、衡水、沧州、秦皇岛等地由于不能灌溉,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无法满足小麦生长所需,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均较低,产量普遍位于4 200~6 000kg.hm-2之间,水分生产率一般为10~19kg.hm-2.mm-1。总供水量不足、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水分利用效率不高是后面这些地区农业水分利用的主要问题,需要采取节水措施抑制土壤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既节水又增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吉林省东、中、西3个区域51个县(市)的3 060个农户的实证调查,分析玉米化肥投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化肥投入量为245~655 kg/hm2,其中东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11.0%、29.4%和34.6%;中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18.9%、21.9%和39.2%;西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41.7%、62.1%和74.3%。吉林省东、中、西部3个区域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1.1、41.9和38.9 kg/kg,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10.0、108.1和94.4 kg/kg,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02.5、103.4和83.0 kg/kg。吉林省氮、磷、钾肥在减肥增效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优化土壤作物管理系统,实现作物产量与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7.
松辽平原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经过5年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系统研究,明确了松辽平原生态区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灾变动态,进行了品种抗病虫性研究,筛选出抗性品种,明确了玉米苗期丛生苗的发生原因,建立了玉米螟发生程度长期预测体系。将综合治理技术组装配套、协调应用,建立了以灾变动态为依据,以抗病品种为基础,综合配套措施为主导的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以成都平原区水旱轮作稻田土壤及稻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及稻米中的重金属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水稻田土壤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成人和儿童的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镉(Cd)、铅(Pb)、铬(Cr)、汞(Hg)的平均含量均大于该区域土壤背景值。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有85%的采样点达到警戒限值,最大值达1.57。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为0.60,无污染,5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指数大小表现为Cd>Pb>Hg>Cr>As(砷)。土壤中Cd含量与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中Pb含量与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但与有效磷含量、pH值显著负相关;土壤中Hg含量与Pb、As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具有同源关系,呈复合污染。稻米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无样品超标;稻米中Cd、Cr含量与土壤中Cr含量显著负相关,但稻米中Cd含量与土壤中Hg、As含量显著正相关。在经农作物摄入、手口摄入和皮肤接触三种暴露途径下6种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总风险指数分别为8.36和19.63。3种致癌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指数均表现为Cd>As>Cr,对成人和儿童造成的致癌健康总风险分别为0.007和0.0178。研究结果显示,试验区域稻田土壤及稻米重金属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重金属复合污染已给当地居民造成一定程度的健康风险,尤其对儿童的影响较大,以农作物摄入途径最为显著。As、Cr、Hg是构成该区域非致癌健康风险的主要元素,而As、Cr、Cd是构成该区域致癌健康风险的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19.
河北山前平原区农户小麦生产制约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给农户间小麦种植均衡增产提供依据,对影响河北山前平原区小麦增产的多个因素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要想实现农户间小麦均衡增产,首先要选择适合当地的稳产抗冻品种;其次是必须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小麦产量构成中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整地播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麦的出苗率,进而影响到穗数;在土壤性状方面,土壤有机质及速效磷含量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有机质及速效磷含量都高时,小麦能取得较高产量;农户现有的施肥量对产量差异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连阴雨天气弱光逆境导致小麦减产的机理,于2017-2018年度对长江中下游流域适宜推广的48个小麦品种开展了灌浆期全程遮光试验(遮去自然光强的45%),初步筛选出两个弱光敏感品种(扶麦1228和生选6号)和两个弱光钝感品种(襄麦55和扬麦158),2018-2019年以此4个品种和江汉平原主推品种郑麦902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开花期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植株氮素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后遮光后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降低,两年度5个品种平均减产49.1%~61.1%,千粒重平均下降34.4%~42.5%,遮光对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两年度均未达0.05显著水平。(2)花后遮光抑制了小麦干物质的积累,显著减少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使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较CK平均下降23.4%,降低籽粒灌浆速率。花后遮光增大了营养器官花前同化物的转运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而减少了花后光合同化物量及其贡献率,降低收获指数。(3)花后遮光后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受抑,较多的氮素滞留在营养器官中,茎鞘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了88.0%,穗轴与颖壳次之,叶片增加了32.8%。遮光导致各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均显著下降,使籽粒氮素积累对花后吸收氮素的依赖加大。总之,花后遮光会导致小麦显著减产,其主要原因是粒重大幅度下降;遮光加大了籽粒干物质积累对花前碳水化合物再分配的依赖,以及籽粒氮素积累对花后氮素吸收的依赖。襄麦55和扬麦158遮光条件下籽粒产量下降幅度较小,是稻麦周年高产适宜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