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鄯善县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风速等资料,利用线性趋势法和距平及累积距平等方法对鄯善县绿洲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近40 a鄯善县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49℃·10a-1,各季变暖趋势相同,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5、0.33、0.4℃·10a-1及0.43℃·10a-1。年平均最高气温缓慢上升,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明显。(2) 近40 a降水量总体为波动减少趋势,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55 mm·10a-1,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明显。(3) 近40 a平均风速总体呈缓慢减小趋势,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05 m·s-1·10a-1。综合气温与降水变化状况,鄯善县绿洲气候呈暖干化发展趋势,气温与降水存在突变情况,年代分布有明显的阶段性、季节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利用都兰地区1961~2018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基于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都兰地区近58a来气温、降水量及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都兰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显著,升温率为0.3℃?10a-1,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幅为17.8mm?10a-1。都兰地区气温、降水生产潜力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分别为19.9g?m-2?10a-1、30.8g?m-2?10a-1,2011年以来较60年代相比气温、降水生产潜力分别增加90.0g?m-2?a-1、126.3g?m-2?a-1。都兰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7.2g?m-2?10a-1, 2011年以来较60年代相比气候生产潜力增加138.6g?m-2?a-1,气候生产潜力对降水量更敏感,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利用洮河流域7个气象站197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根据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对洮河流域近40 a的干燥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洮河流域内可能蒸散率(PER)以0.02·10a-1~0.07·10a-1的趋势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PER的平均值比20世纪90年代前上升了0.12,洮河流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干的趋势;近40 a洮河流域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为0.32~0.54℃·10a-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洮河流域气温出现了暖突变;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其中以中、下 游减少最明显,减少趋势为13.3~21.8 mm·10a-1;洮河流域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陈静 《农业与技术》2013,(12):189-191
利用线性系数法和气候趋势法,显著性检验等气候方法,通过对三门峡地区1981-2010年降水和雷暴的分析,结果表明:三门峡降水量年内、年际、年代际分布不均匀,降水和雷暴均呈减少的趋势。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年总降水量的63.6%,7月是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占年总降水量的20.3%;其次是秋季,占年总降水量的23.3%;春季为17.6%,冬季最少。80年代降水最多,90年代最少。三门峡降水不均匀系数CL在0.24~10.34之间。暴雨出现最多频率为6.67%~13.3%。雷暴出现频繁的月份是6~8月,占最多日数的62.2%,雷暴最多月份出现在7月。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预测降水,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科学防灾减灾,本文选取1956—2010年辽阳市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山本法分析辽阳市降水量年、年际、月变化。结果表明,近55年辽阳市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2 mm/10年;冬季、春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夏季、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最多,平均为763.4 mm;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最少,平均为411.1 mm。辽阳市四季降水分布不均,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均无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左权县降水变化规律,笔者利用左权县1961—2015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年滑动平均、M-K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左权县年及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左权县年降水量总体以-12.6 mm/10 a速率下降,20世纪60—90年代呈减少趋势,21世纪以来呈增加趋势,且在1968年发生了减少突变;季节降水量变化,春、夏、秋季呈减少趋势,冬季则呈微弱增加趋势,夏、秋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与年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冬、春季降水年代际变化起伏较大,秋季在1970年发生了减少突变,春季在2005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跃变,冬季在1976年和2003年分别发生了由多到少和由少到多的转变;干旱和暴雨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7.
赤峰市松山区近51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赤峰国家基本气象站1960-2011年逐月降水资料,应用趋势拟合、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松山区降水量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松山区年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最多,其次是60年代,最近10年最少,年降水量与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起伏较明显;近51年松山区降水量经历了约两个周期,4个干、湿阶段;年降水量60年代后期呈下降趋势,下降突变点为1966年;80年代以后降水呈增加趋势,上升突变点为1984年,90年代中后期上升趋势更加明显,但未超过1.96临界线,即未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8.
华北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土壤重金属积累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文献查阅和采样分析,建立华北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土壤重金属输入、输出数据库,分析不同重金属输入源所占比例;通过模型计算不同情景下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元素累积速率和累积速率的频率分布,分析土壤不同重金属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本轮作体系和条件下,Cu、Zn、Cd、Ni、Pb、Cr 6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输入源为畜禽粪便有机肥,其占总输入量的比例分别是:86.1%、83.8%、76.6%、72.5%、64.3%和46.3%;Hg、As的主要输入源为磷肥,其分别占总输入量的比例是52.6%和49.5%;大气沉降也是农田土壤中Hg的重要输入源之一。华北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秸秆还田和地下水灌溉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元素累积速率的中位值分别为:Cd0.00238mg·kg-1·a-1,As 0.0298mg·kg-1·a-1,Hg 0.001 09 mg·kg-1·a-1,Pb 0.050 7mg·kg-1·a-1,Cr0.0502 mg·kg-1·a-1,Cu 0.110 mg·kg-1·a-1,Zn0.348mg·kg-1·a-1,Ni0.0393 mg·kg-1·a-1。根据我国土壤环境质量II级标准(GB 15618-1995),本体系和条件下土壤中Cd、Cr、Ni最易超标,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中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
天祝县近60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天祝县乌鞘岭气象站1951 ~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天祝县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并对其进行异常性分析.研究表明,近60年天祝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达0.17℃/10a;四季气温、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对天祝县气候变暖起了关键作用;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1.4%/10a;四季中春、夏、冬3季降水呈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进入90年代后,秋、冬季降水均明显持续增加,而夏季降水的持续减少对年降水量减少贡献最大.综合各要素的突变特征和对气温与降水的异常分析,天祝气候向暖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河西走廊地面气象观测时间最长的敦煌、瓜州、玉门、酒泉、高台、张掖、山丹、武威、民勤9个站的水汽压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小波和Mann-Kendall方法对绿洲农作区近地面水汽变化特征进行趋势、周期及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近60 a河西走廊绿洲农作区近地面水汽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线性递增率为0.123 hPa·10a-1。夏、秋两季上升幅度最大,线性递增率分别为0.192 hPa·10a-1和0.198 hPa·10a-1, 春季递增率仅为0.056 hPa·10a-1属最小;年水汽变化存在3 a主周期和30 a较长主周期,还有10 a较弱周期。春、夏季水汽变化有5 a主周期和20~30 a左右的较长周期尺度;秋季水汽变化有5 a主周期,还存在30~40 a长周期;冬季水汽变化存在5 a周期,随着时序延长,周期也在延长,2000年以后有15 a周期。年水汽含量在1985年出现突变;春季水汽含量在1980年出现突变;夏季水汽含量在1986年出现突变;秋季水汽含量1994年出现突变;冬季水汽含量在1983年出现突变。水汽含量对气候变暖响应明显,年、季水汽压与平均气温之间相关显著,年平均、春、夏、秋、冬季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192、0.551、0.532、0285。说明河西走廊年、夏、秋、冬季近地面水汽变化与河西走廊平均气温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10年贵州西部1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法等统计方法,对贵州西部春季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西部各地春季降水量差异明显,春季降水量东部最多,中部次之,西北部最少;贵州西部春季降水量有着明显的月际性变化,贵州西部春季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月,4月次之,3月最少,春季降水量85%以上出现在每年的4至5月;春季降水量60、70年代持续偏多,进入80年代后,春季降水量持续偏少,从总的气候趋势看,春季降水量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春季各月降水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3月降水量从总的气候趋势看,呈增多的趋势,1961年至1984年3月降水以偏少为主,1985年至2010年3月降水以偏多为主,4月、5月降水量从总的气候趋势看,呈减少的趋势。1961年至1984年以降水偏多为主,1985年至2010年以降水偏少为主;春季降水在1985年存在突变现象,表现为降水量的急剧减少,春季降水突变主要由4月、5月降水的突变引起,5月较4月的作用明显,这种突变事实各站具有较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法,以地处鄂西山区腹地的宣恩为例,对1959~2009年的月、季、年降水量、降雨日数和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鄂西山地近51年的降水量的气候变化特征、降水的突变时间和周期振荡。结果表明,鄂西山区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倾向率为-27.4 mm/10a,春、秋季降雨量呈下降趋势,尤其秋季以-30.99mm/10a的减少趋势最为显著,夏、冬季呈上升趋势。强降水日数随着年代变化呈减少趋势,极端降雨事件平均每年不足4 d,以-0.033 d/10a的趋势减少。年降水在2008年发生了突变,春、夏、秋降水均有明显的突变现象,降水突变时间分别为1966、1982和1959年。多时间尺度特征主要表现为1~2 a、7~8 a的年际尺度和18 a的年代际尺度的显著变化周期,从18 a左右时间尺度上存在的周期变化看,鄂西山区的降水量会逐渐减少,预计未来可能进入一个相对少雨期。  相似文献   

13.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运用1971—2010年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8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40 a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干旱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对冬小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旱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春旱以陇东黄土高原出现频率最高,为0.35~0.39 次·a-1;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出现频率最少,为0.18 次·a-1;初夏旱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区为环县,为0.35 次·a-1,最少为西峰、成县及秦安;伏旱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环县及麦积,最低为张家川;秋旱出现频率最高为环县,最低为武都。各地干旱均以轻旱为主,其次为中旱。40 a中,20世纪90年代干旱出现频次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秋旱发生频次明显减少,春旱则有相对增多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受旱灾影响风险最小,种植保险率最高,为92%~93%;其次为关山区,种植保险率为91%,干旱风险较小;渭河流域及渭北旱区风险较大,种植保险率为88%~89%;陇东黄土高原种植保险率最低,为83%~85%,冬小麦生长受干旱胁迫最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以农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2005—2014年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碳源、碳足迹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为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呈下降趋势,近10年降幅为6.6%,年均固碳量为485.5万t·a-1,碳汇功能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粮食作物中玉米与小麦的经济产量及种植面积。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年均727.8万t·a-1,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碳排放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为农业化学品中氮素化肥的施用量。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年均为161.2万hm2·a-1,呈现出逐年减少趋势,处于碳生态盈余状态。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对昆山市土壤养分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有机质35.5 g·kg-1,全氮2.22 g·kg-1,碱解氮162 mg·kg-1,有效磷15.1mg·kg-1,速效钾115 mg·kg-1,pH值6.0。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pH值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制定巢湖流域厌氧-土壤净化床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补偿标准,通过额外成本、生态服务价值增量和环境成本测算方法,确定肥东县牌坊乡中心社区应用土壤净化床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应用土壤净化床系统处理该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所需理论生态补偿量为123.24万元·hm-2·a-1,其中额外成本58.89万元·hm-2·a-1,生态服务价值增量68.11万元·hm-2·a-1,环境成本-3.76万元·hm-2·a-1。在土壤净化床运行过程中,农户可获得收益5.45万元·hm-2·a-1,无需得到额外补偿;水源涵养区政府自行承担额外成本投入的58.89万元·hm-2·a-1,下游地区政府需向水源涵养区政府补偿环境成本3.76万元·hm-2·a-1;土壤净化床工艺以47.78%额外成本补偿量在消纳废弃物上作出50.84%的补偿量贡献,同时对生态环境服务价值和环境改善作出贡献;根据生态补偿测算,尽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投入的额外建设成本较高,但通过消纳废弃物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远远大于额外成本。在水源涵养区,特别是流域保护中,厌氧-土壤净化床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补偿标准能起到较好的生态示范作用,在水源涵养等生态敏感区需要地方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加强生态型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皖西北地区夏季高温热浪事件的特点及规律,利用皖西北地区6个气象站1959—2016年夏季(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对皖西北地区58年来夏季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及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皖西北地区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相似,整体上西北部为高值区、东南部为低值区。皖西北地区是高温热浪多发地区,年均发生高温热浪频次为2.1次·年-1,其中轻度热浪占1.5次·年-1、中度0.5次·年-1、重度0.1次·年-1;年均热浪日数为11.0 d·年-1、强度为18.8℃·d·年-1。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的年较差变化都较大,高值年基本都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21世纪出现在2013年。一般高温热浪频次多的年份对应的热浪日数较多,同时强度也较大。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整体上都呈减少趋势,分别以0.2次·10年-1、1.7d·10年-1、4.3℃·d·10年-1的速度减小;其年代际变化极为相似,都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即20世纪50、60年代—90年代中期呈下降趋势,90年代末至今转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榆中县近42年降水突变及周期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黄土丘陵区降水特征、趋势变化和周期演变规律.【方法】利用榆中1971-2012年的日降水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榆中42a来的降水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近42a来区域年降水量变化在231.1~555.5mm,整体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68mm/10a,1971-1979年属于降水最多的年代,榆中年降水量的突变不太明显.四季降水量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现增多的趋势,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四季降水突变情况有所差异.夏季降水从2009年开始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秋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突变.春季和冬季降水量没有发生突变.区域年降水量存在21a的最强显著周期和28a、8a的尺度变化周期,且8a尺度是榆中最稳定的变化周期.【结论】黄土高原丘陵区降水呈下降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巢湖流域内的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制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传统休耕-水稻种植模式(n=26)作为参照,选取该区域典型的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由休耕-水稻种植模式转变而来,n=26)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养分盈亏状况,并分析种植模式改变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休耕-水稻种植模式下氮盈余34.02 kg·hm-2·a-1,其盈余率为16.7%;磷和钾分别亏损2.96、13.71 kg·hm-2·a-1,两者亏损率分别为9.1%和19.7%。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下氮、磷、钾盈余量分别为589.27、194.93、144.22 kg·hm-2·a-1,三者盈余率分别为61.5%、66.4%、26.9%。长期大量施肥下,大棚番茄-水稻轮作导致土壤积累的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休耕-水稻种植模式土壤的50.05、7.05、1.95倍和1.72倍。对比休耕-水稻种植模式,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下过量施用氮肥导致土壤pH平均下降了0.83个单位,电导率平均增加了0.73 mS·cm-1,该模式下土壤呈明显的酸化和盐渍化趋势。研究表明,当前巢湖流域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下的养分收支呈盈余状态,土壤积累了大量速效养分,存在一定的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20.
工业涂装VOCs防治普遍以末端治理技术为主,削减VOCs排放量作为控制大气污染的重中之重,以合肥河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试验对象,采用CPT对家电涂装VOCs治理技术进行改造,将VOCs回用于生产系统内,一方面从源头上削减VOCs,另一方面增加RTO中废气浓度以减少能耗。方案实施后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包括:VOCs产生量减少289.44 t·a-1,无组织VOCs排放量削减408 t·a-1,有组织VOCs排放量削减40.69 t·a-1,天然气消耗量减少105万m3·a-1(折算后,烟尘、SO2、NOx年排放削减量分别为0.147 t、0.189 t、1.848 t),减少废活性炭产生量8 t·a-1;年净利润为175.23万元。研究结果可为削减涂装VOCs的产生量与排放量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