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针对宿迁市宿豫区保护地盐渍化状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对辖区保护地进行了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分析。测定与分析包括土壤水溶性盐总量及其离子组成。结果表明:(1)土壤硝酸根含量介于138~4034 mg/kg,平均值1022 mg/kg,占总盐量的34.6%,是构成土壤氮素污染与次生盐渍化最重要的离子。土壤硫酸根含量介于65~2816 mg/kg,平均值672 mg/kg,占总盐量的22.7%,也是构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离子之一。土壤碳酸氢根、氯离子对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很小。(2)土壤钙离子含量介于154~1792 mg/kg,平均值589 mg/kg,占总盐量的19.9%,是构成土壤次生盐渍化最重要的阳离子。(3)土壤镁离子含量介于20~285 mg/kg,平均值79.9 mg/kg,占总盐量的2.7%,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贡献并不大。(4)镁离子含量小于50 mg/kg的土样占40.6%,最小含量仅为20 mg/kg,加上部分土壤水溶性钙/镁高,存在作物缺镁的风险。(5)土壤钾离子含量介于9~423 mg/kg,平均值113 mg/kg,占总盐量的3.8%。钾离子含量小于50 mg/kg的土壤样品占34.4%,这部分土壤可能存在供钾不足的问题。从土壤钾/镁来看,少数土样该数值达到了2.5以上,最高达到9.9,存在钾镁颉颃引起缺镁的情况。因此,在保护地土壤盐渍化治理方面,应特别重视科学施用氮肥,减少土壤硝酸盐的来源;注意平衡施肥,加强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环境的全面改善,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针对宿迁市宿豫区保护地盐渍化状况,对辖区保护地进行了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壤硝酸根含量介于138~4 034 mg/kg,平均值1 022 mg/kg,占总盐量的34.6%,是构成土壤氮素污染与次生盐渍化最重要的离子。土壤硫酸根含量介于65~2 816 mg/kg,平均值672 mg/kg,占总盐量的22.7%,也是构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离子之一。土壤碳酸氢根、氯离子对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很小;②土壤钙离子含量介于154~1 792 mg/kg,平均值589 mg/kg,占总盐量的19.9%,是构成土壤次生盐渍化最重要的阳离子;③土壤镁离子含量介于20~285 mg/kg,平均值79.9 mg/kg,占总盐量的2.7%,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贡献并不大;④镁离子含量小于50 mg/kg的土样占40.6%,最小含量仅为20 mg/kg,加上部分土壤水溶性钙/镁高,存在作物缺镁的风险;⑤土壤钾离子含量介于9~423 mg/kg,平均值113 mg/kg,占总盐量的3.8%。钾离子含量小于50 mg/kg的土壤样品占34.4%,这部分土壤可能存在供钾不足的问题。从土壤钾/镁来看,少数土样该数值>2.5,最高达到9.9,存在钾镁颉颃引起缺镁的情况。因此,在保护地土壤盐渍化治理方面,应特别重视科学施用氮肥,减少土壤硝酸盐的来源;注意平衡施肥,加强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环境的全面改善,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宿迁市宿城区设施土壤的酸化、盐渍化现象已十分普遍,严重威胁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采取科学措施,防止该类现象进一步蔓延,对辖区设施土壤进行采样与测定。测定内容包括土壤p H、电导率、水溶性盐离子组成。结果表明:宿城区设施土壤p H值7. 16~8. 51,平均值7. 87;土壤p H与土壤硝酸盐含量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y=10. 27x-0. 045加以拟合;硝酸根含量在0~500mg/kg范围内,随着其含量的增加,土壤p H迅速下降;土壤p H值与土壤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方程y=10. 884x-0. 051加以拟合;土壤电导率在1000μS/cm以下时,随着土壤电导率的增加,土壤p H值从8. 51迅速下降到7. 75左右;土壤p H值与电导率、水溶性钾、钠、钙、镁、硫酸根、氯离子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其中与水溶性钙、镁、硫酸根相关性最高;土壤p H值与土壤水溶性碳酸氢根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酸化进程中,水溶性碳酸氢根含量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对盐渍化土壤含盐量的快速准确测定,以东营市为例,对盐渍化土壤水溶性盐含量(y,g/kg)与浸提液电导率(EC,μs/cm,x)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得到回归关系式为y=0.003 5x-0.107 6(r=0.995 2),二者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此基础上,对电导率结合质量法批量测定盐渍化土壤水溶性盐含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东营市区域内含盐量为1.0~24.1 g/kg或EC为260~6 590μs/cm的盐渍化土壤,采用电导率结合质量法测定结果与质量法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符合《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LY/T 1251—1999)“全盐量(质量法)与离子总量之间的允许偏差”规定。提出的电导率结合质量法对我国沿海地区盐渍化土壤水溶性盐含量的批量快速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碳调节剂与次生盐渍化土壤在混合培养过程中水溶性盐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碳调节剂与盐渍化土壤混合物中水溶性盐含量在培养第7天后基本趋于稳定;过量添加碳调节剂会导致土壤水溶性盐含量过低,影响作物根系生长;T4处理效果最好,植株根系生长最佳;加入碳调节剂过少无法改变土壤盐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土壤碳调节剂添加量为33.75 g/kg时(T3处理),即可达到显著降低次生盐渍化土壤水溶性盐含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不同栽培年限大棚土壤盐分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探明杨凌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演变特性。[方法]以露天菜地为对照,运用相关及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杨凌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大棚土壤水溶性盐分的变化特性。[结果]大棚土壤中水溶性总盐含量与电导率(EC)比露地蔬菜土壤明显增高,且随栽培年限的延长总盐含量与EC值逐渐升高,水溶性总盐与EC值在0-10cm土层呈线性正相关,R2=0.9106。对不同棚龄土壤总盐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可知,F=16.977>F0.01=5.06,3、5年大棚土壤含盐量与其他处理之间有显著差异,3年大棚土壤与其他处理有极显著差异。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0-40cm土层,大棚土壤pH值随土壤层次加深而增高。8大离子组成中阴离子以SO42-为主,阳离子以Ca2+为主,分别占总盐的24.42%和21.46%。大棚土壤盐渍化趋势随栽培年限的延长越来越明显。[结论]确定了杨凌地区土壤盐渍化的演变规律,为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壤障碍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延庆区设施蔬菜土壤养分及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分析了延庆区主要设施蔬菜主产区土壤养分、重金属及盐渍化状况,对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综合指数在82~100,属于高或极高等级;土壤环境质量基本控制项目重金属Cd、Cr、Pb、Hg、As含量的均值分别为0.231、57.0、16.9、0.085、10.26mg/kg;土壤环境质量选择控制项目Cu、Zn、Ni含量的均值分别为26.0、87.0、21.0mg/kg,均符合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率为78%,盐基离子中阳离子主要以Ca2+离子为主,其次是K+离子,阴离子以硫酸根离子为主。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沧州市滨海盐碱区耕层土壤的盐渍化特征,采集三个时期沧州不同地区耕层土壤(0~20 cm)样品,结合样品实验分析,探究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①沧州滨海盐碱区耕层土壤离子类型多样,检测的八大离子中氯离子、钠离子、硫酸根、碳酸根+碳酸氢根离子为主要盐分离子,土壤类型为硫酸盐-氯化物型。②相关分析表明,耕层土样中总含盐量与氯离子和钠离子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沧州市滨海盐碱地耕层土壤的总含盐量一定程上取决于土壤中氯化钠的含量;氯化钠、氯化镁和氯化钙为氯化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硫酸盐类为硫酸钠、硫酸镁和硫酸钙。③方差分析表明,三个不同采样时期和不同地区均对沧州市滨海区盐碱地的盐渍化的影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④主成分分析表明,钠离子、氯离子、镁离子、钙离子和硫酸根与第1主成分相关性较高;钾离子和碳酸根+碳酸氢根与第2主成分相关性较高;第3主成分主要反映硅酸盐类对土壤离子成分的影响。由于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和硫酸根在土壤中含量相对较高,是表征沧州滨海盐碱区土壤盐渍化的主要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9.
设施土壤往往同时存在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衡等多种障碍问题,单一改良措施难以有效改善作物生长。根据土壤障碍类型,设计多用途改良剂,同步消减土壤多种障碍,有利于大幅增产提质。为了验证改良剂的应用效果及推荐用量的可靠性,在推荐用量的基础上,设置增减25%和50%的用量进行校验,观测作物生长及产量情况,采样测定土壤基本物理学、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在重度、中度和轻度盐渍化土壤上,适量施用土壤改良剂能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萝卜和紫甘蓝产量,随着改良剂用量的增加,萝卜肉质块根和紫甘蓝叶球中硝酸盐含量不断下降。在重度盐渍化土壤上施用改良剂的增产效果大于在中度和轻度盐渍化土壤上的增产效果;(2)在次生盐渍化和养分失衡障碍土壤上,施用土壤改良剂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尤其是土壤通气孔隙度。随着土壤改良剂用量的增加,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有所增加。(3)施用土壤改良剂能有效遏制土壤酸化,推荐用量下,改良剂使土壤pH提高0.71个单位。施用改良剂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改良剂用量的增加,对土壤中过多的速效氮消减效果明显。随着改良剂用量的增加,土壤电导率、水溶性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浓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中南部蔬菜主产区104个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菜园土壤酸化严重,有74%的土壤pH<6.0;土壤磷素富集普遍,有效磷>60mg/kg的样品占70.19%;部分土壤钙、镁和硼较低,有10.58%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50mg/kg,24.04%的土壤交换性钙含量<500mg/kg,49.04%的土壤有效硼含量<0.5mg/kg;土壤积盐状况较严重,有47.12%的土壤水溶性总盐含量>0.1%。  相似文献   

11.
菜地土壤集约化利用程度高,容易出现养分不平衡和过量积累等问题,严重影响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西苕溪流域露地和设施栽培模式下菜地土壤肥力状况和主要障碍因子分析,探究了菜地土壤磷素流失风险阈值。结果表明:露地菜地土壤pH值显著低于设施菜地(P<0.05);设施菜地土壤全钾、速效钾、有效磷、水溶性磷含量和水溶性盐总量、电导率显著高于露地菜地(P<0.05)。2种栽培模式下95.8%菜地土壤处于Ⅱ级肥力水平。土壤水溶性磷与Mehlich 3-P的关系可用分段线性回归方程表征,估算得出露地和设施菜地土壤磷素流失风险阈值分别为102.7、128.7 mg/kg,超过对应阈值的样本数分别占总数的65.0%和83.3%。综上所述,西苕溪流域内露地和设施菜地土壤酸化状况较为严重,磷素潜在流失风险非常高,其中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改良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探索一种能够治理退化耕地、提高经济效益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河北唐山设施芹菜次生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常规施肥(CF)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模式(OF、SC、FF)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生化指标、微生物多样性及芹菜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p H和水溶性盐总量,添施有机肥(OF)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分别提高19.90%、2.39%、15.13%、0.15%,添施土壤调理剂(SC)后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15.17%,添施功能肥(FF)也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的趋势;设施土壤中阴离子以SO42-为主,阳离子以Ca2+离子为主;SC处理提升了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丰度,芹菜产量显著增加27.07%。添施土壤调理剂较OF、SC处理可提高设施芹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硝酸...  相似文献   

13.
李小艳 《农学学报》2022,12(6):39-43
对宿城区设施土壤进行采样测定与分析,明确土壤养分污染的主要障碍因子,根据土壤所缺养分设计平衡肥配方,研究平衡肥施用在作物增产提质与消除土壤污染方面的作用效果。实验室分析测定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宿城区代表性设施土壤总体上存在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水平偏低的问题;部分土壤存在次生盐渍化现象,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含量水平总体偏高,但变异较大,少数土壤仍存在氮素和钾素供应不足的问题。(2)土壤水溶性盐含量变异很大,高浓度导致土壤存在盐渍化危害,低浓度导致土壤养分供应强度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基本需求;部分土壤水溶性K+/Mg2偏高、部分土壤K+/Mg2偏低,多数土壤Mg2+/Ca2+严重偏低。(3)根据土壤养分、盐分状况配制的平衡肥,具有促进作物高产优质、降低土壤污染负荷的作用,其中以450 kg/hm2处理效果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电导率及盐离子组成沿水盐梯度的分布规律,沿自黄河向海的方向选择了假尾拂子茅湿地、香蒲湿地、芦苇湿地、柽柳和盐地碱蓬混生湿地和盐地碱蓬湿地作为研究样地,于2014年在各类型湿地内采集0~50 cm的土壤,并测定土壤电导率和6种盐离子。结果表明,盐地碱蓬湿地0~50 cm土壤的电导率、钠离子、钾离子和氯离子显著高于其他湿地(P0.05),镁离子、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最高值则出现在柽柳和盐地碱蓬混生湿地。在剖面方向上,电导率和6种盐离子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电导率和6种盐离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电导率和盐离子在2014年均表现出强变异特征。研究表明,沿自河向海的水盐梯度,湿地土壤电导率、钠离子、钾离子、镁离子、钙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土壤电导率的变化主要受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盐渍土改良利用方向,对上实东滩生态园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多项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其土壤质地为壤质土;土壤碱化严重,酸碱度集中于8.0~8.5;土壤电导率较高,集中于0.2~0.6mS/cm,水溶性盐分含量较高,集中于0.6~3.68g/kg,且以氯化钠为主,仍有一定程度的盐渍化,土壤盐化程度与地下水矿化度呈正相关;土壤有效磷集中在20mg/kg以下,有机质集中在2g/kg以下,土壤主要养分总体含量较低,且其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硝态氮含量正常,均在1~51 mg/kg范围内;综合评价得出,园区土壤以3类土为主,占比58.06%。研究结果对滨海地区的盐渍土管控和农业生态园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贵州湄潭县茶园土壤和茶叶中的氟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贵州省湄潭县茶园土壤及茶叶中的水溶性氟含量,研究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上、下层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分别为2.76~10.12 mg/kg(均值5.05 mg/kg)和2.59~9.50 mg/kg(均值4.51 mg/kg)。湄潭茶叶水溶性氟含量为老叶187.03~627.44 mg/kg(均值333.69 mg/kg)、嫩叶22.91~104.24 mg/kg(均值46.34 mg/kg)。湄潭茶园土壤水溶性氟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茶叶水溶性氟与土壤水溶性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大棚土壤浸提液电导率与盐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集具有次生盐渍化特征的大棚土壤,对土壤浸提液电导率和盐分化学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浸提液总盐含量(SSC)、Cl-和Ca2 是影响土壤浸提液电导率的主要因素,NO-3、K和Na 对土壤浸提液电导率直接效应并不明显,而主要通过其它各化学性质要素的影响产生间接效应,使其与土壤浸提液电导率间仍有较大的相关系数;土壤浸提液离子强度与其电导率亦显著相关,并可表示为I=0.017 6EC.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施肥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耕层土壤水溶性盐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检测,分析水溶性盐分在土壤中的移动规律。[结果]漫灌处理,4层土壤总水溶性盐总量从上到下依次递增,各层土壤水溶性盐量漫灌施肥处理均高于漫灌不施肥处理;滴灌的2个处理,0~60 cm水溶性盐总量从上到下依次递增,60~100 cm明显降低;土壤各层水溶性盐总量滴灌基施均高于滴灌追施;0~100 cm土层水溶性盐量滴灌基施高于漫灌基施。[结论]不同灌溉施肥方式以滴灌+追肥效益最高;漫灌土壤盐分从上向下淋溶明显,滴灌土壤盐分淋溶不充分,盐分在20~60 cm有积聚作用;同等条件下,施肥量越高土壤盐分残留量越大,土壤次生盐渍化与施肥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设施栽培大棚土壤养分、盐分调查分析及其调控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江苏省张家港市蔬菜园艺场和无锡市蠡园镇夏家边蔬菜园艺总场的大棚与露地土壤采样测定,并对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大棚土壤进行了调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①大棚土壤有机质、全氮明显高于露地,比露地平均高出42.6%和48.5%,速效磷和速效钾呈高度富集状况,均超过200mg/kg,盐分总量在3g/kg以上,已出现次生盐渍化;②大棚土壤耕作表层(0-5cm)有机质、全氮含量比耕作底层(5-20cm)略高,但差异不显著,而土壤耕作表层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及盐分总量比耕作底层分别高于6.6%、28.3%和65.4%;③大水洗盐和埋设暗管均能较好地调控大棚土壤盐渍障碍。  相似文献   

20.
为昆明市及类似地区农业生产施肥与耕地土壤质量保护提出技术支撑,采用磷酸盐-乙酸提取-硫酸钡比浊法等方法测定耕地土壤有效硫和水溶性盐等土壤理化性质,并统计分析有效硫含量及其与次生盐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昆明市的9个县(市、区)土壤有效硫含量偏高,平均为114mg/kg;蔬菜与花卉主产区和传统种植区的晋宁、官渡和嵩明等区域由于设施栽培面积较大,化肥施用量较高,水溶性盐含量较高,平均大于1.70g/kg;土壤水溶性盐总量与有效硫含量的线性相关方程为y=0.008 3x+0.670 8,R2=0.795 9,二者呈极显著相关。蔬菜与花卉的主产区和传统种植区水溶性盐含量较高,土壤有效硫含量是引起土壤次生盐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