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石质荒山大部分为经过多年造林剩余下来的硬骨头山,常规技术造林成活率很低。为此,在尚义县甲石河乡瓦桶沟村南梁作业区于1992年进行了油松容器育苗造林试验,3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125htn’,成活率均达到94%以上,达到了当年育苗,当年造林且一次成林的良好目的。1主要技术措施及.1容器苗的培育方法1.1.1容器袋的规格油松育苗容器袋的规格为直径5cm,高13cm。1.1.2营养土的配制油松育苗应选择耕作层20cm以下的心立即可。首先把来民对的土过筛清除石砾和杂草等。按8份土与2份发醋好的粪肥混合均匀,制成营养_上。1.1.s苗床制作在地…  相似文献   

2.
油松移植容器苗适宜容器规格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年生油松留床苗为试材,选用16 cm×16 cm,18 cm×18 cm,21 cm×21 cm,25 cm×25 cm 4种规格育苗容器,进行了油松移植容器苗适宜容器规格的筛选试验。以育苗容器的培育成本和生长量为指标进行秩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培育油松移植容器苗,规格21 cm×21 cm的育苗容器属于既能满足苗木生长、投资又相对较低的适选育苗容器。  相似文献   

3.
不同基质和容器规格对油松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大田播种的2年生实生苗移栽的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通过对4种基质、3种容器规格及阻根措施(铺设广告布)和无布条件下的油松容器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量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得出不同基质、不同容器规格及有布无布对油松容器育苗的影响差异程度。结果表明:有布对油松容器苗生长量成活率的影响程度大;随着容器规格的增大,容器苗生长量逐步增大,成活率无显著性变化。不同基质对C1小杯和C2中杯容器规格的影响程度较小,对大杯C3容器规格的影响差异性较大。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选择C3大杯,基质1(3/3园土)有布容器苗。  相似文献   

4.
油松容器苗培育及造林技术,分析容器苗的苗木质量、育苗成本及造林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太行山区主要荒山绿化树种侧柏、油松塑料袋容器育苗的容器规格、营养土配方、栽植季节及造林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容器育苗的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降香黄檀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基质配制与处理、种子处理、育苗圃地选择、播种、幼苗移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容器苗修根与苗木出圃等方面介绍了降香黄檀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利用该技术培育的降香黄檀幼苗,约1年生时85%以上苗木的地径大于0.50 cm、苗高大于30 cm,此时可以出圃造林;其育苗成本为0.45元/株,造林成活率可达98%以上,4月份造林,至12月份调查,平均树高达102 cm,平均地径1.8 cm。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用油松一年生苗造林的需要,我场苗圃地从1972年到1975年连续四年培育了油松一年生苗,逐渐摸索到一些经验。实践证明,用一年生苗比二年生苗造林成活率高,缩短了苗木培育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不仅苗木产量高,而且没有多头双叉苗,育苗成本大大降低(和培育二年生油松苗成本最低的1965年比较,二年生苗亩产12万株,百株成本为0.157元,而一年生苗的百株成本仅0.117元)。我们觉得,培育出当年生油  相似文献   

8.
油松是山西省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苗木市场前景依然看好尤其是大规格苗木需求更是供不应求。作者根据实践,总结介绍了油松"移植容器育苗及造林综合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适宜油桐幼苗生长的育苗容器规格,为油桐盆栽试验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油桐育苗、造林速度及造林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选取1年生油桐幼苗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规格的育苗容器对油桐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容器规格的降低,油桐幼苗的株高、地径、叶绿素a含量(Chl a)、叶绿素b含量(Chl b)、叶绿素总量(Chl a+b)、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光饱和点(LSP)逐步下降,差异显著(P 0.05),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逐渐升高,差异显著(P 0.05),而叶绿素a/b(Chl a/b)变化不显著(P 0.05)。研究表明,大规格容器利于油桐幼苗的生长,在油桐栽培试验中,可选择规格Ⅰ及以上规格的容器,但在容器育苗中,选择规格Ⅱ的容器,既能保证苗木质量,还有利于控制育苗成本。  相似文献   

10.
半干旱地区油松营养袋育苗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半干旱地区油松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的现状,进行了油松营养袋育苗造林试验研究.育苗圃地选在杨树局郁闭度为O.3左右的杨树林冠下,以无底的聚氯乙稀塑料薄膜容器袋为育苗容器,以v(锯末):V(蛭石):V(煤灰)=6:2:2为栽培基质,播种育苗.春季土壤解冻到一定深度开始泛浆时带营养袋造林,造林成活率连续3 a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黑松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种的黑松进行了育苗和多点造林试验,从生长和抗逆性上进行了观测.苗期试验表明,黑松苗期在小陇山林区适应性强,苗期保存率高于油松,苗期生长表现与油松差异不显著,2年生苗木平均地径0.61 cm ,平均苗高16.30 cm.多点造林试验表明,黑松适应小陇山林区的气候、立地条件,抗鼠害能力比油松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比油松高,幼林生长表现与油松差异不显著.8年生黑松林分平均胸径3.20 cm,平均高2.98 m.引种获得成功,丰富了小陇山林区营造生态公益林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赤峰市松山区老府林场的一年生油松播种苗越冬时 ,历年都是采取覆土防寒的方法。 1 999年 1 0月苗木越冬前、翌春两次向苗木地上部分喷射不同浓度的自备药物越冬保苗 ,预期达到出圃标准 ,每公顷节省苗木防寒费 45 0元 ,苗木死亡率、损伤率分别降低 3 %、2 %。  相似文献   

13.
通过育苗和造林试验表明,花旗松苗期抗病性比油松强,幼林抗鼠害能力强,抗寒性稍差,保存率和造林成活率与油松接近,2年生苗木与对照油松苗木之间苗高生长差异极显著,平均地径0.53 cm,平均苗高18.3 cm,苗期生长表现优于当地油松。20年生林分平均胸径8.4 cm,平均树高5.3 m,最大单株胸径15.3 cm,树高7.5 m,生长表现与当地油松差异不显著。通过育苗和造林试验表明花旗松适应小陇山林区的生态条件,引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根据试验和工作总结,提出了宜君县油松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主要包括育苗苗圃地及容器选择、作床、配土、种子处理、点播、苗期管理、造林时间及苗木选择、整地等技术。  相似文献   

15.
结合北票气候特点,进行了油松种子包衣山地直播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油松种子包衣直播造林后,保证了山地造林的出苗率,多效复合剂包衣比对照出苗率提高5.4倍以上,同时提高了苗木生长量,防止了鸟、鼠、兔等野生动物和松苗立枯病危害,提高了山地造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不同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燕山山地干旱阳坡人工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差异,对人工栽植的油松、樟子松及蒙古栎的生长状况及其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植5a后,油松、樟子松和蒙古栎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93.79%、87.98%和66.69%,其地径分别为4.68cm、5.34cm、1.52cm,树高分别为1.58m、1.75m、0.80m,油松、樟子松、蒙古栎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 857.36g、2 018.30g、234.35g,形成的人工幼林的密度在867.00~2 183.00株/hm~2之间;立地条件较好的样地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型,立地条件较差的样地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油松、樟子松、蒙古栎均为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的适宜造林树种,栽植5a后已基本形成稳定的乔木层,人工造林加速了干旱阳坡由绣线菊灌丛向乔木林的更新与恢复。  相似文献   

17.
泸定县大渡河干旱河谷区营养袋育苗与雨季造林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泸定县大渡河流域属干热干旱河谷地带,常规育苗造林成活较差。本文使用云南松、辐射松、岷江柏3种树种开展营养袋育苗和大田育苗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表明3种树种的营养袋育苗较常规育苗在出苗率、1 a生苗高、地径、须根长度、须根数量等方面,其增幅都在20%~71%间,差异显著;同时在对三种树种采用雨季营养袋造林和常规裸根造林对比试验中,结果表明前者较后者在当年成活率,年均高生长、年均地径生长,3 a保存率,都有着显著差异,且营养袋造林成活后抗逆强、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湿地松、火炬松育苗新方式的改进—芽苗移栽工具打孔器的创造和应用,不仅比常规播种育苗省工,而且种子利用率、苗木出圃率及苗木质量均普遍提高,每0.07hm~2育苗可增加经济收入1900多元,在国外松育苗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途。  相似文献   

19.
培育1-2年生油松苗木,采用蜂窝连体容器育苗,可提高装袋效率5~6倍,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培育出合格的油松苗木,适宜在林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