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明茶树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与其抗旱性的关系,以四川省主栽茶树品种特早213、名山131和福鼎大白茶1年生幼苗为对象,采用水培方法并施以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进行模拟干旱胁迫试验。结果表明:茶树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在不同品种、不同胁迫浓度及不同胁迫时间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干旱胁迫12d后茶树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为名山131特早213福鼎大白茶。3个品种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胁迫浓度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胁迫时间下差异显著(P0.05)。综合看,3个茶树品种的抗旱性为名山131特早213福鼎大白茶。  相似文献   

2.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氟胁迫对名山131和福鼎大白茶抗氧化能力、膜脂过氧化及其成熟秋梢中氟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氟胁迫强度增加,名山13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降低,福鼎大白茶SOD活性和CAT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而这两个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先升高后下降.在相同氟处理强度下,名山131抗氧化酶活性低于福鼎大白茶抗氧化酶活性.同时,名山131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和福鼎大白茶Pro含量、相对电导率均随着氟胁迫升高而逐渐增加,福鼎大白茶MDA含量则先升后降.而在相同氟胁迫强度下,福鼎大白茶对氟的吸收积累弱于名山131.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水培法,分别研究了砷(As)、镉(Cd)单一胁迫对茶树新梢生育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毒害症状,结果表明:随着砷胁迫浓度的升高,茶树发芽和新梢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茶树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随砷胁迫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各胁迫处理的茶树均出现明显的受害症状。镉胁迫的茶树在处理80 d后出现轻微毒害症状,低浓度镉胁迫(≤3 mg/L)对新梢生长、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有一定促进作用;当胁迫浓度≥4 mg/L时,则表现负面影响。砷胁迫的毒害作用强于镉胁迫。  相似文献   

4.
茶树对镍的吸收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镍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土壤镍污染对茶树的生长和光合速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镍处理浓度≥10 mg/L时,水培茶苗不仅出现严重的毒害症状,甚至部分茶苗整株死亡.盆栽和水培茶树各器官对镍的累积量与镍添加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盆栽茶树各部位的镍含量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吸收根、主根、新梢、叶片、主茎,分配比约为:17∶10∶2.3∶1.7∶1;当添加10,20 mg/kg的外源镍,供试土壤的镍含量达到33.15,43.15 mg/kg时,新梢中的镍含量由对照的0.01 mg/kg升至8.72,18.75 mg/kg.水培茶树的分布次序由高到低为:主根、吸收根、主茎、枝条、叶片、新梢,分配比约为:2 0∶4 0∶1 1∶1.9∶1.7∶1.茶树吸收的镍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但外源镍在茶树体内的活性以及向新梢迁移、富集的能力较强,镍污染容易影响茶叶卫生质量.应深入研究茶树各部位镍含量与各土壤因子相关性,以便制定更合理的土壤镍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 研究了镍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 结果表明, 土壤镍污染对茶树的生长和光合速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镍处理浓度≥10 mg/L时, 水培茶苗不仅出现严重的毒害症状, 甚至部分茶苗整株死亡. 盆栽和水培茶树各器官对镍的累积量与镍添加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盆栽茶树各部位的镍含量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 吸收根、主根、新梢、叶片、主茎, 分配比约为: 17∶10∶2.3∶1.7∶1; 当添加10,20 mg/kg的外源镍, 供试土壤的镍含量达到33.15,43.15 mg/kg时, 新梢中的镍含量由对照的0.01 mg/kg升至8.72,18.75 mg/kg. 水培茶树的分布次序由高到低为: 主根、吸收根、主茎、枝条、叶片、新梢, 分配比约为: 20∶40∶11∶1.9∶1.7∶1. 茶树吸收的镍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 但外源镍在茶树体内的活性以及向新梢迁移、富集的能力较强, 镍污染容易影响茶叶卫生质量. 应深入研究茶树各部位镍含量与各土壤因子相关性, 以便制定更合理的土壤镍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不同茶树品种的条形名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凡  王云  杜晓 《西南农业学报》2007,20(6):1277-1282
条形名茶是主要绿茶品类,但大部分产品趋于单一化,缺乏风格特征,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对品种的条形名茶适制性重视和研究不够。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四川群体品种、福选9号、福鼎大白茶、名山白毫、特早213和天府茶1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这6个茶树品种的新梢生长特性观测、内含品质成分分析测试以及采用感官审评方法,系统研究和评价了6个茶树品种的条形名茶适制性,为条形名茶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铅、铬胁迫对茶树生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呆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pb2 、Cr3 '处理对茶树新梢生育和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毒害症状,结果表明当铅浓度为120 mg·L-1时,茶树生长基本正常,未出现受害症状,并且茶树的光合作用受到促进.但铅处理浓度大干240 mg·L-1,铬处理浓度大干20 mg·L-1时,茶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随着铅、铬胁迫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茶树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并呈现不同程度的受害症状.除处理浓度为360 mg·L-1的铅处理外,随着铅、铬胁迫浓度的升高,对茶树营养芽的物候期、发芽数、芽叶重量和长度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铬胁迫的毒害作用大大强于铅胁迫.  相似文献   

8.
茶树对铜的吸收与累积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土壤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铜对茶树生长的影响,铜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铜对水培茶树有较强的毒性,铜处理浓度≥3 mg/L时,茶树不仅出现严重的毒害症状,甚至死亡;而土壤铜污染对茶树的生长和光合速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茶树吸收的铜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根部对阻止土壤中的铜向新梢转移发挥了重要的缓冲及屏障作用。盆栽茶树各部位的铜含量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吸收根>主根>枝条>主茎>新梢(1芽2叶)>叶片,且各部位的铜含量与土壤外源铜添加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水培茶树的根和叶片的铜含量与铜处理浓度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引种茶树品种的抗寒适应性,以福鼎大白茶树为对照,对引种的乌牛早、农抗早、元宵绿3种茶树叶片进行人工低温胁迫处理,测定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的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和SOD活性,分析低温胁迫下茶树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个茶树品种的抗寒能力依次为农抗早>乌牛早>福鼎大白>元宵绿。  相似文献   

10.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茶树品种丹桂和瑞香引种汉中后的成活率、生长势、抗性、品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品种丹桂和瑞香移栽成活率低于福鼎大白茶;分枝数、树高、树幅、茎粗、定型修剪枝叶重均不及福鼎大白茶;春茶新梢生育期:丹桂与福鼎大白茶相当,瑞香比福鼎大白茶晚3.3~4.7 d;芽重:丹桂福鼎大白茶瑞香;发芽密度均高于福鼎大白茶;制绿茶和红茶品质均较佳,与福鼎大白茶相当;抗寒性强,抗旱性强。丹桂和瑞香两个茶树品种在陕西汉中表现中等,可作为高香型红绿茶兼制品种引进,在汉中及相似气候区引种要对茶苗的质量严格把关,应选择一级茶苗,才能保证较高的栽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新茶园开垦的规划与选择、道路与水利设计、茶园施工等开垦技术,在茶树品种的选择、种植方法、幼龄茶树管理、土壤管理、茶树定剪等方面总结茶树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2.
氟对茶树生理的影响及茶树耐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茶树喷施不同浓度羽毛精叶面肥的试验结果表明:羽毛精叶面肥能促进茶树幼芽分化,与喷清水处理相比,可使春芽提早1~3 d分化,并可增加叶片厚度和百芽重,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喷施300倍和600倍液羽毛精,其鲜茶产量分别比清水对照增产19.2%和18.3%,均达极显著水平。推荐茶树喷施羽毛精的浓度以300~600倍液为宜。  相似文献   

14.
几种微量元素对茶树生理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是茶叶的主要品质成份。综述了近年来茶树生长发育必需的几种金属微量元素(铁、锰、铜、锌、钼)对茶树生理及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和应用结果,探讨了茶叶微量元素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茶园的合理施肥、较高品质茶叶的产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茶树RNA的提纯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研究了一种可有效排除茶树叶片细胞所富含的茶多酚、茶多糖等杂质污染的茶树总RNA提取方法.即在Trizol法的基础上,于提取的初始阶段,重点防止褐化效应,用水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β-巯基乙醇(β-Me)排除茶多酚干扰,同时用低含量乙醇去除茶多糖;在最后阶段,55-60℃热水浴10min,低温离心进一步去除茶多糖的干扰.利用这一方法提取的茶树总RNA,经琼脂糖电泳鉴定,可见清晰的18s和28sRNA的2条带型,证明RNA完整,无弥散或降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福建省福州市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茶树炭疽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基于谷氨酰胺合成酶(GS)、β-微管蛋白(β-TUB2)、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和核糖体DNA大亚基(LSU)等4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从福州市几个茶园不同茶树品种炭疽病典型病叶上分离获得的茶树炭疽病病原菌(FFB、FJG、FRG、FSX和FFA)进行鉴定,并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的致病性.[结果]5株供试病原菌均能通过伤口侵染茶树叶片,且病症相似,为茶树炭疽病致病菌.5株病原菌分离物形态特征相似,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将5株供试菌株鉴定为Colletotrichum siamense.[结论]C.siamense为茶树炭疽病弱致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染茶树.生产中应尽量避免人为活动造成茶树叶片损伤,以减少茶树发生炭疽病.  相似文献   

17.
类黄酮是茶树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对决定茶叶品质及其健康功效具有重要作用。利用LC-TOF/MS、qRT-PCR等技术研究了茶树类黄酮合成积累的组织器官特异性。结果显示,茶树不同器官中,鲜叶中的酚酸、儿茶素和黄酮醇化合物种类较多且含量较高,原花青素含量低但种类多,而在根中则相反。从基因表达差异上看,从鲜叶到茎到根,4CLCHIF3H and F3’5’H表达依次降低。酶学实验显示,从鲜叶到茎到根,DFR/LAR和ANR酶活在鲜叶和茎中无明显差异,而在根中只检测到微弱的DFR/LAR活性。在不同发育时期鲜叶中,儿茶素含量在一叶中最高,芽其次;黄酮醇的含量在一叶和二叶中较高;花青素的含量随着鲜叶发育依次减少。qRT-PCR结果显示,PAL、C4H、CHS、F3’H、 F3''5''H、DFR、LARANR基因的表达与不同发育时期鲜叶中儿茶素和黄酮醇积累规律一致。酶学实验显示,随着鲜叶的发育,DFR/LAR的活性依次降低,ANR的活性呈增高趋势,它们的变化与酯型C和EGC含量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对建瓯市茶树炭疽病发生为害规律进行系统调查,分析茶树炭疽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茶树基因组DNA提纯与RAPD反应系统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DNA的提取质量是决定RAPD分析成功与否的关键。茶树幼嫩新梢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等次生物质,采用磨样对添加杭酚氧化褐变的物质,在细胞核裂解之前去除细胞质中的茶多酚和蛋白质,而后再用改进的DNA微量快速提取法-SDS法分别从不同茶树品种新梢中提取和纯化基因组DNA,所得到的DNA样品适宜于RAPD反应,通过对茶树RAPD分析中影响扩增结果的因素的研究。建立了茶树RAPD的最适反应系统,即在25ul反应体系中,含20-50ng模板DNA,1.5mmol/1MgCl2,各0.1mmol/1DNTPs,0.2umol/L引物和1UTaqDNA聚合酶;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300s,94℃变性60s,35℃退火60s,72℃延伸120s,共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600s,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扩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