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用水培法研究Ce(Ⅲ)对紫外辐射(UV-B,280 ̄320nm)胁迫下油菜幼苗光合色素含量与希尔反应活性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静态数据表明,20mg·L-1CeCl3能有效减缓紫外辐射(T1/0.15W·m-2和T2/0.45W·m-2)胁迫所导致的光合速率下降,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及Hill反应活性降低,使得Ce+UV-B组各项指标虽低于CK,但明显优于UV-B组。动态曲线显示,Ce减缓了UV-B胁迫期各项指标的下降趋势,加快恢复期的上升速度,且最终达到较好的恢复效果。通过对Chl含量、Hill反应活性与Pn的相关统计学分析发现,Ce对UV-B辐射胁迫下Hill反应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调节具有改善光合功能的作用,且对Hill反应活性的调节作用大于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2.
用水培法研究了Ce(Ⅲ)对紫外辐射(UV-B,280 ̄320nm)胁迫下油菜幼苗光合量子效率与羧化效率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0mg·L-1CeCl3能有效减缓紫外辐射(T1/0.15W·m-2和T2/0.45W·m-2)胁迫所导致饱和光光合速率(Ps)、饱和CO2光合速率(Pm)、表观量子效率(AQY)与羧化效率(CE)的降低,使得Ce UV-B组各项指标虽低于CK,但明显优于UV-B组。动态曲线显示,Ce减缓了UV-B胁迫期各项指标的下降趋势,加快恢复期的上升速度,且最终达到较好的恢复效果。通过对AQY、CE与Pn的相关统计学分析发现,低剂量UV-B辐射胁迫下Ce对AQY调节对改善光合功能的作用大于CE。高剂量下则是CE的变化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铈对UV-B胁迫下大豆幼苗光合原初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水培法研究了Ce(Ⅲ)对紫外辐射(UV-B,280~320nm)胁迫下大豆幼苗光合原初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mg·L-1CeCl3能有效减缓紫外辐射(T1/3.34kJ·m-2和T2/11.76kJ·m-2)胁迫所导致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光能转换效率(Fv/Fm)及传递能力(Fv/F0)降低,且对低剂量胁迫的调控效果优于高剂量,即以上指标Ce+T1T1,Ce+T2T2,Ce+T1Ce+T2。从光合原初反应的能量分配看,Ce(Ⅲ)能促使大豆叶片吸收光能的总量增加,加快内囊体膜上光电的转换和电子的传递,降低UV-B辐射伤害而导致的过剩激发能积累,从而消除过剩激发能诱发的膜脂过氧化对光合器官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4.
Ce对UV-B辐射胁迫下鼓粒期大豆光合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豆东农47为试材,采用盆栽方式,研究稀土元素Ce(Ⅲ)对UV-B辐射胁迫下鼓粒期大豆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0mg·L-1CeCl3能有效减缓紫外辐射胁迫所导致的叶绿素a与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趋势;在Ce(Ⅲ)处理前20d三项指标的变化规律均为CeCKCe+TT;Ce(Ⅲ)的介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UV-B辐射对光合色素的损伤。但Ce(Ⅲ)处理20d后,Ce和Ce+T曲线分别接近CK和T曲线,说明此时Ce基本已失去保护作用。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稀土元素防护紫外辐射(UV-B)农作物的损伤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铈对UV-B胁迫下菠菜离体叶绿体光化学反应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菠菜离体完整叶绿体为试材,研究Ce(Ⅲ)对UV-B辐射(4.5W·m^-2)胁迫下叶绿体Hill反应活力、光合磷酸化活性以及Mg^2+-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菜离体完整叶绿体Hill反应活力、光合磷酸化活性、Mg^2+-ATPase活性在同一时段的变化规律均为:Ce(Ⅲ)〉CK〉Ce(Ⅲ)+T〉T。这表明,UV-B辐射下叶绿体光化学反应活性降低是光合作用受抑的能量基础。Ce(Ⅲ)的介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UV-B辐射对叶绿体光化学反应活性的抑制,而UV-B辐射(4.5W·m^-2)胁迫结束后离体叶绿体自修复与Ce(Ⅲ)调控恢复的效果均不明显,揭示离体叶绿体因失去叶片附属结构保护,对UV-B辐射敏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Ce(Ⅲ)对紫外辐射(UV-B:0.15 W·m-2 90.45 W·m-2)胁迫下大豆(Glycine max)乙醇酸氧化酶(GO)、谷氨酰胺合成酶(GS)、过氧化氢酶(CAT)和H2O2含量的影响.试验表明,与CK相比,无UV-B胁迫时20 mg·L-1CeCl3能够有效提高GO和Gs:UV-B处理使GO和GS提高,植物的光呼吸速率增加;Ce+UV-B组GO、GS和CAT高于UV-B组,H2O2含量低于UV-B组.研究表明,20 mg·L-1CeCl3通过提高GO、GS和CAT活性进而增强光呼吸代谢,耗散过多的光能;通过对植物体内H2O2含量的变化,检测是否受到环境胁迫,利用Ce(Ⅲ)缓解植物所受的UV-B等强光逆境胁迫,具有积极的环境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La对紫外辐射(UV-B:0.15、0.45W·cm-2)胁迫下大豆(Clycinemax)幼苗类黄酮、叶绿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转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mg·L-1La能明显提高大豆幼苗的类黄酮与叶绿素含量及PAL活性;UV-B处理虽使大豆幼苗类黄酮含量及PAL活性增加,但增幅小于前者,且叶绿素含量降低;La UV-B处理组类黄酮含量与PAL活性变化同UV-B处理组近似,唯增幅大于(叶绿素降幅小于)后者。表明La具有提高大豆幼苗类黄酮、叶绿素含量与PAL活性,缓解UV-B辐射伤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培实验方法研究了La对紫外辐射(UV-B,280~320nm)胁迫下大豆(Clycinemax)幼苗膜脂过氧化及CAT、POD等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T1/0.15W·m-2和T2/0.45W·m-2)胁迫下,大豆幼苗质膜透性和MDA含量先升(胁迫期)后降(恢复段),CAT活性先增(1~5d)后减(6~11d),T1组POD活性在胁迫期逐渐升高,恢复期维持一较高水平后陡降,而T2组POD活性一直升高至第9d,而后略有下降。La的介入,使大豆质膜透性和MDA光致修复各时段变幅降低,La T1及La T2组2种酶活均大于UV-B组,表明La对CAT、POD等抗氧化酶有调控作用,减轻了UV-B辐射对其功能的损伤,增强了抗氧化酶清除活性氧能力,改善了活性氧代谢,降低了MDA浓度,维持了质膜正常透性,且对低剂量(T1)的防护效果优于高剂量(T2),进而在防御系统层面实现了La对UV-B辐射伤害大豆幼苗的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9.
闫生荣  杨春和  张跃群  花海蓉  孙家峰  蒋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460-15462,15534
[目的]为稀土农用拓展及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策略。[方法]采用水培法研究了大豆幼苗(Glycinemax)膜脂过氧化作用和内源激素对UV-B辐射和稀土的响应。[结果]UV-B(T1-0.15W/m2和T2-0.45W/m2)辐射下,大豆幼苗叶绿素(Chl)和吲哚乙酸(IAA)含量在胁迫期(1~5d)逐渐下降,在恢复期(6~11d)上升;丙二醛(MDA)和脱落酸(ABA)含量先增(1~5d)后减(6~11d)。20mg/LLa(Ⅲ)减缓了上述指标在胁迫期的下降/上升趋势,加快了恢复期的上升/下降速度。[结论]La(Ⅲ)对大豆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和内源激素的调控能提高叶绿素和IAA含量,改善活性氧的新陈代谢,抑制膜脂过氧化作用,减少ABA积累,且对低剂量紫外辐射(T1)的防护效果优于高剂量紫外辐射(T2)。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随着臭氧层变薄,到达地表的紫外辐射不断增多,对地表生物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研究UV-B辐射对紫花苜蓿光合及膜脂过氧化特性的影响,有助于阐明紫花苜蓿生理习性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以紫花苜蓿(金皇后)为试验材料,设正常光照(CK)、UV-B辐射增强均5%(T1)和UV-B辐射增强约10%(T2)3个处理,研究UVB辐射增强对紫花苜蓿整个生育期光合特性及膜脂过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a/b值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光合指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先升后降,而胞间CO2浓度(Ci)为先降后升;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呈上升的趋势;地上生物量在每个时期与对照相比都下降;每个指标在盛花期差异基本达到显著水平(P0.05)。此外,与CK相比,T2处理的变化趋势比T1处理明显,说明UV-B辐射对紫花苜蓿的光合作用和膜脂特性有一定的伤害作用,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加,伤害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光系统Ⅱ的叶绿素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曲线)和参数的变化特征,分析UV-B辐射的增强对剑叶光化学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北方粳稻品种‘沈农26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对照组CK采用自然光照射,处理组T1、T2分别在自然光照基础上增加UV-B辐射1.05和2.10 W·m-2,每个处理重复3~6次。选取粳稻幼苗移栽于无孔实验桶中,紫外灯照射时间为08:00—16:00,阴雨天不进行UV-B处理,直至成熟收获。[结果]随着UV-B辐射强度的增加,PSⅡ反应中心供体侧上各个生长时期O-J-I-P曲线上的P相降低,受体侧参数除诱导曲线初始斜率(Mo)呈增加趋势,其他参数均降低;UV-B辐射增加对PSⅡ反应中心能量分配有显著影响,在剑叶各生长期单位反应面积的比活性参数均呈现降低趋势,说明UV-B辐射对其起到抑制作用,导致单位反应中心的比活性参数增强;剑叶各生长期的Fv/Fm、q P、r ETR均减小,T2对Fv/Fm、q P、r ETR的抑制作用大于T1;剑叶各生长时期的性能指数均降低,且在孕穗期降幅最大,各个时期T2对PIabs的抑制程度大于T1。[结论]UV-B辐射的增强降低了粳稻剑叶各生长期单位面积上吸收的光能、热耗散、捕获的光能、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以及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促进了单位反应中心的各项比活性参数的增长,但UV-B辐射的增强也导致剑叶在各个生长期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光化猝灭系数、光合电子传递相对速率及性能指数(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环境紫外(UV-B)辐射对叶用杜仲叶片光合作用和活性物质含量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为叶用杜仲林的生态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紫外(UV-B)辐射强度处理[CK:+0;T1:+1.40 kJ/(m~2·d);T2:+2.81 kJ/(m~2·d)]下,以5年生杜仲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次生代谢产物及自由基含量差异及相关性。[结果]UV-B辐射强度增加显著降低杜仲叶片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a/b,显著提高了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T1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1.15±0.049)mg/g],T2处理的类胡萝卜含量最高[(0.036 0±0.001 6)mg/g];UV-B辐射强度增加显著降低杜仲叶片部分次生代谢产物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京尼平苷和绿原酸含量,且最大变化值之间分别相差20.74、61.23、16.16和13.63倍,同时也显著提高了部分次生代谢产物京尼平、黄酮、总酚和单宁含量,且T1处理的京尼平、黄酮、总酚和单宁含量分别是CK处理的1.21、1.11、1.34和1.37倍,总酚与单宁含量以T2处理最高,分别为(1.290 0±0.023 0)和(17.30±1.44)μg/g;UV-B辐射增强显著增加了MDA、H_2O_2和O_2·~-含量,且T1处理的MDA含量与O_2·~-含量较CK处理组分别高39.46%、70.48%;T2处理的H_2O_2含量较CK处理组高43.51%。[结论]UV-B辐射显著影响杜仲叶片光合参数及绿原酸、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苷酸等主要活性物质含量,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环境UV-B辐射强度以提高叶用杜仲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La对紫外辐射(UV-B:0.15、0.45W·cm-2)胁迫下大豆(Clycinemax)幼苗类黄酮、叶绿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转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mg·L-1La能明显提高大豆幼苗的类黄酮与叶绿素含量及PAL活性;UV-B处理虽使大豆幼苗类黄酮含量及PAL活性增加,但增幅小于前者,且叶绿素含量降低;La+UV-B处理组类黄酮含量与PAL活性变化同UV-B处理组近似,唯增幅大于(叶绿素降幅小于)后者。表明La具有提高大豆幼苗类黄酮、叶绿素含量与PAL活性,缓解UV-B辐射伤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干旱及增强UV-B胁迫对金荞麦光合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雯  张益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463-6467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和增强UV-B辐射对金荞麦光合色素的影响,以期为金荞麦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测定金荞麦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和UV-B辐射处理下光合色素的含量,并计算光合色素比值。[结果]金荞麦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都随干旱程度的加重而降低,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在处理中后期基本随干旱程度的加深而有升高的趋势,在后期达到显著水平;在水分充足的状况下,增强的UV-B辐射降低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了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在干旱胁迫下,增强的UV-B辐射提高了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结论]金荞麦光合色素对干旱胁迫敏感,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指示反映叶片受伤害程度,并反映土壤干旱水平;增强的UV-B辐射能减小由干旱胁迫带来的金荞麦光合色素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气臭氧层变薄,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强度增加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以粳稻沈农265为材料,研究盆栽水稻灌浆期剑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能力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试验设自然光照(CK)、UV-B辐射增强5%(T1)和10%(T2)共3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光照相比,UV-B辐射增强使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ETR值均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增加,T2处理对剑叶细胞膜伤害较重,3个测定时期MAD分别较CK增加了34.90%、23.00%和19.54%;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及抗氧化物质As A和GSH含量除在抽穗后7d增加外,其余均表现为降低。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对UV-B辐射胁迫的敏感性高于PSⅡ反应中心,尤其是在灌浆中期,T1和T2处理下Pn分别较CK下降了13.07%和28.54%。结果说明UV-B辐射胁迫可能主要通过加速叶片膜脂过氧化而抑制灌浆期水稻剑叶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外源一氧化氮对增强UV-B辐射胁迫后红松幼苗光合特性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设4个组:1CK;2SNP(0.01 mmol/L);3UV-B(4.22 k J/(m2·d));4SNP(0.01 mmol/L)+UV-B(4.22 k J/(m2·d))。分别于处理1、3、5、7、9 d取样,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结果]施加外源NO,显著增加红松幼苗针叶光合色素含量,缓解UV-B对光合作用的破坏;外源NO处理降低UV-B胁迫对红松幼苗针叶细胞膜的膜相对透性的破坏及MDA含量的积累;UV-B处理和SNP+UV-B处理都提高了APX、SOD和POD活性。[结论]植物防卫反应信号分子NO广泛参与红松幼苗对UV-B胁迫的应答与防御。外源NO对红松幼苗由于UV-B辐射引起的氧化损伤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乙酰水杨酸(ASA)对增强UV-B辐射条件下长春花光合功能的调控作用,以长春花幼苗为试材,喷施一定浓度的乙酰水杨酸溶液,测定其在UV-B辐射增强下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UV-B辐射降低了长春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提高了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UV-B辐射引起了长春花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2 mg/L的乙酰水杨酸处理则降低了UV-B辐射胁迫下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分析认为,乙酰水杨酸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清除O2-.而使类囊体膜保持完整及光合色素免受UV-B的伤害,进而使PSⅡ维持较高的光化学活性和电子传递速率,这可能是乙酰水杨酸提高增强UV-B辐射下长春花光合速率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环境中太阳紫外线(UV-B)辐射的增强对铁皮石斛幼苗生理代谢的影响,以药用植物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为材料,进行5.1μW/cm2和15.6μW/cm2强度的UVB辐射试验,比较铁皮石斛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类黄酮含量和PAL酶活性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在UV-B辐射下,铁皮石斛叶片叶绿素含量均降低,且随着UV-B辐射时间的延长,15.6μW/cm2的UV-B辐射处理降低幅度越大;在UV-B辐射处理期间,5.1μW/cm2辐射的类胡萝卜素含量、类黄酮含量和PAL酶活性均高于CK;而15.6μW/cm2 UV-B辐射的类胡萝卜素含量、类黄酮含量和PAL酶活性在第8天达最大值后迅速降低。表明,低强度UV-B辐射下,铁皮石斛可以被诱导合成较多的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等紫外保护物质以抵抗UV-B辐射,使植株不受到伤害。而高强度长时间的UV-B辐射对铁皮石斛的伤害较大。  相似文献   

19.
李守淳  孙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513-20515
[目的]研究极地生物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方法]人工模拟南极UV-B辐射环境,对南极小球藻进行UV-B适应性锻炼,并以未经UV-B适应性锻炼的南极小球藻为对照,分别测定其叶绿素荧光、光合放氧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随着UV-B辐射时间的延长,南极小球藻光合放氧速率和叶绿素荧光迅速下降,且锻炼南极小球藻的下降速率小于未锻炼南极小球藻。经UV-B胁迫后,南极小球藻的SOD、POD、CAT活性均随辐射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降低,锻炼南极小球藻的上升速率大于未锻炼南极小球藻,而下降速率显著小于未锻炼南极小球藻。[结论]经过UV-B适应性锻炼的南极小球藻可通过调整一系列生理活性指标对UV-B增强产生积极响应,以增强其自身对强辐射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稀土农用拓展及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策略。[方法]采用水培法培养大豆,待第3枚三出复叶展开后进行La和UV-B辐射处理。以前期试验确定的最适浓度LaCl3(20mg/L)溶液均匀喷洒大豆叶片,48 h后,放置于特定剂量的紫外灯下进行胁迫处理。UV-B设2个处理:T1(0.15 W/m^2)、T2(0.45 W/m^2),每天处理6 h(10:00-16:00),连续处理5 d,每天同一时间取同向、同叶位大豆幼苗叶片测定叶绿素(Ch1)、丙二醛(MDA)、H_2O_2膜脂脂肪酸、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结果]UV-B(T_1:0.15 W/m~2和T_2:0.45 W/m~2)辐射下,大豆幼苗叶绿素(Ch1)和吲哚乙酸(IAA)含量在胁迫期(1~5 d)逐渐下降,在恢复期(6-11 d)上升;丙二醛(MDA)和脱落酸(ABA)含量先增(1~5 d)后减(6~11 d)。20 mg/L La(Ⅲ)减缓了上述指标在胁迫期的下降/上升趋势,加快了恢复期的上升/下降速度。[结论]La(Ⅲ)对大豆幼苗膜脂过氧化和内源激素的调控能提高叶绿素和IAA含量,改善活性氧的新陈代谢,抑制膜脂过氧化作用,减少ABA积累,且对低剂量紫外辐射(T_1)的防护效果优于高剂量紫外辐射(T_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