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科学剖析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山东省134个县(区)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山东省粮食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Tobit面板回归模型综合考察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山东省粮食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平均值分别为0.963、0.996和 0.967,且三者均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尤其 2002年之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区域性空间分异显著,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现从鲁西向鲁东递减的分布格局,而规模效率则呈现由“连片”高值区逐步向鲁西地区集中的趋势;同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鲁西地区集聚效应相对明显,而鲁东沿海地区空间随机性较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生产条件、资源禀赋和政策制度均对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复种指数、有效灌溉率和农业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表明,未来应在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布局的同时,注重通过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途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参数的DEA方法对河南省2000-2011年粮食生产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有关,而规模效率的低下则是制约其提高的原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带来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十分缓慢,有些年份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各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也不尽相同.河南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各省级区域"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与评价,并探讨其演变规律与特征,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效率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三阶段DEA模型能够甄别传统DEA模型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测算的偏误; 2)调整后的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呈现大面积、大幅度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的下降是制约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的瓶颈;粮食生产效率地域差异特征明显,江苏、吉林、黑龙江、安徽等4省始终处于技术效率前沿,西北及沿海地区则为综合效率值的主要提升区域。基于此,提出各省市应根据自身粮食生产效率类型特点,采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及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投入潜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DEA模型对安徽省大别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的综合测度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安徽省大别山区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主要受规模效率驱动;旅游扶贫规模效率和旅游扶贫综合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较为类似,均呈现出区域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旅游扶贫纯技术效率高值区呈现出由区域北部和南部片状集中分布逐渐向四周不断分散分布的演化态势;投入规模、人力支持水平、可达性水平、信息化水平对大别山区旅游扶贫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且影响强弱呈现为信息化水平 > 人力支持 > 可达性水平 > 投入规模。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DE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2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各个市农业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表明,鹤壁等8个省辖市的纯技术效率为1,其中鹤壁和信阳的综合技术效率最优,规模无效率能够制约综合技术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同时,经济条件、区域和自然资源禀赋等也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的时空差异——河南省各地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研究广泛探讨了农业旱涝灾害的防灾管理和方略,但很少有人探究这些防灾措施的有效性问题。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9—2011年及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发现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综合技术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呈现下降趋势,综合技术效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一刀切空间格局,各地区之间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水平差异性大,且呈更大异化趋势。农业旱涝防灾的纯技术效率虽出现上下波动,但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其空间差异与综合技术效率特征一致。规模效率总体发展水平中等,有下降趋势。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发展多数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投入不足,潜力较大,各地区之间发展特点突出。农业旱涝防灾资源投入严重过剩,资源配置效率差,利用效率低。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发达地区江苏省为研究案例地,构建县域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DEA模型来测度2000—2015年江苏县域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结合ESDA分析模型,从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视角上分析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呈现提升态势,且技术效率变动是主导驱动。(2)全局上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表现高(低)-高(低)空间集聚模式;局部上效率H-H形成"苏州-无锡"核心区县(市)空间集聚,L-L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县(市)。(3)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及受灾面积等是影响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的主要因素。(4)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科技投入及强化耕地整治等方面提出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优化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陕西省粮食生产效率,收集2000~2016年相关数据,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模型测算陕西省粮食生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陕西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6年陕西省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为0.986 2,仍有提升空间;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农业生产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生产技术呈正相关,粮食生产劳动力与粮食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因此,应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粮食生产劳动效率、合理控制化肥的投入量、增加粮食生产农业机械拥有量、加大粮食生产技术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以提升陕西省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运用DEAP2.1软件,依据2004~2011年山东省的农业数据,选取农作物总播种面(万hm2)、农业机械总动力(亿w)、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万t)、地膜使用量、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五个指标进行农业生产效率的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呈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有效年份多于无效年份,且无效年份纯技术效率值均在0.99以上,多数年份农业生产未达到DEA有效状态,主要在于农业投入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生产要素投入冗余。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非参数的DEA方法,选取了2008~2010年的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指标,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地市农业生产未达到有效,主要是在农业劳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量等生产要素投入存在冗余,农业生产相对较弱的地区应找出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改进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我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错配原因,构建测算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各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测算农业用水压力评估地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的错配程度;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视角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探究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错配产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从测算结果看,我国31省2003—2018年的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存在错配,以东北区、黄淮海区、华南区和西北区错配较为严重。2)从基准模型回归结果看,土地优势、劳动优势、资本优势对区域农业用水压力的正向推动作用超过水资源优势对区域农业用水压力的负向作用,使得粮食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加大了区域农业用水压力,在类似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下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错配的内在原因正是上述累加作用的结果;采用分位数回归检验结果稳健性,发现在农业用水压力极大和极小区域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对农业用水压力的加剧作用并不明显,其余分位点处均显著。3)从调节效应模型结果看,农业用水效率在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对农业用水压力的影响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分样本回归发现农业用水压力较高区域农业用水效率调节作用更大,表明较高的农业用水效率能够有效缓解区域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对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错配的影响,且在农业用水压力较高的区域缓解作用更加明显。因此,优化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匹配程度,加大粮食生产布局中水资源要素约束权重,分区域提升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为我国西北地区制定耕地利用规划和粮食生产布局提供参考,采用DEA模型测度西北地区2000年和2014年的耕地利用效率,并运用ESDA方法剖析其时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14年我国西北地区耕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二者在区域内部的差异增大;规模效率平均值有所提高,综合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00年和2014年的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较高的集聚区域为陕西东南部,2014年则转移至新疆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13.
旅游减贫效率是综合衡量区域旅游减贫效果的重要手段,探究民族地区旅游减贫效率格局演化规律,对其旅游提质增效具有指导意义.以贵州省88个县为例,借助Bootstrap-DEA、 GIS空间分析及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实证探究其旅游减贫效率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区总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纯技术效率却保持不变,总效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的不断增强;三者内部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2)总效率的空间格局总体保持稳定,处于低效区的县域占比大,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空间格局波动较大;总效率高值集聚区从西南、东北两方位向以贵阳为中心的区域逐渐蔓延扩大;纯技术效率高值集聚中心整体表现出向贵州省中北部移动的态势;规模效率一直保持"中部低,两侧高"的空间分布格局.(3)旅游资源禀赋、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多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强度的差异导致区域旅游减贫效率格局呈现不同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县域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探讨了1980-2009年江西省县域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西省粮食生产向产粮大县、湖区和平原区集中分布;近30a粮食生产重心一直在丰城市境内,略微向东北偏移2.09km;县域单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分布显著;1980、1990、2000和2009年位于HH和LL象限的县域分别占总单元数的49.45%、59.34%、58.24%和71.43%,局部集聚格局显著,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局部空间集聚显著高产区(HH)以鄱阳湖平原南部地区为中心,包括南昌县、进贤县、高安市、樟树市、丰城市、新干县、余干县、抚州市区、东乡县,显著低产区(LL)县域很少,仅包括1980年的湖口县和2000年的湖口县、星子县、永修县。影响粮食产量空间格局主要因素为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1—2018年我国马铃薯主产省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定量研究了我国马铃薯生产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1年到2018年我国马铃薯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皆为DEA非有效,综合技术效率主要受投入要素规模效率的制约;2)研究区域仅内蒙古、山东、辽宁、湖北和四川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正增长,其余省份均处于下降状态,技术进步是我国马铃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最大障碍;3)我国马铃薯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明显,在四大优势区中,西南优势区综合技术效率最高,华北优势区和西北优势区纯技术效率较高,东北优势区和西南优势区规模效率较高;4)我国马铃薯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呈“H—H”集聚的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和四川省对区域生产效率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下一步应着重优化我国马铃薯生产投入要素结构,破解综合技术效率提升瓶颈,并针对马铃薯不同区域生产效率特点制定马铃薯生产效率提升政策,进一步发挥优势省份效率提升扩撒效应。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对促进林农增收、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浙江省龙游县为例,采取两阶段分析的方法:首先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竹农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和判断,对不同地块规模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的生产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最合适规模。在生产效率测度的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对竹农综合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龙游县的竹农生产效率较低,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448,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569,规模效率均值为0.789;毛竹收入占比和地块立地质量对毛竹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毛竹块数对毛竹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流入地块的综合技术效率要低于非流入地块。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河南省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随时间耦合的关系,并对县域单元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研究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粮食生产的胁迫作用和粮食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均较为明显。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耦合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梯度分异特征。结合人均GDP把河南省109个县域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协调4种发展阶段类型:低水平耦合型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山地区域;拮抗型数量最多,河南省大部分县域处于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拮抗阶段;磨合型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周边,数量最少;协调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北侧边界线和郑州、洛阳、许昌构成的"T"字形区域内。结合河南省县域耦合协调类型,提出粮食生产指标交易制度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城镇化对农户层面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文章基于湖北、河南两省477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产出导向规模报酬可变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个角度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样本农户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的平均值分别为0.635、0.680和0.942,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人口和经济城镇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土地城镇化则相反;此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有利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粮食受灾面积的增加则会阻碍其提升。  相似文献   

19.
利用空间自回归、ESDA-GWR空间计量方法对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院(1)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同时存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非均衡性特征;(2)1990~2001年,粮食生产空间相关性变化大,粮食生产空间集聚较强,2002~2011年,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系数下降且变化稳定,粮食生产空间集聚存在的同时伴有空间异质性;(3)县域粮食生产关联模式中以“HH”,“LL”两类模式为主,集中在晋西南与西北地区,且地域随时间变化较稳定,粮食生产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就粮食生产格局影响因子而言,粮食单产、农业劳动力投入及基期粮食生产是影响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的最显著要素,机械化不显著,劳动力依赖显著。粮食单产、农业劳动力、基期粮食生产等要素作用于县域粮食生产异质性显著,除基期粮食生产要素外,其余大部分要素都表现为空间正负效应。山西省需要因地制宜规划粮食生产,增强各区域影响因子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以来,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技术效率大于综合及规模效率,表现出农用地利用技术效率驱动模式;且农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江地区,较高区主要分布在皖中地区,中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南地区;影响因素上,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受灾面积,并且它们的综合作用影响农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产生及演化。建议从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农业发展体制等方面提升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