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黄甜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黄甜竹的出笋、成竹、退笋规律。结果表明:闽东地区黄甜竹的出笋期为3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期出现在4月中旬;前期和中期出笋多,成竹数也多,且成竹质量好,而后期(开始出笋30d以后)出笋数少,成竹数与少,且成竹质量差;竹笋(幼竹)高生长遵循Logistic曲线,退笋比例与竹笋着生深度呈负相关,且营养不良造成的弱退是退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短穗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穗竹的出笋规律,为短穗竹的科学栽培、快速繁殖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 d为1个笋期观察单元,对短穗竹出笋、成竹、退笋、基径、笋高等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短穗竹幼笋高生长进行Logistic非线性回归拟合。[结果]短穗竹出笋历时24 d,以出笋比率P=10%为界限,将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初期和盛期出笋数增加较快,历时较短,末期出笋数下降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短穗竹盛期退笋最多,退笋原因主要是干枯和虫害。其幼竹高生长符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与Logistic的生长曲线模型高度拟合,拟合度为0.999。[结论]通过对短穗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阶段的调查,研究了短穗竹笋期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短穗竹的科学繁殖和合理经营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园林竹类植物的出笋-成竹规律,对10种园林竹类植物的出笋期、退笋率、成竹率、幼竹高生长节律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0种园林竹类植物出笋时间在6月下旬至11月中旬,大部分竹子7月上旬即开始发笋,10月中下旬基本结束;出笋持续的时间为80~120d,退笋率17.4%~30.0%,成竹率70.0%~82.6%;各竹种5d高生长量呈"低—高—低"的趋势,竹笋-幼竹高生长与时间的关系经11种单因子生长数学模型拟合,以三次多项式模型拟合最优。  相似文献   

4.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连续3年对淡竹发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日照市,淡竹于4月下旬出笋,生长期 40~70 d,幼竹高生长表现为慢-快-慢的规律;退笋率为87.5%;成竹率和成竹胸径随发笋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杨智  陈洪  刘济明  王超  伍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81-7783
[目的]为了揭示小篷竹竹笋和幼竹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通过对小篷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成竹数、成竹高度和地径进行测定,研究了小篷竹的出笋、退笋和成竹规律,并分析了其退笋原因。[结果]小篷竹出笋时间在60 d左右,出笋呈偏正态分布,9月6~25日为出笋盛期。小篷竹的成竹率和退笋率分别为54.63%和45.37%。造成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病虫害和鼠害,故应加强小篷竹出笋前的抚育管理。小篷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的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生长高峰期在第15~45天,夜间生长量是白天生长量的1.42倍。地径生长期为15 d左右,生长变化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小篷竹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台湾桂竹笋─幼竹生长规律研究黄克福,马炳杨(福建林学院林学系,福建南平353001)(莆田县林业局,福建莆田351100)摘要30个样地材料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桂竹出笋起始期为4月上旬或中旬,持续出笋20~30天;退笋率为23%~30%,成竹率较高;在...  相似文献   

7.
对勃氏甜龙竹、马来甜龙竹、黄麻竹在温州景山丛生竹种质资源圃出笋时间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勃氏甜龙竹的出笋期自5月底至10月下旬,历时5个多月;马来甜龙竹的出笋期自6月下旬至9月上旬,历时约两个半月;黄麻竹的出笋期自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历时约两个半月。3种竹的幼竹高生长过程均遵循“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呈Logistic增长;其生长速度有差异,最大日平均生长量依次为勃氏甜龙竹(50 cm)>马来甜龙竹(23 cm)>黄麻竹(22 cm)。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乡土笋用竹种在杭州市余杭区的种植表现,2016—2017年引种花秆早竹、白哺鸡竹、石竹(又称灰竹)、黄甜竹、细叶早竹、黄槽刚竹、红哺鸡竹与高节竹8个乡土笋用竹种进行品比试验,调查出笋时间、出笋数量、成竹数量、新竹与母竹胸径等数据。结果表明,黄槽刚竹出笋时间较晚,可作早竹出笋的后续补充;白哺鸡竹与黄甜竹竹笋鲜食品质较佳,可作为优良笋用竹种进一步试种、推广;各乡土笋用竹种均可在2~3 a完成郁闭成林,投入生产使用早。  相似文献   

9.
黄甜竹笋用林出笋成竹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黄甜竹笋期为3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笋数随时间变化呈“少-多-少”趋势,幼竹高生长遵循逻辑斯蒂曲线.退笋的主要原因是母竹营养的供应不足.前期笋成竹率高,但成竹质量较差,盛期笋成竹率次之,而成竹质量好,末期笋退笋率高,成竹质量也差,不宜留养,新竹的留养应以盛期笋为好.  相似文献   

10.
台湾桂竹笋—幼竹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30个样地材料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桂竹出笋起始期为4月上旬或中旬,持续出笋20~30天;退笋率为23%~30%,成竹率较高,在现有立地条件下竹密度以3450~3900株/hm^2的出笋量最多,笋的基径以初期笋量大,笋重与笋径、笋高间关系的回归方为W=-0.42849+0.02199H+0.02812D,相关系数R=0.81730;从笋出土至幼竹高生长停止约需35天,幼竹液生长大于昼生长。  相似文献   

11.
黄甜竹的开发利用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 Wen)为竹亚科酸竹属植物,俗称甜笋竹、甜竹,是福建特有竹种之一。黄甜竹笋期早,发笋率高,笋质优良、味甜、质脆、无涩味,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磷、钙含量,是已知笋中营养成分最为丰富的一种,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黄甜竹适于山区栽培,许多地区农家的房前屋后均有栽植,是很有开发潜力的新的笋用竹种。天然黄甜竹林分布于福建省永泰、闺侯、连江、闽清、尤溪、古田及莆田一带,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丘陵,常组成纯林,或与其他树木形成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耐寒性较好的丛生竹种——椽竹Bambusa textilis var.fasca资源,在福建省建瓯市对椽竹的自然出笋和幼竹生长规律进行了观测分析(隔2 d观测1次),采用有序样本聚类法划分椽竹的出笋期,并用Logistic和Richards曲线模拟了椽竹幼竹高生长过程。结果表明:1椽竹的自然出笋期为5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7月中旬出笋的新竹成竹率最高(85.5%)。椽竹出笋期划分为初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盛期(6月中旬至9月中旬)和末期(9月下旬至11月上旬)3个时期,其中出笋盛期的笋数量占全期的80.7%,成竹率达70.7%。2较早(6-7月)出笋的新竹,高生长历期较长(最长达116 d),8月出笋的新竹秆高生长总量最大(平均达7.8 m)。椽竹幼竹高生长过程用Logistic和Richards曲线模拟效果较好,呈"慢—快—慢"的规律。36-9月出笋的新竹笋箨开始脱落的时间分别在7月下旬、8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中旬;6-7月出笋的新竹在9月下旬开始抽枝,8月出笋的新竹在10月中旬开始抽枝;在8月中旬前出笋的新竹基本当年能完成抽枝长叶,其后出笋的新竹至来年4-5月才能完成抽枝长叶过程;在出笋末期出笋的新竹由于生长期较短,新竹木质化不完全,笋箨基本不脱落,枝芽受低温抑制极少萌发,冬季极易遭受冻害而死。研究结果为椽竹林科学培育及快繁育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茶秆竹笋期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茶秆竹笋期生长情况和鞭根系统与出笋关系的观察调查和知,茶秆出笋初期10ds内为出笋早期,10-25d为出魏盛期,25-40d为出笋末期;竹木混交林较纯林可相应推迟出笋各期;早、盛期的退九低,成竹较高;幼竹高生长呈现慢-快-慢3个阶段;隔天采笋可增加出笋数量,有利于茶秆竹作为笋用林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对引种优良笋用竹出退笋及其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笋用竹的最适生境,通过采用不同生境的梯度试验,不同海拔不同竹种笋期(包括)形态特征,出退笋,竹笋-幼竹生长,笋体重量)连续定株观测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桐梓县引种的优良笋用竹各竹种的出退笋,竹笋-幼竹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及初产估算,结果表明,3个引种点,4个主要竹种的笋期逐年趋向于与原产地相一致,反映出各竹种已逐渐适应而顺利生长,同一竹种不同海拔的笋期 海拔升高而推迟,退笋主要出现在发笋盛期与末期,由于平均每穴发笋的增长率以及每支鲜笋重量大小不同,因此不同竹种,不同海拔之间的产量有差异,经测算,各竹种郁痫 后的平均产量可达200kg.667m^-1,其中早竹可达300kg667m^-2。  相似文献   

15.
<正> 麻竹又称甜竹、大叶乌竹,是大型合轴丛生竹类,在我国华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近年湖南、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浙江等省区开始大量发展,栽培表现极好,其经济效益明显超过毛竹(楠竹),该品种已成为我国南方栽培最广的牡竹属竹种。麻竹植株粗壮、高大,节间长50厘米,一般秆高20米左右,高者超过30米;成竹直径20厘米左右,也有直径超过33厘米的大竹,是我国当前最高大的巨型竹之一。麻竹笋期长,夏秋出笋,出笋期为5—10月。麻竹鲜笋极大,一般单个笋4—5千克,大者超过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黄秆乌哺鸡竹移植苗不同出笋期的出笋退笋规律。[方法]以黄秆乌哺鸡竹成竹为试验材料,通过追踪调查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退笋过程分析其出笋各期的出笋退笋规律。[结果]出笋时间始于5月8日,结束于6月12日,以10%的出笋率为标准,将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期划分为3个阶段。5月8~22日为出笋初期,持续时间为14 d,出笋率占14.3%;5月23日~6月3日为出笋盛期,持续时间12 d,出笋率占73.5%;从6月4~12日为出笋末期,持续时间9 d,出笋率占12.2%。出笋盛期的退笋数量最多,占退笋总数的66.93%。退笋率于6月9日达到最高值(80.0%)。黄秆乌哺鸡竹退笋高度与出笋天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黄秆乌哺鸡竹的合理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铺地竹(Pleioblastus argenteastriatus)育苗方法。[方法]用不同基质和不同材料组合繁育铺地竹,用不同浓度的NAA和ABT处理铺地竹,测定发笋率、出笋率、退笋率、高生长、发根数以及根长等指标。[结果]在草炭土∶黄土为1∶2和材料为3节鞭段条件下繁育的铺地竹发笋率和成竹率效果优于其他培养基质和材料,可提高发笋率和成竹率,200 mg/L的ABT处理下铺地竹发根数以及成竹率都显著提高。[结论]选择草炭土∶黄土为1∶2,材料为3节鞭段并适量用浓度为200 mg/L的ABT来繁育铺地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麻竹又称甜竹、大叶乌竹,是大型合轴丛生竹类。在华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近年湖南、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浙江等省区开始大量栽培,表现极好,其经济效益明显超过毛竹(楠竹),已成为南方地区栽培最广的牡竹属竹种。麻竹植株粗壮、高大,节间长50厘米,一般秆高20米,高者超过30米。成竹直径20厘米,也有直径超过33厘米的大竹,是我国当前最高大的巨型竹之一。麻竹笋期长,夏秋季出笋,出笋期为5~10月。麻竹鲜笋极大,一般单个笋4千克~5千克,大者超过20千克,产量极高,每667平方米栽222株,栽苗当年每667平方米产鲜笋600千克~1000千克,  相似文献   

19.
在浙江农林大学翠竹园,于2009年对引进的金明夜叉竹出笋、高生长的过程进行了观测,总结了在各个出笋期的出笋量,发现盛期出笋量占总出笋量的83.2%,并对出笋量与温度湿度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即在出笋期气候条件下,温度、湿度越大其出笋量越多;幼竹竹秆日生长量也遵循"慢—快—慢"的规律,每天增长约2.8 cm,对其生长过程进行Logistic分析,发现决定系数R2=0.9871,金明夜叉竹的日生长量逻辑斯蒂方程为X2=136.056 3/(1+EXP(2.115 2-0.092 040 X1));并对幼竹枝条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决定系数为R2=0.992 5,枝条生长逻辑斯蒂方程为X2=32.291 7/(1+EXP(2.041 2-0.172 231X1)。  相似文献   

20.
麻竹又称甜竹、大叶乌竹 ,是大型合轴丛生竹类 ,在我国华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近年湖南、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浙江等省区开始大量发展 ,栽培表现极好 ,其经济效益明显超过毛竹(楠竹 ) ,该品种已成为我国南方栽培最广的牡竹属竹种。麻竹植株粗壮、高大 ,节间长 5 0厘米 ,一般竿高 2 0米左右 ,高者超过 30米 ;成竹直径 2 0厘米左右 ,也有直径超过 33厘米的大竹 ,是我国当前最高大的巨型竹之一。麻竹笋期长 ,夏秋出笋 ,出笋期为 5 - 10月。麻竹鲜笋极大 ,一般单个竹笋 4 - 5公斤 ,大者超过 2 0公斤 ,其竹笋个体之大令人惊叹。竹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