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分密度及混交度对长白山天然风景林树木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期探明天然风景林不同林分密度、不同混交度条件下树木形态的变化规律,及林分密度、混交度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大小树木个体形态特征的影响机理。【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建立4个树木形态指数,通过分析65块样地的林分空间结构信息与样地内1 891株林木个体各形态指数的关系,研究林分密度和混交度对长白山天然风景林树冠、树干形态及干冠协调程度的影响。【结果】林分密度对各树木形态指数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并与林木空间占有指数、干冠协调指数、树冠扩展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干形通直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林木空间占有指数、干冠协调指数在各径级树木个体上受密度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0 5),树冠扩展指数、干形通直指数受林分密度的影响分别只在中径级(P0.000 5)和小径级(P=0.017)树木个体中达到显著水平;混交度与林木空间占有指数、干冠协调指数、干形通直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树形扩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对干冠协调指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00 5),并且在小径级树木和大径级树木个体上作用分别达到极显著(P0.000 5)和显著(P=0.038)水平;密度和混交度的交互作用对干冠协调指数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0 5),林分密度对干冠协调指数的影响程度随混交度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混交度对干冠协调指数的影响程度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结论】林分密度和混交度通过改变风景林树木的邻体竞争关系,进而显著影响风景林树木个体的树冠、树干形态及其协调关系,其中林分密度是主导因素,在研究范围内高于1 200株·hm~(-2)的林分密度会抑制各径级树木体积的增大和干冠形态比例协调程度的提升,混交度在林分密度高于1 600株·hm~(-2)或小于800株·hm~(-2)时显著影响大径级和小径级树木个体干冠形态的协调性,低密度中度混交的林分最有利于树木个体干冠形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无性系、株行距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杨树人工林的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通过调查36块13年生杨树样地胸径、树高、活枝下高和冠幅等指标,以综合指数法构建3个林分综合指数(生长指数、冠形指数、干冠协调指数)。【结果】南林95杨和南林895杨的胸径、树高和生长指数显著高于南林797杨(P <0.05)。南林797杨的冠幅、树冠体积和树冠圆满度显著高于南林895杨,与南林95杨差异不显著(P> 0.05)。株行距为6 m×6 m和4.5 m×8 m的林分胸径、冠形指数和生长指数均显著高于5 m×5 m和3 m×8 m林分,不同密度林分对树高影响不显著(P> 0.05)。在相同密度条件下,正方形和长方形配置对东西和南北冠幅有显著影响,较大株行距促进树冠生长,但对胸径、树高和平均冠幅等影响不显著(P> 0.05)。无性系和株行距对冠长、活冠比、树冠表面积和干冠协调指数影响均不显著,且无性系和株行距对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 0.05)。【结论】杨树无性系对林木胸径、树高和树冠结构的影响大于株行距。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等两个方面,在类似的立地条件上,相比于其它无性系和配置方式,以南林95杨在种植株行距为6 m×6 m(278株/hm^2)时具有培育大胸径林木的潜力,适于培育速生、优质大径材。  相似文献   

3.
根据标准地和解析木调查资料,以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内活枝为研究对象,探讨同一树木的不同龄阶的枝生长规律,同一林分不同大小树木枝生长的规律,以及不同林分条件下枝生长的规律。结果表明:单株树木枝条长度总生长曲线呈"S"形,连年生长在生长初期达到一最大值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同一林分中,枝条总生长随着枝龄的增加而持续增长;在不同年龄相同密度林分中,年龄较小的林分枝长连年生长要比年龄较大的树林增长快一些;在相同年龄不同密度林分中,密度较小的林分比密度较大的林分枝长总生长及同期连年生长要快一些。  相似文献   

4.
树木地上部分由干、枝、叶组成。树冠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决定着树木的生长活力和生产力。因此,研究树冠结构对探讨林木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曾利用34株解析木进行分析。 1 横断面形状 树冠横断面形状系指树冠内部不同高度处横断面形状而言,一般视其为圆形。一般情况下,各部位的直径绕于轴是对称的。这适合于林分中的优势木和亚优势木。对中庸木及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不同林分密度的标准样地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对标准样地每木调查,测量出树高、胸径、枝下高、第一活枝高、冠幅等,再对这两种不同密度的标准地兴安落叶松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密度4500株/hm2比5400株/hm2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平均枝下高增加,平均第一活枝高降低,表明密度4500株/hm2林分树木生长和自然整枝较好,是比较适合研究地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陕西省华州区秦岭南麓下岔工区和栗子沟工区天然次生林4个样方平均胸径、相对多度、相对显著度等调查统计,划分相应林分类型。结果表明:1号样方共有69株树木,12个乔木树种,优势树种组为锐齿栎、华山松、油松,林分类型为栎类纯林;2号样方有90株树木,18个树种,优势树种为锐齿栎,林分类型为阔叶混交林;3号样方有12个树种,69株树木,优势树种为锐齿栎、华山松、油松,林分类型为阔叶混交林;4号样方有9个树种,91株树木,优势树种组为华山松、油松、锐齿栎,林分类型为针阔混交林。这3种不同的林分类型以千金榆、椴树、青皮椴、漆树、青麸杨等为伴生树种,与优势树种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 一、引言本研究的目的是获得树冠发育和树干生长与林分密度之间关系的信息。虽然人们研究了每个垂直层中树冠构造与树干生长的关系,并且日本已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到人工修枝的基本理论中,但是,关于树冠构造和树干生长的关系、林分中树木个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省民勤县干旱荒漠地区,对沙枣林进行了样地调查、标准木全株破坏性采样。研究了沙枣个体和群体的生物量密度。结果表明:1)树冠垂直投影面负载的生物量密度BPA、树冠叶面积负载的生物量密度B_(LA)、树冠空间曲面负载的生物量密度BSA,同单株树木总生物量Wt之间紧密相关;2)生物量密度BD随单株树木总生物量Wt的变化规律,都遵循Logistic方程。3)3种生物量密度随单株树木总生物量而变化曲线的饱和值分别为:B_(PA)=8.164 kg/m~2(DW),B_(LA)=2.729 kg/m~2(DW),B_(SA)=2.44 kg/m~2(DW)。4)年龄相近(22~24年)的不同立地条件的林分,其生物量密度变化在3.1~35.8 t/hm~2之间。5)生物量密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同林分胸径(6.8~19.4 cm)、林分郁闭度(0.05~0.55)、林分叶面积指数(0.20~2.09)之间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运用Nelder密度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大叶相思林分的树冠生长以及多干现象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年生时各种密度林分均未郁闭,3年生、5年生、7年生时郁闭林分的单株面积上限分别为3.15 m 2·株- 1、6.20 m 2·株- 1、7.00 m 2·株- 1。5年生以后,树冠趋于稳定,1~3年生时树冠生长最大的单株面积为5.64~6.88 m 2·株- 1,5~7年生时树冠最大的单株面积为15.50~18.68 m 2·株- 1。林分平均树干数与密度则呈现幂函数关系,林分单株面积小于1 m 2·株- 1时,多干木比例在10% 以下;林分密度超过12.53 m 2·株- 1以后,多干木比例为100% 。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树木形数(本文均指树木胸高形数)是表示树木形状的基本指标;是测算立木材积的重要因子。林分是由单株树木组成的森林群体,在林分中,每一株树木都存在着一个确定的形数值,林分平均形数应该要反映这些单株木形数值的平均水平。在林分调查时,如何根据每木检尺结果计算林分平均形数,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生存着的林分与树木的生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在外貌上表现在树冠的郁闭上,所谓郁闭度就是相互邻近的树木,侧枝互相接触的程度. 郁闭度是林分特征的表现. 郁闭度的变化依赖于树龄、树种对光的要求、土质、风的影响和其他因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Kozak方程进行修正,采用树木易测因子为预测变量,构建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预估模型,为研究树木生理和树木竞争提供依据,为模拟单木树冠表面积和树冠体积奠定基础。【方法】基于黑龙江省14块固定样地70株人工樟子松解析木907个最大枝条数据,以Kozak方程基本形式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修正,选出构建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基础模型的最优模型形式。在最优模型基础上,建立分别考虑样地效应、样木效应及同时考虑样地和样木效应两水平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利用R软件的nlme软件包求解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参数,采用AIC、BIC、-2LL对混合效应模型中不同随机效应参数组合形式、不同随机效应矩阵、方差-协方差矩阵和方差函数进行比较,选出最优模型形式,并对人工樟子松外部轮廓随树木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以林分密度为哑变量,构建不同密度的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预估模型。【结果】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预估模型因子包含胸径(DBH)、冠长率(CR)和高径比(HD)。与基础模型相比,分别考虑样地效应、样木效应的混合模型能够显著提高模型拟合效果,外部轮廓模型差异主要来源于样木效应。以样木为单水平的混合效应模型中,a2、a6为随机参数,对角矩阵为方差-协方差矩阵形式,ARMA(1,1)为解释组内方差的矩阵,采用幂函数消除异方差的模型形式为最优模型。同时考虑样地和样木效应两水平混合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单水平混合模型有所提高。以两水平混合模型的固定效应部分模拟外部轮廓与树木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分别固定另外2个变量的情况下,树冠半径随着DBH、CR增大均逐渐增大,树冠上半部分半径随着HD增大而增大,下半部分半径随着HD增大而减小。外部轮廓拐点的变化范围为0.6250~0.9170,拐点平均位置为0.8413,随着林木在林分中被压强度增大,拐点位置向树冠基部移动。密度小于1000株·hm^-2林分中单木的冠形与1000~2000株·hm^-2和大于2000株·hm^-2林分中单木的冠形区别很大。【结论】修正后的Kozak模型满足梢头处半径为0、在整个树冠范围内存在拐点且拐点唯一的特性,能够对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进行合理模拟及预测。两水平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可显著提高模型拟合效果,能够在树冠外部轮廓模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取自10个林分的501株树木的数据,建立了单株立木的干材、树干皮、总的树干、1年生针叶、全部针叶、活枝和树枝总和的干重的估计方程。林分树干的重量与林分断面积和平均高密切相关。林分活枝重量与立木度成反比。林分1年生叶随立木度和立地指数的增加而增加。在阿巴拉契亚(APPalachian)山和弗吉尼亚(Virginia)山麓大片荒芜的农场土地上,存在弗吉尼亚松林(Pinus V-irginiana Mill)。天然林是纸浆材的重要来源,而人工造林正使这种林分不断扩大。利用量的剧烈增长,使得立木各组成部份重量的估计成为必要。本文提出了预报单株立木的方程,并讨论了影响弗吉尼亚松林分重量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14.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对邻近树木胸径和距离的响应,为制定合理的水曲柳根系取样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4种林分密度(Ⅰ:3 572株·hm~(-2),Ⅱ:3 128株·hm~(-2),Ⅲ:2 215株·hm~(-2),Ⅳ:1 468株·hm~(-2))的水曲柳人工林内,随机布点取样,测定0~10、10~20和20~30 cm土层吸收根(直径≤0.05 mm)和细根(直径≤2.0 mm)生物量及0~30 cm土层的吸收根总生物量和细根总生物量,并记录距取样点最近的1株和4株树的距离及胸径。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检验细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距离和胸径的关系。【结果】0~30 cm土层吸收根和细根总生物量受林分密度影响显著,二者均在密度最小林分中最大;从林分密度Ⅰ~Ⅳ,吸收根占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61.6%、54.3%、52.9%和63.4%;在所有林分中,50%以上的细根和吸收根生物量分布在0~10 cm土层;在4种密度林分中,吸收根和细根总生物量与最近1株或4株树的距离均相关性不显著(P0.05),仅有密度Ⅲ林分1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与最近4株树的平均距离显著正相关(P0.05);与细根总生物量相比,0~30 cm土层吸收根总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之间呈现出更普遍的相关,但相关性显著水平与林分密度有关;密度Ⅰ林分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与最近1株树胸径显著正相关(均R~2 0.19),而密度Ⅱ林分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与最近4株树的平均胸径显著正相关(均R~2 0.21);密度Ⅲ林分中吸收根生物量与最近1株或4株树的胸径均显著相关(均R~2 0.16);而密度Ⅳ林分中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均不显著相关;在调查的3个土层中,细根和吸收根生物量与邻近树木胸径的相关性主要出现在0~10 cm土层,并呈现出与0~30 cm土层细根总生物量相似的规律。【结论】基于对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认为可在东北林区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内灵活设置细根取样点,不必考虑与附近林木的距离,但需考虑邻近树木胸径大小的影响,在平均木周围设置取样点是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试用油松人工林径阶冠幅面积曲线法求算林分郁闭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用油松人工林径阶冠幅面积曲线法求算林分郁闭度李德民,杜景林(凌源市河东乡国合造林站122500)(凌源市林业局)郁闷度即林分整个林木树冠的投影面积与此林地总面积的比值,用十分法表示。它可以反映树冠的郁闭程度和树木利用生活空间的程度,是重要的林分测树...  相似文献   

16.
采用3株大树法,在优良林分中选择优良单株67株,以材积为主,附加形率、树冠因素,分级评分,按总分值将优树划分为五个等级。  相似文献   

17.
<正>对树木合理的修枝可以改善林分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使养分集中使用,促进树木加速生长,为培育高干、少节、通直优良的干材创造条件。但是,过度修枝却会严重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因为树木的生长,是靠根系从地下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然后通过树木叶子的光合作用制造养分,输送到树木的组织中去,如果树木过度修枝,树冠过小,树叶就少,制造的养分也少。由于养分供应不足,树木就会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发育,长不成良材。据调查,4a  相似文献   

18.
基于树冠因子的林木竞争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湖南省黄丰桥国有林场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进行树木竞争指数的研究,基于Hegyi简单竞争指数的形式,提出包含反映树冠特征因子的树冠竞争指数。[方法]将树冠竞争指数和Hegyi简单竞争指数分别与胸径增长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Kendall's tau-b系数、Spearman's rho系数和相关系数R2均显示树冠竞争指数与林木生长量的相关性高于Hegyi简单竞争指数。[结论]该结果表明树冠竞争指数与林木生长量有更强的相关性,可以更好地体现树冠在树木生长中的作用,能作为模拟林分生长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树冠生物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冠是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呼吸、蒸发等生理过程的场所,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变化;树冠生物量是树木的重要属性,也是目前开展树冠研究的热点.文章从分配和分布、动态变化、研究方法及研究展望等方面综述了树冠生物量研究.  相似文献   

20.
樟子松人工林树冠结构模型及三维图形可视化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枝解析的方法,分别于2002和2003年在老山施业区选择不同年龄、不同立地和不同密度的樟子松人工林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固定标准地15块(2002年设置7块,2003年设置8块),共获取解析样木53株,实测2298个一级枝活枝条变量因子(包括总着枝深度、方位角、着枝角度、基径、枝长、弦长、弓高)数据资料.基于理论或经验生长方程,建立樟子松人工林树冠结构静态模型及树冠动态生长模型.采用VC++6.0语言为开发平台,结合OpenGL开放式图形库,将生长模型与形态结构模型结合,建立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动态三维图形可视化模拟系统,实现基于实测数据和生长模型的静态、动态单木和林分的可视化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