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巨魾食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共采集65尾巨魾,对其食性及摄食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其肠内含物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巨魾食物组成主要为小鱼、虾、泥鳅、水生昆虫等。  相似文献   

2.
运用酚-氯仿方法提取12尾采集于云南省境内河口县的巨魾DNA,利用GenBank中鮡科种类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克隆,利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以及采用软件MEGA 4.0来分析巨魾的碱基含量、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得到954bp的12S rRNA基因序列和535bp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各12条;(2)12尾巨魾的12S rRNA基因、16S rRNA基因以及12S rRNA基因和16S rRNA的合并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9.89%,99.95%,99.89%;(3)12尾巨魾的12S rRNA,16S rRNA均表现出A+T碱基含量高于G+C碱基含量;(4)12尾巨魾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转换比颠换的平均值为3.065;(5)利用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魾属单独成一支,支持率达到99%,这一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云南省境内特有的巨魾Bagarius yarrelli 6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在红河曼耗(Baya-M)、怒江坝(Baya-B)、怒江下游(Baya-N)、澜沧江上游(Baya-L)、景洪(Baya-J)、红河河口(Baya-H)6个点共采集72尾巨魾,每个点采集12尾,分析6个群体的ND4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应用PCR技术扩增了巨魾线粒体DNA的ND4基因序列并测序,获得72条mtDNA DN4基因序列,巨魾ND4基因序列全长为1381 bp,共检测到50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 9~0.072 2;共有67种单倍型,单倍型间的平均相对遗传距离为0.098;将巨魾与三线纹胸鮡Glyptothorax trilineatus和长丝黑鮡Gagata dolichonema两种鱼类的ND4基因利用UPGMA中的Kimura 2-parameter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巨魾单聚为一支。研究表明,红河河口与曼耗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而澜沧江与景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56),说明澜沧江群体与景洪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4.
利用GenBank数据库中鮡魾科鱼线粒体ND6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克隆并测序,共得到12尾巨魾ND6基因全序列。用DNAMAN 5.0软件比对序列,MEGA 5.0软件分析科不同鱼类的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巨魾ND6基因序列全长为516 bp,碱基含量分别为14.20%、34.50%、40.20%、11.00%,其中"A+T"含量(54.40%)高于"G+C"含量(45.50%),存在4个单倍型,发生3次颠换;12个个体4个单倍型间的平均相对遗传距离为0.003;将巨魾与其他14种鱼类的ND6基因用Neighbore-Joining(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巨魾单独聚为1支。研究将为今后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机抽取我国不同地区6个群体28、56和112日龄的昆明小鼠,称其体重,并对其全长、头长、体长和尾长进行测量,计算肥满度。发现KM小鼠外部形态数量性状随生长发育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其中28和56日龄增长最快。头长和体重在性别上的差异出现较早(28日龄),而体长和尾长出现较晚(112日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体长对肥满度皆呈负性作用,全长和体重呈正性作用;对肥满度协同作用最大的数量性状雌性为头长和体重,雄性为体重和体长。提示在优化我国昆明小鼠时可因性别差异选择不同的外部形态数量性状参数。  相似文献   

6.
2017年7月于新疆于田县克里雅河采集土著鱼类隆额高原鳅,从中随机选取32尾作为试验样本带回实验室对全长、体质量、尾柄长等22个形态特征参数进行测量,采用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对隆额高原鳅各形态参数与鱼体体长的关联及不同形态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隆额高原鳅的外部形态参数中,全长、体质量、尾柄长与体长的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契合线性相关关系且相关程度较高,其中全长与体长的线性相关程度最高,为0.972,其相关关系为y=1.094x+10.520;其余性状间的判定系数均分布在0.6~0.8之间,相关性较低,吻长的判定系数R~2为0.685,为判定系数中最小。体质量、全长、体厚、头长、尾柄长、头高与体长呈线性相关(P0.01);而上颌须、眼后头长、吻长、胸鳍长、腹鳍长与体长契合指数相关(P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头长存在的偏相关关系最多,吻长、尾柄长与其他参数之间的偏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12尾巨魾(Bagarius yarrelli)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Ⅲ(COⅢ)的基因序列。结果显示:巨魾COⅠ基因序列全长1 551 bp,12个个体共出现9个单倍型,13个突变位点;COⅡ基因序列全长691 bp,12个个体共出现5个单倍型,5个突变位点;COⅢ基因序列全长784 bp,12个个体出现7个单倍型,8个突变位点。通过最小进化法Minimum Evolution(ME)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巨魾与14种鮡科鱼在序列上有一定的同源性,并且COⅠ、COⅡ和COⅢ都与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e)、福建纹胸鮡(Glyptothorax fukiensis)、三线纹胸鮡(Glyptothorax trilineatus)和长丝黑鮡(Gagata dolichonema)在同一个分支,表明巨魾与纹胸鮡属和黑鮡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巨魾线粒体ND3,tRNA-Arg 和ND4L 基因克隆及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巨魾鱼的种质资源情况,采用PCR技术扩增克隆并测序,得到巨魾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3(ND3),精氨酸的转运RNA(tRNA-Arg)和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4L(ND4L)基因全序列各12条.通过DNAMAN 5.2.2软件进行序列比对,采用MEGA 5.02软件进行碱基质量分数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巨魾鱼ND3基因序列全长为346bp,碱基质量分数A为26.2%,T为29.6%,C为28.8%,G为15.4%,其中A+T质量分数(55.8%)高于G+C质量分数(44.2%),12个ND3基因序列存在5种单倍型,发生了5次转换,1次颠换,5种单倍型之间平均相对遗传距离为0.007;tRNA-Arg基因序列全长为71bp,碱基质量分数A为23.9%,T为23.9%,C为29.6%,G为22.6%,其中A+T质量分数(47.8%)低于G+C质量分数(52.2%),12个基因序列完全一致;ND4L基因序列全长为297bp,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AA,碱基质量分数A为24.6%,T为26.3%,C为33.3%,G为15.8%,其中A+T质量分数(50.9%)高于G+C质量分数(49.1%),12个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将巨魾鱼与鮡科的其他10种鱼类的ND3,tRNA-Arg和ND4 L基因用Minimum Evolution法(ME)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12尾巨魾鱼单独聚为一支,这一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相似.  相似文献   

9.
随机选取117尾体长在260~350 mm的野生清水江鲤个体,分别测定其体质量、体长、全长、体高、体厚、头长、尾柄长、尾柄高等8个形态学指标,研究清水江鲤外部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确定了清水江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剔除了与体长存在显著性共性的全长指标,构建了显著性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清水江鲤形态性状中,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高、尾柄长等5个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高的通径系数最大,为0.582,尾柄长的通径系数最小,为-0.123;决定分析结果同通径分析结果趋势一致,显著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为0.911;采用逐步引入-剔除自变量的方法,建立以尾柄高(X_1)、体长(X_2)、体高(X_3)、体厚(X_4)和尾柄长(X_5)估计清水江鲤体质量(Y)的最优回归方程:Y=-1 217.894+1 048.363X_1+329.480X_2+438.304X_3+453.326X_4-354.932X_5,经检验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高、尾柄长是影响清水江鲤体质量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12尾巨(魾)(Bagarius yarrelli)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Ⅲ(COⅢ)的基因序列.结果显示:巨(魾)CO Ⅰ基因序列全长1 551 bp,12个个体共出现9个单倍型,13个突变位点;COⅡ基因序列全长691 bp,12个个体共出现5个单倍型,5个突变位点;COⅢ基因序列全长784 bp,12个个体出现7个单倍型,8个突变位点.通过最小进化法Minimum Evolution (ME)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巨(魾)与14种鱿科鱼在序列上有一定的同源性,并且CO Ⅰ、COⅡ和COⅢ都与中华纹胸姚(Glyptothorax sinense)、福建纹胸鱿(Glyptothorax fukiensis)、三线纹胸鱿(Glyptothorax trilineatus)和长丝黑鱿(Gagata dolichonema)在同一个分支,表明巨(魾)与纹胸鱿属和黑跳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鮡科褶鮡属鱼类部分线粒体DNA序列分析与分子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中国鮡科褶鮡属(Pseudecheneis)5种鱼类及外群种类巨魾[Bagar-ius yarrelli(Sykes)]和红河纹胸鮡(Glyptothorax fukiensis honghensisLi)的线粒体部分基因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间褶鮡(Pseudecheneis interm ediusChu)与平吻褶鮡(P.pavieiVail-lant)在Cyt b基因片段上完全无差异,形成单倍型,支持间褶鮡应为平吻褶鮡的同物异名.凭Cyt b基因片段构建了它们的NJ,MP和ML分子树,3棵分子树基本一致,均支持褶鮡属构成一单系群;怒江和伊洛瓦底江"黄斑褶鮡"不同样品分别聚在一起,但二水系的样品未能形成一单系;其他各种的不同样品均能分别聚在一起形成单系.怒江和伊洛瓦底江"黄斑褶鮡"的分类地位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太湖沙塘鳢生长与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塘鳢是太湖沿岸区一种常见的小型鱼类,本文对其生长与摄食习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塘鳢对太湖经济鱼类危害不大,反而能抑制野杂鱼的过量繁殖,而且它生长快,肉质好,应作为优质鱼加以保护,同时提出了沙塘鳢的起捕规格及其资源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大鳞鲃Barbus capito仔鱼的最佳开口饵料,采用豆浆、蛋黄、丰年虫和轮虫投喂仔鱼,并对仔鱼的生长性能和鱼体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日龄后,各试验鱼体质量和体长迅速增加;轮虫组大鳞鲃仔鱼生长情况最佳,14、19、24日龄时,其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蛋白质含量为16.45%,脂肪含量为8.79%;其次是丰年虫组,24日龄时仔鱼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分别为1545.2mg、22.509 mm和88.7%,显著高于蛋黄组和豆浆组(P0.05);蛋黄组仔鱼14日龄之前全长和体质量增长较快,后期增长不明显;豆浆组仔鱼生长速率和成活率最低。研究表明,14日龄可能是大鳞鲃仔鱼开口的关键点,用小球藻培育的轮虫最适合作为大鳞鲃仔鱼的开口饵料,前期可配合使用蛋黄等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工智能与科技手段的逐步发展与提升,鱼类形态特征的研究与鱼类游动减阻机制对于仿生机器鱼设计与复杂游动行为至关重要。本文以茎柔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茎柔鱼样本进行视觉图像采集,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生物样本形态特征,根据生物特征长度建立生物形态外轮廓方程与三维简化模型,采用数值模拟与四面体非结构网格的方法,计算分析仿生鱿鱼在高速游动过程中的流场特性。分析表明:基于轮廓方程的仿生鱿鱼简化模型在高速游动时具有较低的游行阻力,速度达13.89m/s且俯仰角度在±30°内,其阻力系数在0.0004~0.0011之间,揭示了生物游动时其形态在减阻机制中的重要性;鱿鱼在高速游动时该种姿态为其完成俯仰、转向等奠定了流体形态基础。因此基于生物形态的外轮廓特征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为仿生鱿鱼进一步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连续3年人工养殖的暗纹东方鲀的体重、体长、肝重、肝体系数、性腺系数和肥满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并用体长、体重相关式W=aLb进行拟合,研究其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池养暗纹东方鲀体长与体重的相关式为W=0.0557L2.9029,性成熟前肝脏与体长的相关式为W=0.0033L3.1875,肥满度为0.05±0.01,明显高于野生暗纹东方鲀.通过对性腺系数和肝体系数的分析得出,池养暗纹东方鲀如果培育良好,性腺能较好地发育.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南沿海尚未开发,而又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是当前的渔业生产中一个重要课题。而小公鱼是鱼类组成和食物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并有着较丰富的资源潜力。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I型网采用表层水平拖网(拖网 10min,速度为 3.5n mile/m)的调查方式在浙南沿海披山、洞头、南麂岛(N28°30′~N27°;E123°30′~121°30′)之间海域共采得鱼卵 351粒,仔鱼425尾。鱼卵、仔稚鱼样品共48 种,分别隶属于8 目 22 科。鱼卵优势种主要是沙丁鱼(Sardinella)、小公鱼(Stolephorus)、鳀(Engraulisjaponicus)、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等。仔鱼优势种主要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ommatur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凤鲚(Coilia mystus)、小公鱼(Stolephorus)等饵料性鱼类。其中小公鱼的稚幼鱼约一百尾。本文对8.5mm~50mm之间的小公鱼各阶段之形态特征加以描述,并以这些特征发展的过程作为定种之依据加以探讨。从研究结果表明:50.0mm标本体长为体高的4.5倍,而8.5mm标本体长竟为体高的9.4倍。随着鱼体的增长,体长与体高的比值是逐渐减小的。也就是鱼体型是随着长度之增加而逐渐变宽;鱼背鳍15~16,以15为主;臀鳍20~21,以20为主,体吻部至背鳍间的距离同全长的比值是随着鱼体之增长而逐渐减小,也就是背鳍随着身体之增长而逐渐向前推移。臀鳍情况也一样。  相似文献   

17.
刺鲃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刺鲃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鲃的可数性状比较稳定。体长与体重的回归关系式为W=0.0279L^2.919。肠长为体长的2.3倍,食性为偏肉食的杂食性,主要摄食螺、虾、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雌鱼的性成熟年龄为3龄,绝对怀卵量为35928-46589粒/尾,分批产卵类型,卵为弱粘性卵,产卵期为5-6月份。雄鱼的性成熟年龄为2龄。  相似文献   

18.
直流电场中鲤的行为特性及体长与电刺激阈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行为学的方法测量了鲤Cyprinus carpio在直流电场中的电刺激阈值,并分析了电刺激阈值与体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鲤的感电能力与鱼体所处的位置相关,即感电反应中鲤有游向阴极的现象,头部朝向阳极是鲤趋电反应的主要特征。鲤在各反应阶段的电场强度阈值和电流密度阈值与体长相关,鱼体的状态电压与体长无关。  相似文献   

19.
对600尾各生长阶段的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体长、体质量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研究比较了两种池塘养殖鱼种生长的规律和差异。结果显示: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体长与体质量均呈良好的幂函数增长关系(W=aL~b,R~2 0. 99,P 0. 01,n=300),b值接近且略小于3(分别为2. 786 4和2. 843 1),体长生长略快于体质量生长。养殖试验初期(0~15 d),美洲鲥当年鱼种出现飞跃式补偿生长,而后鱼种体长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均随养殖日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的鱼种体长生长均可用一次线性函数(L=at+b,R~2 0. 97,P 0. 01,n=9)拟合,体质量生长均可用二次函数拟合(W=at~2+bt+c,R2 0. 97,P 0. 01,n=9);养殖前期,在57 d(9月13日)前,敞口池塘的鱼种生长优于遮荫池塘,养殖后期,在79 d(10月5日)后,则相反。敞口池塘的饵料系数(1. 22)低于遮荫池塘(2. 04)。敞口池塘鱼种体长和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遮荫池塘的变异系数(P 0. 05)。研究表明美洲鲥幼鱼对高温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其高温耐受力高于成鱼。建议美洲鲥池塘养殖过程中,当年鱼种采用敞口池塘养殖,而成鱼采用遮荫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