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吕杨  潘德芳  陈伟民  任凤莲  陈龙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19-20620,20622
[目的]考察并比较黄精根部和茎部挥发油成分和含量的异同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精根和茎中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并比较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黄精根挥发油成分中鉴定出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0.87%;黄精茎挥发油成分中共鉴定出化合物有37种,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4.58%。其中,有13种挥发油成分化合物同时存在于黄精根和茎中,其中只有2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相差不大,小于5.0%;其他11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相差均大于5.0%。[结论]黄精根部和茎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小叶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叶丁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以采自河南嵩县车村镇的小叶丁香花为试材,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小叶丁香挥发油,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小叶丁香挥发油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29种化合物,占总量的85.332%。小叶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4-羟基-苯乙醇、油酸、棕榈酸、己内酰胺、苯乙醇、顺-氧化芳樟醇等,其中醇类化合物占所鉴定化合物含量的54.533%,酸类占21.413%,酚类占3.560%,酮类占6.346%。[结论]小叶丁香挥发油中含有大量的醇、酸类化合物,而没有其他挥发油中常见的萜类及萜的含氧化合物,表明其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世巍  黄述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075-17076,17112
[目的]对桃儿七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GC-MS质谱分析。[方法]采用超声-索氏抽提组合法提取桃儿七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标准谱库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合质谱数据库NIST2008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总离子流色谱图的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初步确认出其中48种化合物的可能结构,有32个化合物与质谱数据库匹配度较高,占桃儿七挥发油成分的66.66%。其中胺类5种,占挥发油含量的1.16%;酸类6种,占挥发油含量的6.04%;醇类5种,占挥发油含量的6.55%;酯类9种,占挥发油含量的38.82%;酮类4种占挥发油含量的10.09%。[结论]分析桃儿七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助于发现桃儿七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为针对性地提取分离挥发油中的化合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水蒸气蒸馏-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2种方法提取郁金挥发油。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郁金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差异。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的郁金挥发油鉴定出21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10-(1-甲基乙基)-3,7-环癸二烯-1-酮,占挥发油总量的29.70%;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郁金挥发油鉴定出28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10-(1-甲基乙基)-3,7-环癸二烯-1-酮,占挥发油总量的24.97%。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栽培方式的卷丹鳞茎挥发油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遮荫栽培的卷丹鳞茎中分离出40种化合物,并鉴定出了35种;从露地栽培的卷丹鳞茎中分离出30种化合物,鉴定出了28种;从大棚栽培的卷丹鳞茎中分离出36种化合物,鉴定出了34种。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中在遮荫栽培的卷丹鳞茎中检测到6种脂肪酸,占挥发油总量的71.44%;在露地栽培的卷丹鳞茎中检测到5种脂肪酸,占总量的16.94%;在大棚栽培的卷丹鳞茎中检测到6种脂肪酸,占总量的52.87%。从挥发油种类及含量因素考虑,卷丹最适宜的栽培方式为遮荫栽培。  相似文献   

6.
采用2种不同方法提取香叶树叶的挥发油,分析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水蒸气蒸馏-萃取法(DSE)和同时蒸馏-萃取法(SDE)2种方法提取香叶树叶挥发油。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香叶树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均有差异,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香叶树叶挥发油鉴定出34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桉树脑,占挥发油总量的38.82%;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香叶树叶挥发油鉴定出39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桉树脑,占挥发油总量的33.00%。本实验为选择合适的香叶树叶挥发油提取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武子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562-4562,4574
[目的]对远志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评价其药用价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远志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远志挥发油中含有16种化合物,鉴定出其中14种化合物的分子式、分子量和相对含量。[结论]远志挥发油中油酸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52.81%,其次是棕榈酸(28.26%)和硬脂酸(12.78%)。  相似文献   

8.
以雅安琼楠鲜叶为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雅安琼楠鲜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5种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0.39%.其中,以单萜、倍半萜、含氧单萜和含氧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要组成种类,其相对含量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23.92%,25.03%,10.84%,17.64%.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测定了在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黄蒿挥发油成分。共鉴定出38种化合物,检出物占总质量的87.53%。被认为是主要他感物质的萜烯类物质有12种,占挥发油总量的45.04%。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河南信阳野生植物红蓼挥发油的化学组分,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蓼中的挥发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该种植物挥发油的化学组分,鉴定出31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810%,其主要成分为α-琼脂呋喃(占总量的19.488%),再利用红蓼中的挥发油针对番茄灰霉病菌进行抑菌活性分析,其抑菌率随着挥发油剂量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福建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了解福建柏是否适用于城市生态保健型绿化模式的栽培树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福建柏叶的挥发油成分,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质量分数;采用杯碟法和Alamar Blue法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从挥发油检出14个峰,被确认为14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物质有:β-橙椒烯(22.514%)、τ-杜松醇(19.883%)、石竹烯(10.133%)等;体外生物活性实验表明,该挥发油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红酵母有一定的抑制能力,AlamarBlue法测定福建柏挥发物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的抑制作用不大,浓度为100μg/ml时抑制率为(24.01±8.01)%。[结论]福建柏适用于城市生态保健型绿化模式栽培的树种。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兴平白皮蒜为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乙醚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大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分离得到33个组分,鉴定出26个化学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9.39%。兴平白皮蒜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以含硫化合物为主,共有18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8.80%。兴平白皮蒜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大蒜新素(二烯丙基三硫化物,43.85%),大蒜素(二烯丙基二硫化物,35.28%)和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11.10%)。  相似文献   

13.
柱果铁线莲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柱果铁线莲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柱果铁线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柱果铁线莲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柱果铁线莲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1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3.014%。柱果铁线莲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29.696%),其次是棕榈酸(12.370%)、α-松油醇(8.554%)、4-乙烯-2-甲氧基-苯酚(6.474%)、2-正戊基呋喃(4.063%)。圆底烧瓶的大小、温度及加水量是柱果铁线莲挥发油提取的关键,而添加正己烷有利于挥发油的提取与收集。[结论]该研究从柱果铁线莲挥发油中鉴定出51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樟芝挥发油的提取及其GC-MS分析与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蒸汽蒸馏法(SD)提取清香木叶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用生长速率法检测了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樟芝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8种化合物。樟芝挥发油中的活性物质对棉花枯萎病菌、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5.
降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降香挥发油,经GC-MS分析鉴定出1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04%,其主要成分有氧化石竹烯(54.22%)、7,11-二甲基-10-十二碳烯-1-醇(14.11%)、6,11-二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10.24%)和橙花叔醇(10.22%)等。同时,测定了挥发油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降香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徐多多  郑炜  高阳  高其品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058-4059,4062
[目的]分析荔枝核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鉴定出5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60.54%。[结论]荔枝核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酯、烯、萘等成分。  相似文献   

17.
何忠梅  王慧  包海鹰  白冰  刘汉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46-10648
[目的]研究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以期为千里光的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结果]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别,即从栽培千里光挥发油中鉴定出23种化合物,从野生千里光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化合物,其中有13种化合物是相同的。栽培千里光挥发油中含有17种萜类化合物,6种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中含有9种萜类化合物,12种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2种千里光挥发油成分的含量也不同,即栽培千里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α-金合欢烯(11.60%)、α-石竹烯(13.49%)、石竹烯氧化物(8.57%)、棕榈酸(10.86%)和亚油酸(9.00%);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α-金合欢烯(8.10%)、α-石竹烯(19.50%)、石竹烯氧化物(14.22%)、棕榈酸(21.45%)和亚油酸(13.66%)。[结论]该法测定出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这为千里光的合理开发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