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3年以来,暴发性虾病遍及全国,至今尚无特效药物根治。为此,广大养殖业户迫切需要一种投资风险性小、省功、省力、病害少、产出效益可与对虾养殖相媲美的养殖品种。黑鲷以其自身独特的生态习性适合于虾池养殖。现将虾池养鲷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2.鱼虾混养产量高 广东省新会市荷塘镇一养虾户,于1994年新开池塘4亩养殖罗氏沼虾,在养虾期间混养较多的鳙鱼净化水质,经过6个多月的养殖,共收获商品虾1527.5公斤,商品鱼650公斤,总收入6.2万元,纯收4万元。主要生产技术经验是: (1) 改善虾池养殖条件:养虾池按常规清池消毒,  相似文献   

3.
虾池种草养鹅,又称虾鹅轮养,是解决与实现虾池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利用养殖早期锅炉虾与秋季种草养鹅相结合的一种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冬春季节,高邮市有大面积虾池冬闲,闲散劳力也多。发展虾鹅轮养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虾池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创新了生态农业模式,农业创收途径。笔者通过调查、总结,就如何实施虾鹅轮养介绍如下:一鹅虾轮养的基本要领要想实现鹅虾轮养,必须养殖早期锅炉虾,以尽量延长虾塘闲置时间。利用罗氏沼虾塘口土肥、四周避风等条件种植黑麦草,利用牧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为养鹅提供足够的青饲…  相似文献   

4.
<正> 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害除了常见的黄鳃病、黑鳃病外,近年又发现了新的病种——中国对虾肠道节结病。这种虾病发病急,感染快,死亡量大,且由于虾池清淤不彻底及水质严重污染,形成了恶性循环,发病时间日趋提前,病虾体长越来越短,导致养虾减产越来越严重。例如,1991年舟山市发现中国对虾肠道节结病的时间为8月7日,当时对虾体长约10厘米,1992年发现此病的时间几乎提前一个月,病虾体长仅7厘米左右。以前对这种对虾疾病唯一补救的办法是提高捕捞,即一旦发现病虾马上全池起捕,这样虽可挽回一些损失,但亏损仍很大。因此有些地方的虾农对养虾失去了信心,严重地影响了养虾业的稳定发展。中国对虾肠道节结病的生要症状是,在  相似文献   

5.
精养虾需要哪些生化药品菲律宾现有精养虾池7000公顷,半精养虾池13000公顷。精养虾池放养密度大,为保持良好水质,减少和控制虾病的发生,菲律宾养虾场使用以下生化药品:(1)池水和配合饲料中直接使用土霉素、氯霉素、红霉素以及其他化学药品如福尔马林、孔...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虾养殖业中普遍存在一种必须依赖鲜活饵料才能养好虾的传统观念。但由于过快、过多地开发虾池,大量采捕海洋天然生物饵料。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海洋自身的生物净化能力下降,加之人为污染源的排放,导致沿海水质污染程度日益加剧,赤潮频频发生,虾病危害增多,养虾业步履艰难,经济效益下降。为了逐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摆脱养虾业对鲜活饵料的依赖习惯,我们用了两年时间进行全人工系列配饵养虾的高产试验,1991年在1962亩虾场内,平均单产达到248.3公斤,1992年仍在该场2060亩虾池进行重复试验,平均亩产为243.4公  相似文献   

7.
《山东饲料》2005,(8):26-26
2002年,辽宁省普兰店市开发养虾池混养海蜇800万米^2,其中皮口镇养殖面积430万米^2,总产量350吨,获产值380万元。这种养殖模式的开展,为今后北方地区养虾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养虾业风险,增加经济效益提供了新经验、新出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在河北省渤海边的海兴县盐碱荒地上,尝试利用地下咸水养殖对虾获得成功。 在盐碱地上利用地下咸水养虾,与用海水养虾在饵料投放、生长期以及产量上基本相同。由于今年异常干旱少雨,虾池的盐度一度高达46%-50%,而海水的盐度也只有30%-35%,但通过科学管护,日本对虾仍能正常生  相似文献   

9.
沙蚕的生态修复作用及虾蚕共育信息化养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作为底栖多毛类动物的优势类群,在生态修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虾池经过长时间、高密度的养殖,普遍存在底质老化、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虾病的暴发和流行,给对虾养殖造成巨大的损失。底质环境的好坏对养虾的成败至关重要。在虾池中投放一定密度的沙蚕可以有效缓解底质中有害物质的积累。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信息化的养殖模式将是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作者在综述沙蚕生态修复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在对虾养殖中投放一定数量沙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虾蚕共育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进一步综合信息化、生态化和集约化的理念,设计形成虾蚕共育信息化养殖模式。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搭配沙蚕这一沉积食性的底栖清洁生物,使虾池得以自身净化,从而为对虾和沙蚕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养殖系统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养殖与智能的结合,提高养殖户的管理水平和水产品的品质。目前,虾蚕共育信息化养殖模式正处在探索和建立阶段,实际生产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作者对该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作为底栖多毛类动物的优势类群,在生态修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虾池经过长时间、高密度的养殖,普遍存在底质老化、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虾病的暴发和流行,给对虾养殖造成巨大的损失。底质环境的好坏对养虾的成败至关重要。在虾池中投放一定密度的沙蚕可以有效缓解底质中有害物质的积累。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信息化的养殖模式将是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作者在综述沙蚕生态修复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在对虾养殖中投放一定数量沙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虾蚕共育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进一步综合信息化、生态化和集约化的理念,设计形成虾蚕共育信息化养殖模式。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搭配沙蚕这一沉积食性的底栖清洁生物,使虾池得以自身净化,从而为对虾和沙蚕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养殖系统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养殖与智能的结合,提高养殖户的管理水平和水产品的品质。目前,虾蚕共育信息化养殖模式正处在探索和建立阶段,实际生产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作者对该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蝼蛄虾,书名哈氏美人虾。虾肉很少,经济价值不大,多穴居沙泥底质,高潮线附近较平坦处甚多,其密度有的高达 20节 /m2。该虾常在春夏季节繁殖,卵可随纳水进入虾池孵化生长。深秋月朗星稀夜晚,该虾会爬出洞穴,集聚成群,多者每潮可收获 750kg~ 1 000kg。 1危害 1.1春季虾池放苗后,蝼蛄虾会吞食虾苗,致使养殖虾苗成活率低。 1.2养虾过程中,蝼蛄虾还会残食蜕皮对虾。 1.3蝼蛄虾消耗虾池的溶氧,其排泄物污染水质,影响虾池水环境,使对虾产量下降,效益低下。 2清除方法   实际生产中,由于其下潜池底 50cm~ 60cm,有的深达 1.2…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养殖发展中的问题与水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虾养殖发展中的问题与水环境保护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王东石世界养虾业正处于增长期,1992年养虾产量约75万吨。世界养虾国高速发展养虾业,面对着共同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虾病的严重危害。一、中国对虾养殖发展中的问题中国对虾养殖的发展很快,19...  相似文献   

13.
李卓佳  莫约 《饲料工业》1993,14(4):24-26
<正> 广东省廉江县养虾(集团)公司龙营围万亩虾塘建于1986年,开始几年,沿袭北方养殖模式,以小贝类、下杂鱼等生饵为主要饲料,而且投饵量过大,造成虾池严重污染,池底沉积很厚的污泥,水质恶化,缺氧泛塘,细菌丛生,病害多,虾只生长缓慢,成活率低。不仅连年养虾失败,而且虾池提早老化,生产受到严重破坏。针对以上情况,为寻求解决污染的途径,从1990年起,我们在该万亩虾塘进行了全人工饲料养殖斑节对虾的生产性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 1.主要技术措施 1.1 投苗前的准备工作每年冬春,排干虾池水、封闸、清理池底淤泥,尽量曝晒池底,然后用生石灰进行池底处理。距投苗前半个月左右先用2.5~3ppm  相似文献   

14.
<正> 多年来由水泥池养虾试验得知,有若干因素如配合饵料质量、不同蛋白源、水泥池清拭与否以及土池和水泥池养虾效果的差异,对虾的生长有显著影响。本试验试图将水泥池养虾的某些经验应用于土池养虾上,视其养虾效果。一、试验条件和方法 1.土池 24.3亩,水深1.5~1.7米,进水和排水均由当地昌阳河。此河涨潮时约10多米宽,落潮时仅为4~5米宽,沿河还有虾池约2万亩,均由此河进水和排水,因此常是甲虾池排出的水又流入乙  相似文献   

15.
虾池混养青蟹是利用养虾池塘在不影响养虾的前提下混养青蟹的生产技术,可以提高虾池的利用率及经济效益。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厦门地区对虾与青蟹混养的面积不断扩大。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认为虾池养蟹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养殖对虾的历史不长,从大面积野外试养算起,至今不过十年。这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却是非常大的,积累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到1987年止虾池面积已达183万亩,总产量已近××万吨,单产也由几十斤提高到160斤。对虾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质,每年出口N万多吨,可以创汇2亿多美元。现在,不仅渔民养,农民养,盐工养,解放军的海、陆、空三军都在养虾,形成了养虾热。从下表中看出,1984年以后的虾池面积增长率均在42%以上,最高达到72%。由于虾池面积和虾产量急剧增长,使很多生态失去平衡,很多措施不能与之适应。目前,人工配合饲料紧张就是一个突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鲈鱼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品种,特别是在虾池中养鲈,时间短、见效快。现将虾池养鲈的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殖池的条件及清池淮备工作: 养殖池面积以1.3~2公顷为宜,水深要求在2米左右,池底泥、沙皆可,池中间最好挖有深排水沟,养殖池周围无污染源。 冬季利用冬闲时节将虾池表层淤积的黑化层铲除,并在日光下充分曝晒。然后按每667平方米(亩)用50~60公斤生石灰清池。 二、肥池及鲈苗的放养:  相似文献   

18.
(一)提高日本对虾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 (1)选择优质虾苗。选好优质健壮的虾苗是养虾防病的基础。选择虾体肥大、个体整齐、游动活泼、肝胰腺轮廓明显的健康虾苗,就有利于抵抗虾病的发生。(2)加强饵料生物的培养。在虾池中大力繁  相似文献   

19.
青鱼肉质好,肉间细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被视为上等食用鱼。而且病害少,生长速度快,一般鱼种增重在7倍以上,其养殖经济效益远高于其他常规品种。但青鱼为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底栖动物、昆虫幼体、螺蚬、蚌类、米虾等。长期以来,因饲料问题未能解决,只能作为搭配养殖品种而限制了饲养量。随着全价颗粒饲料的开发应用,主养青鱼已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0.
日本对虾与花蛤的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贝混养的原理是通过对虾与花蛤生理、生态的不周进行养殖,利用贝类滤食特点,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微生物,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净化水质,促进各品种生长。利用虾池进行日本对虾与花蛤混养是投资风险小、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养殖模式。现就虾池混养花蛤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