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美国矮秆半矮秆大豆的特性及育种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1997年对引入的20份美国矮秆半矮秆大豆品种进行田间种植鉴定,从中筛选出7份材料为育种利用,利用这些矮秆半矮秆基因材料与国内的早熟丰产大豆品种配制了57个杂交组合。已选育出F6稳定的矮秆半矮秆品系,并从中选出多个育种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2.
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的发现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杂交种CL1077中的矮秆突变体52333与5个高秆自交系进行杂交,对P1、P2、F1、F2、BC1和BC2群体株高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F1均表现为矮秆,没有显著差异;F2代矮株与高株的分离比为3∶1,杂种F1与高株自交系回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与矮秆突变体回交的后代全为矮株,证明该矮秆材料的矮秆性状受一对显性矮秆基因控制,且不受细胞质的影响。对纯合矮秆植株及杂种F1芽期和苗期进行赤霉素处理,结果表明,此矮秆基因对赤霉素敏感,表明与以前报道的所有矮秆基因不同,此矮秆基因可能是一新的矮秆基因,并将此矮秆基因初步定名为D(t)。  相似文献   

3.
油菜矮秆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福永  田志宏 《作物研究》2009,23(2):157-160,F0003
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在油菜矮化育种上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阐述了矮秆资源的矮化机制、矮秆或半矮秆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矮秆基因与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并对今后油菜矮秆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春小麦新种质陇矮l号矮秆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了解春小麦新创种质陇矮1号的矮秆性遗传规律,2000~2001年对“陇矮1号”的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陇矮1号”分别与三个高秆亲本“老芒麦”、“和尚头”和“高原602”的杂种F1代株高表现可知,其F1代株高介于高亲值与中亲值之间,且D为负值,说明“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受隐性矮秆基因控制。“陇矮1号”与“老芒麦”、“和尚头”和“高原602”的F2代株高分离表明,“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受2对或2对以上隐性基因控制。此外,超亲分离表明“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还受到一些微效基因的影响。对各组合回交世代BCl和BC2株高分离结果进行x^2测验,BCl的矮秆株数与半矮秆株数之比为3:1,而BC2的半矮秆株数与高秆株数之比为1:3。因此,推断“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受2对主效隐性矮秆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利用外引小麦种质资源,明确矮秆基因的组成分布和降秆效应,利用8个矮秆基因( Rht-B1b、 Rht-D1b、 Rht4、 Rht5、 Rht8、 Rht9、 Rht12、 Rht13)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分别对47份外引种质矮秆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有46份种质含有矮秆基因,其中, Rht-B1b、 Rht4和 Rht12基因的频率最高,均为40.43%,其余依次为 Rht8(31.91%)、 Rht-D1b和 Rht13(均为19.15%)、 Rht5(8.51%)、 Rht9(6.38%)。有10份小麦种质含有单个矮秆基因,占21.28%;有36份小麦种质含有2个及以上矮秆基因,占76.60%,其中有11份含有3个矮秆基因,有2份含有4个矮秆基因。单个矮秆基因降秆效应以 Rht5最强,为31.78%,含有 Rht5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86.65cm。含有优良矮秆基因 Rht9、 Rht12和 Rht13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分别为101.07 cm、92.87 cm和92.75 cm,其中, Rht9在8个矮秆基因中降秆效应最弱。  相似文献   

6.
半矮秆大豆育种组配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汀省目前主要的大豆栽培技术之一,其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6%~22%,但现在与该栽培技术配套的半矮秆大豆品种还很少.利用美国矮秆晚熟大豆品种Hobbit与当地早熟大豆品种配制2个单交组合、2个回交组合,通过对各组合后代半矮秆大豆早熟性和矮生性研究,认为改良美国矮秆基冈最佳组配方式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当地早熟品种,其次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利用美国矮秆基因可以选育出适宜当地的半矮秆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粳型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中粳杂交组合“M9056 × R8018选”的F6 选种圃中,发现半矮秆突变单株。以纯合半矮秆单株为父、母本, 与稳定野生型高秆单株进行正、反杂交。种植 P1 、P2 、F1、F2 世代群体。结果表明F1 植株与半矮秆亲本基本相同, 仍然表现半矮秆。 说明该半矮秆突变材料的矮生性表达为显性, 无细胞质效应。F2 群体植株株高性状发生分离,其分离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模式,说明该半矮秆材料的矮生性表达受一对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的矮秆大麦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大麦起源国家之一,大麦遗传变异类型的丰富程度为世界所瞩目。其中的许多矮秆遗传资源或蕴藏的矮秆基因为我国的大麦育种提供了物质基础。虽然在大麦遗传资源研究的常规记载中,一般仅将株高70厘米以下的遗传资源记为矮秆,但鉴于在当前的大麦矮秆育种工作中,70~80厘米的半矮秆资源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中提到的矮秆遗传资源包括了这部分材料。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已经编目入  相似文献   

9.
麦类作物矮秆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了主要麦类作物矮秆基因研究利用进展情况:①小麦矮秆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与利用;②大麦矮秆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与利用;③麦类作物矮秆基因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0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华南四省科研、推广协作会》的决定,为了扩大“三北”(闽北、粤北、桂北)早季杂交稻的面积,针对“三北”早杂组合中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