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份产量差异显著的杂交粳稻组合为试材,分析高产杂交粳稻的产量结构和穗部性状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的杂交粳稻组合产量结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生物产量大;穗部性状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次枝梗粒数多上.穗数与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一次枝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在淮北地区的增产优势及其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在苏中地区表现较好的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2640、甬优2638和甬优1640为试验材料,并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新稻18和宁粳4号作为对照,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粳稻的产量显著高于中穗型超级常规粳稻品种,因为其每穗粒数较多能形成群体足够总粒数,且结实率较高。中穗型超级稻虽群体穗数较多,但因每穗粒数不够多,造成总粒数明显少于大穗型杂交粳稻,故影响到产量的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形成的鲜明特点是成穗率高,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显著大于中穗型常规粳稻。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总颖花数。在淮北地区小麦茬田小苗机插采用大穗型杂交粳稻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增产幅度在7.68%~12.14%。  相似文献   

3.
在毯苗机插方式下,从生育特性、茎蘖动态、产量和品质等4个方面对杂交粳稻申优26在太湖地区的种植表现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申优26在太湖地区毯苗机插单产10.5 t/hm2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常规粳稻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5年在安徽沿江稻区的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试验基地,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籼稻为对照,对常规粳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具有茎秆矮壮、叶片挺直且短、穗形上翘或直立、穗短且着粒密的植株形态特征和足蘖中穗的经济性状特征;与籼稻相比,常规粳稻表现为感光性强、分蘖率弱,但成穗率高、花时迟,幼穗分化Ⅵ期前后和抽穗扬花期对高温敏感,中后期耐肥等特性。不同播期对常规粳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上,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常规粳稻随着播期的推迟表现为生物学产量逐渐下降而收获指数逐渐提高。试验结果表明,5月下旬播种、8月底至9月初抽穗的常规粳稻品种为安徽沿江稻区的优势品种,并提出了优势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e型杂交水稻是高秆隐性杂交水稻的简称。本文总结了K17eA系列组合参加省级区域试验的产量结果和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直立穗型粳稻恢复系C52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52是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选育的直立穗型粳稻新恢复系,具有大穗、高配合力、高恢复力、高制种产量、优质、抗性较强等优点。所配组合辽优1052高产、抗病,2004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探讨了北方粳稻恢复系的选育路线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6,(4):92-93
辽73优62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辽73A与C62配组育成的杂交粳稻新组合,具有米质较优、产量高、抗稻瘟病、株型理想、穗大粒多等特点,2014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和制种的关键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常优1号是江苏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单穗重。研究表明,常优1号产量750kg/667秆水平的穗粒结构量化指标为:有效穗16~18万/667m^2,每穗粒数200粒左右,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7g左右。配套栽培技术应根据其分蘖力中等、对肥水敏感等特性,在培育壮秧、合理控制中期群体、提高成穗率、保证适宜穗数的同时,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9.
申优17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申武1A和申繁17配组育成的BT型早熟三系杂交粳稻组合,2014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在上海崇明连续3a的种植表现,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春优2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利用早花时矮秆晚粳不育系春江12A与大穗型粳稻恢复系CH89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粳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米质优、耐肥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200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了优质杂交粳稻辽优2006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认为辽优2006米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屉优418是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 )以优质不育系屉锦A ,与高秆、大穗、抗病具有特异亲和性的恢复系C418配组选育而成。该组合的育成 ,是继20世纪70年代末黎优57、秀优57之后又一次新的突破 ,以此为代表的杂交粳稻系列组合的选育成功 ,打破了北方稻区杂交粳稻育种的滞后局面 ,在生产中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到目前为止 ,已在生产上累计推广种植8万hm2。一、特征特性1.综合性状屉优418在辽宁全生育期170天 ,比秀优57晚10天 ,属晚熟品种。株高115~120cm ,株型理想 ,顶三叶较长 ,宽厚挺直、内卷 ,主茎16片叶 ,穗长30cm ,成…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个杂交粳稻品种和20个常规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表明,相比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增产7.9%和8.6%,产量优势明显;杂交粳稻在株高、穗粒数、干物质量等性状上优势也较明显,表现植株高大、穗粒数多、群体物质积累量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产量受到穗粒因子影响最大,杂交粳稻高产品种选择和品种选育应该以穗粒数为重点,选育大穗型品种,常规粳稻受生育期影响较大,高产栽培应该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单季晚粳稻,并注重品种的穗粒协调;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初步筛选出适宜江淮区域种植的Ⅲ优98、金奉19、甬优7号等3个杂交粳稻品种和T418、淮稻5号、武运粳24、天粳2号等4个常规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5个新选育的杂交粳稻组合与目前富阳市的杂交粳稻主导生产组合申优1号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8优052和秀优5号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代替申优1号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密穗型晚粳稻新品种浙粳88于2008—2009年参加浙江省双季晚粳稻区试,平均单产504.6kg/667m2,表现产量高、米质好、抗稻瘟病。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粳不籼恢”配组的杂交水稻遗传特性,挖掘优异的种质资源,选取4个BT型粳稻不育系和13个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了52个杂交组合,分析了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A/R12、ZJ7A/R3961、J14A/R86是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苗头组合;产量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在特殊配合力效应上,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发挥了重要作用;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结实率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互作的共同影响,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影响;株高主要依赖不育系,而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主要依赖于恢复系。因此,以BT型粳稻不育系与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配组时,应侧重于选育半矮秆型粳稻不育系,以及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较高的恢复系,把大穗型、高结实率作为杂交组合选育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5个中熟中粳水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为对照,研究籼粳稻生态性状在苏北睢宁县的表现。结果表明:粳稻的株高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产量结果分析表明粳稻比杂交籼稻具有产量优势。在现行价格下,试验中的粳稻每667 m2收入比杂交籼稻多166.6元,可见,在苏北推广"籼改粳"能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相似文献   

18.
以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甬优2640、甬优1640为材料,常规粳稻镇稻11、武运粳30和杂交籼稻丰两优香1号、新两优6380为对照,比较各类型品种在干物质积累、穗部特征、叶片形态及茎秆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两年平均产量为11.3 t/hm~2(11.1、11.4 t/hm~2),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6.6%和13.0%;产量构成上,甬优籼粳杂交稻的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显著高于对照,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低于对照;甬优籼粳杂交稻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依次为13.4 t/hm2、21.6 t/hm~2、6.9 t/hm~2,均显著高于对照;穗部特征上,甬优籼粳杂交稻的单穗质量和着粒密度高于对照,穗长略低于杂交籼稻,近80%的籽粒集中于中上部,而常规粳稻75%的籽粒集中于中下部,杂交籼稻籽粒分布相对匀称;甬优籼粳杂交稻上3叶的叶宽和卷曲率高于对照,叶长和叶基角处于对照之间(以杂交籼稻最大),披垂度最低,上部1、3叶差异显著;株高、穗高、秆长及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以杂交籼稻甬优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成熟期单茎茎干质量、单茎鞘干质量及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质量以甬优籼粳杂交稻最高。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产量优势特征为足穗基础上,主攻大穗,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形态生理特征表现为籽粒集中于中上部,上3叶大小适宜,叶片内卷且直立,株高及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适中,成熟期茎秆充实度好。  相似文献   

19.
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抗倒伏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组合辽优5218、屉优418、辽优2005、辽优2006、辽优2016在较高肥力条件下的抗倒伏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组合具有抗倒伏能力较强的理想茎秆物理性状:地上部第1,2伸长节间长度短,穗颈节间和稻穗较长,基部茎秆截面椭圆长轴、短轴较长,面积较大,茎壁较厚,茎壁截面积大,植株表现抗倒伏能力强;在育种和栽培实践中,通过减少第1,2伸长节间长度,增强茎秆基部物理强度,降低穗位,增加穗长和穗颈节间长度等,可以提高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植株的抗倒性,使倒伏与株高和生物产量的矛盾在更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20.
Ⅱ优辐819是南平市农科所育成的优质、高产、重穗型中晚稻杂交组合,具有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分蘖中等、抗逆性强、再生能力较强等特点。200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闽审稻2003003),是近年来高产与优质协调较理想的组合。2005年和2006年引进在尤溪县中仙乡东华村作再生稻示范,并在全县推广。现将其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