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对小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农艺性状较好的小豆种质材料,为小豆遗传育种提供优良种质资源。【方法】以24份小豆种质为材料,记录并测定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单株荚数、荚长、单荚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等9个农艺性状,运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对所得农艺性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9个农艺性状中,株高变异系数最大(23.38%),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1.56%)。单株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单株荚数、荚长、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降维将9个农艺性状综合成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9.43%,4个主成分是生长因子(47.76%)、产量因子(20.11%)、荚长因子(11.48%)、生育期因子(10.08%);苏小豆1706、THM2011-28、保红201219-1、渝红豆4号、0921反-1-4-2-3-1在综合主成分得分居前5位。【结论】苏小豆1706、THM2011-28、保红201219-1、渝红豆4号、0921反-1-4-2-3-1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良好,可将其作为推广示范品种,同时可作为乌蒙山区小豆育种的优质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小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龙江省的239份小豆地方品种资源材料的粒色、粒形、生长习性、株高、分枝、生育期及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进行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该省小豆种质资源主要以红色籽粒、中粒类型、中熟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3.
番茄种质资源主要生物学性状观察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1份番茄种质资源为试材,对其生物学性状、品质、抗病性进行鉴定评价,从中选出2份综合性状优良、果实商品性状好,7份种质抗病性较好,5份性状特异的资源,为番茄新品种选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野生大豆营养丰富,具有抗逆性好、适应能力强、产量高等很多优良性状,因而在农业育种、食品加工及饲料加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野生大豆有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大豆育种中尤其具有利用价值。近年来,人们利用野生大豆的高蛋白质、强抗逆性、高繁殖系数等优良性状,开展了大量的大豆种间杂交育种和创制优异种质资源的研究。本文初步分析了野生大豆的优良性状,总结了野生大豆利用价值的研究进展,并对野生大豆的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蒜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并对大蒜种质资源进行初步鉴定及综合评价,以期全面了解大蒜种质资源特性,对今后开展大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184份大蒜种质资源的株高、假茎直径、叶长、叶宽和单头鳞茎重等12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计算其变异系数,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84份大蒜种质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4.072%~67.993%,其中,假茎直径、叶长、叶片数和鳞茎盘厚的变异系数均大于40.00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蒜种质资源不同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鳞茎高、鳞茎横茎、鳞茎盘直径、鳞芽背宽和鳞芽高是影响蒜头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大蒜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包含在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6.226%,主要因子为鳞茎横径、株高、单头鳞茎重、鳞芽高、鳞茎高、鳞茎盘厚和叶片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4份大蒜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20.00处可聚为七大类群,其中第Ⅳ和Ⅴ类群种质的综合表现较好,且大部分为贵州本地资源。通过计算184份大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综合得分,筛选出综合得分较高的21份种质,其中有20份种质来自贵州。【结论】184份大蒜种质资源遗传差异较大,其中贵州大蒜种质资源综合表现优异,是筛选优良大蒜种质资源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80份小豆种质材料萌发期的耐旱性,筛选小豆耐旱种质,为小豆耐旱品种选育、耐旱生理机制及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80份小豆种质材料种子萌发期耐旱性进行初步鉴定,以相对发芽率作为耐旱性评价的参考指标,从中筛选出3份不同耐旱性的小豆种质材料,对其进行不同浓度梯度甘露醇(0、5.0%、7.5%和10.0%)干旱胁迫试验,以确定小豆萌发期耐旱性鉴定的最适甘露醇浓度.然后用最适浓度的甘露醇溶液对初步鉴定为高耐、耐旱和弱耐的种质资源进行干旱胁迫,以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和相对根鲜重等作为耐旱性评价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小豆萌发期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初步鉴定获得高耐种质3份、耐旱种质9份、中耐种质37份、弱耐种质4份.10.0%甘露醇对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达不到发芽标准,而5.0%甘露醇对3份材料种子萌发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小豆种子耐旱性鉴定的最适甘露醇浓度为7.5%.用7.5%甘露醇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初步鉴定获得的16份小豆种质(3份高耐种质、9份耐旱种质和4份弱耐种质)进行萌发期耐旱性等级划分,共发现2份高耐种质、4份耐旱种质、7份中耐种质、2份较敏感种质和1份敏感种质.16份小豆种质耐旱性初步鉴定与隶属函数法鉴定结果存在差异,但二者相关系数为0.6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结论]以相对发芽率为参考指标对小豆种质资源的耐旱性进行初步鉴定,可实现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小豆种质萌发期耐旱性的基本情况.但利用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的隶属函数法评价种质资源的耐旱性更全面,鉴定结果更可靠.筛选出的耐旱性强的种质资源可用于小豆抗旱性育种,也可用于开展分子水平的耐旱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30份浙江地方山药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各种质资源性状差异较大,具有遗传多样性。试验筛选出高产种质资源8份,抗炭疽病种质资源8份。结合产量、抗性、品质等因素,筛选出5份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自“七五”以来.我所从国内外引进栽培甘蔗的品种和保育自育优良甘蔗品种并264个。在大田栽培过程中,对其生长发育、植株性状、产量和含糖分的鉴定结果。筛选出一批可供直接利用的丰产优质品种和具特殊优异性状的,作为创新利用研究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国外花生种质资源引种鉴定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外205份花生种质资源的植物学特性、抗性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观察鉴定,并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外花生种质资源较为丰富,有性状优良的种质,也有高抗的材料,这些优异种质可供今后开展花生高产、优质、抗病育种利用;在选出的4个主成分因子中,总有效枝数的累积贡献率为45.58%,将205份国外花生种质资源归为5类,绝大多数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较小,类间遗传差异大于类内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优质农家菜豆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4份农家菜豆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通过对适应性、生态特征、植物学性状、嫩荚的性状、产量的试验调查分析,以期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优异种质资源提供生产和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1.
杨伟  王四清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541-4543
豇豆[Vigna unguiculata(L.)Walp.]是襄阳市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目前已成为当地春夏秋季主供蔬菜种类之一,并且是春秋淡季主要的度淡种类,市场需求量很大,其产业发展呈逐步扩大趋势。文章结合襄阳市发展豇豆生产的现状和有利条件,分析了豇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豇豆产业在品种资源、新技术应用、科研开发、推进产业化进程与壮大龙头加工企业上的发展思路,从而更好地带动豇豆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海南产区豇豆中多菌灵、啶虫脒和阿维菌素的残留水平及膳食暴露风险情况,为豇豆风险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采自海南省的295份豇豆样品中多菌灵、啶虫脒和阿维菌素残留进行检测,通过风险商(HI)对3种农药残留膳食风险进行评估.[结果]295份豇豆样品中有242份(82.0%)样品农药残留为阳性,多菌灵、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在样品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5.8%、64.4%和28.8%,残留值范围分别为0.016~3.049、0.015~1.710和0.011~0.312 mg/kg.通过食用豇豆摄入多菌灵、啶虫脒和阿维菌素残留的最高HI分别为0.200、0.262和0.718.[结论]海南产区豇豆中多菌灵、啶虫脒和阿维菌素的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水平,不会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三唑酮应用的广泛性及其作用机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3、04、0 mg/L)三唑酮浸种对豇豆幼苗的苗质,叶绿体色素、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102、03、04、0 mg/L三唑酮浸种后,豇豆幼苗的株高受到明显抑制,根冠比显著增加,根长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除10 mg/L外,经其余浓度三唑酮浸种的豇豆幼苗的叶面积均显著降低,而叶绿素含量均有所提高(以30 mg/L的浸种效果最好)。豇豆幼苗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均随三唑酮浸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30 mg/L达到最大值。[结论]三唑酮溶液浸种对豇豆幼苗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最佳浓度为30 mg/L。  相似文献   

14.
外源水杨酸处理对采后豇豆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天  王清  杨娜  高丽朴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505-2508
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永杨酸溶液处理对采后豇豆冷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杨酸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豇豆表面水浸状凹陷斑扩大,改善豇豆冷藏期间的贮藏品质,延缓豇豆豆荚中叶绿素的降解,抑制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和丙二醛含量的积累,并使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以1.0 mmol/L浓度的水杨酸溶液处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以20%聚乙二醇(PEG)溶液为渗透介质模拟干旱胁迫条件,研究12个豇豆品种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结果表明,20%PEG作用下,除鄂豇豆12号发芽势提高3.9%外,其他供试豇豆品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活力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萌发期豇豆幼苗生长受到抑制。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2个豇豆品种种子萌发期抗旱性,各品种豇豆耐旱级别分别为:1级(耐旱型)为天德一号,2级(较耐旱型)为碧园春贵、鄂豇豆12号,3级(中间型)为海亚特、扬研8号、柳风、扬研2号、柳翠,4级(干旱较敏感型)为早翠,5级(干旱敏感型)为美国地豆、紫魁、矮虎。  相似文献   

16.
3种豆科植物对棉田盲蝽蟓的诱集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比较绿豆、饭豇豆和豇豆对棉田盲蝽蟓诱集效果的差异,在田间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3种豆科植物的诱集带,并对棉田和诱集带盲蝽蟓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绿豆对绿盲蝽有明显的诱集作用,饭豇豆对中黑盲蝽有明显的诱集作用,而豇豆的诱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绿盲蝽对寄主转换的适应性及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绿盲蝽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转换后的适应性与生理响应机制。【方法】采用昆虫试验种群生命表方法,系统测定用四季豆饲养2代后的绿盲蝽分别转换到豇豆、绿豆、鄂杂棉10号(Bt棉)和苏棉9号(非Bt棉)上的种群生长发育与繁殖等生命表参数,并分析不同供试寄主饲养的绿盲蝽成虫体内的淀粉酶、蛋白酶及海藻糖酶活性和海藻糖含量。【结果】绿盲蝽由四季豆转移到不同供试寄主植物上均可完成世代循环,但不同龄期若虫的发育历期与存活率、5龄若虫体重及成虫寿命与产卵量等差异显著。不同供试寄主饲养的绿盲蝽种群趋势指数值依次为:四季豆(16.56)﹥Bt棉-鄂杂棉10号(3.23)﹥常规棉-苏棉9号(2.14)﹥豇豆(1.67)﹥绿豆(1.31)。不同供试寄主饲养的绿盲蝽成虫体内的几种酶活性也存在较大差异。转基因棉(鄂杂棉10号)种群的海藻糖酶活性最高(3.74 μg•mg-1•min-1),而海藻糖含量最低(3.03 μg/adult)。【结论】绿盲蝽由四季豆转换到其它4种寄主后,其生长发育速率与种群趋势增殖指数等生命参数均有所下降,成虫体内的蛋白酶、淀粉酶、海藻糖酶活性及海藻糖含量也有显著差异。总体相对比较而言,绿盲蝽对棉花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已知的拟南芥 S PR2基因、烟草抗花叶病毒 N 基因、亚麻 L6基因等 NBS-LRR抗病类基因(RGAs)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从野生绿豆基因组DNA 中分离得到了1条515 bp大小的目的片段,并命名为FGV-1(GenBank登录号为KF021265)。经BLAST分析表明,分离的绿豆RGAs与已报道的大豆、豇豆、芸豆等植物的RGAs有较高的同源性。通过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FGV-1基因翻译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植物抗病基因NBS-LRR区域的4个保守结构:GMGGVGKTT 、LILDDVD、GSRVIVTTRD及GLPLA ,推测FGV-1可能是绿豆NBS-LRR类抗性基因的核心区域。绿豆RGAs的分离将为进一步从绿豆中分离功能性抗病基因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绿豆种质资源的起源与进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Vigna unguiculata L. Walp is a recalcitrant plant in terms of in vitro cell, tissue and organ differentiation,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apply tissue-culture dependant approaches for obtaining stabl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n cowpea. Despite this, sporadic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develop regeneration systems in cowpea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This review presents the considerable progress on cowpea regeneration (organogenesis and embryogenesis) and especially focuses on the regeneration mode of organogenesis, including highlights of the effect of genotypes, explants, medium and plant hormones used in tissue cultu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放线菌JXJ-0136的分类地位,分析其溶解不溶性磷的能力,在作物根际土壤定殖的情况及对蔬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蔬菜产量的影响,评价该菌在研制微生物肥料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培养特征、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菌株JXJ-0136的分类学地位;以白菜和豇豆为指示植物,采用琼脂平板法,研究该菌对蔬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田间栽培试验,研究菌株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测定栽培前后土壤总磷的含量,分析该菌对作物利用土壤磷效率的影响,并对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分析该菌在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情况;采用液体纯培养方式,研究菌株对不溶性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溶解效率,分析其解磷机理。【结果】放线菌JXJ-0136在6—45℃、pH 4.0—13.0和0—4%(w/v)的盐浓度下均能生长,其中最适生长温度、pH和盐浓度分别约为28℃、p H 8.0和1%(w/v),在ISP2培养基上该菌气丝较发达,灰白色,孢子丝簇生,孢子长卵圆形;该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scens、S.somaliensis、S.hydrogenans、S.albidoflavus和S.daghestanicus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依次为97.98%、97.71%、97.30%、97.23%和97.03%,但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这些菌聚在不同分支上;该菌培养液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种子萌发率,促进幼苗生长,在0.2%—0.8%的剂量下,白菜种子萌发率、幼苗株高和根长分别比对照组增加3.55%—12.61%、13.91%—53.03%和7.37%—51.92%,豇豆种子萌发率、幼苗株高和根长分别比对照组增加4.71%—21.18%、3.60%—22.33%和2.37%—20.08%;田间栽培试验显示,该菌能够定殖于根际土壤,促进作物对土壤磷的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当每穴施加5 m L该菌培养液,试验结束时,白菜和豇豆试验组的土壤总磷含量分别下降(23.56±2.65)%和(37.10±1.98)%,分别为对照组的(1.77±0.29)和(2.70±0.15)倍(P0.01),而白菜和豇豆的产量却分别比对照组增加(27.59±6.15)%和(70.29±5.15)%(P0.01);液体纯培养条件下接种培养5 d后,无机磷和有机磷培养基p H值由起始的7.0分别降至5.0和6.0,有效磷元素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73.94±0.94)和(7.12±0.28)mg(P0.01)。【结论】放线菌JXJ-0136是链霉菌属的成员,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种子的萌发率,增加幼苗株高和根长,并定殖于根际土壤中,增加土壤可溶性磷的含量,提高作物对土壤磷的利用效率,促进它们的生长,增加其产量,在微生物肥料研制中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