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汝城白毛茶是湖南四大茶树地方群体资源之一,也是白毛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pubilimba Chang)的典型代表,已有研究表明汝城白毛茶在演化地位上与湖南其他3个地方群体资源差异较大,且在植物学特征、生化成分、制茶品质等方面特色鲜明。但目前对汝城白毛茶种质资源次生代谢物的差异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UPLC-MS/MS分析技术,以汝城白毛茶为研究对象,湖南典型地方茶树资源安化群体(AHQT, C. sinensis var. sinensis)、城步峒茶[CBDC,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江华苦茶[JHKC,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为对照,筛选汝城白毛茶中的显著差异代谢物,并进行K均值聚类(K-means)分析和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与AHQT、CBDC、JHKC相比,分别在汝城白毛茶中筛选到显著差异代谢物189、180、162个,种类最多的为黄酮类(69、51、60个),其次为酚酸类(31、40、25个),...  相似文献   

2.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汝城白毛茶、凌云白毛茶、阳春白毛茶、乐昌白毛茶、仁化白毛茶和曲江白毛茶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引物扩增平均表现的多态性为75.00%;6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以乐昌白毛茶和仁化白毛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1914),凌云白毛茶与曲江白毛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4712),汝城白毛茶与两广主要“白毛茶”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乐昌白毛茶(0.4605)、曲江白毛茶(0.4406)、仁化白毛茶(0.4232)、凌云白毛茶(0.2968)和阳春白毛茶(0.2665)  相似文献   

3.
以汝城白毛茶幼龄茶树为试验对象,研究高温下遮阴处理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处理可有效降低汝城白毛茶幼龄茶树的灼伤株率和单株伤叶率,提高幼龄茶树成活率,并降低后期补苗成本。其中,以8针遮阳网遮阴处理效果最显著,汝城白毛茶幼龄茶树灼伤株率和单株伤叶率较不遮阴处理降低57.65、41.77个百分点,成活率提升43.68个百分点,每666.7 m2补苗成本降低58.44%。综上所述,认为在原生境外移植汝城白毛茶幼龄茶树后,加以8针遮阳网进行遮阴处理,可显著提升汝城白毛茶的移栽表现及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4.
《广东茶业》1999,(4):23-26
韶关产茶历史悠久,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已有一干多年。“韶州生黄茶、产于韶州各县”。明代嘉靖年间(仁化县志载),茶有白毛、黄毛两种,黄岭山窝产白毛茶,时称白茅茶,明代乐昌白毛茶也很著名,载有“乐昌白毛茶,茶叶微有白毛,其味清凉”,廿世纪四十年初,已故罗博鍒教授在乐昌九峰山发现野生白毛大茶树,命名为乐昌白毛茶,从此,各种科教书上称乐昌白毛茶。 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为发展这一名茶,乐昌县曾组织垦荒队开垦沿溪山,建立了沿溪山茶场。陶铸同志生前曾三次亲临沿溪山视察,给垦荒队员极大鼓舞,全县掀起了一轮种茶热潮。自从国家在英德建立红茶出口生产基地后,粤北就形成了以英德红茶为龙头的生产格局,大量引种云南大叶种,本地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被旁移了  相似文献   

5.
产于我省仁化的白毛茶和从化白毛茶,原为野生,后为当地茶农所栽培、繁殖,扩展种植。两者均系我省优良的茶树种质资源。仁化白毛茶茶芽肥壮,嫩梢密披银毫,适制性广,制绿茶香气清高,滋味甘醇;制红茶色泽油润显金毫,香气特高,汤色红艳,叶底红亮,滋味浓醇,当地用来制“白毫银针”香高味醇,独具风格,为名贵之佳品,经济效益显著。从化白毛茶芽长、节间长,茸毛特多,新梢着叶数多,植株育芽能力强,芽叶持嫩性强,当地群众反映,白毛茶(从化)具有清凉解暑、降压及治疗感冒、发热和有消食作用,而由于茸毛多,群众称之为  相似文献   

6.
汝城白毛茶种群个体间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技术,对汝城白毛茶种群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汝城白毛茶种群个体单株扩增的谱带数最多时为13条,最少时为10条;DNA多态性最高为92.31%,最低为70.00%,平均为85.40%。结果表明汝城白毛茶种群呈现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汝城白毛茶种群单株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882,最大为0.579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汝城白毛茶种群中有些单株聚类很近,遗传基础比较一致,有些聚类较远,显示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种群单株间的遗传变异呈现连续性,当结合距离I为0.14时,汝城白毛茶种群可分为6个类型,这与其表观形态类型相符。本文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汝城白毛茶的核心种质基因群在汝城县白毛茶示范场得到了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云南古茶树(园)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云南省保存有20多万亩古茶园,这些古茶树(阿萨姆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种质资源可能含有各种优良基因,对未来茶树良种选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十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十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56.5%~90.9%;Nei’氏遗传距离(He)居群平均是0.281,阿萨姆变种水平内是0.461;Shannon多样性指数(Ho)居群平均是0.418,阿萨姆变种水平内是0.653。而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391,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36.0%)和AMOVA分析结果(39.7%)相一致,说明阿萨姆变种60.9%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內的个体间,39.1%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间。研究结果揭示阿萨姆变种居群遗传多样性高,居群间遗传变异存在中度的遗传分化,这可能是由于茶树种内高度异交的特性和生境片段化所致。基于观察到的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云南紫娟特种茶特征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娟茶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组植物(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茶种(Camelliasinensis)中的普洱茶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5年在云南大叶群体品种中发现的一株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干茶和茶汤皆紫色的茶树品种,故取名为"紫娟"。紫娟茶是云南大叶群体种中的一种稀有茶树品种,该品种于2005年11月28日被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授权保护,品种权号为20050031。  相似文献   

9.
千家寨不同海拔野生茶树的EST-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对EST-SSR引物对千家寨内7个海拔梯度的野生茶树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在物种水平上,Shannon信息指数(I)和Nei基因多样性(He)分别为1.33和0.66,表现出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千家寨不同海拔梯度上野生茶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差异,且随着海拔梯度的递增,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呈现出低—高—低的分布,并在海拔2β100βm处达到最大值;野生茶树居群间的基因流(Nm)为1.84,群体分化系数(Fst)为0.12,且基于AMOV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有16.32%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表明野生茶树群体间属于中度分化,且大部分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野生茶树本身的遗传特性和不同海拔居群所处生境的异质性是其现有遗传格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勐库大叶种是国家级优良无性系茶树品种,其所制普洱茶内含物质丰富,香气浓郁,滋味浓强,是普洱茶产品的杰出代表。文章围绕杀青、干燥两大关键工序,系统探究不同杀青方式、杀青温度以及干燥方式等对勐库大叶种普洱茶毛茶品质成分及感官风味的影响,以获得最佳工艺技术参数,进而为普洱茶毛茶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化学滴定及气相色谱等手段,对产自云南普洱的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及8个常见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指标(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折光指数为1.4629~1.4634;相对密度为0.9148~0.9167;碘值为859~903 g·kg-1;皂化值为189.0~1...  相似文献   

12.
以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和山茶(Camellia japonica)为材料,研究全光照(CK)以及八角(Illicium verum)林冠郁闭度分别为0.9、0.7、0.5时,对2种植物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郁闭度除了对山茶的叶宽影响不显著以外,对金花茶和山茶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与CK相比,金花茶和山茶在郁闭度0.5、0.7、0.9下的株高、地径、生物量都有增加,均显著高于CK,且金花茶的增加幅度大于山茶。2种植物的比叶重都随郁闭度的增加先降后升,都在全光照下最大;2种植物的叶长、叶宽都在全光照下最小,而叶厚在全光照下最大;叶面积、比叶面积随郁闭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郁闭度0.7最大,CK最小。金花茶在郁闭度0.7和山茶在郁闭度0.5的Pn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均随着有效光合辐射强度增加而增大,最后趋于稳定。郁闭度对金花茶和山茶的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均有显著影响;随着郁闭度的增大,金花茶和山茶的叶片AQY、Pmax、LSP先增大后减小,金花茶均在郁闭度0.7时最大,山茶均在郁闭度0.5时最大;2种植物的LCP在全光照下最大;金花茶Rd在全光照下最大,山茶的Rd在郁闭度0.5下最大。综合分析得知,金花茶和山茶有一定的耐阴能力,且对弱光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适合在郁闭度0.5~0.7下的环境下生长,但强光环境不利于2种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根据山茶(Camellia japonica)同源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同源克隆和3°,5°-RACE技术,从杜鹃红山茶(C. azalea)花芽组织中克隆出ACC氧化酶(ACC-oxidase, ACO)基因,命名为CaACO1,基因全长1232 bp,开放阅读框963 bp,编码320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ACO1在杜鹃红山茶不同组织中均得到表达,其中茎尖ACO1表达量最低,其次花芽、叶芽、根尖,表达量较高的是真叶和花器官,随着叶片成熟和花器官发育ACO1表达量均逐渐增加。结果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杜鹃红山茶叶片发育,并且与花器官衰老密切相关。ACO1在参试的8个山茶品种花器官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但不同品种间的表达量存在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ACO1表达量与花型、花色、花径和花瓣数4个形态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武夷山御茶园、龟岩和旗山3个种植区的水仙茶树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水仙生长光合指标以及叶片品质指标,探讨武夷山茶园土壤对水仙茶树生长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旗山茶园土壤总氮和有效氮高出一级肥力标准37%和45%,总磷和有效磷高出62%和38%,而有机质比一级肥力标准低44%。御茶园的有机质是旗山的2.35倍。除了过氧化氢酶活性,5个土壤酶活性趋势为御茶园>龟岩>旗山,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土壤酶活性与pH、氮磷呈负相关,与钾和有机质呈正相关。水仙生长光合指标总体趋势为旗山>龟岩>御茶园,且与土壤pH、总氮和有效氮均呈正相关,与有机质呈负相关,与过氧化氢酶之外的4种土壤酶活性呈负相关。鲜叶品质指标总体趋势为御茶园>龟岩>旗山。御茶园鲜叶的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茶多酚含量分别是旗山的1.93、1.64、1.57和1.54倍。除咖啡碱外,6个品质指标与土壤pH、氮磷、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而与钾、有机质和其他5个土壤酶活性呈正相关。大多品质指标与生长光合指标呈负相关。总之,高氮使局部土壤pH上升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虽有利于茶树生长,但降低了其他酶活性,使养分循环转化利用降低,进而影响了叶片光合作用,降低了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物质合成,品质下降。因此,应以“减氮控磷补钾,增加有机质”为管理措施,以提高武夷水仙品质。  相似文献   

15.
赵东伟 《茶叶科学》2022,42(4):491-499
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在全球广泛种植,是商品茶叶的重要原料来源。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大叶茶学名的合格发表及其命名模式的研究进展。依据《深圳法规》条款41.4,Griffith在1854年将茶组[Camellia sect. Thea (L.) Griff.]作为新等级名称、而非新类群名称合格发表。老挝茶因其叶背具腺点、花柱离生而被移出茶组。Masters在1844年并未合格发表Thea assamica,此名称最早由Hooker于1847年合格发表,Steenis于1949年提出的新组合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var. assamica (Hook.) Steenis应为大叶茶的完整学名。英国邱园馆藏标本W. Griffith s.n.(K000939670)在2021年被指定为大叶茶的新模式。本文同时总结了迄今归并的7个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的原白和模式。尽管Darlington和Ammal在1945年将大叶茶作为物种处理并提出新组合名称C. assamica,多学科证据却支持大叶茶是茶的变种。假如大叶茶的物种地位被接受,那么1838年发表的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C. theifera将取代C. assamica而获得物种阶元上的优先权,届时,广泛使用的种加词“assamica”或可依据《深圳法规》条款14提议作为保留名称。本文同时总结了大叶茶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的自然分布点,并讨论了它在不同原产国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茶园间作对茶园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Matsuda)的生态调控作用,本研究开展樱花(Cerasus sp.)、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油菜(Brassica napus L.)间作茶园中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时序动态,及其天敌功能团组成结构、种群数量时序变化调查,分析间作茶园中小贯小绿叶蝉天敌功能团群落多样性和益害比。结果显示:樱花-茶、圆叶决明-茶和油菜-茶中小贯小绿叶蝉的时间动态变化趋势与常规茶园无显著差异,但发生量较同期常规茶园显著下降(P=0.034<0.05),全年分别下降25%~225%、20%~82.6%和20%~100%;经调查、鉴定得出,同期茶园小贯小绿叶蝉天敌功能团隶属于蜘蛛目、脉翅目和膜翅目,共计9个科、12个种,均为肉食性节肢动物;不同间作茶园中小贯小绿叶蝉天敌功能团种群的优势种、从属种和偶见种存在差异;与常规茶园相比,樱花-茶、圆叶决明-茶可显著提高蜘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的种群数量(P<0.05),油菜-茶可显著提高茶园中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的发生量,但对蜘蛛的发生量无显著影响;樱花-茶的小贯小绿叶蝉与天敌功能团益害比显著高于油菜-茶和圆叶决明-茶;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樱花-茶、圆叶决明-茶、油菜-茶的小贯小绿叶蝉天敌功能团群落多样性与常规茶园存在显著差异,且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当兰氏距离为4.79时,茶树间作模式分为2类,一类为常规茶园,一类为樱花-茶、油菜-茶和圆叶决明-茶。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樱花、圆叶决明、油菜能有效降低茶园中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量,提高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和益害比,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起到明显的生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grain oils extracted from six genotypes of Cynara species: two globe artichokes (Cynara scolymus L.), two cultivated cardoons (C. cardunculus L. var. altilis DC.) and two wild cardoons (C. cardunculus L. var. sylvestris Lam.), were analysed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ir alimentary value. Oil yield, moisture, acidity, peroxide number, UV spectrophotometry and CIE colour parameters, fatty acids, phytosterols and -tocopherol were determined by standard methods. Cynara species which are most promising in terms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oil were the cardoons, especially those belonging to the wild cardoon genotypes. Triacylglycerols were the dominant constituents together with very little amounts of phospholipids and glycolipids. The high content of oleic and linoleic acids in a balanced ratio, and the low amount of free acids, peroxides, saturated and linolenic acids ensure a good alimentary quality. Distribution of phytosterols was typical of oil from grain of Asteraceae such as sunflower and safflower. Moreover the optimal -tocopherol content offers a guarantee of stability against oxidation.  相似文献   

18.
以武夷名丛奇兰秋季鲜叶为原料,按传统红茶加工工艺制成红茶,并探明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秋季红茶品质改良和工艺改进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表明:从鲜叶(XY)至发酵结束(FJ8),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咖啡碱分别下降6.13%、15.66%、10.64%、0.10%;黄酮、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游离氨基酸分别上升4.98 mg/g、7.45 mg/g、2.03%、5.58%、0.14%,其中咖啡碱变化幅度最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与儿茶素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69、-0.972。PPO活性呈波动变化,萎凋阶段先上升后下降,揉捻时达到峰值,为458.83 U/g,约为XY的1.67倍;发酵阶段快速下降,FJ8时,PPO酶活显著低于XY,约为XY的0.89。多酚氧化酶基因CsPPO1CsPPO2表达变化规律一致:先上升后下降,相对表达量在萎凋15 h(WD15)最高,分别为XY的11.2、12.8倍,揉捻时开始下降,发酵阶段表达量与鲜叶无显著差异。儿茶素类代谢相关酶基因PALCHSC4HCHIF3HF3°5°HFLSDFRLARANR的表达在加工过程中均受不同程度抑制,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XY,除与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呈负相关外,与儿茶素其他组分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相关系数在0.130~0.750之间。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除去油茶粕蛋白的色素,添加体积分数为4%的双氧水在40℃下作用蛋白提取液1h可取得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双氧水脱色对油茶粕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测定变性温度、表面疏水性和巯基的含量,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峰、微观形貌等研究脱色前后油茶粕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双氧水脱色使油茶粕蛋白的表面疏水性上升,巯基含量下降,二硫键含量基本不变;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双氧水脱色减弱了油茶粕蛋白化学键强度,但没有影响油茶粕蛋白基本骨架,微观结构基本相似,油茶粕蛋白的X射线衍射峰的位置和强度基本一致,热变性温度升高,双氧水没有改变油茶粕蛋白的等电点,但油茶粕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均下降,持油性和持水性上升。本研究结果表明双氧水脱色未明显改变油茶粕蛋白的结构,但其功能性质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