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了4种奇楠沉香样品(海南产白奇楠、海南产紫奇楠、海南产绿奇楠和越南产绿奇楠),4个样品的得率分别为:20.3%、27.6%、48.0%、40.2%。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测定4个样品乙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从4种奇楠沉香中共鉴定了37个化合物,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共20个,据报道有香味描述的有7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11个,在海南产白奇楠、海南产紫奇楠、海南产绿奇楠和越南产绿奇楠乙醚提取物中相对含量分别达到74.55%、95.59%、93.90%、89.57%,其中,化合物2-(2-苯乙基)色酮和化合物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在这4种奇楠中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到了66.47%、82.09%、84.71%、71.98%。结果表明,奇楠沉香乙醚提取物中含少量的多种骨架类型的芳香倍半萜,富含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特别是化合物2-(2-苯乙基)色酮与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  相似文献   

2.
采用乙醚超声萃取法提取马来西亚产小果沉香所结沉香的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并与马来西亚产白木香、柯拉斯那沉香和近全缘沉香结香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沉香结香样品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的主要为5,8-二羟基-2-(2-苯乙基)色酮、对映-4(15)-桉叶烷-11-醇-1-酮、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和(1β,4αβ,7β,8αβ)-八氢-7-[1-(羟甲基)乙烯基]-1,8α-二甲基萘-4α(2H)-醇(相对百分含量均超过10%),栽培结香样品与野生结香样品区别较大,前者倍半萜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明显高于色酮类化合物,而后者则是色酮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高于倍半萜类化合物或相当,前者倍半萜和色酮种类均较多,其中倍半萜的种类也多于色酮类化合物,其相对百分含量也较高,色酮的种类较少,其相对百分含量也较低,而后者倍半萜和色酮的种类均较少,其中倍半萜的种类多于色酮类化合物,但相对百分含量较低,而色酮的种类少,但相对百分含量却较高。另外,有一种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即11,13-二羟基-9(10)-烯-8α,12-环氧艾里莫芬烷只在栽培小果沉香结香样品中检测到。此外,将小果沉香与白木香、柯拉斯那沉香、近全缘沉香结香样品中挥发性成分对比分析发现,其种类、相对百分含量与后三者均具有较大差异,所有样品中仅有2种共有成分,即5,8-二羟基-2-(2-苯乙基)色酮和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麦冬须根中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ODS和Sephadex LH-20多种柱色谱技术对麦冬须根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与理化性质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从麦冬须根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5-甲氧基-6-甲基-7-羟基-8-醛基-3S-(3', 4' -亚甲二氧基苯)-4-二氢色原酮(1)、甲基麦冬黄烷酮A(2)、甲基麦冬黄烷酮B(3)、大黄素(4)、肥牛木素(5)、E-对羟基桂皮酸(6)、Z-对羟基桂皮酸(7)、4-羟基苯甲酸(8)、25R-spirost-5-ene-1β, 3β-diol 1-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ide](9)和β-谷甾醇(10)。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命名为麦冬黄烷酮D',化合物5和7为首次从百合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沉香(Aquilaria spp.)药材中2-(2-苯乙基)色酮聚合物(PPECs)组分及其结构,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采集沉香样品一级与二级质谱图,对PPECs的质谱裂解途径进行分析,对沉香药材中PPECs组分进行筛查与结构确证。共鉴定出PPECs组分55个,根据结构特征,55个组分分属于3种结构类型,即2-(2-苯乙基)色酮二聚物(DPECs)、2-(2-苯乙基)色酮三聚物(TPECs)和萜类-2-(2-苯乙基)色酮二聚物(SPECs)。鉴定的全部组分包括44个DPECs、3个TPECs和8个SPECs,其中9个DPECs、1个TPECs和1个SPECs首次在沉香中被发现;其次,沉香PPECs的部分组分具有2~4个同分异构体。综上,沉香药材中PPECs组分及其同分异构体丰富,且DPECs类型的组分在总PPECs中所占比例最高(80%)。该研究结果可为沉香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研究国产人工打洞法所结沉香中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从其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根据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2-苯乙基)色酮二聚体(+)-3′,3′′′-dihydroxy-4′,4′′′-dimethoxyaquisinenone G (1)和aquilasinenone F (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都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化合物2的IC50 值为(64.6±1.6)mol/L,阳性对照为L(+)-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6.
奇楠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的GC-MS分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奇楠沉香样品,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测定其中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鉴定了11个化合物。同时采用柱色谱技术对该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1~6,其结构通过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鉴定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质谱比对,将GC-MS分析中未能鉴定的5个含量较高的成分分别鉴定为化合物2~6。样品中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达到63.62%,表明奇楠沉香富含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探讨了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有  相似文献   

7.
3种越南产沉香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观评价和化学成分方面,对越南红土沉香与越南黄熟香、吊口沉香以及报道的奇楠沉香和普通沉香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红土沉香木心为紫褐色;与报道的奇楠沉香比较,奇楠沉香油脂丰富,易于切割成卷,而红土沉香油脂含量不高(6.16%),较硬,不易切割。采用GC-MS技术分析越南红土沉香、黄熟香和吊口沉香乙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发现红土沉香油脂中2-(2-苯乙基)色酮和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的相对含量之和高达51.57%,其油脂的成分组成与奇楠沉香油脂接近,而黄熟香和吊口沉香中二者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0.77%和0.78%。说明红土沉香是介于普通沉香与奇楠沉香之间,质量更接近于奇楠沉香。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原始热带雨林鹦歌岭土壤放线菌(Streptomyces sp.)YG-7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土壤放线菌YG-7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9个化合物,经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1) 2-acetamido-5-chlorobenzamide, (2) cyclo (L-Pro-L-Leu), (3) 3,6-dibenzylidene-2,5-piperazinedione, (4) albonoursin, (5) (3Z,6S)-3-benzylidene-6-isobutylpiperazine-2,5-dione, (6) 3-hydroxy-2-methyl-4-pyrone, (7) isophthalic acid, (8) methyl 3-carbamoylbenzoate, (9) 2,3-dihydroxypropyl hexadecanoate. 其中,化合物1、7和8为新天然产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5和7~8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平板分离法从沉香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真菌 HNWSW-20,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上鉴定其为曲霉菌(Aspergillus sp.),并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合物结构为:2?,3?-dihydrosorbicillin(1),sorbicillin(2),2,3-二氢-2-(1-丙烯)-6,8-二甲基-7-羟基-色酮(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7-羟基-异苯并呋喃-1(3H)-酮(5)二十烷酸甲酯(6);分别采用 Ellman 比色法和 pNPG 法测定化合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和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显示上述化合物 1、2、4 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而化合物 1、3、5 具有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本文中化合物 1~2 为首次从曲霉属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具有乙酰胆碱酯酶和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艾纳香抗菌药效物质基础,采用硅胶柱色谱, 凝胶色谱和反相色谱等技术从艾纳香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获得15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学鉴定分别为: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 (1)、4°,5-二羟基-3,3°,7-三甲氧基黄酮 (2)、艾纳香素 (3)、3,5,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 (4)、香叶木素 (5)、3°,4°,5-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 (6)、异鼠李素 (7)、chrysosplenol C (8)、金丝桃苷 (9)、异槲皮苷 (10)、3°,5,7-三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 (11)、sakuranetin (12)、pilloin (13)、5,7,3°,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 (14)、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 (15),其中化合物7、11、12和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抗菌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3、6、8和12对3株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活性最强, 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32 μg/mL。  相似文献   

11.
采用整树结香法诱导健康白木香树结香,并根据树体受伤后木材的颜色形态特征将木材分为腐烂层、沉香层和白木层,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对三层的乙醚提取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化学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上有明显差异。沉香层与腐烂层的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总相对含量都很高,腐烂层的色酮类成分相对含量(70.25%)高于沉香层(60.08%),但沉香层的色酮种类(14个)比腐烂层(10个)多;倍半萜类成分在沉香层和腐烂层中的相对含量均较低,沉香层的倍半萜类成分相对含量(5.75%)略高于腐烂层(3.75%),而腐烂层的倍半萜个数(11个)略多于沉香层(8个)。白木层则以甾体类化合物为主,没有检出色酮类和倍半萜类成分。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一种国外野生沉香乙醚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并分析其化学成分,为国外野生沉香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 提供一定的基础。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沉香,对提取物分别用 MTT 法、Ellman 法、pNPG 法和贝曼漏斗法进行细胞毒、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杀全齿复活线虫活性测试,利用 GC-MS 分析提取物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该 提取物对 5 株人体肿瘤细胞、乙酰胆碱酯酶、α-葡萄糖苷酶和全齿复活线虫均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GC-MS 检测鉴 定了其中的 26 个化合物,相对含量为 57.39%,包括 23 个倍半萜类成分,相对含量为 56.72%,1 个 2-(2-苯乙基)色酮 类成分,相对含量为 0.35%。本次对此种国外野生沉香的生物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发现沉香乙醚提取物具有杀线虫 的活性,为更好地开发沉香的药用价值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一种国外野生沉香乙醚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并分析其化学成分,为国外野生沉香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沉香,对提取物分别用 MTT 法、Ellman 法、pNPG 法和贝曼漏斗法进行细胞毒、乙酰胆碱酯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杀全齿复活线虫活性测试,利用 GC-MS 分析提取物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该提取物对 5 株人体肿瘤细胞、乙酰胆碱酯酶、α-葡萄糖苷酶和全齿复活线虫均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GC-MS 检测鉴定了其中的 26 个化合物,相对含量为 57.39%,包括 23 个倍半萜类成分,相对含量为 56.72%,1 个 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相对含量为 0.35%。本次对此种国外野生沉香的生物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发现沉香乙醚提取物具有杀线虫的活性,为更好地开发沉香的药用价值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红树林来源真菌Xylaria sp. HNWSW-2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综合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对该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学与理化常数分析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分别采用液体浸泡法和Ellman比色法对化合物的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从Xylaria sp. HNWSW-2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为 (S)-(+)-8-O-methylmellein (1),(3S,4S)-(+)-4-hydroxy-8-O- methylmellein (2),(3S,4R)-(+)-4-hydroxy-8-O-methylmellein (3),(3S,4S)-(+)-4-hydroxymellein (4),(3S,4R)-(+)-4- hydroxymellein (5),(3R,4R)-(-)-4-hydroxy-5-methylmellein (6)和(3R,4S)-(+)-4-hydroxy-5-methylmellein (7)。其中,化合物1具有较强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化合物1~3、6和7具有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本研究首次发现化合物(S)-(+)-8-O-methylmellein具有较强的抗线虫活性,为相关杀线虫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冰菜(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 L.)为实验材料,运用多种柱色谱和波谱技术,从冰菜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相中共分离鉴定得到了11个单体化合物,其中苯丙素类化合物2个,分别是顺式对羟基肉桂酸(化合物4)、阿魏酸(化合物3);生物碱类化合物2个,分别是烟酸(化合物6)、ethane-1,2-diyldinicotinate(化合物7);糖苷类化合物5个,分别是2-ethoxy-5-(hydroxymethyl)tetrahydrofuran-3,4-diol(化合物5)、3,4,5-trihydroxy-6-(hydroxymethyl)tetrahydro-2H-pyran-2-yl(E)-3-(4-hydroxy-3-methoxyphenyl)acrylate(化合物8)、(E)-2-(hydroxymethyl)-6-(4-(3-hydroxyprop-1-en-1-yl)-2-methoxyphenoxy)tetrahydro-2H-pyran-3,4,5-triol(化合物9)、6-(1R,2S-2-hydroxy-4-(S,E-3-hydroxybut-1-en-1-yl)-3,5,5-trimethylcyclohex-3-en-1-yl)oxy-5-(hydroxymethyl)tetrahydro-2H-pyran-2,3,4-triol(化合物10)、E-4-hydroxy-3,5,5-trimethyl-4-(3-((3,4,5-trihydroxy-6-(hydroxymethyl)tetrahydro-2H-pyran-2-yl)oxy)but-1-en-1-yl)cyclohex-2-en-1-one(化合物11);苯丙呋喃酮类化合物1个:黑麦草内酯(化合物2);甾体类化合物1个:β-谷甾醇(化合物1)。本研究丰富了冰菜中的化学成分,也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冰菜的功能性成分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冰菜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