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超级杂交早稻淦鑫203和超级杂交晚稻淦鑫688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淦鑫203在施氮量为207 kg/hm2时产量最高,淦鑫688在施氮量为232.5 kg/hm2时产量最高;淦鑫203和淦鑫688分别在施氮量为234 kg/hm2和232.5 kg/hm2时的干物质生产量最大;淦鑫203在施氮量为153 kg/h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淦鑫688在施氮量为197.7 kg/h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认为淦鑫203和淦鑫688在生产中的合理施氮量可以分别确定为180~207 kg/hm2和197.7~232.5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磷素调控不同品种甘蔗生长的光合作用机制,从而选择磷高效品种和科学施肥,本文以研究区常见甘蔗品种台糖22(ROC22)和粤糖236(YT236)为材料,设置3个供磷水平和2个品种,研究磷素对2个甘蔗品种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供磷水平提高,2个甘蔗品种的株高和生物量显著增加;移栽60 d后ROC22的株高显著大于YT236的。高磷处理下的生物量ROC22显著大于YT236,鲜重和干重分别是YT236的1.6和1.4倍。(2)随供磷量的提高,ROC22的叶绿素总量(Chl)、净光合速率(Pn)、细胞间隙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增加。YT236的Pn、Ci、Tr和Gs在低磷和高磷处理下均显著大于无磷处理,YT236的Chl在高磷处理下显著大于低磷和无磷处理;低磷和高磷条件下的Chl,ROC22比YT236分别提高了16%和14%。在3个供磷水平下的Pn,ROC22均显著大于YT236。高磷处理下的Ci,ROC22显著大于YT236。无磷处理下的Tr和Gs,ROC22均显著大于YT236。综合分析,浓度为1 mmol/L的PO43-高磷处理对2个甘蔗品种的光合作用及生长较为适宜。ROC22甘蔗在3个供磷量下光合作用和生长均优于YT236,建议在研究区或低磷地区种植ROC22。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高肖贤  张华芳  马文奇  魏静 《玉米科学》2014,22(1):121-126,131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夏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符合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合理施氮量显著提高子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量为189 kg/hm2和178 kg/hm2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较高;过量施氮会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较施氮量为189 kg/hm2和178 kg/hm2降低29~55个百分点和32~64 kg/kg;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随施氮量先增加后降低,施氮量为200 kg/hm2左右时最高。当施氮量超过200 kg/hm2时,成熟期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肥表观损失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夏玉米氮肥推荐用量应控制在200 kg/hm2以内。  相似文献   

4.
高产栽培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张玉芹  高聚林 《玉米科学》2011,19(3):121-125
以金山27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高产栽培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植株体内的氮含量总体上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氮的累积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在300 kg/hm2施氮水平下,生物产量、子粒产量和子粒中氮的分配比例均最大。氮生理效率以增氮(390 kg/hm2施氮处理)最低,氮素利用效率以减氮(210 kg/hm2施氮处理)最高,氮收获指数以300 kg/hm2施氮处理最大。与300 kg/hm2施氮处理相比,390 kg/hm2施氮处理导致氮生理利用率、氮肥效率和氮肥吸收效率下降;210 kg/hm2施氮处理的氮生理利用率、氮肥效率和氮肥吸收效率升高。氮肥利用率以施氮300 kg/hm2处理最高,增氮(390 kg/hm2处理)和农户传统高产施氮(270 kg/hm2施氮处理)均相对较低。在研究地区,高产玉米栽培适宜的施氮量为300 kg/hm2,其种肥、拔节肥、大喇叭口肥的比例为1∶3∶6。  相似文献   

5.
不同氮水平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甘蔗不同生长时期,对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甘蔗的影响进行研究,揭示不同生长时期与氮素的关系,建立不同生长时期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在苗期,甘蔗需氮迫切,但需氮量少,在施氮253.0kg/hm2时,苗量达到最高水平;在甘蔗伸长期,施氮水平在424.6kg/hm2以内,甘蔗株高随着氮素的增加而增高;在施氮457.4kg/hm2内,产量随施氮增加而增加;甘蔗糖锤度与施氮水平呈负相关,施氮量增加,糖锤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粤糖系列甘蔗品种对25%敌草隆的敏感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粤糖系列甘蔗品种对除草剂25%敌草隆应用的安全性,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3个粤糖系列常栽甘蔗品种及新台糖22号对25%敌草隆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总生物量更能表现出不同甘蔗品种对敌草隆不同剂量、不同喷施期的敏感性差异;通过总生物量的测定,YT00/236对敌草隆较敏感,ROC22较耐药,YT93/159、YT55对敌草隆的敏感性介于其中;在4800 g a.i/hm2剂量处理下,YT00/236与ROC22敏感性差异极显著,YT93/159、YT55虽有差异但不明显,表明甘蔗对敌草隆的敏感性与品种有关,从某品种的敏感性不能推断该品系所有品种的敏感性都是高或低。因此要明确甘蔗品种对敌草隆的敏感性,必须进行喷药时期、喷药量的试验测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方甘蔗土壤全氮丰缺指标与适宜施氮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甘蔗测土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土壤养分含量与缺素处理相对产量回归方程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适宜施肥量新应用公式,开展了中国南方甘蔗土壤全氮丰缺指标与适宜施氮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甘蔗土壤全氮第2~7级丰缺指标依次为≥2.0、1.0~2.0、0.5~1.0、0.3~0.5、0.1~0.3和0.1 g/kg。当氮肥利用率为40%,目标产量45~180 t/hm2时,第1~7级的适宜施氮量范围依次为0~0、21~86、43~171、64~257、86~342、107~428和128~513 kg/hm2。本研究可为我国南方甘蔗测土施氮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湘农玉14号为材料,于2009年在临武研究了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N0~270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湘农玉14号株高增大,总叶数增加,果穗性状明显改善,库容显著增大,且灌浆期延长2~3d,产量显著提高,但施N180kg/hm2处理与270kg/hm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湘农玉14号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下降。综合来看,本试验条件下,湘农玉14号以施氮180kg/hm2左右较为适宜,能获得较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油菜氮肥效应及推荐用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通过15个田间试验研究湖北省油菜主产区氮肥效应和适宜用量。结果表明适量施用氮肥对油菜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施氮比不施氮对照增收油菜籽402~2759kg/hm2,平均增产1270kg/hm2,平均增产率达133.0%;施氮纯利润平均为3403元/hm2,产投比平均达6.00;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17.6kg/kg N和8.0kg/kg N。根据肥料效应方程,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油菜生产的氮肥最佳经济用量为120.1~325.4kg N/hm2,平均用量为199.6kg N /hm2。土壤碱解氮含量与油菜氮肥最佳经济推荐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r﹦﹣0.7734**,n﹦12),根据土壤碱解氮含量(x,单位为mg/kg)水平,湖北省目前油菜生产适宜用氮量(y,单位为kg/hm2)可通过公式y﹦553.72﹣74.699Ln(x)求得。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氮量对高沙土地区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峰  刘蓉蓉  周宇 《中国稻米》2012,18(3):47-49,53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江苏高沙土地区机插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该地区机插水稻产量,施氮量为33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9 664.5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收获指数、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呈显著下降趋势,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艺利用率随施氮水平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东省近年来马铃薯肥料使用现状及在施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4个马铃薯种植区160户马铃薯种植户的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大多数品种为费乌瑞它系列,播种时间集中在10月底至11月初,施肥方式为一次性基施复合肥和鸡粪有机肥,并覆盖地膜。大部分马铃薯产量范围为33.5~45.0 t/hm 2,其中珠三角区域和惠东县的平均产量分别高达到40.40 t/hm 2和42.39 t/hm 2。全省化肥投入量为2289 kg/hm 2,其养分氮(N)、磷(P2O5)、钾(K2O)投入量分别为360 kg/hm 2、288 kg/hm 2、430 kg/hm 2,N∶P2O5∶K2O为1∶0.8∶1.19,与马铃薯配方施肥比[1∶0.53∶(1.46~1.95)]不符;有机肥平均投入量为8615 kg/hm 2。综上所述,广东省马铃薯施肥方法不科学,化肥用量大,尤其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多,建议按照马铃薯需肥规律施肥,减少化肥投入,适当增补钾肥,增加有机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种植效益,最终达到节本增效和农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广东省种植户普遍存在的冬作马铃薯生育前期供肥过猛、后期脱肥严重和肥料养分供需不平衡等问题,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方法,以‘费乌瑞它’品种马铃薯为供试作物,在不同氮磷钾比例下,研究不同释放期缓控释复合肥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磷钾比例为N∶P2O5∶K2O=1.0∶0.5∶2.0时,配施CRF60d的缓控释复合肥处理的冬作马铃薯的总产量、较CK(无肥处理)增产率、经济效益和较CK增效率都为最高,分别达到56 550 kg/hm 2、68.24%、92 575元/hm 2和69.12%;其次,当氮磷钾比例为N∶P2O5∶K2O=1.0∶0.5∶2.0时,配施CRF90d的缓控释复合肥处理的总产量、较CK增产率、经济效益和较CK增效率分别为55 034 kg/hm 2、63.73%、88 186元/hm 2和61.10%。兼顾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因素,适宜广东冬作马铃薯主产区的施肥方案为配施释放期60~90 d的缓控释复合肥,且总氮磷钾量应达到N 240 kg/hm 2、P2O5 120 kg/hm 2、K2O 480 kg/hm 2。  相似文献   

13.
桂糖42号是我国甘蔗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探讨该品种的氮肥需求特性,可以为指导该品种在蔗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在分蘖前施用不同水平的氮肥(CK:尿素0 kg/hm 2;低水平:尿素150、300 kg/hm 2;中水平:尿素450 kg/hm 2;高水平:尿素600、750 kg/hm 2),研究不同氮肥水平甘蔗内源激素含量(GA、CTK、BR和ABA)、产量和糖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150 kg/hm 2>300 kg/hm 2> 0 kg/hm 2>450 kg/hm 2>600 kg/hm 2>750 kg/hm 2,其中150 kg/hm 2和300 kg/hm 2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40%和2.54%(P<0.01),超过300 kg/hm 2施肥量后甘蔗产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施肥量下的每公顷含糖量从大到小顺序与产量顺序相同,但施氮肥多少不同不会对糖分产生影响;经济效益顺序为150 kg/hm 2>0 kg/hm 2>300 kg/hm 2>450 kg/hm 2> 600 kg/hm 2>750 kg/hm 2;不同施氮肥水平下GA含量和BR含量的表现一致,在150 kg/hm 2施肥条件下达到最高值,随后随施氮肥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ABA则呈相反趋势,即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CTK则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甘蔗生产中氮肥用量高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为提高氮肥利用率,本研究以‘桂糖4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对比5种施氮量(N150:150 kg/hm2、N225:225 kg/hm2、N300:300 kg/hm2、N375:375 kg/hm2、N450:450 kg/hm2)和2种施氮次数(R1:3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30%作分蘖肥和40%作攻茎肥;R2:2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和70%作攻茎肥)下宿根蔗生长、产量、含糖量以及氮素利用。结果表明:(1)蔗茎产量受施氮量影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2种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均呈现递增趋势。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R1N375、R1N450、R2N375和R2N450处理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06.4、112.2、106.4和109.1 t/hm2。(2)随施氮量增加,蔗糖分先增加后减少。N375和N450下,R1的蔗糖分显著高于R2。随施氮量增加,R1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无显著变化的趋势,R2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N375和N450下,R1的产糖量显著高于R2,R1N375和R1N450处理甘蔗含糖量较高,分别为14.95和14.58 t/hm2。(3)R1和R2的当季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2%~36%和20%~32%。因此,当施氮量为375 kg/hm2,以30%基肥、30%分蘖肥和40%攻茎肥是蔗叶还田下宿根蔗的最优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再生稻肥料管理对不同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肥料管理、品种及其互作对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再生稻高产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4个华中地区主推的再生稻品种为材料,设置4种肥料管理方法,分别测定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稻米品质(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干物质生产及相关农艺性状等。【结果】相比推荐施肥对照(CK),全生育期施用再生稻专用缓释肥(SRF)使两季施肥的次数从5次减少到3次,而且产量在头季和再生季分别达8.86和6.39 t/hm 2,较CK仅降低了6.2%和9.1%。SRF在头季减产主要归因于较低的结实率,而在再生季减产是每穗颖花数和总颖花数共同下降的结果。促芽肥施与不施对再生季产量没有影响。再生稻两季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主要受品种的影响,肥料处理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影响很小。相比其他3个品种,甬优4949的头季和再生季产量最高,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最好。【结论】施用专用缓释肥和省施促芽肥均能够在不大幅损失稻谷产量的同时减少施肥次数促进再生稻轻简化栽培。  相似文献   

16.
增施生物有机肥对食用木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取随机区组试验,以不施生物有机肥为对照,设3个处理,研究不同生物有机肥施肥方式下食用木薯的生长情况、产量、品质的变化,探讨增施生物有机肥对食用木薯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食用木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品质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有效提高株高、茎粗、块根膨大期的SPAD值和块根形成期、块根膨大期的光合速率,并通过提高薯粗和薯数2个产量构成因子来增加块根的产量,对提高淀粉、蛋白质、干物质、可溶性糖的含量、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的比值、块根的综合品质也有促进作用,但对块根形成期的SPAD值、薯长、收获指数、粗纤维的影响较小;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有机肥施肥总量与产量及品质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大部分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上所述,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提高食用木薯的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提高块根产量,有效改善了块根的品质,建议的施肥方式是在基肥和幼苗期各增施一次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3000、1500 kg/hm 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直接播种雨养为主的旱作水稻的硅肥最佳施用量并揭示硅肥增加产量的机制。【方法】以绥粳18为材料进行两年大田试验,设计0、15、30、45、60和75 kg/hm 2的有效硅用量(用Si0、Si15、Si30、Si45、Si60和Si75表示),研究不同硅肥用量对旱作水稻生理指标、干物质转运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施加硅肥显著增加了旱作水稻的产量,二次回归方程分析表明施用有效硅量47.68 kg/hm 2可获得最大理论产量,当有效硅用量为30~47.68 kg/hm 2时,硅肥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叶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协调了茎叶干物质向穗部的转移,延缓了后期叶片的衰老,每穗粒数提高了23.62%~24.63%,千粒重提高了8.94%~10.08%,优化了穗粒结构进而增产38.42%~110.20%;有效硅施用量为47.68~75 kg/hm 2时,生育后期加快了茎叶干物质向穗部转移,加速了叶片衰老,不利于籽粒的持续性灌浆,影响了每平方米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影响产量。【结论】对于绥粳18而言,适宜吉林省中部地区旱作水稻高产高效的最佳有效硅肥施用量为30~47.68 kg/hm 2。  相似文献   

18.
蔬菜生产中片面追求高产,过量施用氮肥非常普遍,引起水体或大气污染。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农户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了减氮对线椒产量和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同时结合15N标记肥料的微区试验,研究了肥料氮的去向。结果表明:以农民习惯施氮肥450 kg/hm^2为对照,减氮30%后线椒产量略增加,但差异不显著。15N标记肥料的微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的线椒整个生育期果实、茎和叶的氮素总累积量几乎相等,农民习惯施氮肥较多,主要增加了土壤中的0~40cm残留量和表观损失量,大量残留的氮可能在线椒收获后被雨水淋失,环境风险大。氮肥利用率无论通过差值法还是15N示踪法计算,都是减氮30%处理显著高于习惯施氮。因此目前海南线椒生产中,相比农民习惯施氮肥450 kg/hm^2减少30%氮肥施用非常必要,既不会影响产量,还可减轻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9.
长期定位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肥料用量持续下降,提前实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但长期降低肥料用量后,是否会对作物产量造成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水稻为研究对象,设置N0(不施氮)、N160(氮肥用量160 kg/hm2)、N210(氮肥用量210 kg/hm2)、N260(氮肥用量260 kg/hm2,农民习惯施肥)、N315(氮肥用量315 kg/hm2)等5个施氮水平,研究长期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260处理相比,N160处理产量逐年下降,且差异达显著水平;N210处理减产0.69%~1.34%,N315处理增产0.23%~0.26%或减产0.05%~1.92%,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见,氮肥过量或不足,水稻产量均存在下降的风险。相关分析表明,施氮量为237.39 kg/hm2时,籽粒吸氮量最高;施氮量低于232.64 kg/hm2时,氮素收获指数保持在70.31%;施氮量为230.73 kg/hm2时,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最高为38.89%;施氮量为227.63 kg/hm2时,氮肥农学效率最高为15.56 kg/kg。减少氮肥用量后,氮肥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均有所提高。土壤供氮占水稻吸氮量的53.36%以上,施氮量低于225.95 kg/hm2时,存在消耗土壤氮库的风险。综合考虑产量和多年平均肥料利用率等数据,试验区适宜的氮肥用量为225.95~232.64 kg/hm2,可实现长期稳产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