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复合侵染甘蔗的病原病毒RT-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和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3对特异引物SCMV–F/R、SrMV-F/R和SCYLV-F/R,以表现花叶和黄叶复合症状的甘蔗叶片总RNA为模板,分别进行3种病毒单一RT-PCR检测,在SrMV和SCYLV特异引物RT-PCR反应体系中分别扩增到约850 bp和630 bp特异性片段。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850 bp片段测序所得序列与浙江象山、临平和余杭SrMV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J310194、AJ310195和AJ310198)对应序列同源性95%,630 bp片段测序所得序列与广东、广西、福建SCYLV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GU190165、GU190162、GU190159)对应序列同源性99%,表明该样品同时感染SrMV和SCYLV。在此基础上建立同时检测SrMV和SCYLV的一步双重RT-PCR体系,可检测10-6 g病叶组织中的病毒,田间样品检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在甘蔗生长前期用100mg/L 浓度乙烯利对桂糖11号和新台糖20号进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⑴乙烯利处理使新台糖20号叶片中维管束密度、维管束中的后生导管和韧皮部面积均明显增大,并使硅含量提高,锌含量降低;⑵乙烯利处理对桂糖11号的叶片维管束面积、维管束中后生导管面积和韧皮部面积以及叶片的维管束密度都没有影响,但提高了叶片中硅、镁和锌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侵染甘蔗的高粱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东林  周国辉  沈万宽  邓海华 《作物学报》2008,34(11):1916-1920
为探明甘蔗花叶病的病原病毒之一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 SrMV)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发生情况,从广东省广州、翁源、博罗及广西南宁等地甘蔗产区采集表现花叶症状的甘蔗叶片样品,采用1对病毒CP基因引物(P1:5′-ACAGCAGAWGCAACRGCACAAGC-3′、P2:5′-CTCWCCGACATTCCCATCCAAGCC-3′,Y=C/T,W=T/A,K=G/T,R=A/G),进行一步法RT-PCR检测,结果表明48%的样品受到SrMV侵染。根据寄主类型和地理来源,选取10份代表性样品,对经P1、P2扩增获得的病毒CP基因片段进行直接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确认均为SrMV CP序列。为揭示SrMV种内的遗传多样性,采用Clustal W方法对本文鉴定的10个SrMV分离物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全部18个SrMV株系或分离物的CP基因序列进行多序列联配,并计算核苷酸同一性,结果显示各个SrMV分离物之间的CP基因核苷酸同一性为76%~100%。基于病毒CP基因核苷酸同一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SrMV种内分化成2个遗传变异类群,即杂种甘蔗组(HS group)和高贵甘蔗组(NS group),它们的分离物大多分别来自杂种甘蔗(hybrid sugarcane)寄主和高贵甘蔗(noble sugarcane)寄主。分离物之间的平均CP基因核苷酸同一性,在两组组内分别为87%和90%,两组间为80%。说明两组SrMV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寄主隔离是导致该病毒种内分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甘蔗花叶病的防治和抗病毒育种工作中,除需注意病原的种类和寄主类型外,还应充分考虑病原种内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ACC合成酶(ACS)是高等植物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在克隆到甘蔗ACC合成酶基因家族3个成员Sc-ACS1、Sc-ACS2和Sc-ACS3的基础上,分别以它们作为探针,检测了激素诱导和环境胁迫对甘蔗苗期该3成员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诱导Sc-ACS1在叶中表达,在根中不表达;Sc-ACS2在根、叶中表达;Sc-ACS3主要在根部表达,在叶中不表达。在甘蔗叶片中,Sc-ACS1对冷胁迫、暗培养和LiCl胁迫均有应答,并受植物生长激素IAA诱导而表达;Sc-ACS2无论是在生长激素诱导还是环境胁迫下,其mRNA均维持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自由基清除剂的保护作用与甘蔗的抗旱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陈少裕  陈如凯 《作物学报》1994,20(2):149-155
用半胱氨酸、二苯胺、巯基乙醇,苯甲酸钠和α-生育酚等五种化合物作为外源自由基清除剂,研究自由基清除剂的保护作用与甘蔗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源自由基清除剂预处理降低了水分胁迫下甘蔗叶片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和膜透性增加的程度,并延缓 甘蔗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这些结果说明外源自由基清除剂在  相似文献   

6.
喷放稀土对甘蔗植株ATP酶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廷国  王元炎 《作物学报》1993,19(2):133-138
本文研究了在甘蔗分蘖末期喷施稀土对甘蔗植株ATP酶和根际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末期喷施稀土提高了甘蔗叶片的Mg2+-ATP酶、Ca2+-ATP酶和根细胞的Na+-K+ATP酶的活性。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光合还礼经和根系活力,使土壤中有益的根际细菌数量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促进了甘蔗生长,提高了甘蔗产量。  相似文献   

7.
探索内生菌对甘蔗抗旱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开发利用甘蔗内生菌抗旱性功能菌株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课题组前期分离鉴定的6株甘蔗内生菌为供试菌株,甘蔗品种'ROC22'幼苗接种7天后进行干旱胁迫,然后取完全展开的第一叶叶片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结果 表明,E3、09和YC89均有较高的ACC脱氨酶活性,不同甘蔗内生菌菌株对甘蔗...  相似文献   

8.
张基松 《种子科技》2023,(14):51-53
文章阐述了甘蔗的生长性状与生长特性,分析了来宾市甘蔗种植优势和种植现状,发现该地区气候和环境条件基本符合甘蔗生长特点;探究了该地区甘蔗种植技术要点和田间管理措施,旨在提高该地区甘蔗产量和品质,保证蔗农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9.
张木清  陈如凯 《作物学报》1995,21(3):294-299
通过典范相关和主因子分析对甘蔗叶片衰老与内源多胺和抗氧化代谢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在甘蔗叶片衰老过程中,游离多胺含量急剧下降,其速降期早于蛋白质的降解期,且与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有密切关系。供试甘蔗品种+4叶SOD、CAT活性、GSH含量下降,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O2^-产生增加,导致MDA含量急剧上升,其中G、T、11变化更大,更易早衰,可见内源多胺和抗氧化代谢变化是引起甘蔗叶片衰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甘蔗PROTEOLYSIS 1(PRT1)基因与黑穗病菌的互作关系,以甘蔗割手密种和栽培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技术对ScPRT1(GenBank登录号:MT747433)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定量PCR、亚细胞定位和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1 621 bp,包含一个长度为1 260 bp,编码419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读码框;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46.56 ku,为酸性、不稳定的亲水蛋白,无信号肽,具有核定位信号;该蛋白包含2个RING结构域和1个ZZ结构域;ScPRT1蛋白的高级结构元件多为无规则卷曲。定量PCR结果显示,ScPRT1在皮、叶片、芽中的表达量相差不大,在蔗髓中表达量最高。同时该基因的表达受脱落酸胁迫后显著上调;受黑穗病菌胁迫后,在甘蔗抗黑穗病品种中上调表达,在感黑穗病品种中下调表达,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亚细胞定位结果揭示,ScPRT1定位于细胞核。寄主甘蔗和病原黑穗病菌的基因共表达网络中,与甘蔗ScPRT1共表达的黑穗病菌基因中,有3个为N端具有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的黑穗病菌效应蛋白,这暗示它们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11.
Sugarcane (Saccharum Spp.) produces 80% of the world's sugar along with other by‐products. The production of sugarcane is vulnerable to infestation of 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 (SCYLV) worldwide. A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an F1 segregating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CP95‐1039 × CP88‐1762 to identify the genetic factors underlying SCYLV resistance. The disease infection data were measured using tissue blot immunoassay after 6 years of exposure to the virus under natural field conditions. Genetic maps were created using genotyping by sequencing‐based markers for each parent separately following a pseudo‐testcross approach. Two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were detected for SCYLV resistance accounting for 28%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A major QTL qSCYLR79 located on linkage group 79 and linked with marker 3PAV3154 appears to be unique for SCYLV resistance in sugarcane. Progeny having a combination of two major alleles had 31% less SCYLV incidence than progeny with a combination of major and minor alleles in the genomic region of qSCYLR79. Thus, selection against the minor allele may decrease the SCYLV incidence in sugarcane.  相似文献   

12.
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还原型铁硫蛋白前体(Cytochrome b6f complex Rieske Fe/S precursor protein, PetC)是由细胞核PetC基因编码的蛋白,其成熟蛋白参与构成细胞色素b6f复合体,是电子传递的重要元件。基于前期构建的受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 SrMV)侵染的甘蔗转录组数据库,从主栽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叶片中成功克隆到该基因,并命名为ScPetC (GenBank登录号为MH333037.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 ScPetC基因cDNA全长824bp,包含了一个67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26个氨基酸。ScPetC属于PRK13473超家族,其C末端具有典型的Rieske保守结构域;蛋白理论等电点为8.19,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多为无规则卷曲,三级结构预测其比其他植物PetC多出一段α螺旋结构。在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瞬时表达中, ScPetC定位于叶绿体、细胞质和细胞膜。尽管前人研究表明, ScPetC的表达量会受SrMV侵染的影响,不同于半夏(Pinellia ternata) PetC与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 P1蛋白之间的互作, ScPetC不能与SrMV-P1蛋白互作,但能与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 SCYLV) P0蛋白互作。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 ScPetC基因在甘蔗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甘蔗受脱落酸胁迫3 h时, ScPetC表达量显著上调,但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受到抑制;在茉莉酸甲酯、水杨酸、氯化铜、氯化镉和氯化钠胁迫下,ScPetC表达量均显著下调。本研究通过对ScPetC生物学功能、环境外源激素与重金属等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及其与甘蔗病原病毒蛋白互作的初步探究,增加了对甘蔗PetC的了解,也为深入研究其在甘蔗受黄叶病毒侵染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甘蔗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ScSAM)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 22)中克隆获得SAM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ScSAM,GenBank登录号为KC172558。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其序列,cDNA全长1466 bp,含有1个119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96个氨基酸,与高粱和玉米等植物的SAM蛋白有很高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甘蔗ScSAM与高粱的SAM蛋白亲缘关系较近。Real-time PCR分析表明ScSAM为组成型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是叶中表达量的3.6倍。其在黑穗病菌胁迫和低温(4℃)、聚乙二醇(PEG)、NaCl非生物胁迫下均被诱导表达,但表达模式不同;在H2O2胁迫下其表达被抑制。推测其可能参与甘蔗抗黑穗病过程,且在甘蔗抗寒、抗旱、抗盐和抗氧化等胁迫过程中也起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甘蔗不同叶位幼叶鞘内源激素与愈伤诱导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三个甘蔗品种不同叶位幼叶鞘进行内源激素的测定,分析,并对其进行愈伤诱导。结果表明,甘蔗不同叶位幼叶鞘内的IAA,CTK,GA1+3呈单峰曲线变化,处于中间叶位的-3叶,-4叶含量最高,其次为心叶,外围幼叶叶鞘含量最低,叶位间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ABA变化较为平稳,叶位间含量差异不显著。内源IAA,CTK,GA1+3含量高的中间叶位,愈伤诱导率也高,心叶诱导率次之,外围幼叶鞘诱导率最低。诱导率及愈伤质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的固氮菌DX120E在甘蔗植株内的定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甘蔗固氮菌DX120E菌株侵入根的方式以及菌株在甘蔗植株内的定殖规律, 确定人工接种固氮菌适宜的侵染浓度和定殖特点, 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固氮菌DX120E接种甘蔗组培苗, 以荧光显微镜观察其侵染和定殖情况, 以抗生素抗性标记法和平板分离计数法测定DX120E菌株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 菌株DX120E在2个甘蔗品种的根、叶鞘和叶内均能定殖, 定殖菌量依次均为根>叶鞘>叶; 不同接种浓度下, 最大定殖数量无显著差异, 102 CFU mL–1的接种量足够侵入甘蔗并积累定殖。DX120E从甘蔗根表面的裂隙、主根和侧根发生处及根的断裂处均可侵入, 主要在根表面细胞间隙和细胞内大量定殖, 同时也可迁移到叶片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细胞中定殖。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2016年在广西北海、来宾、百色蔗区发现的疑似甘蔗白条病症状蔗株致病病原。利用白条黄单胞菌特异性引物XAF1/XAR1对采自这3个蔗区的62份疑似病样进行PCR检测鉴定。鉴定结果表明:62份疑似病样都能够获得约600 bp的特异性片段,所得序列完全一致大小均为608 bp(GenBank登录号:KY315183--KY315203),其与白条黄单胞菌raxB1基因核苷酸序列(GenBank 登录号:FP565176)一致性为100%,在系统进化树中处于同一分支。田间调查结果显示:甘蔗品种‘桂糖46号’、‘桂糖06-2081’对于白条黄单胞菌高度感病,病株率一般为18%~50%,严重田块高达100%;染病严重蔗株全叶枯萎,茎的节部长出许多侧芽,侧芽叶片具白色条纹,造成大幅度减产减糖。本研究在广西蔗区检测发现由白条黄单孢菌引起的检疫性病害甘蔗白条病。  相似文献   

17.
水稻“斑马叶”突变体B411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水稻突变体B411"斑马叶"出现过程中叶片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叶片包于叶鞘内的心叶期,叶片绿区叶绿体呈纺锤形,类囊体片层纵向整齐排列;黄区叶绿体呈不规则椭圆形,类囊体片层排列不规则。在叶片抽出叶鞘1d的嫩叶期,叶片绿区叶绿体类囊体片层增多并垛叠形成基粒结构,它们沿长轴整齐排列;黄区叶绿体类囊体膜断裂,片断化。在成熟期,叶片绿区叶绿体类囊体片层变得丰富和形成许多基粒结构;叶片黄区叶绿体内部结构严重解体,整个叶绿体呈高电子密度的囊泡状结构。在复绿期,叶片黄区逐渐变成绿色,叶绿体结构恢复正常,类囊体膜系统重建,且有序地沿叶绿体长轴方向排列,在基质中形成淀粉粒,表明其光合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α-萘乙酸(NAA)和激动素(KT)浸种对新植蔗产量、根系发育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完善甘蔗优质高产抗倒伏化学调控技术理论基础,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栽培甘蔗品种桂糖29(GT29)、桂糖42(GT42)、桂糖49(GT49)和桂糖55(GT55)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浓度配比NAA/KT浸种对新植蔗茎叶鲜重、根系活力、根系形态结构和茎秆抗折断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NAA/KT在20~40时,GT29和GT42根系活力、总根长和根体积相比对照显著增加。田间试验中,NAA 25~50mg/L配合KT 1mg/L浸种处理对收获期甘蔗叶片鲜重、根系发育及茎秆抗折断力促进效果最优,其中2019和2020年试验中4个品种叶片鲜重和产量均比对照增加;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根干重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33.0%、39.0%、43.7%、27.4%和44.9%;茎秆抗折断力平均增加26.0%。综上所述,NAA/KT浸种处理提高了新植蔗叶片鲜重和蔗茎产量,提高了根系活力,促进根系发育;田间条件下用NAA 25~50mg/L和KT 1mg/L浸种可显著增加新植蔗收获期产量、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根干重以及茎秆抗折断力,进而提高甘蔗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