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选取9月至12月期间采集的11张雌性北极狐(Alopex lagopus)皮为材料,分别在头部、颈部、背部A(颈部至背中部中间)、背部B(背中部至臀部中间)、尾根部、尾中部6个部位,取完整的直针毛8根、绒毛5根,测量其毛根无髓段长度、毛囊宽度、毛囊长度、毛根处直径、毛根扁平型鳞片长度。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毛根无髓段与毛囊宽度、毛囊长度、毛根处直径、毛根扁平型鳞片的相关性,并计算不同采样时期各部位样本中出现无髓毛的比例。结果表明,毛根无髓段与其它性状特征相关显著,说明可以用毛根无髓段长度推断兽毛是否结束生长;未成熟毛皮各部位出现无髓毛的比例明显较小,成熟毛皮各部位出现无髓毛的比例大多为100%,可用来指示毛皮是否成熟。  相似文献   

2.
雄性黄鼬直针毛无髓段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普通钢尺测定了黄鼬东北亚种(Mustelasiberia manchurica)雄性成年个体头部、背中部、腹部、臀部、尾部直针毛毛长度,用显微测微尺测量毛尖无髓段和毛根无髓段长度,并计算出占整根毛长度的比例:腹部直针毛毛尖无髓段长度为(1.23±0.51)mm,占毛长的比例为(5.89±2.94)%,毛根无髓段长度为(0.96±0.18)mm,占毛长比例为(4.51±1.22)%,这两个指标均在一些个体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在另一些个体之间差异不显著,毛尖无髓段长度在个体间的变异较大。同一个体的头部、背中部、腹部、臀部和尾部的直针毛毛根无髓段长度均值(0.85±0.15)mm,部位之间差异不显著;毛尖无髓段长度为(1.09±0.66)mm,部位间差异显著。测定结果提示:毛在生长阶段髓质细胞开始分生的时间可能滞后于皮质细胞,而其结束的时间早于皮质细胞;相对于皮质细胞,髓质细胞结束分生的时间在身体不同部位比较统一;毛尖无髓段长度在身体部位之间的变异显示,不同部位直针毛毛尖受到的磨损程度不同,而且也因个体而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区分成型的毛皮产品,避免假毛皮以假乱真。[方法]用哈氏切片法快速制取高清晰度毛纤维横切片,采用生物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蓝狐、水貂、獭免3种动物的毛纤维结构。[结果]獭兔毛鳞片排列紧密,髓质发达,横切面呈花生豆状;黑貂绒很细,有髓,且鳞片翘角非常大;蓝狐针毛从根部到梢部由连续状髓过渡为断续状髓到毛尖时无髓,横切面呈椭圆形,其绒毛基本呈圆形,有髓。[结论]蓝狐、水貂、獭兔3种动物的毛纤维的结构不同,可用于毛皮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利用5张生獭兔皮,测定了其5个部位即颈部、背部、肩部、腹部及体侧部的被毛密度,用冰冻切片法切好片子,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固定面积下的毛囊数,再换算成单位面积下的毛囊数,即被毛密度。结果表明:不同个体和不同部位的被毛密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对湖羊优秀种公羊与一般种公羊的被毛特性进行羊毛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用价值的公羊在毛纤维类型、无髓毛/有髓毛比值,以及羊毛强度等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毛样经氨基酸分析显示,不同种用价值的公羊与其羊毛中各种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6.
荆璞  张伟  华彦  刘微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6):5126-5131
为了解松鼠东北亚种(Sciurus vulgaris manchuricus)秋季换毛期的被毛性状与保温性能变化的关系,选取2011年9月25日至12月15日期间采集的在哈尔滨室内人工养殖的27张雌性松鼠东北亚种生皮为材料,对背臀部毛皮样本进行传热性能测试,同时对该部位的披针毛、绒毛的长度和毛根出现无髓样本比例进行测量计算。结果表明:1)随着秋季换毛期的时间后移,新生冬毛长度不断增加,毛皮传热系数不断减小。当被毛生长结束时,保温性能达到恒定。2)披针毛长度、绒毛长度、披针毛毛根无髓段比例、绒毛毛根无髓段比例这4个被毛性状因子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此4个性状因子皆与毛皮传热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以上反映了在气温渐冷的秋季换毛期每时间阶段被毛的长度、生长程度、保温性能的具体变化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力克斯兔的初级毛囊、次级毛囊于胚胎的18~24天先后出现。其皮肤表皮、真皮的发生与分化于胚胎的24天已基本完成。26日胎龄时,初级毛囊结构分化完全,并可见到皮脂腺。26日胎龄至仔兔出生,是表皮和毛囊分化出的各组成成分的进一步生长阶段。仔兔出生以后,皮肤表皮和毛囊的结构均无明显变化,但表皮厚度稍有增加,毛囊仍继续向真皮伸展,只是远不及胚胎期迅速。表皮的增长速度及毛囊的生长速度,在不同部位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不同胎龄(月龄)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力克斯兔皮肤的毛囊群结构很有规律。每一毛囊群由2~6个扇形分布的亚毛囊群组成,每一亚毛囊群中又含有5~12个分生毛囊和衍生分生毛囊。力克斯兔出生以后,其衍生分生毛囊数的增加几乎与体表面积的增大呈比例,使各月龄之间毛囊密度无显著差异,但不同部位之间,毛囊密度差异显著。被毛因粗毛含量少、分布均匀、直径也小;毛纤维短、且粗,细毛长度一致;强度大、伸度小(与新西兰白兔比较),从而构成了力克斯兔被毛具有弹性强、柔软性好、平整、经久耐磨等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对力克斯兔、新西兰白兔及安哥拉兔3个不同类型的鳞片排列形态及髓腔结构的观察,发现不同类型之间,鳞片的排列形态不同,但髓腕结构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小羊驼被毛的物理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实验对我国新引进小羊驼 (Lamapacos)被毛的各项物理性能进行了测定。小羊驼被毛分为粗毛 (有髓毛 )和细毛 (无髓毛 ) ,其被毛的平均伸直长度为 (148± 2 4.9)mm ,粗毛和细毛的平均直径分别为 (40±6 .0 5 ) μm和 (17.2± 3 .0 1) μm ,平均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分别为 (1.87± 0 .5 2 )cN/dtex、(35 .3± 3.6 7) %。小羊驼被毛的髓质含量少、鳞片类型单一 ,是优质的毛纺材料。  相似文献   

9.
采集安哥拉山羊、陕北本地山羊及各代级进杂交后代 (F1 ~ F4 )周岁母羊的皮样、毛样或绒毛混合样 ,进行了毛囊密度、毛长、纤维分类、纤维直径、纤维强伸度、净毛率及毛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安哥拉山羊与陕北本地山羊级进杂交 ,级进后代被毛特性及产量到 F3与安哥拉山羊已基本相似。到 F4 有髓毛和死毛数量百分含量分别为 0 .3 8%和 1 .5 4% ,有髓毛和死毛重量百分含量总和为 4.0 8% ,与安哥拉山羊有髓毛、死毛含量 (0 .93 %、1 .3 2 % )及有髓毛和死毛重量百分含量总和 3 .83 %相比已非常接近 (P>0 .0 1 )。F4 的周岁产毛量为 1 .42 kg,与安哥拉山羊 (1 .64kg)接近 (P>0 .0 1 )。根据陕北自然条件状况 ,研究认为 ,育种工作级进到F3为宜。  相似文献   

10.
柳存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393-9394,9630
为了改良小尾寒羊的毛肉用性能,了解德国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杂交效果,为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随机抽样测定了24只9月龄羊德美与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重量和体尺,并分析了被毛纤维类型,测定了羊毛细度和长度.结果表明,德美羊与小尾寒羊杂交一代平均体重为(28.52±7.45)kg,体高为(57.75±4.32)cm,体长为(55.64±7.33)cm,胸围为(74.88士8.90)cm.被毛纤维类型分析和各类型羊毛纤维细度、长度测定结果表明,德美羊与小尾寒羊杂交一代被毛有一定的改良效果,但被毛各部位羊毛均属异质毛,其品质比母本小尾寒羊好,比父本德美羊差.  相似文献   

11.
通过饲养试验,研究了半胱胺对生长后期银狐体质量、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选择健康生长期银狐224只组成试验群,其中200只为试验组,24只为对照组,采用二因子试验设计:一个因子为半胱胺的不同添加剂量,分别按每千克体质量添加10、40、70、100、130mg半胱胺;另一因子为半胱胺的不同添加间隔时间,分别为1、3、5、7、9d5个时间间隔。试验结果表明:每间隔5d,按每公斤体质量添加70mg半胱胺一次的饲养效果最好,比对照组银狐体质量提高25.35%、饲料转化率提高24.31%、采食量降低0.780%。  相似文献   

12.
以北极狐的生长激素基因(GH)作为候选基因,以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狐场提供的北极狐为试验群体,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了GH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针对该群体的特点建立合适的统计分析模型,并进行了GH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北极狐GH基因的外显子2、内含子2和外显子3上发现4个多态位点,分别为外显子2上的G81A突变、内含子2上的C186T和T239C突变,以及外显子3上的C583A突变;GH基因C583A多态性与公狐的体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利用以上点突变对北极狐的体重及皮张长度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研究,可达到快速选育出优质北极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蓝狐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动物,自咬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蓝狐的生长发育和毛皮质量,给蓝狐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寻找与蓝狐自咬症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采用RAPD技术对健康和自咬蓝狐分子标记进行筛选。从1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在健康蓝狐和自咬蓝狐中扩增出差异条带的6条引物,分别为S77、S79、S88、S472、S474、S485。经个体验证,S472、S4852条随机引物在健康蓝狐和自咬蓝狐出现特异条带的个体数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可作为蓝狐自咬症的分子标记,为蓝狐自咬症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盆栽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5个磷(P2O5)水平处理(0、400、600、800、1000 mg/kg)对平邑甜茶生长及15N-尿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植株的株高、茎粗、干重和叶面积均先增加后减少,400 mg/kg水平时植株正常生长,株高、茎粗、干重和叶面积最大,分别为27.72 cm、0.428 cm、8.07 g和15.12 mm2;1000 mg/kg水平时植株生长受抑制,株高、茎粗、干重和叶面积最小分别为21.86 cm、0.318 cm、6.13 g和13.73 mm2;植株不同器官(根、茎、叶)的Ndff值也表现出同样趋势。植株全氮、15 N吸收量、氮肥利用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400 mg/kg水平时植株全氮、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最大分别为0.1146 g、0.0012 g和4.11%,600mg/kg水平时植株全氮,15N吸收量和利用率分别为0.1090 g、0.001 g和3.01%;800 kg/kg水平时,植株全氮,15 N吸收量和利用率分别为:0.0927 g、0.0007 g和2.23%,而1000 mg/kg水平时全氮、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最小分别为0.0847 g、0.0007 g和2.04%。  相似文献   

15.
韦冰  刘润生  宋桂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59-14161
针对天津地区银狐品种落后、皮质差、繁殖成活率低等问题,利用Visual Studio2005结合SQLServer2005数据库为开发工具,设计出一套可实现优质种银狐选种、选配和良种保存的育种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母狐管理、公狐管理、配种管理、产仔管理、狐群变动管理、统计分析和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能够实现对银狐个体和育种数据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打印和统计等功能,并能生成银狐的族谱信息。该系统的建立,可有效避免银狐的近亲繁殖,方便养殖人员选择优良、遗传性稳定、便于管理的种狐,并能提高银狐养殖场的总体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地膜覆盖栽培水稻的密度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摸索地膜覆盖技术条件下的水稻最佳栽插密度。[方法]以汕优63为试验品种,开展6个不同密度之间的产量等性状对比试验。[结果]生育期及主要经济性状:各种密度之间生育期变化不大;不同密度处理的结实率与千粒重差异不大;基本苗及有效穗以27 cm×20 cm的为最高,并随着密度的下降而逐渐下降,以33 cm×57 cm的为最低;平均每穴最高苗及有效穗则相反,以低密度33 cm×57 cm的为最高,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以最高密度27 cm×20 cm的为最低;每穗总粒数及实粒数以33 cm×57 cm的为最多,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以27 cm×20 cm的为最少。产量表现:不同密度处理间产量差异较大,其中以33 cm×27 cm的单产为最高,其次是27 cm×20 cm的;处理33 cm×57 cm的单产为最低。[结论]地膜覆盖栽培水稻以33 cm×27 cm为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7.
宁夏滩羊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舍饲和放牧条件滩羊主要经济性状(初生重、肩部毛长、二毛活重、肩部弯曲数、尻部弯曲数)的差异性及遗传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舍饲条件下滩羊的各主要经济性状比放牧条件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经t检验舍饲与放牧之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舍饲条件下滩羊各经济性状的遗传相关高于放牧条件,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放牧条件下滩羊的出生重与弯曲数间的遗传相关最高(r=0.73),舍饲条件下滩羊的二毛活重与弯曲数的遗传相关最高(r=0.93),说明舍饲在提高滩羊主要经济性状、早期选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猕猴桃复合种植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猕猴桃多样性种植(果-豆、果-蔬、果-草、果-荒)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手捡法和干、湿生漏斗法,对4种猕猴桃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共捕获土壤动物2 719只,隶属4门8纲11目45类群,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以果-豆最高,果-荒最低;类群数以果-草最高,果-蔬与果-豆次之,果-荒最少。果-草与果-荒模式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果-蔬和果-豆模式,优势度指数则相反,表明猕猴桃与农作物复合种植受到耕作活动的干扰。优势度指数的最低值和密度-类群指数的最高值均出现在果-草模式,表明果-草模式由于受较少人为干扰和较高的地表覆盖,拥有较高的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裂区和NCⅡ试验设计,对Iodent种质WY11、塘四平头群自交系"四287"及其4份遗传改良系进行了耐密性和配合力研究。结果表明:6个自交系中WY11的植株最高(208.2 cm),穗位较高(80.2 cm),秃尖长中等(0.86 cm),空秆率高(2.2%),对密度压力反应较敏感,不耐密植;四287的植株最矮(173.5 cm),穗位较矮(57.8 cm),秃尖短(0.12 cm),空秆率低(0.3%),对密度压力反应不敏感,耐密性好。W87-3的株高、穗位、空秆率、秃尖长均值分别为180.4 cm,64.2 cm,0.4%,0.93 cm,对密度压力反应敏感性弱,具有耐密植潜力;W87-1、W87-2、W87-4,对密度压力反应敏感,耐密性较差。WY11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正向最高(3.57),W87-3和四287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3.27,3.22)。在高密度下筛选出四144×WY11和四144×W87-3两个总配合力效应值高的组合,具有高产潜力。W87-3是改良成功的自交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新疆玛纳斯县周边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红花不同采收部位籽粒品种的影响,为红花种质资源选择、良种繁育等育种手段提供一定理论支撑。【方法】 选用新疆红花主栽品种新红花4号作为试验材料,设1.5×104、1.6×104、1.8×104、2.0×104、2.2×104株/667m25个播种密度,3次重复,15个小区处理。在水肥等生长条件均同的情况下,测定不同密度条件下红花籽粒产量与不同部位的分枝数、花球数、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籽粒厚度、千粒重、籽粒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等性状指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疆红花采收部位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 不同采收部位籽粒性状存在差异,下部采收红花的千粒重、籽粒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等指标均要大于中部和顶端采收的红花籽粒,而顶端采收指标略高于中部采收。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品质与红花不同部位分枝数量,花球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种植密度对红花采收部位籽粒品质及产量形成影响,当种植密度达到2.0×104株/667m2时,红花顶部、中部、下部籽粒千粒重与产量最高,整体品质优势显著。【结论】 新红花4号在玛纳斯县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0×10 4 株/667m2。在红花的良种繁育及生产实践过程中,应选取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下部红花籽粒作为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