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RAP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SRAP标记对采集自中国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的68份垂穗披碱草种质进行了多态性分析,获得下述结果,1)用20对引物共扩增出495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4.75条,其中多态带425条,平均每对引物21.25条,多态率达85.39%。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74~0.997,平均值为0.745。这些结果说明,供试垂穗披碱草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对所有材料的聚类分析和主向量分析发现,在GS值为0.77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5个类群,大部分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表明供试材料的聚类和其生态地理环境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标记(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对来自川西北高原的28份垂穗披碱草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选用13条引物共扩增出150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7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71.3%,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条带数为8.23条,遗传相似系数(GS值)为0.703~0.982,平均值为0.851,表明了川西北高原的野生垂穗披碱草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都表明大部分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能聚在一起,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表明供试材料的聚类和其生态地理环境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其他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最后,本研究还探讨了川西北地区野生垂穗披碱草资源的保护及其利用。  相似文献   

3.
42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强  师尚礼 《草业科学》2015,32(3):372-381
为了补充现有苜蓿(Medicago sativ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信息,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份野生紫花苜蓿种质和41份栽培紫花苜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5对引物在供试苜蓿材料中共获得231条扩增带,其中163条具有多态性。引物的多态位点百分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71.55%、0.210 0和0.326 3。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641~0.913,平均为0.791,栽培品种间的平均相似系数相对较大,野生种质资源与栽培品种间的平均相似系数相对较小。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0.778处可聚为五大类,单独聚为类的陇东野生紫花苜蓿、CW 200和CW 787都表现出了与其他材料间较远的亲缘关系。基于主成分分析图,可把供试材料分为四大类,其中第Ⅰ、Ⅱ类与第Ⅲ、Ⅳ类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综上,供试苜蓿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部分种质资源表现出了相对独立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ISAP标记对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44份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无性系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72对引物中筛选出19对扩增条带清晰、稳定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432条带,其中有316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比例(PPB)达73.15%,多态性信息量(PIC)在0.161~0.312之间,平均值为0.269,Shannon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399,标记指数(MI)平均值为4.584,分辨率(RP)平均值为9.419,基因型指数(GI)平均值为0.937。各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在0.464~0.908之间,平均值为0.614。UPGMA聚类分析与基于模型的STRUCTURE分析结果相似,显示供试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与其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采用AMOVA分析对2种方法划分的类群发现大部分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部。表明ISAP标记能有效地用于扁穗牛鞭草遗传多样性以及基因型鉴定,同时为扁穗牛鞭草无性系的保存、鉴定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16对SSR引物对28份新麦草种质资源进行SSR-PCR扩增,共得到261个位点,多态性位点253个。供试材料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2111和0.346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15处,28份新麦草材料可划分为五大类。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介于0.594~0.820之间;通过对新麦草材料进行群体划分,3个地理类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的平均值(0.0913)小于亚群体杂合度(0.1958),表明新麦草群体内的遗传差异较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王芳  高秋  王杰  马金星  孙娟 《草业学报》2016,25(5):125-133
本研究利用15对SSR 引物对161 份高粱属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对引物共扩增出118条谱带,其中88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P)为75.21%;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变幅为0.612~0.806,平均为0.699。161份高粱属材料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36~0.977,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696,Shannon信息指数(I)为1.393。UPGMA聚类分析显示, 161 份高粱属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82处可分为3组;129份高粱和苏丹草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671处可分为2组。表明SSR标记可以作为高粱属种间以及种内遗传分化分析的有力工具,被分析的高粱属种质材料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EST-SSR标记分析西南扁穗牛鞭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禾谷作物EST-SSR标记对采自我国西南地区的40份野生扁穗牛鞭草和3份扁穗牛鞭草国审品种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筛选出23对引物对43份供试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32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61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达80.4%,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54~0.500,平均值为0.474,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90~0.913,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间的聚类与其地理来源及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 个扁穗牛鞭草地理类群间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揭示了供试的扁穗牛鞭草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5.32%,类群间变异占总变异的4.68%。表明禾谷作物的EST-SSR能用于扁穗牛鞭草遗传多样性研究,是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结果为扁穗牛鞭草种质的收集、利用及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狼尾草属菌草遗传多样性进行鉴定,试验采用ISSR标记方法,测定了18份狼尾草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7条引物共获得256条清晰可辨的总条带,多态性条带数为232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3.65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0.6%;品种(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为0.543~0.875,变幅为0.332,说明供试材料具有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GS=0.655时18份供试材料聚为三类,主坐标分析与UPGMA聚类分析在GS=0.655时类似。  相似文献   

9.
利用荧光SSR引物分析154份梨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品种改良、种质创新和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17对SSR引物在154份梨地方品种中检测到多态性位点303个,不同引物的扩增位点在10 ~ 27间不等,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7.824个;观测杂合度Ho变异范围0.312(NAUpy09t)~ 0.851(NAUpy08t)之间,平均值为0.690;期望杂合度He变异范围0.613(NH029a)~ 0.919(位点NAUpy08t),平均值为0.822;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变异范围0.578(位点NH029a)~ 0.913(位点NAUpy08t)之间,平均值0.805;12个群体的遗传距离为0.181~1.576,遗传相似系数为0.207 ~ 0.834;贝叶斯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当K=4时,△K值最大,154个梨地方品种可以划分为4个亚群,140份(90.91%)供试材料的Q值≥0.6,血缘相对单一,另外14份材料的Q值<0.6具有混合来源,遗传背景较为复杂。广东品种群与其他地区品种亲缘关系较远,基因来源单一且独特,属于特殊基因群。个体聚类分析显示在0.54处将154个品种分为8个类群,个体聚类结果与其遗传背景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野生马蹄金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RAP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野生马蹄金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从80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19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引物,用于研究21份马蹄金材料,获得如下结果:1)19对引物共扩增出212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1.1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56条,平均每对引物8.2条,多态率为73.58%。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444~0.980,平均值为0.711 2。结果表明,供试马蹄金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对所有材料的聚类分析发现,在GS值为0.78处所有供试材料可聚为3个类群,大部分来源地相同或生态环境相似的材料聚为一类,表明供试材料的聚类和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及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SRAP和RAPD标记对采集自我国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64份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并测其遗传变异和各地理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2种标记都显示供试材料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PPB=85.86%,90.39%),且新疆地区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青藏高原地区,它们分别得到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聚类图,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可以聚为一类;2种标记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揭示了地理类群内部和地理类群间分别有48.23%,39.87%和51.77%,60.13%的变异;通过2种标记的比较分析,SRAP能更高效地对垂穗披碱草种质进行遗传变异分析;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材料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气候和山脉等生态地理条件以及繁育系统等可能是使材料发生遗传变异的重要因素。这些结果将为垂穗披碱草种质的育种以及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挖掘优异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质资源,加快其抗落粒品种选育,本研究在前期资源筛选基础上,于2015-2016年对13份垂穗披碱草种质的落粒性及1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中落粒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7.43%,穗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为5.77%。13份种质中,PI619516落粒率最低,种柄断裂拉伸张力(breaking tensile strength,BTS)测定值达70.05gf,种质PI639855的落粒率最高,BTS值为13.99gf。BTS变异分析表明,种质PI639852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5.09%,表明该种质在落粒性方面存在较大的种内遗传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倒二叶长与旗叶长和旗叶宽,旗叶长与旗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每穗小花数与穗长和茎粗呈显著正相关(P0.05),BTS与穗长和茎粗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穗长和茎粗越大,BTS就越小,落粒率就越高。以BTS值为变量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份种质被聚为4类,第ⅰ类种质落粒性最高,第ⅱ和第ⅲ类种质表现出很高的落粒性,而第ⅳ类种质落粒性中等。15个农艺性状的综合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份种质被聚为4类。隶属函数分析表明,种质PI547394的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综合隶属函数值为0.55。本研究为垂穗披碱草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3.
野生鹅观草种质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A-PAGE)对采自中国四川、重庆、甘肃、日本5个地区的42份野生鹅观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得下述结果,1)供试材料共分离出29条带纹,多态率达89.66%.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448~0.966,平均GS值为0.695,说明供试野生鹅观草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对所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可聚为3类,基本能按照生态地理环境来源聚为一类,表明供试材料的聚类和其生态地理环境间有一定的相关性.3)基于Shannon多样性指数估算了5个鹅观草生态地理类群内和类群间的遗传分化,发现类群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83.69%,类群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6.31%.4)对各生态地理类群基于Nei氏尢偏估计的遗传一致度聚类分析表明,各生态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分布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元奇  郑灵  荣廷昭 《草业学报》2013,22(4):160-169
通过表型性状结合的主成分分析,SSR标记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对50个西南地区白玉米地方品种的种质资源分布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玉米地方品种农艺性状表现出很大差异,主成分聚类将其分为7个类群,大部分品种聚在一个群内,但也有少数品种单独成类;利用筛选出来的51对扩增条带清晰,具有明显多态性的SSR引物,共检测到 515个多态性位点,SSR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位点数为10.1个,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 5~19个,平均为12个,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764~0.958,平均为0.885,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在0.574~0.840,平均为0.684,标记索引指数(MI)分布范围为3.820~18.208,平均值为9.775。SSR分析将所选品种分为8类,且84%的组合集中在前三大类。从地方品种来源地分析来看,地理位置相似或接近的地方品种大多两两成类,遗传相似系数很高,而群体结构分析显示,白玉米地方品种的群体结构受其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少数地方品种较独立,可以进一步从种质资源方面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5.
新麦草遗传多样性等位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艳  韩建国  孙彦  单战 《草业科学》2007,24(8):59-63
采用不连续系统的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VPAGE)对新疆新麦草的5个天然居群和1个栽培种遗传多样性和居群结构进行了分析.测定的6个酶系统中,确定了9个等位酶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平均值为90.48%,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920 7,平均预期杂合值为0.542 7.总的基因多样性中,86%存在于居群内,14%来自居群间.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D=0.14为分界线将6份材料明显地分为2组.研究表明,新麦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多样性可能与生境、人工驯化、风媒异交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非连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我国北方5省区不同居群的23份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Fisch.)Koidz.)种质材料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酶谱特征分析,旨在揭示其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居群马蔺种质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对迁移率(Rf)为0.041~0.875的位点处,共有40个位点检测出谱带,其中共有谱带8条,特征谱带15条,说明不同居群间马蔺种质间存在一定同源性,部分居群的马蔺种质会发生遗传变异。来自内蒙临河8号(BJCY-ML013)和吉林长岭19号(BJCY-ML028)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3726),亲缘关系较远;而新疆伊犁的14,17号和13,18号(BJCY-ML022,BJCY-ML026和BJCY-ML021,BJCY-ML027)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均最大(0.9839),亲缘关系较近,其他材料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4049~0.9678。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相似性系数为0.79时,可将23份野生马蔺种质材料划分为5大类群,分布于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马蔺种质材料基本可聚为同一大类,表明23份马蔺种质材料与其分布的生态地理环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中国西南5省区的44份野生狗牙根及8份非洲狗牙根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8对引物组合共得到扩增总条带236条,多态性条带数206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1.4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7.29%,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69~0.929,平均GS值为0.72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2份材料可聚为5类;基于Shannon多样性指数估算了8个狗牙根生态地理类群内和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63.81%,类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6.19%,表明这些抗源材料遗传差异较大,各生态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DNA提取方法及RAPD反应体系进行探讨,建立了适应偃麦草基因组DNA提取的方法及优化的RAPD反应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据Jaccard相似系数,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判定32份偃麦草种质材料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改良常规CTAB法,即对样品先进行洗涤并提高CTAB含量到3%可提高偃麦草DNA的提取质量。(2)对100条随机引物进行筛选,共筛选出18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以此对32份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64条带,多态性条带为93.7%。(3)以遗传相似系数为依据,对32份偃麦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373处可将供试偃麦草种质资源划分为5大类群。  相似文献   

19.
冰草属植物醇溶蛋白遗传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A-PAGE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和吉林6省,经引种栽培筛选出的5种12个冰草属植物居群醇溶蛋白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总计电泳出了37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醇溶蛋白带纹,在α、β、γ、ω区分别有5、15、10和7条,4条谱带为稳定表达带,多态率89.19%。不同物种居群间蛋白多样性丰富程度不同,冰草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丰富。其次为蒙古冰草,遗传多样性相对最低的为细茎冰草。种间遗传分化占冰草属物种遗传多样性的78.70%;冰草地区间的遗传多样性占总体遗传多样性的73.31%。Jaccard系数为0.498时聚为4类,同种不同材料基本能够聚在一起,但有交叉现象;地理分布相近的物种聚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产地白三叶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婧源  彭燕  罗燕  马啸 《草业学报》2010,19(5):130-138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的41份白三叶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20对随机引物组合,获得以下结果:1)20对随机引物组合共扩增出479条清晰可辨的条带,每对引物组合PCR扩增出13~44条带纹,平均为23.95条,多态性条带411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占85.1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182~0.334,平均为0.268,表明供试白三叶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为0.5866~0.9896,平均GS值为0.7307;表明供试白三叶种质在分子水平具有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3)对所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GS=0.71的水平上,可将41份白三叶材料分成3大类,大部分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能聚为一类,呈现出一定的生态地理环境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