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鸭病毒性肝炎穴DVH雪俗称“揹背瘟”或“背脖病”,是由鸭肝炎病毒穴DHV雪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急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多发生于1~5周龄的雏鸭,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雏鸭突然发病,身体侧卧,两腿痉挛后踢,角弓反张。鸭肝炎病毒Ⅰ型、Ⅱ型、Ⅲ型都可引起雏鸭病毒性肝炎,由于Ⅱ型DHV和Ⅲ型DHV可引起免疫了Ⅰ型DHV的雏鸭发生病毒性肝炎,因此,它们是独立的病原体。目前我国以血清Ⅰ型为主,在北京、广西等地有血清Ⅱ型病毒性肝炎的报道,程安春等1998年首次发现Ⅲ型DVH在我国存在。这三型病毒,如果防治不当,…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雏鸭,特别是不足1周龄的雏鸭最易感染,病死率可达90%以上,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个型有着明显的差异,无交叉免疫性。  相似文献   

3.
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Viral Hepatitis,DVH)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可分别引起Ⅰ型、Ⅱ型和Ⅲ型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威胁养鸭业健康发展。1流行病学1.1I型DHVI型DHV最早于1945年由Levine和Hofstad在美国发现,并在1950年用鸡胚分离到I型DHV,此后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前苏联、印度、日本  相似文献   

5.
从黑龙江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VH)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HD—Ⅰ株。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用DHV标准R85952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健康鸡,获得高效价的鸡抗鸭肝炎超免疫抗体。  相似文献   

6.
<正>肉鸭病毒性肝炎(DVH)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该病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引起,1周龄内的雏鸭发病率高达95%,死亡率约80%。1病原导致DVH的病原为DHV,研究表明DHV可分为DHV-Ⅰ、DHV-Ⅱ和DHV-Ⅲ三种血清型,其中DHV-Ⅰ、DHV-Ⅲ同属小RNA病毒科,而DHVⅡ属星状病毒科。  相似文献   

7.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d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由Levine等(1949)最先在美国长岛白色北京鸭群中发现,并于1950年首次用鸡胚分离出鸭肝炎病毒。1953年以后,本病一 蔓延至世界许多养鸭地区。我国黄均建等(1963)首次报道了上海某些鸭场于1958年秋和1962年春发生该病。王平等(1980)在北京地区首次分离上炎病毒。郭玉璞等证实我国当地流行的DVH多为I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随后研制出DVH的弱毒苗和相应的卵黄抗体,使该病得到了一定程度控制,但最近随着我省养鸭业的发展,该病仍时有流行。对我省养鸭业造成亚重威胁。1999年,我省某市禽业公司雏鸭发生一起以肝脏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观察、病原分离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并通过免疫卵黄液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继续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一种高度致死、高度传播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以肝炎为主要特征,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个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Ⅰ型DHV呈世界性分布,并常和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严重影响了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对Ⅰ型DVH病原学、致病机理、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和防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可达90%以上),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以1型DHV(DHV1)为主,以10日龄左右的雏鸭发病最多.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只发生于雏鸭,常造成雏鸭短期内大批发病及死亡;成鸭亦可感染,但不表现症状而成为隐性带毒者,能给养鸭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Ⅰ型鸭肝炎病毒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高度传播性的传染病.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个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Ⅰ型DHV呈世界性分布,并常和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对养鸭业危害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论文从Ⅰ型鸭肝炎病毒的病原特点、分类地位、分离培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毒的诊断与防控等方面,介绍了DHV-Ⅰ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