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MSDS-702A、GMSDS-702B为试验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并对花蕾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关生理指标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育系植株的营养生长较旺盛,株高、开展度明显高于可育系;不育系花药干瘪、表面褐化,组织结构硬化,花药紧闭无法形成正常花粉粒;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小孢子母细胞期不育系开始表现为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大幅降低,丙二醛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可育系则相反,可能与小孢子的败育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以羊角椒不育系O-6、O-9及其相应保持系为试材,在盛花期分别对5个小孢子发育时期(造孢细胞时期、花粉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时期、成熟粒时期)花药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育材料花蕾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四分体时期明显高于保持系,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花蕾的发育呈下降趋势;保持系各时期花蕾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不育系,但不育材料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含量又有所上升;不育材料小孢子发育各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都明显低于保持系,但丙二醛含量均高于保持系。  相似文献   

3.
以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两用系为试材,对其可育系与不育系的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以了解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两用系物质代谢的差别。结果表明:可育系的不同时期花蕾中与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高于不育系,小花蕾时期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差别不明显;随着花蕾的发育,不育系和可育系中的脯氨酸含量均逐渐增加,不育系花蕾和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可育系。说明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系的营养代谢的缺陷是表现在整个植株的,而不是只表现在花粉的发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萝卜雄性不育系318A、415A及相应的保持系318B、 415B为供试材料,对花药、花丝及雌蕊内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17种氨基酸在不同品系、不同育性的花器官组织中均有存在。两个品系萝卜可育花药脯氨酸含量均为不育花药含量的两倍以上,花药内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花药育性有密切关系。花丝中谷氨酸含量高。两个品系萝卜不育花花丝谷氨酸含量分别为可育花花丝含量的1.44倍及2.93倍。萝卜雌蕊中也存在有少量的脯氨酸。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西瓜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育类型和花药败育时期,以西瓜雄性不育系GMS4为材料,对花蕾不育性状进行田间观察统计,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西瓜花药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该材料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为细胞核雄性不育类型。可育株雄蕊发育正常,不育株雄蕊较小,花药干瘪无花粉,可育株和不育株雌蕊发育无明显差异,均可正常结瓜。从花药发育的整个过程来看,在花药发育早期,可育株和不育株花药结构形态差别不大,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不育株异常绒毡层细胞过度增殖,体积小,排列不整齐,挤压药室,无二分体和四分体形成,在花药发育后期,无花粉粒形成,最终导致西瓜雄性不育发生。据此认为,花药败育发生时期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相似文献   

6.
姜童  付翔  王辉  杨延杰  林多 《北方园艺》2018,(11):22-26
以簇生椒不育系‘001A’和同型保持系‘002B’为材料,观察花器官的形态差异,研究不同器官和不同花蕾发育时期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能量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差异,以探索CMS型簇生椒物质代谢与雄性不育之间的关系,从理化方面研究簇生朝天椒不育系‘001A’的败育机理。结果表明:不育系‘001A’花药干瘪、无花粉、花器比正常花器小、柱头露出花药,而保持系‘002B’花药饱满,柱头不外露。不同植株器官和不同开花时期均存在保持系‘002B’中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高于不育系‘001A’;各个开花时期不育系‘001A’的丙二醛含量高于保持系‘002B’,植株茎和叶的丙二醛含量表现则相反。辣椒不同植株器官均存在保持系‘002B’中的CAT活性高于不育系‘001A’,SOD活性表现则相反;在各个开花时期不育系‘001A’的POD、SOD活性均显著高于保持系‘002B’,而不育系‘001A’的CAT活性显著低于保持系‘002B’。因此,不育系花药中营养物质的缺乏和保护酶间的异常,是导致簇生朝天椒CMS花粉败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萝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粟翼玟  石惠莲 《园艺学报》1995,22(4):348-352
对秋冬萝卜雄性不育系64A及其保持系64B小孢子形态发生中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和小孢子的观察表明,不育系中从四分体初释放的单核小孢子与正常者无可见差异;当单核小孢子内开始出现小液泡时即呈现败育:胞质淡染,外粉壁薄,整个小孢子停止膨大;随后其细胞核染色浅或仅见微小核仁。不育系绒毡层细胞高度液化使细胞迅速膨大而被挤向药室腔且延迟解体。败育的小孢子与异常的绒毡层最终粘连成团块并消失。用扫描电镜对开花期花药的观察,显示确无花粉。因此,该不育系是无花粉型不育系。  相似文献   

8.
何天明 《果树学报》2012,(3):338-342
以梨雄性可育系‘香梨’为对照,研究了不育系‘新梨7号’在小孢子发育期间花蕾花药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伴随着花芽萌动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花芽花药中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并且‘香梨’略高于‘新梨7号’。‘新梨7号’与‘香梨’脯氨酸含量均在萌芽期表现出上升态势,进入4月后‘香梨’增幅明显高于‘新梨7号’,以至在4月中旬开花时‘香梨’脯氨酸含量比同期‘新梨7号’高出数倍。在整个花芽萌动期,‘香梨’过氧化氢酶活性持续升高,‘新梨7号’在花芽萌芽前期与‘香梨’同步提高,但在4月1日达到峰值后呈快速下降趋势,以至在开花时‘香梨’花药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已高出‘新梨7号’数倍。为此,我们初步认为‘新梨7号’不育系花药内氨基酸代谢失调是其小孢子败育的重要特征,其中脯氨酸缺乏是其花粉败育的主要结果。同时,包括过氧化氢酶在内的保护性酶代谢失调与小孢子败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黄巍  缪武 《辣椒杂志》2017,(2):29-32
了解辣椒两种雄性不育系在花粉败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辣椒雄性不育系不育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以辣椒细胞核雄性不育(GMS)G06-77-2AB及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CMS)系C06-77-2A为材料,用Lowry法和蒽酮法对蛋白质和糖进行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辣椒两种不同类型不育系花蕾发育的各个时期,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不论是细胞核质互作不育系(C06-77-2A)还是细胞核雄性不育系(G06-77-2A)均明显低于其可育系(G06-77-2B),但是两种不育系之间没有明显规律可循。花蕾发育的各个时期,两种不同类型不育系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可育系,细胞核质互作不育系(C06-77-2A)明显低于细胞核雄性不育系(G06-77-2A)。两种雄性不育系在花蕾发育的各个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可育系,两种不育系间无明显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甘蓝型油菜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与白菜、芜菁的种问杂交和连续回交,获得了不育性稳定的白菜、芜菁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新选Ogu284’、‘矮脚黄Ogu33.14’和‘耐病 “18_4’及其相应的保持系。细胞形态学研究表明:虽然这3个不育系核背景不同,但花药败育时朗基本相同.均具有单核败育型的特征;小孢子到单核期后不再向前继续发育,而是迅速退化以至解体,丁F花前彻底败育;不育系的花药在减数分裂早期绒毡层细胞中已出现液泡.有肥大趋势,而正常花药绒毡 的发育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达到高峰,四分体时出现退化迹象,开花前完全解体。不同的Ogura细胞质雄性 育系,虽然核背景不同,但花药败育的时期基本相同,说明Og.ra CMS胞质互作关系稳定,受核背景影响小  相似文献   

11.
以洋葱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43A、保持系8-43B和恢复系8-43-57C为试材,采用萤火虫荧光素酶检测技术,分析花蕾不同发育时期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变化,研究洋葱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花蕾ATP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花药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保持系和恢复系的花蕾之间AT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不育系花蕾ATP含量均极显著低于保持系和恢复系,尤其在花粉粒成熟早期,仅为保持系和恢复系的1%;花粉粒成熟早期,不育系花蕾ATP含量下降到不足四分体时期的1/10,说明花药发育通过单核期后耗费了组织内大量的ATP,更重要的是ATP的产生可能出现了障碍;洋葱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蕾ATP含量极显著低于各时期的可育株,可能是导致其雄性不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温敏型雄性不育系T-4及保持系First为试材,通过观察花粉发芽情况、统计果实种子数、观察花器官,并测定花药内脯氨酸、淀粉及可溶性糖含量,探究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番茄生殖生长期不育系与保持系生理生化特性差异.结果表明:T-4在昼28℃/夜18℃的可育温度条件下花粉发芽率、果实种子数、脯氨酸、淀粉及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昼28℃/夜24℃及昼28℃/夜12℃的不育温度条件下的处理;与保持系First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野葱与普通大葱(章丘大葱和日本元藏大葱)为试材,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干旱胁迫对3种葱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野葱整体长势较弱,但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降低,野葱株高、叶长等形态指标变化幅度小;野葱叶片和假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及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普通大葱,且相对电导率和MDA、H_2O_2含量增加幅度小于普通大葱,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和SOD、POD活性增加幅度大于普通大葱,根系活力下降幅度低于普通大葱。综合各项指标,野葱的抗旱性优于章丘大葱和日本元藏大葱。  相似文献   

14.
以3个小白菜OguCMS与保持系为试材,苗期进行低温处理,对其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在处理的各阶段均低于其保持系,SOD、POD和CAT活性则是不育系高于其保持系。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不育系和保持系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一直下降,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OD、POD和CAT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育系和保持系在处理的各个阶段变化的一致性和处理后各生化指标数值差异缩小,表明小白菜OguCMS在苗期遇低温的抗逆能力与保持系很接近。  相似文献   

15.
以芸薹属异源六倍体AABBCC 为母本,以大白菜品种金春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AABBCC×AA);再以大白菜品种义和5 号为母本,与F1 进行杂交,在多亲本杂交后代中获得大白菜雄性不育系MS200712。该不育系花瓣为黄色,花药浅黄色、退化、败育彻底,柱头正常,蜜腺发达。同时,利用北京新3 号的父本832172 与雄性不育系MS200712 进行回交,获得了转育的MS20071208-916 不育系。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花椰菜主要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分析了3种类型15个花椰菜品种的VC、蛋白质、人体必需矿物质元素、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粗纤维和花青素含量。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花椰菜品种的VC、蛋白质含量和钾含量普遍较高,其中VC含量在424~939mg·kg~(-1)(FW)之间,蛋白质含量在1.10%~2.99%之间,钾含量在1840.2~3509.8mg·kg~(-1)(FW)之间;3种不同类型花椰菜之间相比,VC、蛋白质、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钾、钠、磷、铜、铁、锰和锌的含量由高到低均为紫花菜松花菜紧花菜,粗纤维、钙、镁含量为松花菜紫花菜紧花菜;花青素只在紫花菜中检测到,且不同品种间含量差异十分明显;紫花菜和松花菜品种间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异度普遍高于紧花菜。  相似文献   

17.
营养液更换频率对水培叶用莴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栽培过程中监测营养液的pH值及EC值,研究了营养液的3种更换频率,10 d(F10)、15 d(F15)和30 d(F30)对叶用莴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10处理相比,F15、F30处理地上部鲜质量、叶片数等形态指标以及可溶性蛋白、VC含量等无显著差异;F15、F30处理的硝酸盐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且F30处理好于F15处理。  相似文献   

18.
利用离体小孢子培养技术培育心里美萝卜新品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心里美和山东心里美为供体材料进行离体小孢子培养,2个基因型均成功获得胚状体,每10~5个小孢子的成胚率分别为15.6%和21.3%。选取子叶形胚进行胚状体再生,北京心里美与山东心里美的成苗率分别为78.9%和64.5%。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再生株倍性进行鉴定,44.8%为二倍体(双单倍体,DH系),17.2%为单倍体,38.1%为多倍体。选择正常的二倍体植株进行自交留种,并对自交后代进行田间性状鉴定,与供体植株相比,DH系出现较大的性状变异。对来源于北京心里美的肉质根圆形、绿皮血红肉和椭圆形、绿皮血红肉DH系进行扩繁,后代性状整齐一致,血红肉率100%,没有出现浅绿肉变异株。利用离体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了肉色整齐一致的心里美萝卜新品系,有效解决了常规自交易出现浅绿肉变异株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萝卜胞质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的生化分析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47  
对7改良型萝卜胞质大白菜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游离氨基酸、糖、激素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中苏氨酸和脯按酸含量各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约50%。全部保持系的脯氨酸含量高于不育系7 ̄14倍。首次发现不育系的苏氨酸含量都高于保持系2.8 ̄4倍,不育系天门冬氨酸含量都低于保持系。全部不育系花药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低于相应保持系26% ̄88%。所有不育系花药的6-BA含量都低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