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集成能量投入一产出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1961-2005年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一产出及能效率的变化,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能量投入以畜力、有机肥和化肥为主,农业机械能和农业劳动力能比重小,随着能量投入的增加,单位耕地面积上的能量产出在波动中增长,1970年以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能效率在波动中下降.能效率与农业劳动力能和畜力能等传统动力能的关联性强,有机肥能投入减少对能效率的下降影响较大,化肥能的大量投入对总能量产出的贡献有限.因地制宜地增加机械能、提高有机肥能比重,有助于提高能效率.  相似文献   

2.
山前平原高产区种植系统能量利用效率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处山前平原的河北藁城市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能量利用的角度对该系统能量生产力及其效率和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市种植系统的能量投入与能量产出同步增长,而能量转化效率呈递增递减交替波动,尤其近20年来,能效呈下降趋势,但从相关的畜牧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看,种植业投入能及产出能的增加,对土地,人畜力等资源替代作用明显,有利于农业大系统持续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3.
湖南不同季别稻作系统的生态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湖南稻作系统以一季稻和双季稻种植制度为主。论文通过评价稻作技术的调整对不同季别水稻种植效率的影响,期望为水稻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相关统计年鉴资料获取2002—2016年湖南早稻、中稻和晚稻生态系统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原始数据,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对三季稻作系统的动态发展状况及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再将其能值投入产出效率与传统经济利润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002—2016年湖南稻田生态系统中投入的自然资源能值相对稳定,投入能值大部分依赖购买能值并趋向增加;能值投入结构调整为机械人工+畜力化肥农药或种子燃料有机肥,农业机械化逐渐代替了以人工、畜力为主的生产方式。系统每千公顷种植面积的购买能值投入中不可更新工业能值投入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机械作业能值投入贡献率最高,化肥投入为中稻早、晚稻且长年居高不下,农药投入为中、晚稻早稻且趋向增加;可更新有机能值投入密度则趋向减少,其中人工能值虽显著下降,其贡献率仍最高,种子投入为早稻晚稻中稻且早、晚稻趋向增加,畜力能值投入转变为中稻早、晚稻且趋向不断减少,有机肥投入能值不断减少;购买能值投入从2012年起转变为中稻早稻晚稻系统。系统单位种植面积的能值产出、生态和经济平均利润率均为中稻晚稻早稻;早稻种植面积始终低于晚稻。系统能值指标变化趋势为:能值投入率方面晚稻早稻、中稻;能值产出率方面中稻晚稻早稻;系统对环境的压力较小,但环境负载率指标增长较快且晚稻早、中稻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已大幅下降至2,2008年以后中稻早、晚稻系统。【结论】湖南稻作系统生产方式日益现代化,系统富有活力但发展潜力日益下降。稻作经营仍属于粗放型方式,致使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大量投入,造成短期内系统环境压力增大、生态和经济利润率不断下滑,不利于系统长期可持续发展。虽然湖南中稻生态系统的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平均利润率仍优于早、晚稻系统,但由于系统投入了较多的人工、畜力、化肥和农药能值且其机械能值效率较低,致使其能值产出率、生态和经济利润率降幅较大并与晚稻系统基本持平,其竞争优势日益缩小。早稻系统种子能值投入较高且能值产出密度和利润率较低,晚稻系统购买能值投入产出综合效益较高。湖南稻作农业现代化的地域不均衡发展矛盾依然突出。无论哪个水稻季别,以市场价值作为评价依据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低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真实价值。政府需针对早、中、晚稻制定激励政策,以保障稻农的利益和实现稻作永续经营。  相似文献   

4.
甘肃河西地区农田生态系统能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生态学能流研究方法,对河西45年农田亚系统能量输入进行了力能学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投能水平上,河西农业已具备现代化石油农业的特点。农田生态系统投能逐年增加,且具较高水平,其中无机投能增长很快,而有机能投入仅呈一种缓慢增长的趋势,相对前者,后者投能增长很少,动摇了系统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该农业生态系统特点为:无机能投入中化肥占绝对优势;有机投能中,以有机肥为主,劳力、畜力投能数量少,且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5.
应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化肥施用的能量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 13年的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轮作体系化肥长期定位试验 ,分析了在北京潮土连续轮作条件下化肥施用的能量效率。能量效率主要用净能量产出和净能量产投比反映。结果表明 :每季高量施入氮肥 (N 2 70kg·hm-2 )的较高能量投入在 3种作物上均未带来相应高的净能量产出 ;而适量施氮 (每季作物N 135kg·hm-2 )获得了较高的净能量产出和净能量产投比 ;同样 ,该轮作体系中适量施磷处理 (P2 O56 7 5kg·hm-2 ·a-1)比高磷处理 (P2 O5135kg·hm-2 ·a-1)的净能量产出和净能量产投比均更高 ;钾肥施用的能量效率表现为春玉米 >夏玉米 >冬小麦 ,且较大程度地受到气候年型的影响。能量效率的分析可以作为评价化肥施用合理性和农业生产体系可持续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农田能量测算原理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研究根据美国、英国和中国等国对农业能量的大量研究和测算方法,结合国内农田投入和产出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了农田系统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如:灌溉水、化肥、有机肥、耕作和主要作物产品的能量测算方法与折算标准,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农田能量指标体系,为开展农田能量的广泛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选取代表农业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体系,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对其2003-2012年农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近17a间贵州省的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波动变化较小,总体上处在一个接近最优的状态。规模效率是影响贵州省农业投入产出总体效率的主要因素。(2)在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效率无效年份均出现投入的冗余,在各项冗余指标中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投入和农药使用出现的冗余量较大。存在过度垦殖,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现象,通过消减各项投入冗余可使农业的产出效率达到最优状态。分析结果可为下一步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2005-2010年石家庄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总量、投入和产出结构以及各能值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石家庄农业生态系统总能量投入呈下降趋势,总能值产出基本保持平稳,投入产出效率提高了8.1%.能值投入结构基本未变,农业生产主要依附于工业辅助能的投入;总能值产出中牧业和种植业的比重发生了一定的此消彼长,种植业能值消费向谷物和水果转移,牧产品消费由猪、牛、羊肉向家禽、奶类和蜂蜜转移;石家庄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功能较好,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低,粮食生产安全性较高,但总辅助能投入增长空间不大;石家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与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环境和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压力.石家庄市应调整其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和产出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其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态学能量流的角度研究了简阳县不同时期农田系统能量投入量、投能结构,投能效率及能量投入产出关系。结果表明有机肥能的增产作用最大,有机肥能与化肥能之比应大于3.0,无机动力能投入的增加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农田养分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对建国以来吉林省化肥、有机肥投入情况和粮食产量的变化 ,研究了农田养分平衡。从中可以看出 ,全省化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但由于增加的速度不同 ,引起了化肥和有机肥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有机肥占总投入的比重在减少 ,而化肥比重在快速的增加。同时伴随着生物产量的提高 ,携走大量的农田养分 ,农田养分的平衡也发生了变化。土壤中的氮素略有亏损 ,但仍属适量水平 ,磷素有大量的积累 ,而土壤钾素 50年累计亏损 2 53 7万t。并相应地提出了调控农田养分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四墩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土、草、畜三位一体的生产格局已形成了自给型的农业、商品型的畜牧业和保护型的林业这样一个荒漠绿洲型的草地农业生产雏形。系统内总辅助能、有机能、工业能和油料电力能的输入量分别与初级产品能的输出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化肥能和人畜役能的输入量都与初级产品能输出量相关显著(P≤0.05)。每单位有机能和化肥能的投入,可相应获得2.41和18.59个单位的初级产品能输出。  相似文献   

12.
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耕地的主要经营者,他们对土地整治后耕地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不同。以产投比为识别差异的指标,重点研究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对土地整治后耕地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结果发现,农户对土地整治后耕地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明显优势,产投比高于农户。据此建议土地整治项目应落在土地流转区域,旨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和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肥料研究及其在耕地质量提升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微生物肥料是农用生物制品的重要一员,在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绿色农产品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微生物肥料研究与产业化发展迅速,微生物肥料产业基本形成,但也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同时我国耕地质量形势不容乐观,应用微生物肥料是耕地质量提升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措施。综述了我国微生物肥料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在提升耕地质量上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了微生物肥料今后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唐山市是我国京津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对唐山粮食生产的研究对确保我国京津唐地区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利用唐山市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度,对影响唐山市粮食总产因素和生产函数对单产的投入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影响唐山市粮食产量相关因子的关联度顺序为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受灾面积>化肥施用量>机耕面积>农村用电量>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和用电量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正影响,目前的施肥水平下,氮肥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负影响,磷肥和钾肥则为正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粮食单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金京淑  刘妍 《吉林农业科学》2010,35(3):57-59,64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研究其单产的变化对确保吉林省粮食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以1984~2007年主要农业生产条件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对单产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灌溉比例、每公顷化肥施用量、农机动力、成灾比例等4个因素对粮食单产水平的解释力达87.9%。其中灌溉比例、化肥施用量、减少成灾比例对单产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而增加机械动力减少了粮食产量,对此,我们需要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温宿县1999--2003年农业生态系统的农业种群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本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流分析。结果显示,在能流方面,本区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水平和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农田肥料投入单一,主要以化肥为主。分析表明,造成本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过大、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江苏省233户实地调研数据,分组对比分析不同兼业类型农户资金投入、劳动投入、肥料投入、土地经营规模等变量各总体均值间的差异;模型估计农户兼业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发现农户兼业降低了土地利用强度、降低了土地生产率,但对资金和劳动投入产出率影响不大。建议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二兼农户离农,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动态变化的分析,采用CD生产函数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化肥投入对粮食总产贡献率最大,并呈增强趋势,依次是灌溉,呈减弱趋势,农机总动力贡献率不显著;相关性依次为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在此基础上分析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持续高效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提出相应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能值理论的长沙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值理论是一种定量研究生态经济系统各种能量流转换机理的定量分析方法,本文利用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选取2000~2008年的原始数据,对长沙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和主要能值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主要以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值为主,其所占能值比重达到0.40以上,2007年达到了0.45,从而影响了该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能值产出以林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和渔业所占比重较低,尤其是渔业,未达到整个能值产出的0.01%;长沙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环境负载率在9年内处于1.52~3.42之间,低于全国的平均值5.89,说明长沙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环境资源未达到高效利用,提升空间较大;长沙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变化较大,处于波动上升趋势,波动范围在0.12~0.22之间,表明了长沙市农业生态经济的消费型经济系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其潜力。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基于耕地多功能理论,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0—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与TOPSIS模型,定量评价和分析广州市耕地多功能水平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内涵不断丰富,从传统农业生产功能逐渐衍生出农地价值显化后的经济贡献功能、三权分置后对农户仍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全体国民休戚相关的生态安全维持功能、促进城乡融合的景观游憩功能及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安定维护功能。总体变化上,2000—2018年广州市耕地综合功能小幅波动但总体平稳趋势,功能水平稳定在0.442左右。农业生产功能、经济贡献功能保持在较弱等级,社会保障功能呈下降趋势,生态安全维持功能逐步上升并稳定为较强等级,社会安定维护功能呈现“一般-较弱-一般”特征,景观游憩功能呈先小幅下降后大幅上升趋势。总体结构上,生态安全维持、社会安定维护和景观游憩功能为广州市占比较高的三类功能。区域层面上,荔湾区经济贡献、生态安全维持及景观游憩功能为其主导功能,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和番禺区的主导功能为生态安全维持功能,白云区和增城区的主导功能为农业生产功能,南沙区的主导功能为社会保障、生态安全维持、社会安定维护及景观游憩功能,花都区、从化区的主导功能为生态安全维持功能。子功能时空演变上,2000—2018年广州市农业生产功能空间分布情况较为稳定,经济贡献、社会保障、社会安定维护和景观游憩功能表现出中心老城区地带向外围呈近似圈层结构逐渐递增特征,生态安全维持功能在中心城区、近郊及远郊呈现“低-低-高”分布特点。未来各区可根据耕地主导功能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利用耕地,以提高耕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