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施药方式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非靶标昆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方法】以常规喷雾和树干注射2种方法施药,调查烯啶虫胺药后苹果黄蚜和非靶标昆虫的田间动态变化。【结果】药后7 d内,喷雾法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注射法,注射法第14天的防治效果与喷雾法第7天的防治效果相当,差异不显著。喷雾法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在药后7 d达到最大值,施药后14 d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92.37%±2.58%;注射法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在药后14 d达到最大值,施药后14 d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63.34%±2.29%;在药后14 d,注射法施药区瓢虫虫口数量极显著大于喷雾法的瓢虫虫口数量。【结论】烯啶虫胺用于防治苹果黄蚜,采用喷雾法防治效果的速效性优于注射法,注射法对非靶标昆虫保护性好,两者的持效性相当。TOPSIS综合评价认为25%烯啶虫胺可溶粉剂有效成分含量30 g ai./hm~2注射处理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察防治对象(稻纵卷叶螟)、非防治对象(飞虱类)和稻田天敌的种群变动情况,综合评价几种措施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试验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和定期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广谱性杀虫剂甲六粉、乙六粉由于严重杀伤天敌,不但没有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反而助长了其他害虫(飞虱类)的数量,防治效果较差。散放赤眼蜂,提高了卵寄生率,相应地提高了以后各期的天敌作用,使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得到有效地控制,防治效果较好。杀虫脒对稻纵卷叶螟高效,对天敌比较安全,因而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降低飞虱类的虫口密度,防治效果远胜于甲六粉,杀虫双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天敌的影响较乙六粉小,较杀虫脒稍大。 通过分析可知,单纯以作用虫期的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评价防治效果是不够全面的,防治效果应该综合考虑一种措施在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效益。应用昆虫生命表的方法,有助于了解害虫的种群趋势和天敌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辅以对生态系统中其他害虫,天敌数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对防治措施作出较全面的评价,为制订合理的综合防治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吡虫啉不同施药方式对小麦蚜虫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喷雾为对照,比较分析吡虫啉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下,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吡虫啉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对小麦蚜虫均有较好防治效果和较长持效期,一次处理即可将整个麦蚜发生期的种群数量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防效90. 82%以上,且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所增加,与常规喷雾处理相比,平均每667m~2增产率可达5. 64%~12. 44%。  相似文献   

4.
几种药剂对褐稻虱种群数量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昆虫生命表及种群趋势控制指数方法,探讨几种药剂对揭稻虱种群数量的控制作。同时研究这几种药剂对稻田天敌密度的作用,并通过杀虫剂的毒力测定,验证主要的两种天敌对几种杀虫剂的反应。 试验结果表明:喹硫磷由于严重杀伤稻田天敌,因而增大了下代的种群趋势,控制指数(14.36)甚低于对照区(28.43)。叶蝉散区的控制指数(29.40)仅略高于对照区,在天敌作用比较明显的环境下(对照区的种群趋势指数为1.8793),防治效果不明显。优乐得(App-laud)区的控制指数最高(65.96),种群趋势指数最低(0.7523),这种药剂属于主要对同翅目昆虫起作用的生长调节剂,不但抑制褐稻虱的种群数量,同时也相对地助长其天敌的作用,因而防治效果较好。 在昆虫生命表的基础上,通过种群趋势控制指数的分析,有助于杀虫剂和天敌协调作用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比较4种方法使用斯氏线虫对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er幼虫的防治效果的基础上,应用生命表方法系统评价了用喷淋法使用斯氏线虫对香蕉假茎象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注射法、缓释法使用斯氏线虫对香蕉假茎象甲防治效果好。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和害虫种群数量持续降低指标评价斯氏线虫喷淋法处理成长蕉株对香蕉假茎象甲的田间控制作用。所试验的组合中大部分可以将香蕉假茎象甲种群趋势指数降到1以下,同样使用浓度下,线虫对香蕉假茎象甲种群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随使用次数增加而逐渐降低,即控制作用增大;在同样使用次数下,干抗作用控制指数随使用浓度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病毒类生物农药对斜纹夜蛾田间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命表方法,组建了病毒类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对斜纹夜蛾田间种群控制作用的生命表。结果表明,病毒类生物农药对斜纹夜蛾种群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预测斜纹夜蛾下代种群数量降至当代的0.203倍;化学防治区的下代种群数量上升至当代的1.884倍。  相似文献   

7.
应用生命表方法,组建了病毒类生的农药和化学农药对斜纹夜蛾田间种群控制作用的生命表。结果表明,病毒类生物农药对斜纹夜蛾种群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下代种群数量将下降为当代的0.2033倍,化学农药区的下代种如数量增长为当代的1.8840倍。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杀虫双,杀虫单等沙蚕毒素系内吸剂进行根区施药防治水稻害虫,证明一次施入有效量150克,可以有效地防治稻蓟马,三化螟(两代),稻纵卷叶螟(两代)的为害;对褐稻虱,在施药后18天前后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稻瘿蚊无效。收获后测定糙米残留量为0.1~0.2ppm,远低于允许值之下。在施药方法上采用结合中耕耘田,将药剂施于根际,便于在生产上应用。 杀虫双,杀虫单在同等有效量下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有显著差别,杀虫单优于杀虫双,两者之间在化学结构上是否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研究三化螟的发生量预测及其致量控制问题,试验在广东省海陵岛进行,当地的主要为害世代为第二世代,根据这个特点,以当代实际卵量与前一世代的顶期卵量的比率,即有效卵量概率,作为连续世代的连接点,组建自越冬幼虫至第二世代的连续生命表,应用排除作用控制指致评价重要因子和分析关健因子的作用,试验结果说明,越冬后幼虫至蛹的死亡,特别是第一世代有效卵量概率对第二世代数量的影响甚大;第一世代幼虫侵入后至第二世代期间,自然种群的发展过程比较稳定,根据第一世代卵量估计第二世代的数量有可能获得较好的顶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对8种农药在不同浓度、不同施药时期试验表明,宏锐120ml/667m^2,在三化螟卵孵高峰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且持效期长;20%康宽悬浮剂10ml/667,在三化螟卵孵高峰期或盛末期施药、宏锐60ml/667m^2.在三化螟卵孵高峰期施药、48%乐斯本乳油80ml和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3g,在三化螟卵孵盛末期施药,防治效果均较好,持效期较长;上述药剂可推广用于防治水稻三化螟。  相似文献   

11.
几种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命表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6种杀虫剂和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作用。干扰作用的控制指不仅表达防治措施的主效应,同时也表达杀虫剂对天敌的作用而对害虫种群的副效应,从而综合评价防治措施对害虫种群动态的。试验结果表明,特异作用杀虫剂(灭幼脲和抑食肼)和微生物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有较好的干扰作用,其作用效果依次为:灭幼脲胶悬剂(0.1586)、抑食肼胶悬剂(0.2748)、灭幼脲粉剂(0.2  相似文献   

12.
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海陵岛白背飞虱不同世代种群均受到天敌捕食作用的显著控制,成虫的迁出对处于早稻拔节期世代的种群控制作用较大,成虫迁移后的居留率与下代卵量概率,对种群发展趋势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但不同世代的成虫迁出比率差异较大。下代卵量概率既是重要因子,又是关键因子。该因子的定量分析对于成虫期较长的昆虫种群动态描述是重要的。重要因子分析与关键因子分析相结合,有助于明确对种群动态产生实际作用控制因子及其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13.
根据田间调查与室内研究,组建了1986和1987两年褐稻虱田间第6代种群平均生命表.通过重要生态因子的作用效果分析,进一步表明影响第6代种群变动的重要因子为自然天敌,在此基础上,利用生命表的资料,把矩阵模型与差分方程结合起来,构造了褐稻虱田间种群动态的模拟模型,在计算机上逐日模拟褐稻虱的种群动态,其结果与田间实测值基本一致;同时又探讨了此模型与天敌作用模型的耦联模拟情况.由此表明此模型可用于自然变温条件下褐稻虱田间种群数量和发生期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贵州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集中分布地——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从种群的环境条件、大小级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的生存分析等方面,研究该种群的动态特点。结论如下:(1)雷公山秃杉种群,在林下光线好,人为扰动小的环境条件下,幼苗储备量丰富,种群为迅速增长种群。群落郁闭时,幼年个体及成年个体的被压木死亡。(2)秃杉种群静态生命表的生存分析表明,在种群的生活史中,各径级的生存与死亡、死亡密度与危险率2种函数都存在前期波动大后期趋于比较稳定的特点。幼年阶段存在明显的自疏和他疏现象。(3)人为干扰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使得种群结构出现明显的断代现象,因此应加强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15.
褐稻虱种群数量动态的短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多年同次世代平均生命表的基础上,应用种群矩阵模型讨论揭稻虱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问题,褐稻虱种群生命表划分为卵、1~2龄若虫、3~5龄若虫及成虫4个阶段。这4个阶段的历期不相等,本文把这4个阶段继续细分为等期的日龄状态,与此相适应,种群矩阵模型的转移矩阵也扩展为相应维数的方阵,结合输出方程,输入始发期1天调查的各虫期的密度,连续输出约40天内各期的密度,在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抗性级别基本不变,其他干扰因素比较稳定的条件下,预测结果对当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田间施放绿僵菌防治椰心叶甲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均匀设计的试验方法,以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和害虫种群数量持续降低指标,评价了绿僵菌不同使用浓度和使用次数组合对椰心叶甲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建立了使用浓度(XA)、使用次数(XB)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Y)之间的回归模型:Y=0.5081-0.0501XA-0.0555XB。并以害虫种群数量持续降低指标(I)小于1为标准,明确了3.16×106/mL使用3次,1.0×107/mL使用2次,这2个组合均可使椰心叶甲自然种群数量持续降低。组建了各处理下的椰心叶甲自然种群生命表。  相似文献   

17.
薇苷菊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种群的干扰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扩展的均匀设计与生命表技术,评价薇苷菊乙醇提取物使用浓度、次数对褐稻虱种群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薇苷菊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成虫具有强烈的产卵驱避作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为0.300~0.500;对褐稻虱各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同时建立干扰效果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其使用浓度与次数的不同组合,大多可将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I降至1.00以下,使用次数对防治褐稻虱的干扰作用大于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18.
1989~1991年对黑绒金龟(虫甲)自然种群生命表预测预报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1个世代后,个体增长倍数R0=1.024倍,种群增长稳定.经分析,3龄幼虫(k4)是关键虫期,降雨是关键因子.对10年发生程度(y)同144个环境因子(x)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初步建立了模型Ⅰ、Ⅱ,模型历史符合率为83%~100%.依据模型预测的1991年该虫在宁夏西吉县的发生程度同实际发生程度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