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的树木和绿地被称为“城市之肺”。营造城市森林.创造优美、清新、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加强城市森林建设.“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能够凝聚人气、吸引人才.促进经济、科技、教育、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是新世纪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人们从破坏自然回归到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并渐成共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人们开始呼唤“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  相似文献   

3.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体现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的特色,增加城市森林覆盖率,将“林网化”建设与“水网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在发挥森林净化水体作用的同时,较好地利用城市水体改善森林生长环境;城市森林建设的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在植物配置上应以长效型为主,  相似文献   

4.
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生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从森林城市的建设意义、发展趋势、保障体系入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些方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让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林业——森林覆盖率达72.73%,获“国家森林城市”民生林业——依靠生态建设致富亮点多和谐林业——依法治林护林效果显著效益林业——林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10多年来,贺州市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和谐林业”和“效益林业”为抓手,演绎出生态文明建设优美动听的“四重奏”。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长沙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长沙,秋高气爽。我们参加第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全体代表,齐聚一堂,紧紧围绕“绿色·城市·文化”这一主题,就城市森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森林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交流了各地经验体会,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开阔了视野,达成了共识。一、我们认为,发展城市森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纽带,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森林改变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冰冷外貌,满足了城市人群与自然亲近的热烈渴望。“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与竞争力、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新理念。城市向…  相似文献   

7.
前言 建设森林城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2008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实施森林工程,在都市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林业》2005,3(2):75-75
进入21世纪,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全新理念: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走生态城市发展道路.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城市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地森林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绿化森林化和城市森林的概念、意义及营造途径。列举了国内国际城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实践。提出“把森林引入到城市,把城市建在森林中”即绿化森林化已成为城市绿地建设潮流。  相似文献   

10.
杭州模式:城市林业提升生活品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城市森林,改善生活品质,已成为城市和谐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趋势,城市森林建设是提升城市品位,强化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措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创新,杭州城市林业围绕提升生活品质这一发展目标,形成了具有理念超前、特色鲜明、国际接轨的“杭州模式”——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市乡村互动。  相似文献   

11.
在围绕着大众教育“教室”“教材与教具”和“教师”三个要素的基础上,指出了城市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就是森林城市自然教育的“教室”;包含有博物馆、宣教中心、主题步道、主题教育点等各种位于森林城市自然教育资源之中的宣教设施,是森林城市自然教育的“教材与教具”;而包括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的自然教育系统中的解说系统,是森林城市自然教育的“教师”。基于此,根据海口市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海口市森林城市自然教育的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已成为保护城市生态与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全新理念。城市森林建设已成为生态化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城市建设的新课题被人们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正>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和产品提供,都与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福利息息相关。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为2004年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题词"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描绘了中国城市林业发展的美好未来。大力发展城市森林,使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新世纪和谐城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成为满足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和提升人居生态环境、生活品质的新需要。把城市建成森林环城、林人相依的生态景观,是呼和浩特市改善生态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梦想与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首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呼和浩特市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四季青城的魅力日益凸显,成为山、城、林、路、水交相辉映的森林城市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的呼和浩特先后获得了中国乳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和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5.
自然:城市森林建设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森林的实质就是让城市的人们再回自然,生态优先是其建设必须遵从的原则,即要树立城市森林建设的“自然”理念,按照植物的相生相克、自然演替和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建设城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被公认为21世纪世界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城市森林建设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让森林走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已确定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和远景蓝图,“城市林业”是其中的一项战略目标。城市森林植被作为城市之“肺”,对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成为满足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和提升人居生态环境、生活品质的新需要。把城市建成森林环城、林人相依的生态景观,是呼和浩特市改善生态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梦想与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首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呼和浩特市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四季青城的魅力日益凸显,成为山、城、林、路、水交相辉映的森林城市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的呼和浩特先后获得了中国乳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和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人们从破坏自然回归到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并渐成共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人们开始呼唤“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21世纪是绿色文  相似文献   

19.
城市森林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森林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森林城市的重要途径。针对近年来全国不少城市提出“城市森林”、“森林城”的建设目标,作者以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现有城市森林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森林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指标的内涵及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旨在为城市森林规划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党的十七大确定了我国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目标,对全国城市森林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中国对一个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最具权威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于一个城市的影响力、竞争力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