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17年5月至10月对湖南临武县某肉牛饲养场放养本地湘南黄牛、西门塔尔牛牛蜱虫继发感染牛焦虫病进行了防治研究,对其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治疗进行了观察,发现西门塔尔牛放牧母牛感染牛焦虫发病率最高为26.66%;育肥牛为20%;湘南黄牛放牧母牛、产犊母牛和1~6月龄犊牛感染牛焦虫病发病率为0%。在牛蜱流行期间放牧牛被牛蜱虫侵袭后,饲养员和兽医对蜱虫认识不够,发病前期未能及时驱蜱虫和治疗,最后导致西门塔尔牛放牧母牛死亡2头,育肥牛亡1头,母牛流产5头,给牛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经5个月防治经验总结,只要发现放牧牛群体表有牛蜱就应用双甲脒进行全群体表驱虫,还能使牛舍内苍蝇、蚊子等吸血虫昆虫显著减少。对感染发病的牛采取体内外驱虫结合抗生素综合防治方法,取得较好理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跟群放牧全日观察法,对自然放牧状态下科尔沁牛群体行为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放牧牛的合群性较强,牛群中常结成不同规模的小群,在小群中还可分成亚群。观察发现与等级性相关的因素为年龄、入群时间、体型、膘情、角型等;等级性是建立在视觉基础之上的。在大尺度的空间范围内放牧时,食物和空间资源相对较充足,能够避免发生争斗行为;但在小范围内放牧时为争夺资源频频发生冲突。修饰行为是避免争斗行为发生的一种亲和对策,这种互惠合作式的利他行为有利于畜群的安宁。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讨饱和链烷技术在典型草原自由放牧家畜中的应用,定量研究放牧牛食性及食量,于2004年夏秋季节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典型草原进行自由放牧试验,选择体重相近4岁肉乳兼用哺乳牛4头,分两期测定其食性和食量,每头牛投喂一粒YC饱和链烷缓释胶囊,试验期内每天跟踪放牧牛的采食路线,收集其所采食的牧草及粪便样品,利用气相色谱分析牧草和粪样中的链烷含量,应用链烷技术估测放牧牛的排粪量、牧草采食比例和干物质采食量.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季节放牧牛采食的牧草种类基本相同,但采食的比例存在差异,随放牧季节后移,放牧牛采食量显著增加(P<0.05),但日排粪量差异不显著.因此,链烷技术可以估测典型草原放牧牛的排粪量、食物组成和采食量,且放牧季节对放牧牛的采食量影响较大.建议在牧草种类组成较为复杂的典型草原估测放牧家畜食性食量时要进行多种方法比较,以进一步完善链烷技术.  相似文献   

4.
放牧育肥牛是以利用天然牧场为主的育肥牛方法。放牧育肥法具有饲养成本低,育肥效果好,易于在广大农牧区推广等优点,是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弱瘦牛在150天左右的放牧育肥期中,本地牛日增重达0.5~0.7千克,肉用杂种牛日增重达0.58~1.2千克,每头牛总增重100~180千克,每头牛增加经济效益300~400元。现将放牧育肥弱瘦牛技术介绍如下。 (一)驱虫与健胃 牛在放牧育肥前要进行驱虫和健胃。由于牛采食牧草和经常接触地面,牛消化道内经常感染各种线虫,体外也易感染虱、螨、蜱、蝇蛆等寄生虫,同时要进行健胃,以提高增…  相似文献   

5.
御道口牧场年平均气温-2.4℃,初霜八月下旬,终霜六月中旬,无霜期七十天左右。放牧青草时间大约四个月,因而枯草期长,青绿饲料缺乏,羊只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为弥补冬季青饲料不足,探讨利用玉米棵青贮进行喂羊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舍饲和放牧BMY牛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不同饲养管理条件下,BMY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到达补充BMY牛的基础性资料,为BMY牛的人工饲养、疫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的目的。[方法]采用试剂盒对20头不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BMY年母牛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舍饲牛的STB、A/G、LDL、GLU、Crea和P等指标显著高于放牧组,放牧牛的GLO、ALT、AST/ALT、GGT和TG等指标显著高于舍饲牛(P<0.05),TP、HGB、ALP、BUN、URIC、T-CHOL、Ca、HDL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饲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异系数要明显小于放牧牛。[结论]舍饲BMY牛的血液生化指标明显要优于全放牧条件下的BMY牛。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牦牛、藏羊六种不同组合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试验选择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基因组扩增子技术,分析相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方式下植被、土壤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放牧显著降低植被地上生物量,其中豆科生物量降幅达到90.9%,放牧对植被地下生物量以及盖度影响较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在牛、羊混合放牧下增加,在牛、羊单牧下降低;各放牧方式对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没有显著影响,单牛放牧增加真菌Chao1指数和细菌的Shannon指数,而单羊放牧和混合放牧均降低细菌多样性指数;放牧显著降低了真菌担子菌门比例,不同放牧方式对细菌门水平丰度影响不大。本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强度下,不同牛、羊放牧组合对草地植被指标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显著改变了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相比牛、羊单牧,牛羊混合放牧有助于提高土壤碳氮磷含量。  相似文献   

8.
民间养牛曾有“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之说,这就是说春季是牛发病死亡的高峰期,特别是桃树开花的一段时间内牛的发病死亡率几乎占全年的50%,故在农村有养牛难过“桃花关”之说。其实,只要加强对牛的饲养管理,注意抓春膘,巧饲养,防潮湿,提高牛的自身抗病力和减少外界的致病因素,是完全可以控制和避免这一现象发生的。现介绍春季养牛的“三巧”措施: 一、抓春膘,增强牛的抵抗能力。春季草嫩。牛放牧易贪青。故对牛的放牧和饲喂的草料应巧安排。放牧前,先给牛喂半饱的草,经15~20天的时间,待牛的胃肠机能适应了青草的消化特点后再他入全天放牧。同时对放牧的牛适当加喂一定量的夜草和补料,并给牛充足的饮水,让牛吃饱喝足。每天每头牛补喂50克左右的食盐和1~3公斤用大麦、玉米、蚕豆、黄豆、饼类等水泡粉碎的混合精料。一般对牛的饲喂顺序是:先饮水,然后喂草,待牛吃到5~6成饱后,喂给混合精料,然后给牛喂饮淡盐水,待牛休息15~30分钟后出牧,放牧回舍后,给牛备足饮水和夜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寻找通过营养调控缓解牦牛僵牛氧化和免疫应激,促进牦牛僵牛生长的方法。按小于同龄同品种牦牛群体平均体重1.5倍标准差的标准选取1周岁青海高原型牦牛僵牛40头和正常牦牛10头,按体重将40头牦牛僵牛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僵牛放牧组、精补组、半胱胺组(补饲精料同时添加80 mg/kg BW半胱胺)、酵母组(补饲精料同时添加0.3%活性干酵母),正常牛设为正常牛放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牛。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放牧僵牛组相比,精补组、半胱胺组、酵母组可显著提高僵牛体尺指标(P0.05)。2)精补组血液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僵牛放牧组(P0.05),血液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僵牛放牧组(P0.05)。3)在第1天,正常牛放牧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在第60天,半胱胺组和酵母组僵牛血浆中MDA含量显著低于第1天(P0.05),且显著低于僵牛放牧组(P0.05),血浆T-SOD活性、T-AOC显著高于第1天(P0.05),且显著高于僵牛放牧组(P0.05);酵母组血浆GSH-Px含量显著高于第1天(P0.05),且显著高于僵牛放牧组(P0.05)。4)在第1天,正常牛放牧组血浆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个组(P0.05)。第60天,精补组血浆Ig G含量显著高于第1天(P0.05),且显著高于僵牛放牧组(P0.05);半胱胺组血浆IgA含量显著高于第1天(P0.05),且显著高于僵牛放牧组(P0.05);酵母组的血浆IgA和IgG的含量显著高于第1天(P0.05),且显著高于僵牛放牧组(P0.05)。结果提示,补饲精料及精料中添加80 mg/kg BW半胱胺或0.3%活性干酵母可提高牦牛僵牛抗氧化和免疫能力,促进僵牛补偿生长,其中补饲精料同时添加0.3%活性干酵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不同放牧强度对西门塔尔牛牧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夏季(7、8月份)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克氏针茅典型草原上测定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西门塔尔牛牧食习性,研究了西门塔尔牛的采食、反刍、卧息、、站立、游走和排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西门塔尔牛采食行为、反刍行为有明显影响,放牧强度低时能明显降低采食时间,延长反刍时问·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牛的站立时间减少,而对卧息、游走和排泄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1空怀母牛的饲养在放牧前给牛喂半饱的干草,经15 ̄20d再转入全天放牧。每天每头牛补喂50g左右的食盐和1 ̄2kg的大麦、玉米、黄豆等水泡粉碎的混合精料。实行先饮水后喂草,待牛吃到5 ̄6成饱后,喂给混合精料,再饮淡盐水,待牛休息15 ̄20min后出牧,放牧回舍后给牛备足饮水和夜草,让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涪陵水牛的产肉性能,探索适合涪陵水牛的科学饲养模式,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饲养方式对涪陵水牛生长性能的影响。挑选3Q头体重接近的涪陵水牛,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栓系舍饲方式、B组则用半天放牧加补饲的方式、C组采取全天放牧加补饲,试验时间为3个月,通过每月末定期测定牛的体斜长、体高、胸围和管围四项指标反映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半天放牧组的生长性能明显优于全天放牧组,而舍饲组优于放牧组。  相似文献   

13.
试验对放牧条件下和牛不同阶段生长性能进行测定,并结合牧草生长状况研究和牛生长发育与牧草生长规律同步化的生产模式。结果表明,放牧条件下4-12月龄和12-22月龄和牛增重缓慢;放牧和牛体高呈规律性变化,5—10月牧草产量及和牛平均日增重变化规律一致,均在9月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4.
2010年lO月,甜菜收获的季节,查干屯格乡乌兰村发生一起放牧牛在收获甜菜地发生中毒,当时有13头牛有明显中毒症状。1病史放牧人介绍:牛在此甜菜地上午放牧时没有任何中毒表现,下午在地里放牧了大约2.5h后,发现有几头牛出现精神不振、肌肉震颤、步态摇晃、  相似文献   

15.
放牧饲养是育成牛饲养普遍采用的饲养方式,对育成牛饲养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对育成牛在放牧饲养过程中的相关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期更好地指导育成牛的放牧饲养,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人工草地暖季不同放牧方式对牦牛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比较研究了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暖季放牧对犊牦牛生长的影响,结果得出:不同放牧方式下,1岁牛的个体增重差异明显,人工草地轮牧>人工草地连续放牧>天然草地连续放牧,2岁牛的增重不受草地和放牧方式的影响,个体增重、日增重和单位草地面积的增重都高于1岁犊牦牛。  相似文献   

17.
牛瘤胃臌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牛前胃疾病,可见于饲养牛、家庭散养户牛以及放牧牛等不同养殖方式,而散养户牛因为粗放的放牧方式和以及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牛采食过急、采食饲料过杂、饲料较粗,早牧冰霜牧草等原因更容易引起牛瘤胃臌气。  相似文献   

18.
论云南引进普通牛的风土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从加拿大、美国引进普通牛(Bostaurus)的风土驯化要过四关,即放牧关、牛蜱关、焦虫病关及产犊关。1放牧关放牧关指放牧前期和雨节来临的青草期对以豆科牧草为主的改良草地的适应性。针对引种地区草地基本上无豆科牧草,而引牛的纯繁场放牧草地是以豆科牧...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合理的保种与选育方案,摸索出一种相对科学的滨湖水牛生长发育的饲养方式,本研究以岳阳临乡江南和黄盖两镇为试验点,随机挑选100头6~12月龄的滨湖水牛,分为单圈舍饲+放牧4 h、单圈舍饲+放牧8 h、合群舍饲+放牧4 h和合群舍饲+放牧8 h四种饲养方式,试验时间为四个月,通过每月末定期测牛的体斜长、体高、胸围和管围四项指标来反映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单圈饲养优于合群饲养,每天放牧4 h的牛生长发育状况要优于放牧8 h的牛.  相似文献   

20.
春季草嫩,在放牧时牛易贪食,为防止引发消化道疾病,养殖场户应在对牛群实施放牧的最初几天,预先饲喂粗饲料(粗饲料应选用青贮玉米秸、氨化秸秆、切短的花生秧和红薯秧等),牛采食半饱后再出牧,一般过度15~20 d,待牛的胃肠机能逐渐适应消化青草后,再转入全天正常放牧。同时,为了促进牛群尽快地恢复体质,对放牧的牛群,除放牧采食外,还应适当地加喂夜草和补喂适量的精饲料,并供给牛群足够的清洁饮水。每天每头牛可补喂50 g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