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泌乳前期奶牛在不同采食水平下产奶性能的差异。[方法]本试验挑选45头处于泌乳前期、体况和胎次相近的健康荷斯坦牛,按照采食量低采食量组、中采食量组和高采食量组,预试验7 d,正式试验28 d。[结果]与低采食量组相比,中采食量组和高采食量组奶牛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升高(P<0.05);高采食量组奶牛的采食速度、产奶量和4%标准乳产量显著升高(P<0.05),乳中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中采食量组和高采食量组奶牛瘤胃内pH值、氨态氮、乙酸、丙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中采食量组和高采食量组奶牛血清中白蛋白、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采食量组奶牛血清中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泌乳前期奶牛在不同采食水平下产奶性能不同,采食量越高,产奶性能越好,瘤胃发酵功能越强,机体体况越佳。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丙谷胺对奶牛采食量及部分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采取单因素随机分组试验设计,选取45头健康无病,体况、采食量、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n=15),即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按精料基础添加1 000和1 500 mg/kg丙谷胺。预试期14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干物质采食量在试验1~30 d内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干物质采食量在整个试验期内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Ⅰ组血清中胆囊收缩素(CCK)含量在试验30 d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血清中CCK含量在试验30、60和90 d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血清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在试验60和90 d均显著提高(P0.05),在整个试验期各组间血清中胰岛素(INS)、神经肽Y(NPY)、5-羟色氨(5-H)T和β-内啡肽(β-Ep)含量均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日粮精料基础上添加1 500 mg/kg丙谷胺显著提高奶牛干物质采食量(P0.05),添加质量浓度为1 500 mg/kg的诱食效果最佳;1 500 mg/kg丙谷胺添加量可显著降低奶牛血清中CCK含量,同时显著提高奶牛血清中GABA含量(P0.05),推测丙谷胺可能是通过改变动物体内CCK和GABA这2类摄食调控因子的水平,以实现对动物采食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饲喂苜蓿干草对引入澳大利亚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苜蓿干草,对引入纯种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的影响,选择48头产奶量、膘情、年龄,泌乳阶段一致的引入纯种奶牛进行完全随机单位组设计,分为试验Ⅰ组(对照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分别饲喂苜蓿干草2.5kg/d、5kg/d、7.5kg/d,3kg精料基础料加每产4kg奶补1kg产奶料,玉米青贮自由采食。测定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乳成分和试验前后奶牛体重。结果对照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脂率、4%标准乳日产量、乳蛋白率、乳糖率和干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乳脂和乳蛋白的平均日产量均随苜蓿喂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试验Ⅱ组体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试验Ⅲ组比对照组和试验Ⅱ组极显著减少(P<0.01)。增加苜蓿干草喂量,对提高引入澳大利亚高产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和奶品质有一定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次数对全自动挤奶系统(AMS)奶牛采食量、泌乳性能和反刍时间的影响。选取32头体重相近、处于泌乳中期、日均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分为2组,分别为FF1组:日给饲1次(8∶30)和FF2组:日给饲2次(8∶30和17∶30),每组16头(初产牛和经产牛各8头)。预试期10 d,正式期56 d。试验结果表明:FF2组每头奶牛比FF1组多采食颗粒精料0.79 kg/d,全混合日粮(TMR)少采食0.92 kg/d,差异极显著(P0.01),但总干物质采食量(DMI)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非脂乳固形物和体细胞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和FF1组相比,FF2组奶牛挤奶间隔时间缩短了1.17 h/d,挤奶频率增加了0.5次/d,挤奶平均持续时间缩短了0.5 min/次,门通道次数增加了3.49次/d,且均差异极显著(P0.01);两组奶牛的反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采用AMS挤奶时,TMR的日给饲次数由1次增加到2次时对奶牛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挤奶相关参数有明显的改善,促进了奶牛流向,提高了AMS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饲料品质对泌乳奶牛进食模式的影响,对使用电脑控制自动饲喂器饲喂的22头泌乳奶牛分别进行了127次(11头奶牛)和213次(11头奶牛)跟踪调查。日粮都由牧草青贮与精料组成,泌乳奶牛根据日粮精粗比例不同分为2组,分别是高粗饲料日粮组(以HF表示)和高精料日粮组(以HC表示)。经过饲料分析后,这2种日粮虽然原料组成相同,但精料部分的干物质含量不同(HC组为O.59,HF组为O.27)。2组奶牛以自由采食方式分别饲喂以上2种日粮,直至产犊后156d为止。试验结果表明,泌乳奶牛这2组新鲜饲料的日平均采食量(49.2kg/d)并不受精粗比例影响,但对不同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存在显著差异(HC组为23.6kg/d,HF组为17.8kg/d)。经过对每个奶牛的进食水平进行分别监测,并根据日进食次数进行分组后,结果显示,泌乳奶牛日平均采食频率是6.6次/d,每次对鲜料采食量为7.6kg,且不受日粮精粗比例影响。泌乳奶牛对HF组日粮的每次采食时间比HC组日粮采食所需时间要长(41.4 vs.31.3/min/次),但单位时间采食量:HF组比HC组低(以鲜料计采食量:233vs.337g/min;以干物质计采食量;78vs.156g/min)。进食前与进食后相关性有时从统计上较显著,但相关系数很低(R^2介于O至O.05),且不受日粮精粗处理影响。摄食周期(定义为一次采食的采食量除以所需时间后加上与前一次采食所间隔的时间)表现为单位小时采食量呈正弦曲线波昼夜采食模式,单位小时采食量在每个周期中的最低值(1.5kg/h)出现在午夜过后,最高值(超过3.Okg/h)仅开始于午后,单位小时采食量平均值、幅运范围及正弦波曲线的周期性均不受日粮处理效应的影响。以上数据表明,泌乳牛在上述2种(HC组和HF组)日粮水平下的短期采食调控机理相同,没有任何数据表明采食高精料日粮的奶牛其昼夜采食模式与采食高粗料日粮奶牛的昼夜采食模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比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采食、反刍、逍遥行为和日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选择体重、胎次相近的8头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其中,4头处于泌乳盛期(泌乳盛期组),4头处于泌乳后期(泌乳后期组),进行了采食行为观察和消化试验,两组奶牛预饲期20 d,正试期15 d。结果表明,泌乳盛期组奶牛每天的干物质采食量为21.2 kg,极显著高于泌乳后期组的14.1 kg(P<0.01),但两组奶牛的采食时间和采食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泌乳盛期组奶牛每千克DM采食的时间也极显著低于泌乳后期组奶牛(P<0.01);一昼夜总反刍时间泌乳盛期组奶牛极显著低于泌乳后期组(P<0.01),每千克DMI需反刍时间泌乳盛期组奶牛极显著低于泌乳后期组(P<0.01)。泌乳盛期组奶牛躺卧、走动和站立时间与泌乳后期组奶牛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泌乳盛期组奶牛日粮中NDF和ADF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泌乳后期组(P<0.01),两组奶牛NDF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55.8%、67.8%,ADF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44.2%、60.7%。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提高夏季奶牛的生产性能,选择体况、胎次、产犊时间、产奶量相近的泌乳盛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4组,每组5头。试验1组添加过瘤胃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100g/头·d,试验2组每日添加过瘤胃脂肪酸钙300g/头·d,试验3组每日添加过瘤胃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100g/头·d和过瘤胃脂肪酸钙300g/头·d,对照组不添加添加剂,试验期30d。结果表明:奶牛日粮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具有提高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的趋势,显著提高乳蛋白含量(P0.05);添加过瘤胃脂肪酸钙具有减少采食量的趋势,对奶牛泌乳性能影响不大;奶牛日粮中同时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和过瘤胃脂肪酸钙可以显著提高产奶量和乳蛋白含量(P0.05),建议夏季奶牛日粮可以同时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和过瘤胃脂肪酸钙。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通过在泌乳中期奶牛全混合日粮中添加包被甜菜碱,研究其对泌乳中期奶牛产奶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根据年龄、胎次、产奶量、泌乳期相近的原则选择30头泌乳中期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分别为对照组、试验I组和试验II组,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对照组饲喂牛场原配方配制的全混合日粮,试验I组和试验II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6g/(头·d)和12g/(头·d)包被甜菜碱。结果表明,试验I、II组奶牛产奶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0.62kg/(头·d)和0.36kg/(头·d),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I、II组的乳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II组总固形物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I、II组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极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血清TC、HDL-C和LDL-C均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II组TG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I组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SOD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GSH-Px含量显著增加(P0.05)。试验证明,包被甜菜碱有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乳成分、促进脂肪代谢和提高奶牛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丙谷胺对奶牛生产性能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取单因素随机分组试验设计,选取45头健康无病,体况、采食量、胎次、泌乳天数、产奶量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n=15),即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按精料基础添加1 000、1 500 mg/kg丙谷胺。预试期14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部分生产性能指标发生了显著变化,干物质采食量显著提高3.70%(P0.05),产奶量显著提高了4.29%(P0.05),试验Ⅱ组乳成分中乳脂率显著提高了0.354个百分点(P0.05),乳脂产量显著提高了14.61%(P0.05),同时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17.01%(P0.05)。综上所述:日粮精料基础上添加1 500 mg/kg丙谷胺能够使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脂率、乳脂产量均显著提高,同时提高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推测其作用机制:丙谷胺可能一方面通过对CCK的调控促进奶牛采食,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提高产奶量;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增强奶牛体内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促进乳脂的合成,提高乳脂率,改善乳品质。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小麦秸秆和小麦青贮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对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采食量、产奶性能和消化率的影响。选取体重、胎次、泌乳期和产奶量相近的36头健康荷斯坦泌乳中后期奶牛,将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小麦秸秆组和小麦青贮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隔栏单独饲养。对照组饲喂全株玉米青贮的TMR饲粮,小麦秸秆组饲喂含有12%小麦秸秆的TMR饲粮,小麦青贮组饲喂含有20%小麦青贮的TMR饲粮,试验期共70 d,其中预饲期14 d,正式期56 d。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ry matter intake,DM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小麦青贮组(P0.05),对照组和小麦青贮组奶牛的DMI无显著差异(P0.05)。3组奶牛的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小麦秸秆组奶牛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CF)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小麦青贮组奶牛(P0.05),对照组和小麦青贮组奶牛之间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3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逐渐降低。对照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最高,为(16.84±4.92)kg/d;小麦青贮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为(16.60±4.68)kg/d;小麦秸秆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最低,为(16.37±3.66)kg/d,但3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对照组奶牛乳蛋白率、乳糖率高于小麦秸秆组奶牛和小麦青贮组奶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小麦秸秆组奶牛的乳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小麦青贮组(P0.05),小麦青贮组奶牛的乳脂率与对照组奶牛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使用小麦秸秆和小麦青贮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对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无显著影响,生产中可以利用小麦秸秆和小麦青贮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作为奶牛饲料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