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在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调控下有序增殖、分化、凋亡,维持雄性动物正常的精子发生。本文主要对SCs与SSCs的生理结构关系及SCs通过GDNF、FGF2、RA、BMP4、SCF、FasL和SR-BI对SSCs增殖、分化与凋亡的调控进行综述。为精子发生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将对提高雄性动物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还为探索男性不育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 SCs)和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发生相应变化才能维持正常精子发生。因此,探讨生精上皮发育中两者的关系对深入了解精子发生有重要意义。基于前期基础,分别取青春期前(出生后5,10 d)、青春期(15,20 d)、近性成熟(25,30 d)及性成熟后(35,40,50,70 d)的昆明雄性小鼠,采用本室已建立的曲细精管漂浮免疫荧光染色全铺片法,测量了小鼠各阶段曲细精索/管的直径;以GATA4为SCs标记、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1(GFRα-1)为SSCs分子标记,显示生精上皮中的SCs和SSCs并分析其数量变化。结果显示,随日龄增加其曲细精索/管直径显著增大,特别是在性成熟前;5 d小鼠的GATA4+ SCs数量最少,随后快速上升,15 d时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阶段(P<0.05),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且趋于相对稳定;GFRα-1+ SSCs数量也随日龄增大而增多,15 d时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阶段(P<0.01),随后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9,(1):158-162
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是生精上皮中的多功能体细胞,其分离培养对体外探讨精子发生机理至关重要。因牛新鲜睾丸组织取材不便,本试验在前期基础上探讨了从冷冻保存的新生牛睾丸组织中分离纯化SCs的可行性。将冻存的1日龄牛睾丸组织复苏,进行形态学检查和SCs分离培养。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曲细精索及睾丸间质保存完好。二步酶消化结果显示,生精上皮解离良好。利用差异贴壁法将原代细胞纯化后扩大培养,绝大多数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3d即可生长至汇合。RT-PCR分析显示,贴壁细胞表达SCs阳性分子标记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雄性激素结合蛋白(ABP)而不表达精原细胞分子标记PLZF。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所获细胞中ABP和GDNF阳性细胞数分别为99.7%和99.8%。以上结果表明,从冻存的新生牛睾丸组织中可获高纯度的SCs。本试验结果为后续相关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抑制水牛BET(bromodomain and extra terminal, BET)蛋白对支持细胞自噬调控的影响。以水牛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 SCs)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睾丸中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SCs,通过免疫荧光法及RT-PCR法检测出水牛SCs的标记基因均正常表达。结果显示,BET蛋白被抑制后,水牛SCs形态和数量发生显著变化,细胞的体积变大,数量减少,折光性减弱,免疫荧光分析和MDC分析也证实其生物学功能受到影响。超微结构分析发现,水牛SCs中产生大量自噬体、自噬溶酶体以及自噬空泡,且自噬相关标记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升。说明抑制BET蛋白可引起水牛SCs活性和自噬活性降低,并导致自噬体增多。结果表明,本试验为BET蛋白调控雄性生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 SCs)是指通过转入外源转录因子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具有胚胎干细胞(embryo stem cells,ESCs)特性与功能的一种细胞。iP SCs在细胞治疗、体外疾病模型建立与机理研究、药物发现及评价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近年来,重编程技术发展快速,然而仍处在了解细胞重编程机制的早期阶段。小分子化合物作为一种简单的操作工具,可以调控细胞的不同信号通路、表观遗传及新陈代谢等。在重编程过程中,它能够显著提高iP SCs的重编程效率,可以替代相关转录因子进行重编程,也可以促进初始态多能性(Na6ve)的转化。文章旨在总结近几年来小分子化合物在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iP SCs重编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精子发生过程是支持细胞参与调控的一个精密的过程,支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保证了精子发生的正常进行.支持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它们参与构成血睾屏障,为精子发生提供了物理支撑和稳定的微环境,对于维持生精上皮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影响支持细胞蛋白质的分泌,使分泌物定向转运.支持细胞骨架的损坏引起生殖细胞的凋亡和精细胞的变形及迁移异常.文章主要围绕影响精子发生的诸多因素对支持细胞骨架的作用及机制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精原干细胞(SSCs)是具备自我更新与分化潜能的生殖干细胞,其通过协调自我更新与分化之间的动态平衡来维持SSCs群体数量的稳定并保证精子发生的持续进行。SSCs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受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和其他增殖分化相关蛋白等多种因素调控。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很小的非编码内源性RNA,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且差异性表达于精子发生的各个时期,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miRNAs对SSCs自我更新和分化相关转录因子及其他蛋白等表达的调控,并简要论述了miRNAs调控SSCs增殖与分化的其他方式,以期为后续SSCs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哺乳动物配子发生的基因表达调控包括编码基因的阶段特异性表达调控及非编码基因的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微小RNA(microRNA, miRNA)作为一类小的非编码RNA, 通过识别靶基因非翻译区的结合位点, 导致mRNA降解或者蛋白质翻译抑制, 从而在转录后水平发挥调控作用。近年来, miRNA在哺乳动物生殖活动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miRNA在哺乳动物精子发生、精子成熟、卵母细胞成熟、卵泡发育及早期胚胎发育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其可通过调节支持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或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及精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 在精子发生的不同阶段发挥间接或直接调控作用, 也可通过调节卵母细胞、卵丘细胞以及颗粒细胞的增殖、凋亡、激素合成和细胞间作用, 对卵母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过程进行调控。作者主要介绍了在哺乳动物配子发生过程中, miRNA的细胞和阶段特异性表达及其对靶基因的调节作用, 以期为深入研究哺乳动物配子发生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并完善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s,SCs)的原代分离培养技术,试验通过对SCs的取材、分离、消化、培养等步骤的改进获得SCs,并应用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从形态学、生长曲线、克隆形成能力、冻存复苏活力、SCs表面标记物的检测、成肌细胞分化能力及RT-PCR鉴定等方面对SCs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小鼠骨骼肌SCs呈梭形或纺锤形,细胞饱满且折光性强,生长曲线呈标准的"S"型,克隆形成率高达(56.11±1.73)%,冻存复苏后细胞活率为(96.67±0.87)%,表达desmin、c-Met、Myf5、Myo D等SCs表面特异性标记物,成肌细胞诱导分化后能形成多核肌管并表达成肌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记物Mylpf。说明小鼠骨骼肌SCs体外培养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具有重建不育个体精子发生的能力。采用细胞标记试剂标记精原干细胞,可以活体追踪移植至睾丸的精原干细胞命运,即在发育过程中的增殖、运动及分化情况。标记和追踪精原干细胞将有助于了解精子发生恢复的机理并选择最优的移植策略。  相似文献   

11.
自然杀伤(NK)细胞是肠黏膜免疫屏障的重要组分。本文从NK细胞的发育学特征、分子表型切入,分析了其在维护肠道屏障完整性中发挥的功能,以及肠道微生物对其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旨在为疾病预防和肠道健康的营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噬菌体作抗生素替代物用于动物生产,已被逐步认可和积极评价。将噬菌体应用于抗菌,主要是应用其裂解作用。为更科学地研发和应用噬菌体,本文综述了应用较普遍的dsDNA噬菌体近年来相关裂解机制的研究。目前发现,绝大多数dsDNA噬菌体均采用"穿孔素-内溶素"裂解系统,其主要由穿孔素和内溶素组成,分别破坏细菌细胞膜和肽聚糖层,致使细菌被裂解;而对革兰阴性菌的裂解,还需膜融合蛋白的参与。此外,还存在一种"针穿孔素-SAR内溶素"裂解系统,其主要由针穿孔素、信号锚定释放内溶素和膜融合蛋白组成,作用机制与上述裂解系统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为开发和应用噬菌体及其裂解相关蛋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水分不足对冬小麦生产的制约,并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如何调优品质已经成为该区域冬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以不施任何肥料(T_0)为对照,选择常规化肥(T_1)、等量化肥+地膜覆盖(T_2)、等量化肥+有机肥(T_3)、高量化肥+地膜覆盖(T_4)、高量化肥+有机肥(T_5)5种不同的施肥(有机+无机)和覆盖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加工品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并分析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地膜覆盖"组合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的加工品质和产量。比较对照T_0,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T_1~T_5)显著提高籽粒产量(GY)、蛋白质(PC)、湿面筋含量(WA)和沉降值(SDS),增加面团吸水率(WG)、延伸性(EX)和淀粉糊化粘度,相反降低了面团稳定时间(ST)和拉伸阻力(RE)。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T_3>T_5>T_4>T_2>T_1>T_0,T_1、T_2、T_3、T_4、T_5比T_0分别增加85.60%、90.99%、118.32%、102.30%和106.65%。增施有机肥(T_3、T_5)对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改善优于地膜覆盖(T_2、T_4)。籽粒产量的提高是叶面积(LA)、千粒重(TGW)、穗长(SL)、穗粒数(SGN)协同增加的结果,加工品质的改变部分归因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生育期降水量和分布影响谷物产量和品质。本研究结果证实,等量化肥+有机肥(T_3)不仅能达到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而且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改善,在降水量500 mm左右的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是更加持续、稳产、优质的冬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中限制或过量添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对育肥阶段杜寒杂交肉羊屠宰性能、内脏器官发育和肉品质的影响,旨在评估NRC (2007)提出的脂溶性维生素推荐量是否适用于我国肉羊养殖。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120只90日龄断奶后体重为(26.00±0.11) kg的杜寒杂交肉用绵羊,根据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PC组)饲喂基础饲粮,按需要量提供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复合制剂;试验组分别在PC组基础上扣除30%的维生素A(PC-VA组)、维生素D(PC-VD组)和维生素E(PC-VE组);另设过量添加组,其3种脂溶性维生素添加量均为对照组的7.5倍(PC-7.5组)。试验期100 d。结果表明:1) PV-7.5组的眼肌面积有高于PC组的趋势(P=0.06),各组肉羊的宰前活重(LWBS)、胴体重和屠宰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肉羊内脏器官重量及其占LWBS的比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肉羊各胃室重量及其占复胃总重的比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2) PC-7.5组的肉色亮度值显著低于除P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 PC-VA组和PC-VE组的背最长肌C10∶0含量有低于PC组的趋势(P=0.07),PC-VA组和PC-VE组的背最长肌C20∶0含量有低于PC-7.5组的趋势(P=0.09);PC组的背最长肌半胱氨酸(Cys)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PC组的背最长肌丝氨酸(Ser)含量显著低于PC-VA组和PC-7.5组(P<0.05)。结果提示,扣除30%或摄入过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对杜寒杂交肉羊的屠宰性能和肌肉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影响了肌肉氨基酸含量,从而对肉品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猪肉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试验选取86头杜长大猪的背最长肌进行部分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大理石纹与肉色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肌内脂肪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拿破率与失水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pH24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研究发现测定的猪肉品质的指标间相互存在着重要联系,为更好地提升猪肉的品质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Ⅱ类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是否为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的毒力因子,并参与其致病作用,根据已发表的猪肺炎支原体醛缩酶全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引物,以猪肺炎支原体168株基因组为模板,通过Overlap PCR点突变扩增醛缩酶基因。将FBA克隆至pET-28a(+)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FBA基因全长864 bp。将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ET-28a(+)/FBA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通过筛选获得阳性克隆,重组工程菌在IPTG诱导下成功获得表达融合蛋白猪肺炎支原体Ⅱ类果糖二磷酸醛缩酶(Mhp FBA),大小约为35 ku。纯化蛋白并接种于猪气管上皮细胞至FBA终浓度分别为0、10、50、100、150、200μg/mL,孵育24 h后进行上清中丙酮酸浓度的检测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上清中丙酮酸浓度随着FBA浓度的上升,出现先极显著上升(P<0.01)、后急剧下降的现象;细胞平均凋亡率依次分别为3.54%、10.91%、13.99%、27.19%、32.84%和40.71%,并随着FBA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相比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成功构建了Mhp FBA重组菌,表达获得了Mhp重组蛋白FBA,该蛋白可能为猪肺炎支原体的毒力因子,参与猪肺炎支原体的致病作用,从而为进一步开展Mhp致病机理和药物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TANK结合激酶1(TBK1)是病毒感染时IRF3、IRF7磷酸化及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关键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TBK1基因敲除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复制的影响,首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猪TBK1基因稳定敲除PK-15细胞系,并利用CCK-8检测敲除TBK1对PK-15细胞活力的影响。然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RV-GFP荧光强度,用RT-qPCR检测PRV-gB、PRV-gE、PRV-TK、IL-1β、IFN-β和ISG15的转录水平,用Westernblot检测PRV-gB和PRV-gE蛋白表达水平,以及通过滴度测定检测子代病毒的感染力,综合评价TBK1基因稳定敲除PK-15细胞对PRV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T7E1检测结果显示TBK1基因外显子2区的3个sgRNA靶位点均切出了目的条带,选取编辑效率最高的TBK1-sgRNA1细胞系进行单克隆化培养,获取6株稳定敲除TBK1基因的单克隆细胞,随机选取4号细胞株进行CCK-8检测,结果显示敲除TBK1对PK-15细胞活力无影响。流式检测结果显示PRV-GFP感染阳性细胞占总PK-15细胞的56.89%,PRV-GFP感染阳性细胞占总PK-15-TBK1-/-细胞的77.95%,表明PK-15-TBK1-/-细胞可以促进PRV-GFP复制。RT-qPCR及WB检测显示该细胞系可以促进PRV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滴度测定结果显示,PRV-QXX在PK-15细胞复制后TCID50为10^6.8TCID50·0.1mL^-1,而在PK-15-TBK1-/-细胞中复制后TCID50为10^8.5TCID50·0.1mL^-1。另外,RT-qPCR结果显示该细胞系可以抑制PRV感染引起的IL-1β、IFN-β和ISG15转录上调。以上结果表明TBK1基因敲除PK-15细胞系促进PRV复制,可能与IL-1β、IFN-β和ISG15转录水平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通过高通量测序法研究了吸附在牧草细胞壁降解菌的群落结构,分别将粉碎后的苜蓿、燕麦草、羊草和稻草茎秆3.0g放入尼龙袋中,降解24h全部取出,洗净后提取总DNA,根据高通量测序要求制样。结果表明:(1)吸附于不同牧草细胞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燕麦草>苜蓿>稻草>羊草;(2)四组牧草样品共鉴定得到16个门,27个纲,37个目,63个科和91个属。门水平上,硬壁菌门、拟杆菌门、螺旋体门、纤维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综上,不同牧草吸附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归芎益母散治疗奶牛血瘀型胎衣不下的作用,将40头血瘀型胎衣不下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分别为归芎益母散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800、400、200 g/头),以及药物对照组(250 g/头,益母生化散),经口灌服给药,每天1次,用药1 d~3 d。另选10头健康奶牛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与药物对照组(治愈率为70%)比较,高、中、低剂量组治愈率为90%、90%、50%(P>0.05),给药后第0天,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患病奶牛ET-1、TXB2显著升高(P<0.01,P<0.05),NO、6-keto-PGF显著降低(P<0.01),ET-1/NO、TXB_2/6-keto-PGF显著增大(P<0.01)。用药后第7、14、21天,与药物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ET-1、TXB_2水平降低,NO、6-keto-PGF水平升高,ET-1/NO、TXB_2/6-keto-PGF减小。说明归芎益母散能够通过对抗内皮功能紊乱和血小板功能紊乱,缓解患牛血瘀状态,从而改善子宫血液循环及微循环障碍,调节子宫节律性收缩,促进子宫内滞留胎衣排出,临床推荐使用剂量为400 g/头,经口灌服,每天1次,用药1 d~3 d。  相似文献   

20.
塞内卡病毒A(SVA)作为一种新发病病原,致病机制仍不清楚。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SVA感染PK-15细胞后能使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细胞凋亡。为了深入研究SVA诱导凋亡的情况,在验证SVA各蛋白真核质粒正常表达后,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方法检测SVA各蛋白诱导凋亡的情况,Annexin V-FITC/PI和Hoechst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磷脂酰丝氨酸和核凝聚程度,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技术分析SVA-VP1对凋亡通路中主要调控分子Caspase3、Caspase8和Bax蛋白质和mRNA水平的影响,发现SVA-VP1能够显著诱导细胞发生早期和晚期凋亡,并且能够促进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及Bax蛋白和mRNA水平的上调。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SVA调控宿主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和致病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