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水肥组合对河西冷凉灌区“一膜两管四行式”膜下滴灌娃娃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耐寒金皇后”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3个灌水水平:W1[60%田间持水量(θf),低水]、W2(70%θf,中水)、W3(80%θf,高水)和3个施肥水平:F1(N 281-P2O5 166-K2O 383 kg/hm2,低肥)、F2(N 330-P2O5195-K2O 450 kg/hm2,中肥)、F3(N 380-P2O5 224-K2O 518 kg/hm2,高肥)组合对娃娃菜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及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水肥配比明显提高娃娃菜的产量和品质,W2F2处理产量最高,达163626 kg/hm2,W2F3和W3F3处理与之无显著差异,而W1F3处理较其降低了29.07%;W3F2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W2F3处理维生素C含量最高;相同施肥条件下,中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肥料偏生产力在相同的施肥水平下,随灌水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娃娃菜产量和品质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性相关关系。经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法结合得出,9个水肥处理可分为3个等级。综合考虑娃娃菜品质、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适宜河西冷凉灌区“一膜两管四行式”膜下滴灌娃娃菜的最优水肥处理为W2F2(70%θf,N 330-P2O5195-K2O 450 kg/hm2)。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地区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在半干旱地区的杨凌,通过对大田夏玉米在拔节期和抽雄期进行灌溉水和氮肥的不同数量和空间耦合处理,研究了不同耦合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果,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灌水量为1125m3/hm2和600m3/hm2的水平下,均匀施肥交替灌水、水肥同区交替灌水、水肥异区交替灌水3种水肥空间耦合方式的产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从2250m3/hm2下降到600m3/hm2,玉米产量下降幅度小于15.26%;在相同灌水量下,水肥异区交替灌水和水肥同区交替灌水的根系活力、光合速率、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较高;在试验范围内,灌水量越高,水分利用效率越低。以上结果表明,在杨凌地区夏玉米生产中仍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在试验条件下,每次灌水562.5m3/hm2,水肥异区交替灌水和水肥同区交替灌水处理是较好的水肥空间耦合方式  相似文献   

3.
水肥耦合对大棚西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水肥组合对大棚西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选用品种“双抗8号”,研究滴灌条件下3个施肥水平(F) (低-1、中-2、高-3)和3个灌水水平(W)(低-1、中-2、高-3)组合对西瓜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品质及养分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产量和品质随施肥量、灌水量的增加而呈抛物线趋势。单瓜重以F2W3处理6.09 kg最高,其次是F2W2处理5.99 kg,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分别较F1W1处理显著提高40.4%和38.1%;产量以F3W3处理44039 kg/hm2最高,F2W2处理产量43566 kg/hm2较高,两处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分别较F1W1处理显著提高18.0%和16.7%。相同灌水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在较高单瓜重和产量下,F2W2处理具有较高水分利用效率(36.3 kg/m3);在果实形态与品质方面,横径、维生素C含量以F3W2处理最大,纵径、皮厚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F3W3处理最大,边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F2W3处理含量最高,但各处理与F2W2处理相比差异均不显著。果实中氮磷养分含量以F2W3处理最高,钾含量和地上部养分积累量以F3W3处理最高,除果实中钾含量外,均与F2W2处理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F2W2处理是较优的西瓜水肥组合,适宜的水肥投入实现了西瓜增产、提质增效的目的,为山西晋中地区滴灌条件下大棚西瓜水肥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灌溉对大麦/玉米带田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灌区为试验地点,分别在0、150、300 kg/hm2氮水平和816、1632 m3/hm2灌水量下,对3次灌水前、后大麦/玉米带田0~200 cm土壤NO-3-N含量变化和灌水后135 cm处渗漏液NO-3-N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灌水明显影响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灌水次数增加,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降低,而且在高灌水条件下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变化比低灌水量时大。从渗漏液硝态氮浓度来看,大麦带和玉米带都是以第1次灌水最高,浓度分别为8.04~17.21和3.30~14.57 mg/L。3次灌水土壤硝态氮淋失量,玉米带以N 150 kg/hm2和灌水量1632 m3/hm2最高,平均为4.31 kg/hm2;大麦带以N 150 kg/hm2及灌水量1632 m3/hm2和N 150 kg/hm2及灌水量816 m3/hm2比较高,平均为6.82 kg/hm2。  相似文献   

5.
水氮对新疆南部麦后复种饲料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研究了水氮对麦后复种饲料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分析了不同水氮处理下油菜产量及其4个典型饲料品质指标的变化特征。试验设置灌溉定额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定额设置3 000 m3·hm-2(低水)、4 500 m3·hm-2(中水)和6 000 m3·hm-2(高水)3个水平;施氮量设置140.6 kg(N)·hm-2(低氮)、187.5 kg(N)·hm-2(中氮)和234.4 kg(N)·hm-2(高氮)3个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水氮供应对饲料油菜单株鲜重、干重、产量、品质有显著的互作优势,水氮供应量过量或者不足,互作优势减弱。相同灌溉定额下饲料油菜单株鲜重、干重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同施氮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单株鲜重、干重和产量逐渐提高;提高灌溉定额的增产效应优于增氮,高水+中氮处理较低水+低氮处理产量提高86.90%。施氮量和水氮互作显著影响饲料油菜品质,中水中氮处理粗蛋白含量较高水高氮处理提高36.91%。中水低氮处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32.66%,显著低于高水高氮处理;而高水低氮处理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24.74%,较高水高氮处理低16.49%。高水高氮处理的粗脂肪含量最高(1.45%)。综合考虑产量与品质,新疆南部地区饲料油菜适宜的水氮措施为中水高氮[6 000 m3·hm-2,187.5 kg(N)·hm-2]。  相似文献   

6.
基于问卷调查, 运用数量统计和最小二乘估计, 分析新疆三工河流域不同区域农户灌溉差异, 并探讨差异性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 (1)三工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节水滴灌面积比例和水价依次递增, 上、中、下游滴灌比例分别为3%、10%、28%, 水价为<0.075元·m-3、0.069~0.075元·m-3、0.13~0.35元·m-3; 灌水量和农户水费负担依次减少, 灌水量为18 510 m3·hm-2、12 810 m3·hm-2、9 075 m3·hm-2, 水费负担为18%、14%、12%; 种植结构由传统作物主导向经济作物主导发展, 种植结构趋于合理。(2)自然因素是导致农户灌溉差异的根源, 不同区域水资源多寡、土壤保水性、地块大小与破碎度的差异, 导致农户节水意识、节水设施选择意愿及政府调控措施的不同。(3)政府一方面通过调整水价增加农户灌溉压力, 减少农户用水量; 一方面通过提高渠系质量和激励农户采用节水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提升作物的灌水需求曲线。实证结果显示: 水价每上涨0.01元·m-3, 灌水量就会减少484 m3·hm-2; 采用滴灌技术, 灌水量减少1 617 m3·hm-2; 改善渠系质量使土渠向水泥渠、板板渠发展, 灌水量减少736 m3·hm-2。  相似文献   

7.
浅埋滴灌水氮钾互作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浅埋滴灌水肥互作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影响,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以灌水量(W)、施氮量(N)、施钾量(K)为自变量,WUE为因变量,于2017—2020年开展了不同水肥用量组合对浅埋滴灌春玉米WUE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单因子作用下,WUE随水肥用量的提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影响大小为W>N>K;2个因子互作时,WN、WK、NK对WUE的影响均呈1个凸面趋势变化,且存在最大值,影响大小为WN>NK>WK;W、N、K 3个因子共同作用时,WUE随W、N、K 3个因子编码水平的共同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变化,中水中肥较低水低肥和高水高肥用量组合可获得较高WUE。通过模型寻优,得出在灌溉量为43.25~58.87 mm、施氮量为229.93~382.97 kg/hm2、施钾量为104.94~148.49 kg/hm2条件下,可获得较高WUE (≥25.00 kg/(hm2·mm))。研究结果可为试验区春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优化管理、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2水平灌水量(4541.0和2270.6 m3/hm2)×3水平氮肥追施量(747.4、373.9 kg/hm2和0),以番茄品种Skala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水、氮供应水平对日光温室越冬栽培番茄土壤中脲酶、蔗糖酶、磷酸酶等活性及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灌水(4541.0 m3/hm2)或高施氮量(747.4 kg/hm2)可显著降低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水、氮协调供应有利于土壤蔗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提高;通过多目标评价,在该试验条件下,当灌水量4541.0 m3/hm2、氮肥追施量373.9 kg/hm2可获得最优的土壤生物环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灌水量、施氮量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籽棉产量、纤维品质和水肥利用效率的交互影响,于2020年和2021年在南疆库尔勒地区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W1:60%ETc,W2:80% ETc,W3:100% ETc,ET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4个施氮量(N0:0 kg/hm2,N200:200 kg/hm2,N300:300 kg/hm2,N400:400 kg/hm2)和2个缩节胺用量(D1:120 g/hm2,D2:240 g/hm2)。结果表明:灌水量、施氮量和缩节胺用量对籽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肥料偏生产力和部分纤维品质指标影响显著(P<0.05)。灌水量、施氮量和缩节胺用量三者交互作用对肥料偏生产力和纤维品质影响显著(P<0.05)。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也受灌水量、施氮量和缩节胺用量三者交互作用影响。W3N300D2处理籽棉产量最高(2020年为7 578 kg/hm2,2021年为7 173 kg/hm2),W1N400D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W3N0D2处理肥料偏生产力最高,W3N400D1处理的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均获得较大值,纤维品质最佳。基于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对棉花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100%ETc灌水量、300 kg/hm2施氮量和240 g/hm2缩节胺用量组合最优,可作为南疆棉花适宜的水氮和化控管理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南疆棉花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氮耦合的枸杞灌溉制度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一定养分条件下枸杞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于2014年和2015年采用2因素3水平对比试验设计,研究了枸杞耗水量与碱解氮消耗量耦合效应对产量的影响,通过回归的耦合模型对基于树种、树龄、碱解氮消耗量的枸杞灌溉制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相同施肥条件时,4年树龄时HW产量最高,为1 335.7 kg/hm2,MW产量次之,为1 174.2 kg/hm2,LW产量最低,为1 066.5 kg/hm2,5年树龄时HW产量为2 463.7 kg/hm2,MW产量最高,为2 556.1 kg/hm2,LW产量最低,为2 394.5 kg/hm2;(2)同一灌水水平条件下2年试验均表现出中施肥水平产量最高,高施肥水平产量次之,低施肥水平产量最低,4年树龄MF产量为2 758.0 kg/hm2,HF产量为2 595.5 kg/hm2,LF产量为2 407.0 kg/hm2,5年树龄MF产量为4 113.9 kg/hm2,HF产量为3 652.3 kg/hm2,LF产量为3 532.1 kg/hm2;(3)耗水量、碱解氮消耗量耦合效应显示,2014年产量随着耗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产量随碱解氮消耗量增加呈"凸"形抛物线趋势变化,2015年产量随耗水量、碱解氮消耗量增加均呈"凸"形抛物线趋势变化。(4)灌溉制度优化发现1年树龄总ETa为166.0~198.8 mm,2年树龄总ETa为194.7~252.5 mm,3年树龄总ETa为196.6~227.2 mm,4年树龄总ETa为173.5~221.6 mm,5年树龄总ETa为179.3~196.6 mm。研究结果可为1~5年树龄"宁杞1号"枸杞获得理想的产量提供灌溉制度优化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维 《土壤》2018,50(6):1160-1164
以樱桃番茄"千禧"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富硒高钙有机肥和复合肥配比(每667 m2分别施50 kg复合肥(F1),500 kg富硒高钙有机肥+25 kg复合肥(F2),1 000 kg富硒高钙有机肥(F3))和灌水量(100%灌水量(W1)和80%灌水量(W2))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富硒高钙有机肥和复合肥配施,比使用同量氮磷钾的富硒高钙有机肥或复合肥,产量都显著提高;(2)随着富硒高钙有机肥施肥量比例的增加,番茄果实中硒含量、番茄红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3)滴灌可以有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80%灌水量在产量降低不显著的情况下,番茄果实中硒的含量和果实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膜下滴灌80%灌水量时,富硒高钙有机肥和复合肥配施(各占50%)在保证果实品质和硒含量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的同时,产量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适于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制度,以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灌水和施肥两因素,分析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分布、苹果和大豆光合生理特征、大豆生长和产量以及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等指标的影响。试验在大豆4个关键需水期进行灌水,肥料随灌溉水施入,每次设置不同灌水上限和施肥水平,4个灌水量上限水平分别为:田间持水量(Fc)的60%(W1),70%(W2),80%(W3)和90%(W4),3个施氮水平:纯N 59.40 kg/hm^2(F1),92.00 kg/hm^2(F2),124.32 kg/hm^2(F3),对照处理(CK)整个生育期不灌水不施肥,仅在播种前施入基肥。结果表明:各水肥处理土壤含水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具有显著差异,灌水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程度高于施肥量和水肥交互作用。苹果和大豆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特征相似,均为单峰型曲线,最大值均为W3F2处理。各处理大豆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LAI)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1.3%~32.3%,2.8%~33.9%和3.4%~125.9%,其中最大值均出现在W3F2处理,该处理大豆产量和间作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也最优,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10.9%~99.3%和8.0%~70.0%。在播种至出苗期、幼苗期至分枝期、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期可以设置80%Fc的灌水上限,同时在大豆幼苗期至分枝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分别施加92.00 kg/hm^2的氮肥,该水肥管理方式使苹果—大豆间作系统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可为该地区间作系统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灌水和施肥条件对河套灌区不同生育期玉米生长的影响,以玉米“金苹628”为材料,分别研究了低水(1800 m^3/hm^2)、中水(2250 m^3/hm^2)、高水(2700 m^3/hm^2)3个灌水水平,低肥(300 kg/hm^2)、中肥(375 kg/hm^2)、高肥(450 kg/hm^2)3个施肥水平,并以当地一般灌水量和施肥量为对照(CK),共10个处理在苗期、拔节、抽雄、灌浆、成熟期对土壤水分、养分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以后,土壤平均含水率呈下降趋势;抽雄和灌浆期玉米耗水量最大,占整个生育期耗水量65%以上;拔节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最小,植物吸收大量养分供玉米快速生长;高水水平下,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和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和养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筛选出不同生育期对玉米生长影响更为关键的要素,得出在抽雄、灌浆、成熟期土壤水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比土壤养分大,拔节期土壤养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比土壤水分大。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节水减肥,合理分配水资源,减少氮素面源污染,保障玉米稳定生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核桃主产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区滴灌条件下核桃水肥适宜用量,实现核桃园水肥高效利用,为当地密植核桃滴灌水肥投入量提供指导。[方法]以9 a生密植新温"185"核桃树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灌水量(W_1:375 mm; W_2:435 mm; W_3:495 mm)和3个施肥量(F_1:2 250 kg/hm~2; F_2:4 500 kg/hm~2; F_3:9 000 kg/hm~2。其中尿素:磷酸一铵1∶1.25),在新疆阿克苏红旗坡农场新疆农业大学林果实验基地开展滴灌核桃大田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核桃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水肥投入量与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二元回归模型。[结果]灌水和施肥对核桃硬核期、油脂转化期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核桃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水肥耦合效应对核桃产量和水肥利用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硬核期和油脂转化期为核桃的需肥关键期;F_3处理施肥量造成了土壤硝态氮的累积;W_2和W_3处理对滴灌核桃品质、产量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均与W_1差异显著;施肥处理对核桃出仁率、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结论]新疆环塔盆地滴灌密植核桃全生育期适宜的水肥投入范围分别为438~469 mm(包含冬春灌)和7 074~7 168 kg/hm~2,其中尿素3 144~3 186 kg/hm~2,磷酸一铵3 930~3 982 kg/hm~2。  相似文献   

15.
膜下滴灌水肥耦合对寒地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目前推广的水稻膜下滴灌旱作种植方式基础上,在寒地研究其水肥一体化技术,提出高产高效水肥优化组合方案,为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配套的水肥管理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以龙粳31号和空育131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膜下滴灌水肥耦合对寒地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膜下滴灌以体积含水量降至饱和含水量的80%为控水下限的水分管理、分蘖肥与穗肥用量分别为87,15kg/hm2的处理能够增加两品种的穗数/m2;膜下滴灌的两种水分、肥料处理对两品种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膜下滴灌处理以体积含水量降至饱和含水量的80%为控水下限的水分管理其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高于以体积含水量降至饱和含水量的60%为控水下限的水分管理,两品种的表现为一致的。膜下滴灌以体积含水量降至饱和含水量的60%为控水下限的水分管理,同时分蘖肥与穗肥用量分别为70,12kg/hm2的处理两品种的经济产量均为最低。空育131以体积含水量降至饱和含水量的80%为控水下限的水分管理,同时分蘖肥与穗肥用量分别为87,15kg/hm2的处理最适合膜下滴灌旱种;龙粳31号以体积含水量降至饱和含水量的80%为控水下限的水分管理,同时分蘖肥与穗肥用量分别为70,12kg/hm2的处理最适合膜下滴灌旱种。[结论]不同品种对膜下滴灌水肥耦合的反应不同,膜下滴灌旱种处理水肥耦合对寒地水稻产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河西绿洲区塑料大棚甘蓝适宜的水肥管理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定3个施肥量(F_1:N、P_2O_5、K_2O含量为320,160,210kg/hm~2;F_2:N、P_2O_5、K_2O含量为260,120,157.5kg/hm~2,F_3:N、P_2O_5、K_2O含量为200,80,105kg/hm~2)和2个灌水频率(H_1:6d/次,H_2:9d/次),共6个处理,分析甘蓝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叶球养分吸收及水肥利用效率对不同施肥量和灌水频率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H_1处理水平下叶球全氮、磷、钾含量随施肥量增加逐渐升高,H_2处理水平下氮、磷含量随施肥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而钾含量却在随施肥量增加逐渐升高,同一灌水条件下肥料偏生产力随施肥量的减少而升高;同一施肥水平下,叶球中的全氮、磷、钾含量及吸收量高灌水频率大于低灌水频率处理,而肥料偏生产力的变化则相反。水肥耦合作用下,甘蓝叶球纵横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量均H_2F_1处理最高,叶球紧实度、干鲜重比、单球重、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均H_2F_2最大,而叶球中心柱长和帮叶比H_2F_3处理最小。灌溉频率和施肥量对甘蓝叶球品质影响显著,且两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硝酸盐含量H_1F_1最高、可溶性糖含量H_2F_1最高、Vc含量H_2F_2处理最大。水肥耦合后全氮和全磷含量及两者吸收量均以H_2F_2最大,全钾及吸收量H_2F_1最高。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也逐渐升高,H_2F_1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分析表明,水肥耦合对河西绿洲区塑料大棚甘蓝叶球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显著,且灌溉频率的影响大于施肥量。H_2F_2处理(灌水频率9d/次,施肥量N、P_2O_5、K_2O为260,120,157.5kg/hm~2)是河西绿洲区塑料大棚甘蓝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养分吸收以及水肥利用效率方面最佳的水肥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盐旱胁迫对土壤中氮素分布和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坑试验研究滴灌区不同盐分、干旱条件下土壤全氮、硝氮、氨氮的分布和棉花生长情况。试验设置3种盐分梯度的土壤(电导率,EC):3,6,9 dS/m,分别用T1、T2、T3表示;3个灌水量:2 700,3 600,4 500 m3/hm2,分别用W1、W2、W3表示(4 500 m3/hm2为当地推荐灌水量)。结果表明:当土壤盐分梯度> 3 dS/m时土壤全氮累积量显著高于低盐土壤(P<0.05),且土壤盐分对棉花花期生长影响较大。土壤的氨氮挥发量和土壤盐分梯度成正比。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与灌水量呈正比,与正常灌水量的硝态氮淋失相比,水分胁迫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更为严重(P<0.0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以每20 cm土层8%的速度减少。各处理土壤15N残留率为11%~40%,随土壤盐度增加而增加,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正比,与棉花产量呈反比。综上所述,T1W3处理更有利于棉花对氮肥的利用和产量的提高,推荐滴灌区棉花土壤盐度<3 dS/m,灌水量4 500 m3/hm2,可在花期适当提高施肥量以稳定产量。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地不同水氮条件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地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计了3种灌溉方式共9个处理,并设置3个麦秆不还田处理为对照。[结果]施氮量为225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模式有利于控制水稻茎蘖量,降低水稻株高,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无显著影响,水稻有效穗数受灌溉措施及施氮量的影响较大,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施氮量为225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土壤脲酶活性,而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地施氮量为225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而不同水氮条件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在秸秆还田地,当施氮量为225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9.
郭鹏飞  张筱茜  韩文  张坤  刁明 《水土保持学报》2018,32(4):109-114,121
2016年和2017年在北方寒旱地区日光温室西葫芦栽培中,灌溉定额为269.87mm,设置2个滴灌频率(低频W1:7天1次,高频W2:2天1次)和2个氮素水平(适氮N1:375kg/hm~2,高氮N2:565kg/hm~2),研究不同处理对温室西葫芦土壤水分、硝态氮分布及西葫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频(W2)滴灌提高了0—4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减少了水分的深层下渗。(2)高氮(N2)施肥各土层硝态氮含量较高,适氮处理配合高频次滴灌根区0—40cm硝态氮含量维持在相对适宜水平,40—80cm土层硝态氮含量相对较低,提高滴灌频率可降低氮素向深层淋失的风险。(3)在适氮(N1)水平下,西葫芦产量对于滴灌频率敏感,而对于高氮(N2)水平,提高滴灌频率,产量增加不显著。(4)在定额滴灌量下,滴灌频率对西葫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施氮肥对西葫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5)W2N1处理更有利于西葫芦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推荐北方寒旱地区日光温室西葫芦施氮量为375kg/hm~2,灌溉频率为2天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