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以2010~2012年示范和展示品种为材料,以各品种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及其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等6个产量性状的表型值为依据,通过三年平均产量比较试验,系统的阐述了不同熟期品种在二积温带的产量及产量性状表现。试验结果表明:与主栽品种空育131比较,2010~2012年平均产量较高的11片叶品种为龙粳29、垦粳2号、垦稻21、垦稻20、龙粳27、龙粳20、龙粳26;产量较稳定的品种为空育131、龙粳25、龙粳20、垦粳2号、龙粳29。12片叶品种年际间产量差异较显著,相对较稳定的品种为垦鉴稻6号、垦稻14、龙粳21,绥粳10、松粳10、北稻5号;与主栽品种垦稻12比较,三年平均产量较高的品种为垦粳4号、垦稻14、垦鉴稻6号、绥粳10、龙粳21。本地区适宜选择11片叶品种为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香稻品种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审定通过的22个香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每穗粒数有利于提高香稻品种产量,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小;没有香稻品种品质达到国标一级,应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增加胶稠度长度来提高食味口感。这些香稻品种主要是以五优稻1号、绥粳4号为亲本育成的品种,五优稻1号衍生品种占36.0%,绥粳4号衍生品种占59.0%,说明黑龙江省香稻遗传基因狭窄,应拓宽香稻种质资源,丰富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莆大麦系列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差异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20年来大麦代表性品种—莆大麦系列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差异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莆大麦系列品种的籽粒产量、有效穗、穗粒重、千粒重、穗实粒数、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等7个性状,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也反映出品种类型的多样性;(2)主要性状演变规律:籽粒产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有效穗、千粒重等6个性状呈不同形状波浪式变化;(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结构3个主要因素对产量直接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大小顺序为:千粒重>穗实粒数>有效穗,其余3个因素顺序为:生物产量>穗粒重>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4.
以松06-307、东农416、合选99-7、龙粳26、垦稻12、青系102、龙盾02-72、龙粳18、合选99-1作为供试品种(系),按照穗重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轻穗型、中穗型、重穗型。分析不同穗重类型产量因子。结果表明:寒地不同穗重类型品种粳稻的一、二次枝梗的平均粒数较稳定,一次枝梗的粒数稳定在5~6粒;二次枝梗的粒数在3粒,是比较稳定的遗传性状。结实率轻穗型中穗型重穗型,二次枝梗的结实率与整体结实率呈线性正相关。不同穗重类型的一、二次枝梗千粒重差值却有显著差异,重穗型差值最大,轻穗型最小。  相似文献   

5.
行距对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冠层结构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寒地粳稻龙粳20(多蘖 弯穗型)和龙粳21(少蘖 半直立穗型)为试材,研究了行距对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冠层结构、形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与两种类型水稻成穗率呈先降后升的二次回归关系,与分蘖末期叶面积指数和单位面积最大茎蘖数呈先升后降的二次回归关系。行距对龙粳20一次枝梗的影响大于二次枝梗,而龙粳21则相反;行距与参试品种的二次枝梗结实率和穗结实率均呈负相关,其中与龙粳20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行距与龙粳20产量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与龙粳21的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多蘖 弯穗型品种的株型性状更易受到行距的影响,其中行距与龙粳20的剑叶长、剑叶宽、倒1节间长、倒2节间长和穗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龙粳21的各株型性状相关均不显著。较宽行距有利于多蘖 弯穗型品种穗、茎、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形成,龙粳20的最佳行距处理为30 cm,而少蘖 半直立穗型品种龙粳21,窄行距更佳,最佳行距为21 cm。分析认为宽行距移栽有利于改善多蘖 弯穗型品种的群体生态环境,窄行距有利于提高少蘖 半直立穗型品种的空间利用。  相似文献   

6.
《北方水稻》2021,51(5)
以禾田稻2号和吉玉粳为试验材料,研究穗的大小、穗粒数多寡、千粒重高低等性状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构成产量性状因素即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经数理统计分析其单相关及偏相关均为显著与极显著水平,而穗长和穗粒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初步明确了丰产性稳产性好的高产型水稻品种必须具备分蘖力强、有效分蘖率及成穗率高、穗粒多、着粒密度适中、结实率好、籽粒饱满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龙粳21和龙稻5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早熟组和第二积温带晚熟组对照,通过20个两系杂交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发现两系杂交粳稻普遍存在穗大粒多、结实率差的问题,同时,肯定了黑龙江省两系杂交粳稻存在杂种优势,且优势的发挥应当从大穗优势调整至穗数优势,合理控制穗粒数,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9个杂交水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头季稻有效穗组合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经济性状包括头季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再生稻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与头季稻结实率、千粒重呈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呈正相关;再生稻千粒重与头季稻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分别与头季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播栽期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不同播栽期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早籼稻均以Ⅲ期播种产量最高,过早或过晚播种产量均有降低;两个晚籼稻刚好和早籼稻相反,Ⅰ、Ⅱ期播种产量均显著高于第Ⅲ、Ⅳ、Ⅴ期。播栽期对水稻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显著,而对每穗粒数影响不明显。单株分蘖少、群体有效穗少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低是早籼稻Ⅰ、Ⅱ期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而结实率显著降低是推迟播栽期引起两个晚籼稻减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千粒重的下降和成穗数的降低。根据本试验结果,探讨了非最佳播期下提高水稻产量的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高产育种目标,分析了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30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的第一主因子为每穗粒数,第二主因子为剑叶宽,第三主因子为千粒重,第四主因子为穗长,第五主因子为结实率,第六主因子为株高。在今后高产育种工作中,应将改良水稻株型及提高每穗粒数作为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水稻的产量是由株高、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构成的。粳型水稻新品系产量性状整体上表现优异,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各产量性状相关关系不显著,可见产量是所有产量性状因素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6个水稻品种的单株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株高。因此,在水稻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黄金龙 《北方水稻》2020,50(3):38-40
用常规粳稻松辽122与吉玉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北方稻区早粳晚熟生态区域,连续3 a多点试验,研究其穗的长短、实粒数的多寡、千粒重的轻重等构成产量的遗传特性对参试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的遗传特性,经数理分析,无论是单相关还是偏相关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而穗长不等于穗粒多,由此得知丰产性好产量高的水稻品种,主要源于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多,成穗率高,穗实粒多,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7个水稻品种的7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其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千粒重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穗粒数穗长株高。因此,在水稻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千粒重、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选择有代表性的 1 4个优良籼型两系杂交稻亲本 ,包括 5个不育系和 9个常规籼稻品种或恢复系 ,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 (NCⅡ )模式对 1 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在株高、剑叶长、穗长、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上 ,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 ;而在单株产量、生育期、结实率和单株有效穗等性状上 ,则以非加性效应为主。所有 1 0个农艺性状受恢复系影响更大 ,但不育系对主茎剑叶长、穗长、千粒重、生育期、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趋势为 :株高、千粒重、剑叶长、每穗总粒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生育期、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6.
大穗型水稻存在严重的结实率较低和不稳定的问题,从水稻穗部结构探讨大穗型水稻品种结实差异,有利于揭示大穗型水稻结实障碍产生的原因.本研究选用中国目前在生产和育种上广泛使用的大穗型品种及部分已稳定遗传的大穗型材料共32份,调查其在大田条件下的穗部结构、结实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穗籼型或籼-籼(粳)组合水稻的结实率总体上主要取决于其2次枝梗的结实率.根据各品种1次枝梗数与2次枝梗数的比值(BI)和结实率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成3类:第Ⅰ类BI=0.18~0.40,结实率≧85%,可定义为2次枝梗高结实率型;第Ⅱ类BI=0.18~0.36,结实率≦83%,定义为2次枝梗低结实率型;第Ⅲ类仅有BL006,BI=1.15,结实率为92%,定义为1次枝梗高结实率型.第Ⅰ类和第Ⅲ类在结实性能上具有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土壤对早籼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200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进行。采用冲积土、板页岩、紫色土、石灰土和红壤及4个早籼稻品种:湘早籼24、湘早籼31、湘早籼32和湘早籼33,研究了土壤因素对早籼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因素和品种遗传特性共同影响早籼稻的产量性状。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穗数和小区产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大于土壤因素,结实率则相反;实粒数主要受土壤因素的影响。在紫色土中,早籼稻千粒重、实粒数、结实率和穗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的,但每穗总粒数最低。石灰土的早籼稻每穗总粒数较高,但千粒重、实粒数、穗数和结实率显著低于其他土壤的。红壤的早籼稻实粒数和穗数比较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居中。板页岩的早籼稻每穗总粒数显著高于其他供试土壤,实粒数较高,千粒重、结实率居中,穗数比较低。冲积土的早籼稻结实率、千粒重和穗数较高,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较低。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水稻品种的几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穴穗数与产量间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在选育水稻新品种中,应在稳定千粒重和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把穗实粒数和穴穗数作为重点选择指标,可望选育出高产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水稻品种的几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穴穗数与产量间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在选育水稻新品种中,应在稳定千粒重和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把穗实粒数和穴穗数作为重点选择指标,可望选育出高产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龙粳31为材料,每穴苗数为处理,完全随机设计,探讨穴苗数对龙粳31穗部性状及稻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穴苗数的增加,稻谷的穗部一次枝梗数呈减少的趋势,穗部二次枝梗数以处理2(3苗/穴)最多,优中劣势粒结实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单穗重、每穗粒数均以处理1(1苗/穴)最多,但穴苗数的多少对穗长影响不大;而单位面积穗数以处理5(9苗/穴)最高,结实率随穴苗数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千粒重随穴苗数增加呈下降趋势。穴苗数为7株处理稻谷产量达到最高,为10 765.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