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11种药剂进行了稻飞虱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1种药剂对稻飞虱均有一定防效,其中,10%烯啶虫胺+50%吡蚜酮的复配药剂防治效果最好且持效时间长,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噻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增效作用,开发新型防治稻飞虱的复配药剂,利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验证,明确复配药剂对田间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和对天敌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噻虫胺与吡蚜酮按3:1、2:1、1:1、1:2和1:3的比例进行复配后均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以1:2的比例复配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噻虫.吡蚜酮SC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久性,制剂用量为300-375 mL/hm2时,药后1 d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速效性优于吡蚜酮,药后35 d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持效性优于噻虫胺,与吡蚜酮无差异,且对低龄、高龄若虫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30%噻虫﹒吡蚜酮SC对稻田蜘蛛安全,可大面积应用于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种群数量和延缓吡蚜酮抗药性产生的复配药剂,本研究选取4种吡蚜酮复配剂进行试验。以57%噻虫·吡蚜酮WDG、30%吡蚜·噻虫胺SC、35%噻虫·吡蚜酮WDG、70%吡蚜·呋虫胺WDG为试验药剂,以25%吡蚜酮SC为对照药剂,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稻飞虱低龄若虫盛期施药,于药后3、7、14、21天调查稻飞虱及蜘蛛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4种吡蚜酮复配药剂对稻飞虱具有较好控制效果,药后3天4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9%以上,药后14天4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仍在98%以上,药后21天,35%噻虫·吡蚜酮WDG防治效果为86.26%,其他3种药剂防治效果仍在90%以上。4种药剂对蜘蛛杀伤力不明显,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因此,4种吡蚜酮复配剂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种群数量,对天敌(蜘蛛)安全,可在水稻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该农药由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生产,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可防治瓜类、蔬菜、果树的烟粉虱、白粉虱、叶蝉、蓟马等。产品特点:①由吡蚜酮与异丙威2种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复配而成,对水稻褐飞虱防效显著。②作用方式独特。具有高效、速效、长效的特点。吡蚜酮单剂击倒活性和  相似文献   

5.
骇克     
稻飞虱是一种有长距离迁飞特性、爆发危害的害虫,成虫和若虫喜群集在生长茂密的稻丛基部,刺吸水稻叶鞘和茎秆内的养料,使禾秆受伤出现许多褐色长条斑点。受害严重时,烂秆倒禾,造成绝收。湖南大方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骇克"是由50%的毒死蜱和噻嗪酮复配而成,对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效,特别是在稻飞虱大爆发时期,防治效果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防治抗性稻飞虱新型复配杀虫剂——3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增效明显。该药是以吡啶杂环类的吡蚜酮与氨基甲酸类的异丙威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复配而成,速效性明显高于吡蚜酮单剂,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稻飞虱成虫和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20%呋虫胺可溶粒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试验目的多年来防治水稻稻飞虱主要依赖扑虱灵、吡虫啉等农药,这些农药的大量长期使用,使稻飞虱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防治效果不理想。受江苏省南京高正农用化工有限公司委托。对其开发生产的20%呋虫胺可溶粒剂进行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为该药剂生产推广应用提供依据。2试验条件2.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试验对象:稻飞虱,包括白背飞虱Sogota furcifera Horvath、灰飞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稻飞虱在水稻上的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前期灰飞虱传毒,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成灾;后期灰飞虱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煤污”,褐飞虱则群集于水稻中下部刺吸植株,造成大面积“冒穿”,导致水稻防治次数多、用药量大、稻谷的品质和安全性难以保障。为降低水稻生产上农药的使用量,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危害,2007年进行了印楝素、苦参碱、阿维菌素及其复配剂等生物农药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9.
李红阳  周加春  张俊喜  顾慧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299-10300,10303
对稻飞虱防治药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10%烯啶虫胺SL 90.00 g/hm2、25%噻嗪酮WP 150.00 g/hm2和25%噻虫嗪WG11.25 g/hm2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对稻飞虱防效较好,可作为稻飞虱防治的轮换药剂和复配组成;45%吡蚜酮·噻嗪酮SC168.75 g/hm2、25%噻嗪酮·异丙威WP 450.00~ 562.50 g/hm2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在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毒死蜱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480 g/L毒死蜱乳油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低龄幼虫(若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480g/L毒死蜱乳油612 g a.i./hm2,药后16 d的保苗效果和对稻纵卷叶螟杀虫效果均达90%左右,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持效期10 d.毒死蜱可与多种药剂复配,田间可选用毒死蜱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虫腈、噻嗪酮或吡虫啉进行复配防治稻纵卷叶螟或稻飞虱,以提高控制效果,延长药效期,延缓害虫对毒死蜱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不同处理好年冬与好劳力、F1-20-A混用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好年冬1.5L/hm~2+F1-20-A 300ml/hm~2复配防治稻飞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吉沐祥 《农家致富》2009,(15):27-27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和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出咪鲜.甲硫灵、井冈.咪鲜胺两个新复配杀菌剂.配方均已获国家专利保护授权,并于2009年3月和5月分别取得农药登记证和生产批准证.已列入江苏省植保站2009年后联合推广重点新品种,上市后受到广大农资经销商和植保技术部门的关注和欢迎。  相似文献   

13.
一遍净(即吡虫啉)在单独防治稻飞虱时,只要时期得当,防效优于扑虱灵及其他复配剂。  相似文献   

14.
几种复配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6种复配剂对稻飞虱的防效,结果表明:噻嗪异丙威、吡蚜噻嗪酮、丙威毒死蜱的防效优异,吡虫乙酰甲、吡虫仲丁威的防效较好,以上5种复配剂均显著优于吡虫杀虫单,因此噻嗪异丙威、吡蚜噻嗪酮、丙威毒死蜱可作为防治稻飞虱的常规品种,吡虫乙酰甲、吡虫仲丁威作为替换品种,在防治过程中注意经常轮换药剂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吡蚜酮及其复配剂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小区药剂试验。结果表明:40%速灭威·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表现为速效性好,药后2 d防效达88.46%;持效性也好,药后7 d防效仍维持在94.91%。30%吡蚜酮·虫螨腈悬浮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0%虫螨腈悬浮剂、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药后2 d及7 d防效均在80%以上,防治效果良好,可以大面积使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与35%吡蚜酮·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稻飞虱防效为75%~80%,生产上使用建议加大使用量。  相似文献   

16.
20%稻虱净乳油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飞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从70年代以来稻飞虱连年暴发,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每年由于稻飞虱的危害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约为10%~30%.目前,稻飞虱对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三大类农药已产生了抗性,本试验旨在探索新型高效内吸性杀虫剂稻虱净不同用量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40%病虫杀WP是江苏省大丰市农药厂最新研制的三元复配杀虫杀菌剂,是根据水稻生长中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以及综合治理要求而研制成的病虫兼治的新型、高效、低毒农药复配剂.根据作者试验,该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效达97%以上,持效期25~30d,对螟虫的防效达95%以上,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达75%以上,从而解决了水稻中后期病虫防治中用药品种多,使用方法复杂等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效果,而且用药成本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现将试验结果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18.
50%稻丰散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50稻丰散乳油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稻丰散乳油1800ml/hm2对稻纵卷叶螟具有很好的田间防治效果。药后10d保叶效果、杀虫效果超过了5氟虫腈悬浮剂750ml/hm2,但防治成本明显低于5氟虫腈悬浮剂。由于其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一般,在目前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时期,不宜推荐用于防治灰飞虱。稻丰散乳油可与多种药剂复配,田间可运用50稻丰散乳油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虫腈、噻嗪酮等进行复配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以提高控制效果,延长药效期,延缓害虫对稻丰散产生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江苏省水稻主要虫害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全球气候渐变模型Transient B在江苏省2010年、2030年和2050年的输出值,结合南京等6个样点近40年(1955~1994年)的逐日气候资料(BASELINE),生成各地未来不同时段的气候渐变情景;针对江苏省水稻生产上常见的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选用自主研制的水稻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分别在上述气候渐变情景和BASELINE下运行,并将2个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再结合有关害虫发生的气候指标,评价了未来50年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江苏省主要稻区蔓延和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两迁”害虫防治贵在“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害虫近两年已成为严重威胁隆林县水稻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文中介绍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在隆林县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特点,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相关部门做好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群众及时、准确做好防治工作;搞好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水稻抗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