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蒙古大兴安岭典型林分地表死可燃物燃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5种典型林分(兴安落叶松、白桦、蒙古栎、山杨和黑桦)下地表(凋落物层、半腐殖质层和腐殖质层)死可燃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理化性质(含水率、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燃点、热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分地表各层死可燃物燃烧性进行了分析,并评价了各林分地表死可燃物的综合燃烧性.结果表明,5种典型林分地表死可燃物综合燃烧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蒙古栎、白桦、黑桦、兴安落叶松和山杨.其中,蒙古栎林下凋落物层的燃烧性最强,山杨林下凋落物层的燃烧性最弱;白桦林下半腐殖质层的燃烧性最强,兴安落叶松林下半腐殖质层的燃烧性最弱;山杨林下腐殖质层的燃烧性最强,蒙古栎林下腐殖质层的燃烧性最弱.  相似文献   

2.
在小兴安岭地区选取10种典型森林群落分别设置样地,研究该地区不同群落类型凋落物的年产量、月动态变化以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0种群落类型中年均凋落物量大小依次为椴树红松林(4.08t· hm-2·a-1)>蒙古栎红松林(3.83 t·hm-2·a-1)>云冷杉红松林(3.55 t·hm-2·a-1)>云冷杉林(3.44t· hm-2·a-1)>枫桦红松林(3.43t·hm-2· a-1)>山杨次生林(3.26 t·hm-2·a-1)>白桦次生林(3.04 t·hm-2·a-1)>枫桦次生林(2.96 t·hm-2·a-1)>杂木林(2.95 t·hm-2·a-1)>白桦落叶松林(2.91 t·hm-2·a-1).凋落物各组分中均以落叶为主,约占凋落总量的60%以上,枝仅占凋落量的5.7%-9.4%.凋落物月动态模式主要有两种:单峰型的有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枫桦次生林、山杨次生林、白桦次生林、杂木林,高峰期在8-10月份;双峰型的有云冷杉红松林、云冷杉林、白桦落叶松次生林,前两种群落的凋落高峰期在4月和9月,后者高峰期在8月和10月.不同群落类型年凋落量差异显著,原始红松林凋落量高于天然次生林,且凋落高峰出现时问以及各组分所占比例与群落类型有关,同时也与树种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应用形态特征对比、孢粉学、树木的物候观测等方法对山杨、大叶山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山杨、大叶山杨形态与物候特征差异显著.据此,对大叶山杨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北京山区天然林乔木树种种间联结与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了北京山区天然林群落13个乔木种群的种间关联(或相关)性,并对13种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种间联结方面,山杨和色木槭、白桦和黒桦、白桦和色木槭、白桦和山杨、白蜡与胡桃楸等这些种群形成显著的正联结.在总的种群中,总体上呈现负联结趋势,呈极显著和显著正联结的种群所占比率较低,说明北京山区以天然次生林为主的森林群落仍然处于不断的发展演替过程之中.(2)在生态位方面,白桦、槲栎、白蜡、黑桦的生态位宽度较大,而色木槭、大果榆、山杏、侧柏的生态位宽度较小.(3)在生态位重叠指数中,白桦和山杨、色木槭和白桦、白蜡和胡桃楸、色木槭和山杨生态位重叠较大,而侧柏、槲栎、臭椿和大果榆与其他的多个主要树种的生态重叠指数较小.  相似文献   

5.
针对北京九龙山林下凋落叶分解缓慢、极易导致火灾发生等问题,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不同分解促进剂对凋落叶分解过程的影响.采用尿素(N)、益生菌(EM)、饲用复合酶制剂(S)及本地真菌环炳菇(Lepiota)(以下用F.L表示)和杯伞(Clitocybe)(以下用F.C表示)对栓皮栎、油松凋落叶及栓皮栎与油松1∶1的混合凋落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喷施分解促进剂后,各种类型凋落叶分解速率差异较大,栓皮栎分解最快,栓皮栎与油松的混合凋落叶次之,油松分解最慢.(2)经过18个月的分解,栓皮栎与油松的混合凋落叶在F.L处理下,失重率最大,达到37.9%;栓皮栎凋落叶在F.C处理下,失重率最大,达到38.7%;油松凋落叶在S处理下失重率达32.9%,这3种处理下的凋落叶失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通过指数模型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栓皮栎凋落叶在F.C处理下分解最快,95%分解时间为10.0 a;栓皮栎与油松混合凋落叶在F.L处理下分解最快,95%分解时间为12.5 a;油松凋落叶在S处理下分解最快,95%分解时间为13.3 a.说明分解促进剂对凋落叶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类型凋落叶所适用的分解促进剂也不同.针对不同类型凋落叶,选出分解凋落叶最快的促进剂种类,对减少森林火灾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核桃(Juglans regia)凋落叶浸提液和腐解液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核桃凋落叶潜在的化感效应。【方法】采用浸提和腐解(20和40d)两种方式处理核桃凋落叶,得到3种质量浓度(25mg/mL(低)、50mg/mL(中)、100mg/mL(高))核桃凋落叶浸提液和腐解液,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CK),分析不同质量浓度核桃凋落叶浸提液和腐解液处理下萝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核桃凋落叶浸提液和腐解液均降低了萝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并对萝卜幼苗的苗高、根长、鲜质量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核桃凋落叶浸提液和20,40d腐解液均提高了萝卜种子内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并明显增加了萝卜幼苗叶片丙二醛含量,对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幼苗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幼苗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处理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核桃凋落叶腐解液对萝卜的化感效应强于浸提液,且40d腐解液的化感效应强于20d腐解液。【结论】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核桃凋落叶浸提液和腐解液对萝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液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同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随凋落叶腐解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试验,模拟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凋落叶在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对毛红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沙壤土和林地土两种不同的土壤条件,每种土壤条件下设置L15(15 g/盆)、L30(30 g/盆)、L60(60 g/盆)3个凋落叶添加水平,对照组(CK)不添加凋落叶L0(0 g/盆)。将各处理的凋落叶分别与1 kg林地土或沙壤土混合后装盆,播种毛红椿种子进行盆栽实验,分析不同的凋落叶含量可能对毛红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沙壤土中,高量的凋落叶(L60)显著降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发芽率,凋落叶分解100 d时,中量的凋落叶(L30)显著降低幼苗叶片的叶绿素,高量的凋落叶显著降低幼苗的根长,中、高量的凋落叶极显著降低幼苗的生物量;凋落叶分解170 d时,低、中量的凋落叶显著降低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低、中、高量的凋落叶均显著降低幼苗的地下部分生物量;(2)在林地土中,凋落叶有降低种子活力的趋势,但是影响不显著;凋落叶分解100 d时,高量的凋落叶显著降低幼苗的根长,中、高量的凋落叶极显著降低幼苗的生物量;凋落叶分解170 d时,高量的凋落叶显著增加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高量的凋落叶极显著增加幼苗的地下部分生物量;(3)综合凋落叶分解在2种土壤条件下的效应可见,毛红椿凋落叶对自身种子的发芽具有抑制作用,分解初期对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增加也具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根部的抑制作用,且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对幼苗的光合作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毛红椿凋落叶在沙壤土中的自毒作用强于林地土。  相似文献   

8.
森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73,自引:4,他引:73  
凋落物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结构层次,不仅在森林土壤的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其水文生态效应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层具有很强持水能力,最大持水率变化为178.4%~332.1%;凋落物层对降水的年截留率为5.7%~12.7%,截留量27.9~93.6 mm.阻滞径流速度的效应显著,坡面流速(V)与径流深度(q)、坡度(α)、凋落物层厚(L)之间的关系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凋落物层V=17.2q0.346α0.365L0.050;山杨(Populus davidiana)凋落物层V=18.2q0.365α0.360L0.048.林地凋落物层的分解,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了孔隙率,增强了土壤入渗性能,从而可以明显削减地表径流和冲刷量.林地去除凋落物层后,油松林地径流量比原林分增加了1.96倍,冲刷量增加了2.87倍;山杨林地径流量比原林分增加了1.67倍,冲刷量增加了8.15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氮添加下,凋落物分解微环境碳氮比(凋落物碳质量分数(w(C))与凋落物氮质量分数(w(N))的比(w(C)∶w(N))在杉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南元管护站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下植被保留和林下植被去除林分内,各设置3块样地,经外源氮素喷施处理后,将具有不同w(C)∶w(N)比(40.6、30.5、20.3)处理和未处理(w(C)∶w(N)为60.9)的杉木凋落叶分别布置于杉木人工林样地内,每个样地放置35袋,每袋10 g,间隔60 d,每个样地取出6袋,测定杉木凋落叶在300 d内的分解速率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当w(C)∶w(N)为40.6和30.5对杉木凋落叶的分解具有促进作用;氮添加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纤维素酶、脲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对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与林下植被去除林分相比,林下植被保留林分更有利于杉木凋落叶的分解和酶活性的提升,但氮添加输入量过高对于凋落叶分解和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杉木凋落叶质量损失率与各类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和线性关系,其中拟合效果以纤维素酶活性最佳。因此,w(C)∶w(N)...  相似文献   

10.
森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凋落物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结构层次,不仅在森林土壤的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其水文生态效应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层具有很强持水能力,最大持水率变化为178.4%~332.1%;凋落物层对降水的年截留率为5.7%~12.7%,截留量27.9~93.6 mm.阻滞径流速度的效应显著,坡面流速(V)与径流深度(q)、坡度(α)、凋落物层厚(L)之间的关系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凋落物层V=17.2q0.346α0.365L0.050;山杨(Populus davidiana)凋落物层V=18.2q0.365α0.360L0.048.林地凋落物层的分解,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了孔隙率,增强了土壤入渗性能,从而可以明显削减地表径流和冲刷量.林地去除凋落物层后,油松林地径流量比原林分增加了1.96倍,冲刷量增加了2.87倍;山杨林地径流量比原林分增加了1.67倍,冲刷量增加了8.15倍.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降雨产流量的阻滞作用,从而揭示其保育土壤的能力。结果表明:在0.80~0.85 mm/min降雨强度下,不同植被类型的产沙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未封育荒草坡、油松幼龄林、已封育荒草坡、油松中龄林、虎榛子阳坡灌丛、白桦幼龄林、白桦中龄林、油松近熟林、虎榛子阴坡灌丛、白桦近熟林;在0.60~0.65 mm/min降雨强度下则为,未封育荒草坡、油松幼龄林、已封育荒草坡、白桦幼龄林、油松中龄林、虎榛子阳坡灌丛、虎榛子阴坡灌丛、油松近熟林、白桦中龄林、白桦近熟林。同一植被类型枯落物层、土壤层滞水量及保土能力均与模拟降雨强度呈反比,不同植被类型保育土壤能力由大到小为,白桦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虎榛子灌丛、荒草坡。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部典型树种功能性状地理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东北林区典型喜光树种和耐阴树种为对象,探讨功能性状沿地理梯度的变化格局及其成因,为科学预测典型树种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标准化主轴回归法检验树高、比叶面积、木质密度3个性状的种内关联性;采取偏相关分析法计算功能性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树高、比叶面积和木质密度3个性状在种内没有显著的关联性。植物性状的地理分布格局随树种而变化,白桦、水曲柳、色木槭的树高随经度增加而减小;山杨、水曲柳和色木槭的树高随纬度增加而减小;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高随海拔增加而增大。白桦和山杨的比叶面积随经度增加而减小,水曲柳和色木槭的比叶面积随经度增加而增大;白桦、山杨、水曲柳的比叶面积随纬度增加而增大。色木槭的木质密度随经度增加而增大;蒙古栎的木质密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植物性状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显示,白桦的树高与年均温度显著负相关,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红松的树高与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白桦的比叶面积与年降水量显著负相关,蒙古栎、山杨和水曲柳的比叶面积与年均温度显著负相关;蒙古栎的木质密度与年均温度显著正相关,色木槭的木质密度则与年均温度显著负相关。结论功能性状地理格局及其环境驱动机制随着树种变化而变化。总体上,树高和比叶面积分别受降水和温度的影响;木质密度相对稳定,受气候因子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祁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91-7892
[目的]为了了解大通老爷山阴坡、半阴坡野生观赏树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方法]用两项局部样方方差(TTLQV)法和成对样方方差(PQV)法对大通老爷山阴坡、半阴坡优势观赏植物山杨、白桦和青海云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对格局的形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在现阶段这3个种群的个体都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特点,其中青海云杉的集聚程度最大,白桦的集聚程度最小,青海云杉和山杨的聚块呈均匀分布。此种格局的形成与种群的繁殖特性有关,种间对光资源的竞争则使格局的强度和纹理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结论]山杨、白桦和青海云杉3个种群的个体都呈集聚分布,整个群落的水平分布呈镶嵌状。  相似文献   

14.
该文采用网袋分解法对长白山不同演替状态的原始红松阔叶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中优势树种的细根分解动态及其氮元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3块样地中,细根分解初期速率较快,然后趋于缓慢.在原始红松阔叶林中,水曲柳细根的分解最快,红松次之,而紫椴细根的分解最慢.在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中,山杨的细根分解均比白桦细根快.细根的分解不仅受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原始红松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细根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或富集氮元素.温度较低和降雨较少的春秋季节,细根分解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释放氮元素,而温度较高和降雨较多的夏季,则表现为富集氮元素.   相似文献   

15.
氮素指数施肥对白桦播种苗养分承载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改善白桦苗木质量,本文采用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1/2 指数施肥(HEF)、2 倍指数施肥(DEF)以 及对照(CK)处理,研究容器苗中不同N 施肥处理对白桦1 年生播种苗生物量分配、养分含量动态和养分承载以及 苗木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结束后,EF 处理提高了苗木生物量,同时改善了苗木根系生物量所 占比例。EF 处理苗木总生物量较CK 提高23.87%(P 0.05),同时EF 处理较CF 和DEF 处理苗木根茎比提高均 为26.09%(P 0.05)。2)EF 处理提高了苗木体内的养分承载,与DEF 处理苗木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但EF 处理 苗木养分含量较CF、HEF、CK 处理分别增加29.65%、33.42%、113.74%(P 0.05)。3)苗木生长高峰期,EF 处理 提高了苗木叶片的光合能力。EF 处理苗木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较CF 处理分别提高15.2% (P 0.05)、7.3% (P 0.05)。EF 处理苗木叶面积高于CF 处理14.3%(P 0.05)。4) 5 种施肥处理苗木N、P 养分浓度及N、K 养 分浓度呈线性相关(P 0.01)。指数施肥提高了苗木P、K 吸收,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P、K 吸收效率由高到低均为 EF DEF HEF CF CK。EF 处理有效促进了苗木生物量积累,提高了苗木养分承载,同时明显提高了苗木体内 P、K 的养分利用效率,因此EF 处理为最佳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东北温带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BKFP林窗模型研究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气候变化和CO2倍增后的情景下得出:林分由白桦过渡白桦,山杨组成。在气候变化后,树种密度有所增加。水曲柳、红松、蒙古栎、紫椴叶面积指数增加,色木、白桦、山杨叶面积指数减少。春榆在50a气候变化时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在100a时气候变化却使叶面积指数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小兴安岭地区阔叶次生林内红松与常见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与重叠,以期为恢复次生林合理选择树种及东北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方法  对次生林内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和紫椴等阔叶树种的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以及吸收养分形态生态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  红松与阔叶树种在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形态生态位等均存在分离。具体表现为:(1)阔叶树种吸收根主要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0 ~ 20 cm),为“浅根性”特征;而红松则相反,其吸收根分布比率在表土较低,在下层土壤空间(30 ~ 60 cm)明显较高,相对为“深根性”趋势。(2)阔叶树种吸收土壤水分一般从5月中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而红松从4月初开始至10月下旬仍有蒸腾。(3)阔叶树种吸收氮养分大约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吸收期较短,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陡且峰期明显;而受阔叶树种庇荫的红松在4—10月的整个生长季中一直较平缓地吸收氮养分,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缓且峰期不明显。(4)阔叶树种对N养分的消耗量较大且利用效率较低,属于高耗低效型;而红松对N养分的消耗量则相对较小,利用效率较阔叶树种高10.7% ~ 36.8%,属于低耗高效型。(5)在对N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性方面,红松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而阔叶树种的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其中,白桦、山杨和蒙古栎约是红松的6.0 ~ 6.5倍,水曲柳和紫椴约是红松的2.6倍和2.7倍。(6)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较小,分别为0.502、0.426、0.628、0.374,而紫椴与红松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高达0.903。  结论  从地下资源生态位看,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紫椴均为优化混交组合,且红松与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对其长期共存和混交群落持续稳定高产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6年生白桦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火烧强度和火烧时间下对白桦不同部位进行火烧处理(整株主干火烧和枝下主干火烧)后叶片生理代谢的变化及火后恢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烧处理后0~10 d火烧处理均导致白桦叶片膜脂过氧化,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 v/F o、F'v/F'm、qP、ETR)显著降低;叶片启动了应激机制,抗氧化酶SOD活性和POD活性显著提高,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表现出一定的抗火性。火烧处理后10 d火烧产生的伤害开始恢复,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开始下降,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 v/F o、F'v/F'm、qP、ETR)开始上升,到火烧后30 d升高到对照水平,表现出等量补偿效应,丙二醛含量下降到对照水平。火烧后40 d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 v/F o、F'v/F'm、qP、ETR)显著高于对照,表现出超补偿效应,白桦通过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弥补火烧造成的伤害;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仍显著高于对照,这是恢复的一种滞后反应,对树木逆境下生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常见树种比叶重及其与光合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鲜叶重与叶面积之比得出叶比重,对刺槐、紫穗槐、柠条、山杨、沙棘、狼牙刺和黄蔷薇等7个树种的比叶重及其与光合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个树种各自的叶鲜重与叶面积之间都显著相关,比叶重随生长发育节律的变动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说明不同树种之间养分利用及贮藏方式存在差异.生长季平均比叶重沙棘>柠条>刺槐>狼牙刺>紫穗槐>山杨>黄蔷薇,不同树种及同树种不同季节比叶重变化速率不同,反映了树种之间及不同季节叶片发育过程的差异.刺槐、柠条、山杨和紫穗槐的比叶重(x)与光合速率(Y)相关显著,光合速率随比叶重的增加而提高,模拟回归方程刺槐呈指数函数型,山杨为一次线性函数.柠条和紫穗槐的相关曲线呈二次抛物线型,临界点之前光合能力随比叶重的增加而提高,超高临界点则光合速率下降.黄蔷薇、狼牙刺和沙棘的比叶重与光合速率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将分布在海拔750、1 200、1 400 m的3~5年生白桦幼苗,分别移植到1 200 m相同的林下环境条件下,研究白桦幼苗的生理性状以及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来源的白桦幼苗净光合作用等生理性状日动态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2)不同海拔来源的白桦幼苗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不同海拔来源的白桦幼苗,各项生理性状对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来源于海拔1 400 m和海拔750 m的白桦幼苗对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响应显著(P0.01),来源于海拔1 200 m的白桦幼苗对光合有效辐射响应显著(P0.01);(4)移栽后,不同海拔来源的白桦幼苗光合能力显著差异(P0.05);(5)不同海拔来源的白桦幼苗叶片,各项生理性状均具有趋同性,但个体间形态仍存在差异性,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