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采用残余质量浓度法、ζ电位仪、红外光谱(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系统地研究了萘磺酸甲醛缩合物(NNO)分散剂在氟铃脲颗粒表面的吸附量、吸附状态、ζ电位、吸附作用力、吸附层厚度等性能。结果表明:NNO在氟铃脲表面的饱和吸附量、Langmuir吸附平衡常数k和ζ电位均随NNO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增大, NNO分散剂在氟铃脲表面呈多点吸附,吸附了NNO的氟铃脲的IR谱具有明显的"红移"现象,说明氢键是分散剂NNO与氟铃脲表面结合的重要作用力, NNO在氟铃脲颗粒表面的吸附层厚度为5.97 nm, 分析认为,NNO在氟铃脲颗粒表面吸附后具有静电排斥和空间位阻双重作用,可以较好地维持氟铃脲悬浮剂的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黄原胶的用量对600g/L吡虫啉水悬浮剂流变性的影响。分别以黄原胶添加量为2%、3%、4%制备600g/L的吡虫啉水悬浮剂,静态流变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在不同黄原胶含量的悬浮剂的流变模型为Herschel-Bulkley模型。在相同流动方式下随着黄原胶的添加量增加,水悬浮剂的粘度增加,屈服值τ0变大,流变行为指数n变小,假塑性现象越来越明显,表明黄原胶是良好的结构调节剂。其中以黄原胶用量为4%制备的吡虫啉水悬浮剂黏度适中,经冷热贮后仍为假塑性流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分散剂及黄原胶对多菌灵悬浮剂流变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索不同分散剂与黄原胶对农药悬浮剂流变性质的影响,指导农药悬浮剂配方组份的选择,利用流变仪研究了两种不同分散剂与增粘剂对50%多菌灵悬浮剂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烷基酚聚氧乙烯磷酸酯类分散剂TERSPERSE4896、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分散剂TERSPERSE2210与增粘剂黄原胶协同使用所得悬浮体系,室温(18~25℃)贮存10 d仍表现出二者共同的流变特性,呈假塑性的流变曲线;但室温贮存150 d 后,含TERSPERSE2210与黄原胶的悬浮体系的流变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假塑性流体向膨胀型流体转变。说明不同类型农药分散剂与黄原胶存在不同的协同作用,并且会直接影响农药悬浮剂体系的流变性能,从而影响农药悬浮剂的贮存物理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润湿分散剂、增稠剂和防冻剂等助剂的筛选,确定了氟虫脲5%悬浮剂的优化配方:氟虫脲5%原药,2.0%润湿分散剂GY-D08:W10(2:1),2.5%增稠剂(自制),5.0%尿素,0.05%消泡剂,去离子水补足至100%。试验结果表明:该配方制备的悬浮剂其悬浮率在90%以上,热贮分解率5%,其他各项质量控制指标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新型梳型含氟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硝磺草酮悬浮剂开发中的应用,分别以该类表面活性剂 b1 和 b9 为分散剂,以商品化分散剂YUS-FS3000为对照,分别制备了25%硝磺草酮悬浮剂,并测定了其悬浮率、粒径、入水分散性和稳定性等理化性质,室内除草活性,以及分散剂 b1 的添加量对以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 b1 和 b9 为分散剂制备的硝磺草酮悬浮剂,在热贮、低温和冷冻3种条件下分别贮存14 d,其有效成分含量在25.52%~26.98%之间,3种条件下有效成分质量分数均为合格;同时,在3种贮存条件下的悬浮率均高于98.0%,且以 b1 为分散剂时,其分散性和稳定性优于以YUS-FS3000为分散剂;即使 b1 的添加量 (质量分数) 为2%时,在3种条件下分别贮存14 d,其有效成分含量在25.62%~26.01%之间,同时其悬浮率高于99.0%。3种25%硝磺草酮悬浮剂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GR50值 (使杂草生物量降低50%的除草剂剂量) 分别为有效成分29.03 (YUS-FS3000)、15.70 ( b1 ) 和10.19 ( b9 ) g/hm2。  相似文献   

6.
苯醚甲环唑·多菌灵20%悬浮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的配方筛选,得到苯醚甲环唑.多菌灵20%悬浮剂的最佳制剂配方为:苯醚甲环唑10.0%,多菌灵10.0%,分散剂MF 2.0%,分散剂NNO 0.5%,HY-21.5%,农乳500#1.0%,黄原胶0.15%,乙二醇4.0%,消泡剂0.5%,水70.35%,该悬浮剂悬浮率≥90%,分散性良好,热贮稳定性合格。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灭幼脲防治铁棍山药上的甜菜夜蛾的效果,以大田常规用药30%氟铃·茚虫威悬浮剂为对照药剂,设置25%灭幼脲悬浮剂3个用量20、25、30 mL/667m~2处理,开展田间施药防治甜菜夜蛾试验。比较各处理防治效果,发现25%灭幼脲悬浮剂25 mL/667m~2在用药后7 d、14 d和21 d对甜菜夜蛾的防效均较高,持效性优于30%氟铃·茚虫威悬浮剂10 mL/667m~2处理。25%灭幼脲悬浮剂25 mL/667m~2处理区产量较高,与25%灭幼脲悬浮剂30 mL/667m~2、30%氟铃·茚虫威悬浮剂10 mL/667m~2处理区产量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25%灭幼脲悬浮剂20 mL/667m~2处理和清水对照。观察表明,25%灭幼脲悬浮剂在铁棍山药生长期使用安全、无药害。  相似文献   

8.
氟铃脲50%水分散粒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氟铃脲50%水分散粒剂的制备方法,简述了该制荆的特点、配方选择、质量技术标准、贮藏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悬浮率90%以上,崩解时间〈60s,热贮(54℃±2℃,14d)分解率〈5%,产品各项指标符合水分散粒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测定10%双三氟虫脲悬浮荆中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的分析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C_(18)柱和可变波长检测器,以甲醇-乙腈-水为流动相测定了试样中双三氟虫脲的含量。双三氟虫脲在0.05-1.25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1.000 0;标准偏差为0.032,变异系数RSD为0.32%;平均回收率为99.98%。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可快速测定双三氟虫脲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流点法对润湿分散剂进行初选,通过绘制粘度曲线确定各助剂较佳含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体系颗粒平均粒径的增长为主要测量指标,结合热贮(54±2)℃,14d分层率、悬浮率等指标对比验证,对吡虫啉水悬浮剂的较佳配方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吡虫啉480g/L悬浮剂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该产品热贮分解率〈5%,悬浮率93.7%以上,悬浮体系颗粒平均粒径(Dav=1.73μm)无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1.
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分散剂复配体系有利于提高农药水悬浮剂的物理稳定性。本研究选用430 g/L戊唑醇水悬浮剂 (SC) 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聚羧酸盐分散剂850和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分散剂601p复配体系的胶束流体动力学直径以及对戊唑醇SC黏度、Zeta电势、比吸光度和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独用601p制备的戊唑醇SC的分散稳定性要高于单独用850制备的,而用两者复配体系制备的戊唑醇SC的稳定性明显高于用单一分散剂制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散剂的复配比例对戊唑醇SC的物理稳定性也有不同影响,其中当m(850) : m(601p) = 1 : 1时,复配分散剂的胶束动力学直径不再变化,制得的戊唑醇SC分散稳定性最好,表现为黏度相对较小,Zeta电势为 –40.8 mV。  相似文献   

12.
黄腐酸钾源于腐植酸,目前广泛用作叶面肥和功能水溶肥,基于其天然属性和结构特点,本研究以阿维菌素为模式农药,评价了黄腐酸钾作为分散剂用于制备农药悬浮剂的可行性。通过湿法研磨制备得到以黄腐酸钾为分散剂的10%阿维菌素悬浮剂,以研磨效率及制剂在冷、热、常温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为指标,对配方中的分散剂、润湿剂及增稠剂等助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配方中分散剂黄腐酸钾质量分数为3%,润湿剂OP-10为1%,增稠剂黄原胶为0.15%、硅酸镁铝为0.5%,pH调节剂柠檬酸为0.02%,消泡剂X60为0.1%时,所制备悬浮剂各项指标较优,其中,细度 (75 μm) ≥ 99%,冷、热贮稳定性均合格。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阿维菌素质量分数为0.1~2.5 mg/L时,该制剂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活性与常规阿维菌素悬浮剂相当。因此,黄腐酸钾可作为分散剂用于制备性能良好的阿维菌素悬浮剂。  相似文献   

13.
通过药效试验发现氟铃脲对番茄晚疫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室内离体试验结果表明,氟铃脲对番茄晚疫病菌的EC50为65.69 μg/mL;盆栽试验结果表明,6.25~200 μg/mL氟铃脲对番茄晚疫病均表现出一定的预防效果;田间小区试验200 μg/mL氟铃脲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效达到了64.42%。  相似文献   

14.
为生态调控我国木薯主产区主要外来入侵害虫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以甜玉米YT29和食用木薯品种SC9 (抗虫)及工业原料木薯品种SC205 (感虫)为供试材料,系统开展甜玉米与这2种木薯间套种对二斑叶螨调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对SC9表现出非适宜性,而对YT29和SC205表现出适宜性。取食SC9的二斑叶螨各虫态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取食YT29和SC205的,幼螨-后若螨死亡率显著高于取食YT29和SC205的,雌、雄成螨寿命显著短于取食YT29和SC205的,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和雌性百分率均显著低于取食YT29和SC205的,但取食YT29和取食SC205的二斑叶螨的发育和繁殖之间无显著差异。4/YT29-2/SC9间套作模式对二斑叶螨的生态调控效果最好,不仅3年螨害指数显著低于SC9单作、 SC205单作及2/YT29-2/SC205间套作模式,而且其3年平均产量达39.1 t/hm2,显著高于SC9单作 (32.1 t/hm2)、 4/YT29-2/SC205间套作模式(20.5 t/hm2)和SC205单作(12.0 t/hm2)的平均产量。表明甜玉米与抗虫木薯品种间套作模式具有调控虫害、增产的作用,可以在我国木薯种植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快速表征新型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剂型加工中的主要功能,本研究通过测定几类国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及该浓度下的表面张力和润湿时间等性能,初步判断其适合作润湿剂还是分散剂;运用流点法确定了各助剂在多菌灵悬浮剂中的用量及配比;利用不同助剂类型及不同用量加工了多种50%多菌灵悬浮剂,并测定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将润湿剂和分散剂按不同比例混合后,通过测定其流点来确定悬浮剂中助剂用量的方法是可行的;从对各制剂的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不管是用流点用量还是5倍流点用量,所选助剂多数可成功加工出合格试样。将性能较好的制剂按照农药登记推荐使用浓度稀释1 000倍后,测定其表面张力及在小麦叶片上的接触角和持液量,推断其田间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药液因表面张力过大未能润湿小麦叶片,国产助剂与国外助剂差别不显著,甚至部分国产助剂的性能还优于国外助剂的;制备悬浮剂时将磺酸盐类与聚羧酸盐类分散剂配合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昆虫生长调节剂氟铃脲和虱螨脲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斑翅果蝇D.suzukii的毒性机制,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氟铃脲、虱螨脲对2种果蝇2龄幼虫的毒力,以及其在亚致死浓度LC_(10)、LC_(20)下对2种果蝇体内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的氟铃脲和虱螨脲处理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2种果蝇的死亡率均明显增加,氟铃脲处理可使2种果蝇的死亡率最高达到83.33%,明显高于虱螨脲处理后黑腹果蝇(65.00%)和斑翅果蝇(66.66%)的死亡率。亚致死浓度LC_(10)和LC_(20)的虱螨脲处理果蝇2龄幼虫24 h后,黑腹果蝇2龄幼虫体内的几丁质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而斑翅果蝇2龄幼虫体内的几丁质酶活性则呈上升趋势。另外,亚致死浓度的氟铃脲可明显抑制黑腹果蝇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表明昆虫生长调节剂氟铃脲和虱螨脲对果蝇有较强的毒力,氟铃脲的毒力高于虱螨脲,且果蝇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与氟铃脲和虱螨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药剂拌种对春油菜出苗率、病虫害防效及产量的影响, 本文在3种不同种植密度下, 针对春油菜白粉病、油菜茎象甲, 选择25 g/L咯菌腈FSC、600 g/L吡虫啉SC、30%噻虫嗪SC、600 g/L吡虫啉SC+25 g/L咯菌腈FSC、30%噻虫嗪SC+25 g/L咯菌腈FSC进行了拌种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各拌种处理对春油菜的出苗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600 g/L吡虫啉SC、30%噻虫嗪SC、600 g/L吡虫啉SC+25 g/L咯菌腈FSC、30% 噻虫嗪SC+25 g/L咯菌腈FSC拌种对春油菜出苗的影响大于25 g/L咯菌腈FSC拌种; 600 g/L吡虫啉SC+25 g/L咯菌腈FSC、30%噻虫嗪SC+25 g/L咯菌腈FSC拌种对白粉病和茎象甲的防效均高于单剂拌种; 600 g/L吡虫啉SC+25 g/L咯菌腈FSC拌种, 对春油菜白粉病的最高防效可达59.3%, 30%噻虫嗪SC+25 g/L咯菌腈FSC拌种对油菜茎象甲最高防效可达69.2%。白粉病病情指数与春油菜种植密度呈正相关, 拌种防效随密度增加而降低, 综合产量分析, 最佳种植密度为28.5万~3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阿维菌素脲醛树脂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脲醛树脂为囊壁材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阿维菌素微胶囊。探讨了甲醛-尿素摩尔比(F/U)、溶剂、分散剂、消泡剂对微胶囊形态和粒径分布的影响,测定了阿维菌素微胶囊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当甲醛-尿素摩尔比为1.75,甲苯∶ 氯苯=3∶ 4为溶剂,分散剂亚甲基二萘磺酸钠质 量分数为1.5%,有机硅消泡剂X-10C质量分数为0.7%时,能够制备出形态良好、平均粒径4.07 μm、 包封率 98.89%,贮存稳定性良好的阿维菌素微胶囊;红外图谱分析表明,阿维菌素被包封于脲醛树脂囊壁内;释放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阿维菌素微胶囊的t50是阿维菌素原药的3.4倍,说明阿维菌素微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