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解小麦品种(系)籽粒植酸和无机磷含量的变异及其与千粒重、容重的相关性,进而为小麦营养品质分析、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和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三氯化铁比色法和钼蓝比色法分别测定92份小麦品种(系)全麦粉的植酸和无机磷含量,并考察了其与千粒重和容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籽粒无机磷含量为0.42~1.60μg/mg,平均值为0.84μg/mg,变异系数是0.24,变异范围较大;2)籽粒植酸含量为17.54~28.71μg/mg,平均值为23.27μg/mg,变异系数是0.09,变异范围较小;3)小麦籽粒植酸含量与其容重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209 2),与其千粒重的相关系数较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小麦籽粒的无机磷含量与其容重显著负相关(r=-0.231 5),与其千粒重显著正相关(r=0.255 4)。植酸含量与无机磷含量极显著正相关(r=0.479 6);4)品种(系)间的总磷含量近似值为5.54~9.69μg/mg,不能用无机磷含量间接反映不同品种(系)间的植酸含量。  相似文献   

2.
104个小麦品种(系)脂肪氧化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小麦籽粒中的脂肪氧化酶(LOX)活性的变异规律及分布特点,为从遗传育种角度改善小麦籽粒的耐储藏品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104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LOX活性.[结果]2年测定的供试小麦品种(系)间的LOX活性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变异系数均大于30%,年份间LOX活性相关极显著(r=O.605),表明2个年度的品种(系)间差异顺序基本一致,认为LOX活性主要受遗传控制.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用最长距离法将供试的104份材料的LOX活性聚为5类.[结论]供试小麦品种(系)间LOX活性差异显著;在供试的104个小麦品种(系)中,筛选到6份低LOX活性的品种资源,且多为中一强筋白皮小麦.  相似文献   

3.
对7个不同基因型蚕豆品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蚕豆品种间的产量表现为差异极显著;在不同基因型蚕豆籽粒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有效分枝数和荚粒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7**,r=0.820**),单株粒数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659*),单株有效荚数与籽粒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r=0.276),分枝有效荚数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有效荚数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9**,r=0.816**)。  相似文献   

4.
采用2种典型的光响应模型对3个油葵品种KWS203、TH320及矮大头667DW叶片的光合-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并分析其光合参数与油葵生物产量、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3个油葵品种的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拟合精度较高,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均为R2≥0.997。其中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KWS203和矮大头667DW光系统Ⅱ动力学下调或光抑制部分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可准确计算其饱和光照度及最大净光合速率,且与实际测量值相当接近。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3种油葵光合-光响应曲线所得的光合参数与产量关系表明,油葵产量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饱和光照度具有相关性,饱和光照度与其生物产量(r=0.971**)、籽粒产量(r=0.982**)的相关系数均为极显著差异水平,但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其生物产量(r=0.309)、籽粒产量(r=0.344)的相关系数都未达到显著水平;TH320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饱和光照度均最大,为36.926μmol/(m2·s),CO2、2 286.884μmol/(m2·s),其生物产量、籽粒产量也最高,分别为13 664.25kg/hm2、4 711.81 kg/hm2。综上所述,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更符合油葵的光合生理特征,是研究油葵光合-光响应曲线的首选模型;TH320相对于其他2个油葵品种,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更低的暗呼吸速率和光合产物消耗。  相似文献   

5.
五龙鹅早期生长发育与血清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选用五龙鹅健康雏鹅快长系(Fast-growthline,FGL)和蛋用系(Egg-productionline,EPL)各90只(公母各半)进行网床育肥试验,测量体重并计算饲料消耗和料重比,分别测定6周和10周血清酶活性,并分析其与体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8周快长系比蛋用系的平均增重高7.0%(P<0.05);0~8周快长系的料重比小于蛋用系;绝对生长在6周时达到顶峰,相对生长符合指数函数的数学模型;快长系AKP活性6周和10周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蛋用系;ACP活性6周时快长系明显低于蛋用系(P<0.01);10周快长系LDH活性高于蛋用系(P<0.05);10周蛋用系AKP活性与体重呈中等强度负相关(r=-0.423);快长系6周和10周GPT活性均与体重呈中等强度负相关(r=-0.347,r=-0.453),蛋用系6周GPT活性与体重呈强负相关(r=-0.733);快长系6周LDH活性与体重呈中等强度负相关(r=-0.512),10周呈强负相关(r=-0.710)。  相似文献   

6.
两系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充实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不同类型的两系杂交稻品种,研究了结实期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在抽穗后的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三系杂交稻;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结实率、充实率、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各品种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运转强度大,其转运率高、结实率高、充实度好,表明早期转运对籽粒灌浆充实的重要性;抽穗期提高糖花比,同时在灌浆始期促进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库运转,有利于激发库的活性,启动和促进更多的籽粒灌浆,减少空秕粒的产生,增加籽粒充实率。  相似文献   

7.
小麦收获前穗发芽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1984-1986年两个生长季节,先后研究了41个小麦品种(系)收获前穗发芽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有显著的差异。穗上发芽率与α-淀粉酶活性、降落值、籽粒吸水6、12、24小时的电导率和呼吸强度、籽粒吸水速率等的相关较高,与内源ABA含量之间的相关较低,以上这些性状除内源ABA含量外,品种(系)间有显著的差异,穗发芽抗性较强的品种的α-淀粉酶活性、籽粒吸水后的电导率和呼吸强度及籽粒吸水初期的吸水速率均比穗发芽抗性较弱的品种低,降落值与此相反。浸湿籽粒的α-淀粉酶活性、降落值、籽粒吸水24小时的电导率和吸吸强度、籽粒吸水0-75分钟的吸水速率等可作为穗发芽抗性的选择指标。鉴定穗发芽抗性时,最好在模拟雨湿条件下,既直接测定穗发芽情况,同时也采用多种选择指标,对穗发芽抗性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5—2016年度江苏省淮北地区品种展示的20个小麦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穗数与籽粒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r=0.672 9**)、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籽粒产量成不显著正相关(r=0.267 8、r=0.177 1)。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4 946.71+13.45X1+250.32X2+155.60X3。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籽粒产量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1.071 8),其次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Py=0.829 9),千粒重的作用较小(直接通径系数Py=0.246 6)。据此分析结果并结合本地区生态特点,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途径是主攻穗数、提高穗粒数,兼顾千粒重。  相似文献   

9.
小麦高产品种籽粒灌浆与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黄淮麦区13个具不同产量结构特征的高产品种(系)为试材,探讨了籽粒生长3个阶段的持续时间、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的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在籽粒生长各阶段均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籽粒灌浆速率,特别是第2阶段灌浆速率对籽粒增重有重要影响,是籽粒增重的决定因子;千粒重与第2阶段灌浆速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第2阶段灌浆速率显著增高是大粒品种的重要特征。饱满度在65%以上籽粒饱满,在45%以下籽粒秕瘦。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大豆新种改良,以1923-2005年选育审定并在生产中推广的38个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鼓粒期测定其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成熟期测其籽粒产量,并分析大豆品种在多年的遗传改良环境下其产量和叶片气体交换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表观叶肉导度(AMC)之间皆呈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10 2**、0.631 6**和0.521 1*),而籽粒产量与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之间则呈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36 5*),由此说明,大豆的遗传改良使得籽粒产量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Pn和AMC,可以将鼓粒期叶片的Pn、AMC和WUE作为衡量籽粒产量的育种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小麦大粒品种内源CA3及ABA含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小麦大粒品种86(79)子粒和旗叶中内源GA3及ABA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86(79)子粒和旗叶中的GA3含量高,而ABA含量低,旗叶中GA3/ABA与光合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r=0.8840),子粒中GA3/ABA与子粒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9070),而旗叶中的GA3/ABA与子粒中的GA3/ABA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玉米子粒发育的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89~1990年对7个玉米杂交种子粒发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决定杂交种间粒重差异的内因主要是灌浆期间同化产物向子粒运转的快慢和充实期的长短;(2)粒草干重与粒重和子粒饱满度间呈显著正相关;(3)不同的子粒生长发育曲线可形象地反映不同玉米杂交种自身干物质积贮和运转的遗传关系;(4)用充实指数计量玉米杂交种的灌浆能力和用饱满指数度量源库的平衡程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小麦籽粒表面皱缩的遗传力很低,仅为18.67%,易随栽培条件而发生变化,宜改善栽培条件增加其充实程度。腹沟比率的遗传力较高,品种(系)为56.15%,杂种为59.88%。说明腹沟比率的遗传性较稳定,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可选用腹沟丰满的亲本组配、选育成籽粒饱满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源库评价指标,划分试验材料的源库类型,探究源库关系对小麦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为小麦源库代谢研究和遗传育种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190份小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源代谢、库代谢相关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小麦的源库代谢能力进行评价,根据综合得分对优异小麦材料进行筛选。以源活性综合得分、源大小(叶面积)、库活性综合得分、库数目(穗粒数)为指标进行层次聚类,根据聚类结果总结小麦材料的源库类型,分析不同区域小麦源库特征差异,比较不同源库类群间小麦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将6个与小麦源活性密切相关的指标转化为3个独立指标(光化学淬灭系数、最大光合潜力和叶绿素含量),将5个与库活性密切相关的指标转化为2个独立指标(最大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2.80%和92.90%,筛选出源活性、源大小(叶面积)、库活性、库数目(穗粒数)排名前十的小麦品种。根据源库关系,将供试的190份小麦材料划分为三大类八小类:源足库乏型(源中库弱型、源强库中型)、源乏库足型(源中库强型、源弱库中型)和源库平衡型(受限于库活性的源弱库弱型、受限...  相似文献   

15.
对2个优质小麦品种在整个灌浆期内子粒淀粉积累动态及其有关的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麦66号和豫麦49号旗叶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子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20d和15d,豫麦66号的峰值出现较晚且持续时间较长,淀粉积累速率呈现同样的趋势,SS活性与淀粉积累速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库源比对谷子(粟)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营养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颖花数越多,库容量越大,则结实率越低,说明“库”在谷子结实中具有一定作用。同时,维管束发育好坏对谷子结实具有重要作用,表明“流”在谷子结实中的意义。改变体内营养状况,可明显地改变结实率,特别是抽穗期营养状况,茎秆含糖量与秕谷率呈显著的负相关。改变根系活性也相应地改变结实率,根系伤流量越大,秕谷率越低。说明“源”在谷子结实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提高谷子结实率又须适当调节库源比。  相似文献   

17.
对陇中半干旱区春小麦在不同补灌条件下的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其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补灌条件下春小麦具有较大的库容、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和较长的叶功能或(灌浆持续期),而且随补灌量的增大,这种效果更加明显;等量水分分次补灌在试验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籽粒体积、灌浆持续则以及产量和产量性状均高于同量水一次性补灌。研究表明,春小麦最佳补灌时期为孕穗期,90mm水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分次施用具有较好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黄淮麦区几个高产小麦品种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及其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供试品种生物干重积累的动态呈“S”型曲线 ,苗期增长缓慢且冬性品种积累量相对较小 ,春性品种积累量较大 ,3月中下旬积累迅速增加 ,峰值在 6月上旬 ;花后光合产物是籽粒产量的主要来源 ,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至少达 6 0 % ,最高可达 88% ;籽粒灌浆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第 1和第 3阶段灌浆速率基本相当 ,第 2阶段是第1阶段灌浆速率的 2 .7倍。因此 ,花前生物学产量较高 ,花后籽粒第 2阶段灌浆速率较快是实现小麦育种粒大粒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SN02-3和SN05-3两个小麦品种及其化学杀雄不育系为材料,研究了化学杀雄剂BAU9403对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旗叶净光合速率(Pn)、库源光合产物积累及转运的影响,并探讨了化学杀雄剂诱导的小麦雄性不育杂交种子籽粒皱瘪不饱满的原因。结果表明,灌浆前期不育系旗叶的Pn比可育系高,但旗叶干物质输出率很低,仅为可育系的41.88%;灌浆后期,不育系旗叶淀粉含量升高,不利于同化物向籽粒转运;不育系籽粒最大体积仅为可育系最大体积(65.40μl/粒)的68.39%,单个籽粒潜在库容要低于可育系。化学杀雄剂导致源器官光合产物输出率低,产物在源端滞留,库器官转化利用能力差,从而使其诱导的小麦雄性不育的杂交种子籽粒皱瘪不饱满。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蓝、紫粒小麦资源用于提取植物天然色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粒小麦晋太170为对照,研究7个蓝、紫粒小麦品种(系)灌浆期籽粒色素的形成情况及遮光对其的影响,测定籽粒中花青苷、黑色素的含量,并用岛津120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其530 nm和400~550 nm波长处的吸收值。[结果]不同色系小麦籽粒色素的形成过程不相同,遮光明显地影响了紫色、蓝紫色小麦籽粒中花青苷的产生。蓝紫色黑粒小麦756的花青苷含量最高,紫色黑粒小麦3019的最低,分别是对照的12.62和4.83倍。蓝、紫粒小麦的黑色素含量不同,但均高于对照。[结论]蓝、紫粒小麦籽粒色素的形成过程和花青苷含量不同,与籽粒颜色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