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作物耐旱性与叶片水势简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SPAC理论分析大豆、花生、玉米、甘薯4种作物水势分布特点及耐旱性结果表明,植物叶片水势是植物水分状况的较好生理指标,玉米根、叶间水势差为0.293MPa,叶位间水势差为0.067MPa。不同作物叶片水势差异显著,作物叶片水势越高, 其耐旱性越强。  相似文献   

2.
温度与水分状况对作物叶片水分能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试验研究不同温度与水分胁迫对小麦和玉米幼苗叶水势及渗透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时随土壤水势的降低,叶水势呈下降趋势;相同土壤水势条件下随温度升高,叶水势呈下降趋势。温度和水分状况对叶片渗透势的影响与叶水势不同,随温度升高和水分胁迫的加剧,叶片渗透势则呈先降后升趋势。通过对作物叶水势和渗透势变化幅度的比较,说明小麦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旱性能均大于玉米。对植物叶片水分水偏摩尔自由能(ΔG)、焓(ΔS)、熵(ΔH)计算与分析,初步从能量的观点证实作物在27℃左右温度时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3.
张斌  张桃林  赵其国 《土壤学报》1999,36(1):101-110
季节性干旱是南方红壤地区旱地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障碍因素。本文报道了田间条件下作物土壤水势关系及其对干旱胁迫响应。结果表明SPAC中水势梯度为:叶气系统〉叶土系统〉70cm以上土层,且约以100倍左右递减,水势日变化结果表明免耕较常耕,窄垄较宽垄叶土水势差下降,水分胁迫更强,花生的耐旱性较强,大豆和玉米的则较弱;作物叶水势与土壤基质势呈正相关,可以用二项式表示。作物叶水势与不同土层土壤基质势关系表明,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型水盐运动模拟土柱研究了在田间气候作用下作物 (小麦 玉米连茬种植 )生长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并建立了土壤水盐运移的数学模型 ,就模型所需的饱和导水率、水力传导度、水分特征曲线、水动力弥散系数进行了室内外测定 ,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对四个土柱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比较 ,除个别点有一定偏离之外 ,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拟合效果比较理想 ,说明该模型用于模拟种植作物条件下粉砂壤质土壤的水盐运移是实际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糊控制的精确灌溉系统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的节水灌溉系统,由作物蒸腾量和土壤水势为输入,以作物需水量为输出,通过对输入变量的模糊化、模糊推理和反模糊化,获得了作物的需水量,采用三星单片机为核心,由作物蒸腾和水势变送器分别测量作物蒸腾量和土壤水势,使用分段模糊控制策略构成灌溉系统。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作物的需水量,有效地实现了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方作物高效施钾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扼要地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高效施钾技术的研究结果,从土壤供钾水平、作物种植方式、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土壤物理性状等方面阐明了平衡施用钾肥对作物生产和作物抵抗外界胁迫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温度与水分状况对作物叶片延伸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春小麦和夏玉米生长中叶片延伸速率(LER)、渗透势(Ψs)、叶水势(ΨL)的测定,研究温度与水分胁迫对春小麦和夏玉米叶片延伸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作物叶片延伸速率先上升,在27℃左右达最大值而后迅速下降;且在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叶片延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幅度不同,随土壤水势的降低其叶片延伸速率也降低,且叶片延伸速率与土壤水势的变化呈线性关系。土壤水势、温度的变化引起膨压(ΨP)的变化,而膨压的变化又引起叶片延伸速率的变化。总趋势是随膨压的增加其叶片延伸速率也增大,且温度与土壤水势共同胁迫对玉米叶片延伸速率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南部作物水肥产量效应的田间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本文采用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典型旱作农田的水肥效应,得出了小麦和玉米在试验年份的水分满足程度和农田水分供需平衡过程。指出,影响该区当前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肥力,而不是水分。本文再次明确指出土壤水库在旱农条件下作物供水调节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根据全生育期中土水势剖面的变化再次提出低土水势水分的较高有效性问题。本工作所取得的结论对发展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农业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扼要地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高效施钾技术的研究结果,从土壤供钾水平、作物种植方式、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土壤物理性状等方面阐明了平衡施用钾肥对作物生产和作物抵抗外界胁迫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豆、花生、红薯、玉米是低丘红壤区主要的夏季旱地作物,研究表明:四种不同作物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作物水势时空分布的趋势一致;大豆(初花期)、玉米(大喇叭口期)、花生(开花结荚期)、红薯(块根膨大期)永久萎蔫时叶水势依次为:-2.3MPa、-2.10MPa、-1.75MPa、-1.30MPa,土壤水势分别为-1.159MPa、-0.818MPa、-1.534MPa、-1.644MPa。正常情况下,作物叶片水势大小及作物耐旱性顺序为:红薯>花生>大豆、玉米。小麦茬口玉米(抽穗期)和大豆(初花期)因叶片水势连续一周分别低于-2.2MPa和-2.3MPa被旱死。  相似文献   

11.
基于负压灌溉系统的温室番茄蒸发蒸腾量自动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目前关于作物蒸发蒸腾量测量方法中存在测定成本高、工作强度大及精确度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测量作物蒸发蒸腾量的负压灌溉系统(negative pressure irrigation,NI)。为验证测量结果的精确性,以水量平衡法为对照(CK),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NI条件下日光温室番茄周年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并对比分析了温室番茄蒸发蒸腾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NI条件下的温室番茄0~20 cm土壤含水率及0~100 cm土体贮水量变化稳定,周年变化幅度分别为21.4%~23.8%和322.2~333.3 mm。负压灌溉系统测量的春茬番茄蒸发蒸腾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季节变化幅度为0.46~5.68 mm,最高值出现在5月20日;秋茬番茄的蒸发蒸腾量季节变化幅度小于春茬番茄,仅为0.56~3.43 mm,最高值出现在10月12日。NI测定的番茄周年蒸发蒸腾量为533.4 mm,低于CK计算结果(541.6 mm),但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2种方法测定的周年蒸发蒸腾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仅为3.83%~7.71%,绝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也只有2.14~5.08 mm。2种方法得到的温室番茄水分利用效率也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分析,负压灌溉系统能够实现温室番茄蒸发蒸腾量的计算,其结果不仅与水量平衡法无显著差异,而且简便快捷、使用成本低、测定结果可靠,为温室作物的蒸发蒸腾量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滴灌调控土壤水分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滴灌灌溉频率和土壤水势对马铃薯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滴灌灌溉频率和土壤水势对土壤水分的分布有很大影响,灌水频率越低,灌水前的表层土壤干燥的范围越大,灌水后的土壤湿润范围越大;控制滴头下面20 cm处土壤水势明显影响到50 cm深度以上的土壤水势,20 cm深度处土壤水势越高,50 cm深度范围内的平均土壤水势越高;土壤表面土壤水势越低,以滴头为中心形成的干燥范围越大。当土壤基质势低于-45 kPa时,马铃薯的块茎膨大率会迅速下降,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低顺序为:-25 kPa>-35 kPa>-15 kPa>-45 kPa>-55 kPa。不同灌溉频率下马铃薯的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顺序为:1天1次>2天1次>3天1次>4天1次>6天1次>8天1次。就华北地区而言,采用滴灌对马铃薯进行灌溉,土壤基质势以-25 kPa左右为好,灌水频率以每天1次最优。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分养分的运移及其利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控制水分的微区试验,比较了水肥异区交替灌溉与传统均匀灌溉条件下,水分与养分在200cm剖面上的动态迁移规律,并分析了不同灌水模式下的灌溉效率和肥料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低灌水量(450m3/hm2)水平下水肥异区交替灌溉,施肥区和灌水区之间存在水势梯度差异,NO3-N含量也有差异;灌溉效率和肥料利用效率均高于均匀灌溉。在高灌水量(900m3/hm2)水平下,水肥异区交替灌水与常规均匀灌水差异不显著,但养分离子发生了强烈的淋洗。收获后,交替灌溉的NO3-N残留量比传统灌溉要高,而水分残留量则相反。研究结果发现,交替灌溉在450m3/hm2时的产量与均匀灌溉在900m3/hm2时的产量相差并不大,即交替灌溉可节水一半。秸秆覆盖能影响060cm土壤水分运动,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但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咸水负压渗灌对番茄生长和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该研究旨在探讨日光温室条件下咸水灌溉对番茄生长发育和土壤盐分积累的影响。试验采用负压渗灌设备在番茄不同生育期(全生育期、花果期、果实膨大期、采收期)、使用不同质量浓度咸水(淡水、3、5、7、9 g/L)和土壤基质势(0、-40、-80 hPa)下进行咸水灌溉,研究咸水灌溉对番茄产量、根质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不同生育期耐盐能力差异明显,花果期对土壤基质势与盐分胁迫比较敏感,采收期忍耐性最强。咸水灌溉的盐分浓度临界值全生育期与花果期为3 g/L,果实膨大期为5 g/L,采收期可以用较高浓度咸水灌溉。咸水灌溉会造成温室生产系统土壤的盐分积累。适量咸水灌溉,对株体发育具有"控上促下"调节效应,利于降低耗水量、提高番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因此,依据番茄不同生育阶段耐盐性的差异,利用一定浓度的咸水灌溉不仅可替代淡水资源,还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负水头灌溉原理与装置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负水头灌溉技术,由负水头控制装置、集气装置和供水器3部分组成,系统介绍了目前负水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阐述了负水头灌溉技术原理。结合原理结构图和实物图阐述了负水头关键技术的研究情况、工作原理及其作用。该系统利用简易水头控制装置和集气装置通过盘式供水器将灌溉水输送到作物根层。该研究以期建立负水头灌溉技术基本构架,为负水头灌溉系统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膜下滴灌油葵土壤水热高效利用及高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油葵作为高产优质油料作物,在民勤绿洲种植面积较大,但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常规种植油葵已不能满足节水高效的要求。为了研究油葵膜下滴灌条件下的水热效应及适宜灌溉制度,于2012年4月-2013年9月连续2 a在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民勤灌溉试验基地进行试验。设定4个不同滴灌灌溉定额与常规覆膜畦灌对照处理,测定膜下滴灌油葵不同滴灌处理下土壤水热动态、产量效应、水分利用效率、耗水规律及经济效益,并结合气象数据比较不同滴灌处理的优越性,分析不同灌水处理对水热变化、产量、灌溉水利用、耗水特性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保墒效果较好,土壤水分、地温变化平稳,有利于油葵生长;适宜的灌溉定额条件下(灌溉定额288 mm、灌溉8次),油葵单盘籽粒质量、百粒质量均较高,产量较对照平均增加6.03%,节水32.7%,灌溉定额降低162 mm,生育期耗水降低158.9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6.8%,水分生产力达8.0元/m3,净收入增加8.9%。与传统覆膜畦灌相比,膜下滴灌处理整个生育期耗水强度较对照均降低1.0 mm/d以上,能有效降低棵间无效蒸发,减少生育期耗水,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高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是一种经济可行、易于推广的节水方法。  相似文献   

17.
膜上灌水技术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该文依据膜上灌水技术室内外试验数据,分析探讨了膜上灌水对作物生长要素中土壤水、肥、气、热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上灌水技术与传统的沟畦灌相比,地膜覆盖灌水法在减少地面蒸发,实现节水的同时,可调节土壤温度,减少灌溉水的深层渗漏和保持土壤肥力,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膜上灌水不仅节约用水,同时也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根部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盐碱地滴灌土壤基质势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该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土壤基质势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试验设3个水平的土壤基质势处理:-5 kPa(S1),-15 kPa(S2)和-25 kPa(S3),每个处理重复3次,按随机区组布置.试验结果表明:垄作覆膜滴灌条件下各盐分离子的迁移和分布特性不同.Na< 和Cl-.易被灌溉水淋洗,主要分布在湿润体的边缘,在滴头附近含量最低,远离滴头含量逐渐增大,土壤基质势越高,淋洗效果越明显,离子含量和土壤总盐量呈线性相关.Mg2 、Ca2 、HCO3含量受土壤基质势影响较小,在土壤剖面分布相对均匀,离了含量和土壤总盐量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关系.盐渍化土壤中总盐分的淋洗主要受到作物播种时第一次大水量灌溉和苗期阶段较高土壤基质势控制的灌溉影响,作物生育中后期不同土壤基质势处理对土壤总盐分的淋洗影响较小.该研究结果对盐碱地水盐调控和灌溉制度的制定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日光温室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现有灌溉决策理论的指导作用,该文构建了基于ET和水量平衡方法的实时精准灌溉决策及控制系统。以句容布戴庄村樱桃番茄温室为试验对象,给出了利用ET和水量平衡方法的灌溉决策实施过程,即当田间蒸发蒸腾总量大于土壤中可供作物利用水分时触发灌溉,灌水量等于自上一次灌溉起蒸散量的总和。采用Java语言开发了灌溉决策软件ETSch,可实现以温室内气象数据为基础对不同地点的灌溉决策项目进行管理;设计了温室精准滴灌系统并研制了基于单片机的灌溉控制器软硬件,通过ETSch软件与控制器的连接,建立了从田间气象信息获取到灌溉决策软件运行,再到灌溉及控制系统的集成化自动精准灌溉模式。试验结果表明,该实时精准灌溉决策及控制系统的平均灌水总量控制平均误差为1.1%,系统运行稳定,节约人工;尽管采用ET和水量平衡方法低估了实际土壤含水率,但总体趋势一致,能实现合理有效的灌溉决策。该研究可为实现灌溉决策和控制系统的集成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提高灌溉效果和用水效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微咸水滴灌对黄瓜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试验主要研究了华北半湿润地区微咸水滴灌条件下,滴头正下方0.2 m深度土壤基质势分别控制在-10~-50 kPa时,不同盐分浓度微咸水(2.2~4.9 dS/m)对黄瓜产量、灌水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灌溉水电导率(EC)大于1.1 dS/m时,黄瓜的产量随着EC的增大而降低。当滴头下0.2 m深度土壤基质势控制在-25~-35 kPa时,黄瓜表现出来的耐盐性最强,EC每升高1 dS/m产量大约降低3%。总的趋势是土壤基质势控制越高(-10 kPa)处理的灌溉量越多,IWUE越低,而土壤基质势控制越低(-50 kPa)处理的灌溉量越少,IWUE越高。通过研究,在年降雨量大约为600 mm的半湿润地区,当没有足够的淡水用于作物灌溉时,可以在采用一系列灌溉与栽培管理措施条件下,利用2.2~4.9 dS/m的微咸水来灌溉黄瓜等对盐分中等敏感的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