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盆景艺术与传统绘画、书法、诗词、戏曲等都是以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艺术活动。创造美是其劳动特征,也是构成艺术价值之所在。作为艺术的盆景,虽说与书画艺术同源,但其艺术品位、文化层次和社会价值,似还处于弱势地位。感到未人艺术主流。其实,盆景之美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当我们对盆景美学有较普遍的深层的认识和运用时,也就是盆景艺术昂首走入主流艺术殿章之日!  相似文献   

2.
大家知道,中国盆景渊源流长,流派众多,技法不一,象形盆景只是其中的一种技法。象形盆景有其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经济的进步,人们崇向自然美和自然形的盆景。本文只就一盆象形榕树盆景的改形来探讨技艺,绝没有对象形盆景的贬褒之意。  相似文献   

3.
赏山石盆景     
观赏韩琦制作的山石盆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百看不厌的感觉。盆景中的火车、长城,古塔、房屋建筑与主体山水的搭配浑然一体。自己加工的石盆与天然水色,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砚式盆景:所谓砚式盆景,是筑景于形似观台的自然形板块上的景致。这是一种新演变而成的盆景艺术形式。它是融和了盆景及中国砚台等其它工艺美术品类的特点而产生的。砚式盆景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在西安中堡村盛唐墓出土的一具唐三彩砚,观池底部如平坦的浅盆,前端是水池,后端是群峰环立。山上还有树木及小鸟。三彩砚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山水盆景的艺术形成,同时也说明唐代就已出现了砚式盆景的雏形。如果说,三彩砚给砚式盆景划定了“起跑线”的话,那么,中国的天然“云盆”,那多变的线条,岩块剥落而形成的自然残刻,随时都流露了一种天成的  相似文献   

5.
附石盆景,作为盆景艺术中一个独立的形式,有着它自身的优势。首先,它不择树种,绝大多数盆景树种都可以附石;其次,由于有石材的衬托,所以对树木的桩形不象对树桩盆景那样苛求;尤其可贵的是适宜扦插苗木的盆景创作,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繁荣盆景事业的一条可行之路。正因上述优势,附石盆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各地盆景界的作品看来,附石盆景的数量还是不及其它组合盆景(如丛林式、水旱盆等)。考查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附石盆景的制作难度相对较大,对技术、技巧的要求较高,使一些缺乏经验的爱好者望而却步:二是按照常规来制作附石盆景需时较长,一般在树桩附石后,让根系衔石而生,附着稳固,都要经过3~5年的埋土栽培。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对此也深有感触。往往在选中石材后,对树桩的选择颇费踌躇:桩形好的,根系不一定与石材相配,还须先埋土定植,培育根系;有的树桩根系能较为合理地附石,而枝形与石材又不尽协调,附石后还必须重新调整枝形,进行养护。这便是让初学附石盆景制作者感到好的树桩可遇不可求的缘  相似文献   

6.
“构成”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分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三大类。艺术家为了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学主张,在一定的空间中安排布置表现对象的点、线、面、形、色等物质因素及其关系,使若干个别的形象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即“构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张“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即自然物与艺术家融为一体。“意境”这个美学概念,源出于此。“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盆景,只有通过艺术构成才能成为艺术品,才会有意境这个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构成的“盆景”(实际是盆栽、盆植),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只有艺术构成的盆景才有双重的价值,即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当前,我国盆景倾向崇尚自然美。这是时代潮流和现代审美意识产生的影响。但是盆景界有一些人(这些  相似文献   

7.
四个月以前,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了国际花卉博览会,中国代表团在十多个强手面前,夺得盆景总奖牌的44%,名列第一,成绩可喜可贺。与此同时,使我们明显的感到,国际盆景市场上目前正逐步形成一种与国内盆景生产迥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掌握这个时代发展规律.对确定我国盆景出口品种、项目,无疑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对如何改变与丰富盆景的艺术造型,迎合时代要求,也是很受启发的。  相似文献   

8.
和盆景同好者谈点盆面铺苔的体会。当一盆树桩盆景造型完毕,配上合适的盆景盆之后,作为盆景的创作已可说是大功告成。但当你坐下来细细品尝你的作品的韵味时,总会感到还缺少点什么——没有盆面铺苔。盆面铺苔后,有下列好处:1.能使树木、山石、泥土、花盆四者融为一体。2.可起丰富盆面色彩的作用,褐色的树杆,浓绿色的树叶,加上青色的苔藓、  相似文献   

9.
<正>二、树根雀梅盆景栽培与管理方法树根盆景造型的关键是选择根形符合制作意图的树根。生长在荒山野岭的各种树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状各异,姿态不一,因而我们对根桩的根形、枝要全面鉴别,只有选择形态好的根和枝,才能创作出构图精巧、寓意深刻、古雅如画、趣味无穷的艺术盆景。盆景是自然和人工合作的成果,通过人工的创造来表现其无限的变化。选定后,修改树根桩头是栽培盆景最基本的一步。要截去哪节树干,剪掉  相似文献   

10.
盆景造型艺术的取形用势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盆景造型理论中谈到了“形”和“势”,并强调:在制作山水盆景时,其立意和布局,也像画山水画一样,讲究“取形”和“用势”。在盆景造型中,“形”即是可见山石、树桩的具体外形,取形就是构思选择适合盆景造型的这种“具体外形”。不能为取形而取形,取形只是手段,目的在于用势,势是盆  相似文献   

11.
我今天能代表我们联邦德国的《盆景》杂志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贺,感到非常荣幸。联邦德国的《盆景》杂志比《中国花卉盆景》刚好小半岁。在《盆景》杂志工作的人有园林家,历史学家和艺术家。《盆景》杂志经常介绍盆景的剪接,造型方面的技术知识,也介绍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个人负责《盆景》这个刊物。据我们所知,在德国,  相似文献   

12.
用玛瑙制作山水盆景,是一种尝试,是否可行,有待社会公论的评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地区发现有玛瑙。我国有二十个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出产玛瑙,主要产地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湖北、江苏等地。适合做山水盆景的玛瑙多为小料,做成的盆景以小型微型居多。色彩鲜艳又透明度高的玛瑙做山,会感到明显失真,应尽量选用近不透明及色彩暗淡的玛瑙,观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盆景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自然美是盆景的第一“美”,人们欣赏盆景,首先是欣赏它的自然美。树木的自然美包括根、树干、枝叶、花果和整体的姿态美.以及随着季节变化的色彩美。根的外露,龙盘虎踞之势;树干的刚劲挺拔,苍古多姿;叶片的各种形状及丰富多样的色彩;花的五彩续纷,千姿百态。上述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树木整体的美。春天里新芽吐翠,充满生机;夏季枝叶繁茂,蓬  相似文献   

14.
菊花品种繁多,花型丰富,色彩各异。盆景菊是以菊花为主体配以枯桩、山石等素材,通过盆景造型而创作的菊花艺术品。菊花盆景既可表现诗画意境,还可起到装饰美化作用。品种选择菊花品种很多,色彩和花型是花卉中变化最丰富的,可用来制作小菊盆景的菊花品种有几十个,  相似文献   

15.
我从壮年始就如痴如醉地迷上盆景,且爱跟同好斗大。随着年龄增长.已感到力不从心,故改为种中小型和微型盆景了.  相似文献   

16.
树木盆景的立意,即是确定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缺乏主题思想的作品,观之苍白无力,尝之味如嚼蜡,审之如行尸走肉。一提到立意,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立意为先"四字,古往今来各门类的艺术创作无不以此为准则,盆景艺术亦然。但在多年的盆景创作实践中,我感到盆景艺术有其特殊性。文学、美术、音乐创作可按作者既定的主题思想不折不扣地挥洒开去,而盆景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树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物特性、盆景商品  相似文献   

17.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为创立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精神的盆景艺术而努力”这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制订的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方向。它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也反映了盆景艺术家的心愿;它包含有理论问题,更有实践问题;它是协会的总任务、总目标。我们这里所说的盆景艺术的创新研究,必须坚持沿着这个“方向”前进,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盆景艺术提高到与时代相适应的水平上来。  相似文献   

18.
形式美是一切美的事物、也是树桩盆景的外形(实物的轮廓)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各种型式的盆景,给人的美感是不同的。把树桩盆景的外形轮廓,不同面的折角中抽象出线条来,用造型艺术的语言来表述:如曲干式盆景用“S”形曲线来表示,直干式盆景用“|”竖线表示,等等。这就是造型语言。造型不同,语言就不同,审美特征就不同,但是  相似文献   

19.
雪松的气势真实的心境刘友坚的琉球朴盆景《雪松画意》,很有百年雪松的气势,大枝下飘,中枝平伸,树梢向上。从照图上看,树相尚未成型,不论冠部或层次,还处于培育期,有待粗壮与茂密,但它的趣味和神韵,已显示了出来;尤其是站在实物前面,这种感觉更明显。它的基部,不可谓不大,而树梢,又不可谓不小,但却能灵气贯通,意脉相连,浩然之气,拔地冲天。在盆景技艺上,侧枝(层次)的去留修剪,忌讳对生平展,口语叫“扁担枝”;主张互生参差,以力求动感,避免呆相。而这棵树的层次,认真看似乎就犯了这个大  相似文献   

20.
多次接触竹乡崇义县田发建先生创作的竹桩盆景,好几次想找个角度来谈谈他的竹桩盆景特点,可都是想了大半天而又无从下笔。也许,就盆景艺术的自身结构问题来理解和探寻他对清刚、耿直、贞心之竹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是"以形媚道"的归趣。也正因此,他采用"提根栽培法"来造竹,将近二十年的苦苦追寻,方成盆盎一片景,呈现给你我眼前的视觉震撼又岂止是一个"翕辟成变"的情感轨迹?竹桩的盘根错节、穿插曲绕,构架成一种瘦、皱、漏、透的竹根特色。盆景?根艺?其实我们关注的并非是一种可否作为盆景空间的单纯样态、一种存在于图样式的局限所表现出的作者语言,而应多探究他或是我们体悟盆景之道的理性和"神超形越"、"穷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