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L-乳酸高产菌株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乳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自然界中可发酵生产L-乳酸的微生物主要有根霉属的米根霉、行走根霉、小麦曲根霉和美丽根霉,以及乳酸菌类的乳杆菌属、链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等。国内外有关专家主要通过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原生质体融合与基因工程技术等进行L-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以提高菌种产L-乳酸的能力,可得到光学纯度较高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高产细菌素的乳酸乳球菌菌株,通过采用紫外线(UV)、亚硝基胍(NTG)、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和紫外线与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的方法,获得多株诱变菌株,研究突变株代谢生产Nisin的效价及抑菌能力。结果表明,其中通过诱变得到了一株高产菌株DU101,该菌株代谢生产Nisin的效价由442 IU/m L提高到了1386 IU/m L,约是原始菌株HDBR-06的3.14倍。通过传代试验验证了菌株的遗传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3.
紫外辐照对产α-ALDC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诱变(波长260nm,功率15w)对一株产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059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在紫外辐照时间为50s时,诱变效果较好。从正突变菌株中反复筛选,得到两株产酶量较高的菌株BS059-15和BS059-22,比原出发菌株的酶活分别提高了107.62%和162.25%。经过连续传代试验,证明其遗传性状稳定,为可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L-乳酸的应用和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L-乳酸的优点、方法与技术要点,简要介绍了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L-乳酸的研究现状以及对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L-乳酸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高效耐盐木霉菌株,本试验以长枝木霉T6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微波诱变处理和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条件,并结合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菌丝干重等指标筛选最佳诱变耐盐菌株。结果表明,微波诱变对长枝木霉T6菌株生长具有明显影响,并随着微波诱变处理时间的不同其影响作用显著不同,尤其当诱变时间为60 s时,其诱变菌株的菌落直径、菌丝干重和产孢量显著高于原出发菌株。微波诱变时间为60 s条件下,获得的诱变菌株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原出发菌株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培养72 h较原出发菌株生长速率平均提高32.98%。该试验利用微波诱变处理选育和获得了高产和高效的耐盐性木霉菌株,为今后多功能木霉制剂的研发应用及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拮抗细菌GF-312的复合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已筛选出的拮抗菌株的抑菌活性,以荧光假单胞菌(Pseadomonas fluorescens)GF-312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和微波方法对其进行复合诱变,通过对致死率、正突变率和抑菌活性的测定,确定紫外线和微波诱变的最适时间,结合对诱变菌株的传代稳定性测定,获得高效菌株GF-16,其发酵液的抑菌圈直径达到30.4 mm,抗菌活性比紫外诱变之前(自然选育之后)的菌株GF-51提高了18.8%。  相似文献   

7.
摘要:采用紫外照射孢子悬液和原生质体的方法对玫烟色拟青霉Pf9606菌株进行了诱变选育,并对诱变株的生物学性状及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 UV-22、UVP-39两菌株的产孢量分别为对照的1.58倍和1.37倍,毒力分别比对照的提高14.03%和11.00%。比较UV-22和UVP-39两诱变菌株可知,玫烟色拟青霉PF9606孢子悬液的诱变效果要好于原生质体的诱变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棒杆菌AS 1.299(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亚硝基胍(NTG)诱变,得到L-苏氨酸高产突变株N50-10,其质量浓度为1.150 g/L,比原菌株质量浓度提高了1.106 g/L。在菌株N50-10的基础上,又筛选出抗乙硫氨酸和抗磺胺胍突变株SG06-10(Ethr+SGr),其L-苏氨酸质量浓度达到了2.463 g/L,比原菌提高了2.419 g/L。经5次传代,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利用紫外线照射香菇菌株808的孢子悬浮液,分析诱变处理的致死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诱变菌株与原菌株的拮抗反应初步筛选出突变香菇菌株,并筛选出适合香菇孢子的紫外诱变条件。结果表明,诱变时间在20 s的致死率为14.28%,40 s的致死率为28.57%,60 s致死率为64.29%,80 s的致死率为85.71%。在紫外诱变处理60 s和80 s的菌株与对照组有明显的拮抗现象,总共得到了5个有拮抗现象的突变菌株。诱变时间为60 s时菌株生长速度(2.37 cm/d)及拮抗强度均高于诱变时间为80 s (2.23 cm/d)的处理组。试验初步证明使用紫外诱变香菇孢子时的最佳时长为60 s。这为香菇诱变育种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一株产纳豆激酶(NK)活力较强的菌株。以纳豆激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紫外线诱变育种的方法和单因素实验方法,确定紫外线诱变剂量,对原始菌株进行诱变育种,并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菌株发酵的纳豆激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20W紫外灯距离30cm照射240s的诱变,效果较佳。经过诱变及菌种筛选所获得的高产菌株U-5发酵生产的纳豆激酶活力比原始菌株T-3提高了8.81%。经15代传代试验,U-5高效突变株生产的纳豆激酶活力均稳定在5440.37IU/mL以上。  相似文献   

11.
蜡蚧轮枝菌V3450是榕管蓟马防治的高效菌株,为实现该菌株的放大培养,以盆栽榕树出口使用的主要栽培基质椰糠和单一固态发酵培养产孢量最多的麦麸为主载体,开展该菌株的固态发酵基质一般组合配方和正交组合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一般组合固态发酵基质配方5(椰糠+麦麸+磷酸盐+酵母粉=7.5 g+7.5 g+0.2 g+0.5 g)为最好的初筛配方,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固态发酵培养所需基质的4个基本组分因子为麦麸、椰糠、磷酸盐和酵母粉;正交组合固态发酵基质配方8(麦麸:椰糠:磷酸盐:酵母粉=3:2:3:2)为最佳的组合配方,麦麸、椰糠、磷酸盐和酵母粉等4个基本组分因子的最佳质量配比为3:2:3:2。正交组合配方8(麦麸:椰糠:磷酸盐:酵母粉=3:2:3:2)是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的最佳固态发酵基质配方,放大培养的真菌孢子对榕管蓟马成虫具有很强的侵染力。  相似文献   

12.
L. rhamnosus 719产酸与抑菌作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PLC分析表明,L.rhamnosus719在MRS中发酵时,醋酸含量先升后降,而乳酸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增加,发酵过程中,乳酸和醋酸的摩尔浓度比从6h的0.28增加到60h的2.63。L.rhamnosus719在MRS培养48h的上清液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36mm,其中乳酸、醋酸含量分别为17.70g/L和4.32g/L。L.rhamnosus719产生较高浓度的乳酸和醋酸是其抑菌作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干酪乳杆菌LC-STH-13为菌种,使用MRS基础培养基对菌种的进行活化。根据MRS培养基中的不同体系,对其进行改良,获得改良的MRS培养基。改良MRS培养基配方为:大豆蛋白胨9 g,牛肉粉11 g,酵母浸粉5.2 g,乳糖19 g,磷酸氢二钾2.2 g,柠檬酸三钠1.8 g,柠檬酸铵2.4 g,吐温80 1 mL,MgSO4.7H2O 0.56 g,MnSO4.4H2O 0.25 g。使用改良MRS培养基培养的菌体活菌数比MRS高出了1个数量级;在OD值和菌体干质量指标上,改良MRS是MRS的1.2倍。  相似文献   

14.
利用MRS和M17培养基,从自然发酵面团中分离纯化出2株乳酸菌菌株,通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菌株1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2为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乳酸菌增殖培养基配方。通过正交筛选试验研究了在MRS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营养物质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往液体MRS基础培养基中添加1%的胡萝卜汁、1.5%的麦芽汁和0.5%的大豆汁配成增殖培养基,增殖培养10 h后,每隔2 h添加1%的KH2PO4-Na2HPO4缓冲剂(pH 6.86),培养16 h后,乳酸菌活菌数为3.94×109 cfu/mL,比优化前提高了11.6%。为进一步开展营养强化因子筛选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土霉素产生菌龟裂链霉菌(Streptomycesrimosus)D-7号为出发菌株,经自然分离,纯化处理后,再经摇瓶初筛、复筛获得高效价菌株10号,其摇瓶效价提高12.6%。经传代实验表明,该高产菌株遗传性能较为稳定。在15m罐上生产试验,与出发菌株相比,发酵效价提高7.18%,发酵总亿提高5.48%。3  相似文献   

17.
从正常发酵的生料醋醅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醋酸菌,通过形态学、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为巴氏醋杆菌。菌株发酵过程中,改变发酵温度和初始乙醇添加量,研究其对有机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为评价食醋品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样品,检测到的有机酸有草酸、乳酸、乙酸、柠檬酸,最高含量分别是2.5 mg/100 mL,5.0 mg/mL,3.4 mg/100 mL,0.17 mg/mL。在37,42,47℃这3个温度下最适宜有机酸生成的乙醇添加量分别是4%,6%,2%,最利于醋酸菌发酵的温度是42℃。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生防放线菌A11菌株的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瘟病生防放线菌A11菌株的发酵初始pH、培养温度及通气量三因素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发酵培养,结果表明在ACSI培养基上,初始pH值为7.2(灭菌后),28℃,培养6d,通气量为100ml/250ml三角瓶时,培养滤液对稻瘟病菌的拮抗带最大,平均达1.03 cm,抑菌率平均达57.4%,该培养条件为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P-r21的抑菌广谱性及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优化了菌株P-r21发酵条件,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了该菌株对6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及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离体接种试验研究了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菌株P-r21最佳发酵条件为在PYJ中培养初始pH 6.0,培养时间为12 h。菌株P-r21对供试的6种植物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Fusarium proliferatum、Rhizoctonia cerealis、Gaeumannomyces graminis、Fusarium graminearum、Colletotrichum karstii)的生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对C. karstii和B.cinerea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达到88.0%和84.5%。发酵滤液对B. cinerea孢子萌发抑制率达80.6%,对叶片和果实灰霉病的防效达到100%和80.0%;发酵液10倍稀释后防效也可达到67.1%和60.7%。本研究明...  相似文献   

20.
刺葡萄酿酒酵母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寻找适合酿造刺葡萄果酒的酵母菌株,从刺葡萄原酒、新鲜刺葡萄以及经初发酵过滤所得的刺葡萄皮渣中分离提取得到90株酿酒酵母,并对经发酵试验初步筛选出的5株酵母进行了耐酒精、耐糖、耐酸和耐二氧化硫的性能测定比较,最终筛选出1株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B54)。该菌株具有很高的耐酒精能力,在18%的酒精浓度条件下也能迅速启动发酵,同时在高浓度SO2(250 mg/L)条件下发酵启动最快,并能耐受2.0%浓度的柠檬酸,较其他菌株具有更强的耐酸性,因此可作为刺葡萄酿酒的专用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