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橄榄疮痂病(Gloeospovium oliarum Alm.)在四川、陕西、湖北、广西等省、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是为害油橄榄果、枝、叶、芽等器官的一种较普遍、较严重的病害.轻者造成落叶、落果,重者致使枯梢,树势衰弱,不能结果.以往多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容易污染环境,影响果、油的食用价值.为此,在泸县林试站和重庆林试场应用庆丰霉素进行防治试验.现将有关材料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2.
十月六日到十月十一日在省林科所玉蝉林试站召开了全省油橄榄经营管理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我省十四个地区、市的四十一个县林业局、林场、苗圃、公社贫下中农、学校,粮食局的代表共118人。与会代表和全国人民一样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哀悼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逝世,无限崇敬地缅怀领袖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决心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在发展油橄榄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以实际行动悼念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  相似文献   

3.
<正> 油橄榄孔雀斑病是油橄榄引种以来发生最严重的一种叶部病害,在昆明、重庆等种植区,引起病株大量落叶、枝枯、树衰,丧失结果能力,尤其卡林品种重度受害,实为油橄榄稳产高产和发展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开展综合防治研究中,1978—1980年应用生物制剂防治油橄榄孔雀斑病。本文报道自选和引进的生物制剂室内药效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的初步结果。试材与方法供试生物制剂有16A-6发酵液(菌号采自广西、西昌一带土壤。从分离放线菌5,000余株中经提纯平板拮抗测定),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和重庆市林业试验场筛选的23—16浓缩液(四川省  相似文献   

4.
我场地处福州西北部,建于一九五五年,有油茶林一万四千五百多亩,为主要的经营方向。随着木本油料植物生产的迅速发展,象征着中阿友谊的油橄榄,在广西三门江林场、湖南林科所、湖北林科所、浙江亚林站、贵州独山林场等兄弟省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从七三  相似文献   

5.
省林科所于1978年11月6日至11日在当阳县召开全省油橄榄技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市、地区和重点基地县林科所、国营林场以及中国林科院和省直有关单位,到会代表共80余人。会议期间参观了宜昌地区林科所和当阳县王店、长坂公社油橄榄基地。  相似文献   

6.
(一) 在毛主席关于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重要指示的推动下,闽西北地区和闽中南地区油橄榄引种协作会分别于七、八月在建瓯县和龙海县林下林场召开,参加这两个会议的有各引种油橄榄的场、圃的领导干部、技术员和工人共三十几名,省林科所、福建林学院、福建林  相似文献   

7.
试验地点玉蟾林试站位于东径105°23′,北纬29°19′,海拔45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属亚热带气候类型。该站油桐枝枯日趋严重。1964年曾有零星发生,到1981年几乎全林感病,枯枝率达46%,致使部分植株衰枯,产量下降57.%。1981—1982年,对该病害的症状、病原菌、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初步试验。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8.
油橄榄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树种,1964年2月从阿尔巴尼亚引进我省重庆市林业试验场,同年8月发生青枯病害,66年发病株率达30%,死亡株率为18.4%,到74年死亡株率达36.4%。69年起,省林科所泸县林业试验站引种的油橄榄因青枯病致死植株近30%。由于油橄榄青枯病是病菌从根部侵  相似文献   

9.
油橄榄青枯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橄榄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自六十年代初期从阿尔巴尼亚引入我国以后,1964年8月在重庆市林业试验场发生青枯病害,在1964-1966年三年中病株率达30%,死亡株率为18.4%,到1974年全林死亡株率共达36.4%。同期,省林科所泸县林业试验站的油橄榄也发生青枯病害。病害发生后,各级党委极为重视,立即组织生产、科研、教学等单位对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了试验研究。经过十年的努力,油橄榄青枯病已逐年减轻,重庆市林业试验场现在年死亡株率已降到0.5%以下,基本控制不成灾害。试验初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油橄榄是对硼元素较敏感的植物。硼在油橄榄生产上的应用,国内部分引种点都已取得一定经验。但各地对油橄榄缺硼症的介绍多不一致,如云南省在《油橄榄栽培》一书中写道:“植株缺硼时,新生叶尖出现灰色或黄色,有枯梢现象,果实较早地大量脱落,也能形成畸形果。”;广西省林科所桂林试验站在《油橄榄叶黄病》一文中报道:该地缺硼症在每年旺盛生长之后(8—10月)发生。表现在一部分或多数老熟叶上,从叶尖向基部逐渐推进,叶色退绿变黄,变黄部分仅占全叶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极少全叶变黄的。  相似文献   

11.
为大力发展油橄榄生产,加速油橄榄基地建设的步伐,经过调查研究,针对当前全省油橄榄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省林科所拟定了一个“关于发展油橄榄的几项技术要求”,经省林业局审核,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日印发各地区、市林业(农林)局参照执行。现予全文刊载。  相似文献   

12.
蛋铁倍蚜生活史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贵州省林科所梅再美、漆云庆。见召衬}{省林科所编1986《中国五倍子研究报告选编》P66~70。 贵州省角倍蚜冬寄主的筛选及其繁殖利用研究贵小1}省林科所梁春美、陈爱平。见贵州省林科所编1986《中国五倍子研究报告选编》P81~86。 两种抗生细菌防治泡桐苗期炭疽病试验贵州省林科所胡炳福、远香美。见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用材林室编((泡桐》19861期。 岑巩天马飞播区马尾松病害调查及烟剂防洽松赤枯病效果岑巩具林、!曰乃}云龙、郭良锐、王义军。见《贵州林业科技》1986年3期。 册亨县坡坪区鼠害成灾与生态…  相似文献   

13.
目前,油橄榄繁殖以扦插育苗为主。但嫁接育苗具有苗木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提早开花结实等优点。为了摸索油橄榄嫁接的较好方法,适宜的砧木和适宜的嫁接时期,我们在1976年进行了油橄榄嫁接比较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用的接穗系从四川省林科所,云南省林科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林科所及本所试验林场采集成年树上一、二年生的枝条。供嫁接用的砧木为本所林场播种培育的一、二年生实生苗(包括油橄榄实生苗,  相似文献   

14.
为了积极地推广发展中阿友谊树——油橄榄,农林部于1973年10月20日至26日在广西柳州召开了十四省、市、自治区油橄榄经验交流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浙江、安徽、江苏、福建、上海等14个省、市、自治区林业局的负责同志,或主管油橄榄工作的同志,重点引种场(站)的负责同志、工人、技术员及部分省、区林科所、植物所及中国农林科学院的代表,共110人。还邀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部队的代表到会介绍经验。会议以批林整风为纲,认真学习了十大文件和毛主席有关发展林业的指示,深入地批判了林彪一伙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罪行。会议分析了林业战线的大好形势,交流了引种油橄榄的经验,讨论了发展油橄榄的规划。会议期间还参观了柳州三门江林场和解放军某部队风山“五·七”农场引种的油橄榄。象征着中阿两党、两国人民友谊的油橄榄  相似文献   

15.
油橄榄是对硼元素较敏感的植物。硼在油橄榄生产上的应用,国内部分引种点都已取得一定经验。但各地对油橄榄缺硼症的介绍多不一致,如云南省在《油撖榄栽培》一书中写道:“植株缺硼时,新生叶尖出现灰色或黄色,有枯梢现象,果实较早地大量脱落,也能形成畸形果”,广西林科所桂林试验站在《油橄榄叶黄病》一文中报导:该地缺硼症在每年旺盛生长之后(8—10月)发生。表现在一部分或多数老熟叶上,从叶尖向基部逐渐推进,叶色退绿变黄,变黄部分仅占全叶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极少全叶变黄的。  相似文献   

16.
<正> 1991年河南省林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本系统的13项林业科技成果通过了鉴定。通过鉴定的成果有:泡桐萌芽更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省林技站);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与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睢县林业局);大袋蛾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省林科所);马尾松毛虫控制管理新技术研究(省林科所);侧柏地理变异及种源选择研究(省林科所);楸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省林科所);苹果树缓势整形修剪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省  相似文献   

17.
我省引种阿尔巴尼亚油橄榄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中央首长的亲切关怀和阿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取得了初步成绩,使地中海沿岸的油橄榄在云南高原正常生长,基本上渡过了成活、生长、开花结实、传种接代关。1964年首批引种在海口林场、省林科所、昆明植物所、省商品检疫站共2200株阿尔巴尼亚油橄榄(包括米德扎、弗朗多依奥、爱尔巴桑、卡林尼奥、具拉特五个品种),除商品检疫  相似文献   

18.
璧山县东风林场于1972年3月,从重庆林业试验场试引油橄榄60株,成活59株,生长正常。为了进一步扩大发展油橄榄,该场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地进行油橄榄扦插繁殖  相似文献   

19.
油橄榄播种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1976年11月农林部在武汉湖北省林科所举办的八省油橄榄种子催芽技术训练班的材料。各地播种时,可根据这个材料,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实行。  相似文献   

20.
绿色短波     
省林业厅举行优秀专家颁证仪式 最近,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了第四批省优秀专家,省林业厅的朱延林(省林科所)、吴理安(省经济林和林木种苗站)、赵体顺(省林勘院)三位同志入选。11月24日,省林业厅在省林科所举行了颁证仪式。张敬增厅长向三位省优秀专家颁发了荣誉证书。厅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科技人员代表共30人参加了颁证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