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促花肥施氮对超级杂交稻冠层叶片生长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国稻6号为材料,研究了促花肥不同施氮量(0,45,90,135,180kg/hm2)对超级杂交稻冠层功能叶片生长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穗分化初期,施氮量对倒1叶(剑叶)和倒2叶的叶片形态影响较大,但对倒3叶生长影响较小.剑叶和倒2叶的长和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增加叶面积,提高上部功能叶的叶面积比率,且对叶长的影响大于叶宽,但叶片过长也易造成开花后叶片的挺直度下降,叶片披散,群体的通风透光性差.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的SPAD值相应增加,剑叶的SPAD值在叶片展开后约20d达到最大,随后下降;高氮处理下,倒2叶和倒3叶在开花后期SPAD值下降加剧,衰老加快.3)促花肥增加施氮量能提高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齐穗后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剑叶、倒2叶、倒3叶.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氮水平对杂交水稻群体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超高产条件下水稻氮素需肥规律和各群体质量指标。[方法]以杂交水稻Q优1号为试材,251.7 kg/hm2为标准施氮量(ST),设5个施氮处理,在田间精确定量栽培条件下比较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在ST±15%的施氮范围内,单位面积穗数变化不大,低于或高于此范围,单位面积穗数均降低。施肥处理中每穗颖花数相差不大,结实率和千粒重都以ST处理为最高。高峰苗数及有效穗数以ST-15%的氮肥用量处理为最高。成穗率以ST和ST+15%的氮肥用量处理较高。最大LAI、茎鞘叶物质输出量和茎鞘叶物质输出率以ST施氮量为最高,对稻谷产量贡献率以ST-15%施氮量为最高。ST与ST+15%的施肥处理上5叶表现出高产的叶长次序。齐穗~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以ST施氮量为最高。[结论]Q优1号获得高产的适宜用氮量为256.4 kg/hm2。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密度试验,研究密度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优质高产群体质量和株型指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①弱筋小麦扬麦9号以基本苗240万株/hm2最能建立合理的优质高产群体结构;②扬麦9号产量>7 500 kg/hm2优质高产株型指标和群体质量指标为:上三叶面积顺序为倒二叶>剑叶>倒三叶,株高为80 cm左右,穗下节间/节间总长为35.5%左右,(穗下节间+穗长)/株高为43.6%左右,株高构成指数0.563,每穗43粒左右,单穗重1.55 g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4 000~4 500 kg/hm2,高峰苗1 100万/hm2左右,成穗数500万/hm2左右;LAI的动态指标是越冬始期约0.9,拔节期约3.0,孕穗期出现最大值7.0,开花期为4.5~5.0.  相似文献   

4.
穗肥施氮量对水稻剑叶生长及披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优培九和国稻6号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穗肥不同施氮量(0、45、90、135和180 kg/hm2)对剑叶生长和披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穗分化期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剑叶的长、宽和长宽比均相应增加,施氮对剑叶长度的影响大于叶宽。田间调查分析表明,剑叶长度与叶片披垂程度呈正相关。穗分化期增加施氮量,挺直叶片的比例下降,而披垂叶和极披叶的比例明显上升,剑叶的披垂系数也增加。国稻6号叶片披垂程度比两优培九大。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旱稻297产量形成的特点,以期探明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原因。结果表明:旱稻297在0、75和150kg/hm2的施氮量下,2年平均产量分别是2.8、3.5和3.5t/hm2。其中,75和150kg/hm2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75和150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氮可以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在氮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是施氮后结实率呈降低趋势,尤其是150kg/hm2处理的结实率显著低于不施氮处理,同时150kg/hm2处理的分蘖成穗率较低。干物质积累在灌浆中期达到最大,开花后干物质生产能力较低,施氮对花后干物质累积没有显著影响。分蘖盛期的吸氮量与最高分蘖数和穗粒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分蘖盛期适宜的氮累积能够促进分蘖的增加和穗形成时期单株穗粒数的增加。因此,在现有的施氮措施下,75和150kg/hm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与75kg/hm2处理相比,150kg/hm2处理的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降低导致单位面积的实粒数差异不显著,同时,花后干物质生产能力较差是限制旱稻297在150kg/hm2处理下产量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氮肥处理对新稻18号水稻产量及叶片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新稻18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0、232.5 kg/hm2、255.0 kg/hm2、277.5 kg/hm2、300.0kg/hm2、322.5 kg/hm2和345.0 kg/hm2纯氮水平下水稻产量、叶片形态特征的差异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至255 kg/hm2纯氮水平下水稻产量达最大,此氮肥水平下水稻上三叶的受光姿态较其他处理综合表现较好。从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上三叶的形态特征影响来看,倒二叶长受氮肥影响较大,倒一叶长受氮肥影响较小;倒一叶叶宽受氮肥影响较大,倒三叶叶宽受氮肥影响较小,说明氮肥处理对水稻叶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倒二叶叶长和倒一叶叶宽两个特性上。以水稻产量为因变量,叶片各形态特征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倒二叶叶长、倒一叶叶宽和叶面指数(LAI)与产量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0.996 2**),说明倒二叶叶长、倒一叶叶宽和叶面指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7.
以新稻18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0、232.5 kg/hm2、255.0 kg/hm2、277.5 kg/hm2、300.0 kg/hm2、322.5 kg/hm2和345.0 kg/hm2纯氮水平下水稻产量、叶片形态特征的差异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至255 kg/hm2纯氮水平下水稻产量达最大,此氮肥水平下水稻上三叶的受光姿态较其他处理综合表现较好。从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上三叶的形态特征影响来看,倒二叶长受氮肥影响较大,倒一叶长受氮肥影响较小;倒一叶叶宽受氮肥影响较大,倒三叶叶宽受氮肥影响较小,说明氮肥处理对水稻叶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倒二叶叶长和倒一叶叶宽两个特性上。以水稻产量为因变量,叶片各形态特征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倒二叶叶长、倒一叶叶宽和叶面指数(LAI)与产量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0.996 2**),说明倒二叶叶长、倒一叶叶宽和叶面指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初步明确了寒地水稻公顷产10500kg群体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即株高85.0~95.0cm,穗长16.5cm、穗下节长29.0cm、倒二叶节间长20.0cm、倒三叶节间长16.5cm、倒四叶节间长5.8cm;叶长序为2-3-1-4、3=2-1-4,倒二叶长度有大于35cm的趋势。叶片的开张角度为剑叶20°~26°、倒四叶34°~38°,各叶片角度按4°~5°的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9.
探讨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施氮时期运筹对超级杂交稻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施氮时期运筹2个田间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y1)、稳长(y2)、穗总粒数(y3)均与施氮量(x)呈极显著的二次抛物线相关;每公顷穗数与施氮量显著线性相关.超级稻在各生育时期的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随着水稻生育期的进程施氮量对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相同基-穗施氮比例(80-20)不同施氮量处理各个时期生物量变化趋势相似,后期生物量增加多的处理其产量普遍较高.该地区Y两优1号产量最高的施氮量为252 kg/hm2;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条件下,基-穗施氮比例60-40和基-蘖-穗-粒施氮比例10-50-25-15的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1649kg/hm2和11624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晚播小麦的施肥技术,以扬麦23为材料,设置2个施氮水平(210、270 kg/hm2)和2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分别为7:1:2和5:1:4),研究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稻茬晚播小麦产量、群体特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小麦越冬期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较适播麦下降;开花期剑叶叶绿素含量高于适播,剑叶净光合速率低于适播.晚播较适期播种减产显著,减产幅度为7.29%~15.72%.晚播条件下增加施氮量,剑叶叶绿素含量表现增加;氮肥后移,低施氮量下各时期及高施氮量下花后14 d剑叶叶绿素含量均提高;花后14 d各处理间净光合速率差异明显,施氮量减少、氮肥后移,均导致净光合速率增加.增加施氮量能提高穗数、穗粒数;施氮量对千粒质量影响无明显的趋势.相同施氮量下,增加基肥有利于提高成穗数;提高追肥比例有利于每穗结实粒数的增加.270 kg/hm2施氮量、5:1:4运筹适播产量最高,晚播减产幅度最大.210 kg/hm2施氮量、5:1:4运筹适播产量较高,晚播产量最高.综合考虑,采用施氮量210 kg/hm2、氮肥运筹为5:1:4的施肥模式在适播、晚播条件下均能使扬麦23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以10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设置不同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 3,GA3)喷施时期处理,研究了GA3喷施时期对不育系节间伸长和抽穗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GA3可促进不育系茎秆各部位节间伸长和植株增高,但对剑叶鞘长没有明显影响;稻穗破口期(穗尖刚露出剑叶鞘)是不育系喷施GA3的适宜时期,此时喷施GA3对促进顶1节间伸长、解除包颈和提高穗粒外露度的效果最好;破口前1d(穗尖距叶枕-3 cm)喷施GA3的效果次之,破口后1 d(穗尖抽出剑叶鞘3 cm)喷施GA3的效果较差;随喷施时期的推迟,中下部节间长和穗高逐渐缩短。对不育系群体而言,抽穗率10%-15%是开始喷施GA3的适宜时期,此时喷施GA3,不育系群体的平均穗粒外露度最高,包颈度最小。  相似文献   

12.
水稻植株农艺性状与水稻品质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39-4541
以35个水稻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一些属于不同遗传类型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控制植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与影响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以加性效应间的相关性最为明显;有效穗数、剑叶长宽比和谷粒宽等性状与品质性状间存在正相关,而株高、剑叶长、穗长、每穗粒数、谷粒长和谷粒长宽比等性状与水稻品质性状间存在负相关;有效穗数与糙米率等成对性状间的显性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优良食味核心种质美香占2号及其衍生系统在广州地区早、晚季的主要农艺性状和食味品质性状,并结合广东省区试结果提出美香占2号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结果表明,早季食味品质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倒二叶宽呈显著负相关;产量与倒二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剑叶宽因子增加1个单位,产量提高6.01个单位。在广州地区早季选种圃对美香占2号衍生系统的产量和食味品质综合改良应注重有效穗多、剑叶宽大和每穗实粒数多单株的选择。晚季食味品质与剑叶宽和倒三叶宽呈显著负相关。着粒密度因子增加1个单位,产量提高5.41个单位。在广州地区晚季选种圃对美香占2号衍生系统的产量和食味品质综合改良应注重大穗密粒、剑叶和倒三叶细长单株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小麦主要库、流、源器官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分析评价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优质高产育种提供参考,首先分析旗叶、穗下节和籽粒与产量性状和品质特性间的相关性,然后以旗叶、穗下节和籽粒为自变量,以产量性状和品质特性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较大的旗叶面积是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前提;旗叶的长、宽和面积对产量均有促进作用,且旗叶宽较旗叶长对产量的影响更明显;旗叶宽与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和拉伸面积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且较旗叶长对品质的影响更明显。(2)高秆品种,穗下第一节长/穗下第二节长与产量呈负相关,与品质呈正相关;矮秆品种,穗下第一节长/穗下第二节长与产量呈正相关,与品质呈负相关。无论是高秆还是矮秆,穗下第一节直径均与产量呈正相关,且在矮秆中的作用更显著;穗下第一节直径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正相关,与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和面团形成时间呈负相关。(3)粒厚对产量的作用最大,粒宽与粒长次之;粒长、粒宽和粒厚与小穗数、穗粒质量和千粒质量均为正相关;粒宽、粒厚与穗长和穗粒数呈负相关,且粒厚的负作用更大;粒长与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较粒宽和粒厚对籽粒容重的影响更明显;粒宽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和面团形成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较粒厚对品质的负作用更大;粒长与除容重外的其他品质特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小麦主要库、流、源器官与产量和品质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通过协调各因素间的关系,可以达到源足、库大和流畅的要求,从而实现优质高产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5.
重穗型水稻株型特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对重穗型杂交籼稻的一些主要的株型因子及其与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以15个不同穗重型籼稻品种为材料,随机区组设计。【结果】重穗型品种的LAI比中、轻穗型品种有适当降低,但齐穗后其LAI和高效叶面积的衰减较慢,高效叶面积率、比叶重、粒叶比有显著提高。重穗型品种上部3叶的长度、宽度、厚度和面积均显著大于中、轻穗型品种,且它们均与每穗粒数、实粒数、单穗重、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重穗型品种剑叶叶角小而挺直,倒2、3叶叶角顺次适当增大;重穗型品种的株高有所增加,上部3叶叶位均有所提高,尤其是剑叶。【结论】这种较优的叶层结构利于形成较为理想的受光姿态,提高光能利用率,是重穗型品种的特性及其理想株型因子配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农垦58衍生系研究浙江省晚粳产量和植株形态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晚粳稻产量与植株形态的关系。【方法】以农垦58及其衍生系为材料,通过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叶部、茎部和穗部性状,分析近几十年浙江省晚粳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及植株形态的演变,并进行产量和植株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浙江省晚粳产量增加最快的阶段是60年代,此阶段的水稻品种类型可分为穗粒兼顾型和穗数型;70年代后产量增幅较慢,品种多为穗粒兼顾型。在植株形态中,近代品种(育成年份1985~1995年)的剑叶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小于早代品种(1985年以前育成),倒3叶长度、剑叶和倒3叶的宽度大于早代品种;近代品种较矮,各节间长度均小于早代品种,但茎秆密度和单位叶鞘重于早代品种,而着粒密度高于早代品种。植株性状和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剑叶和倒2叶的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和叶片曲率、倒1和倒2节节间长度与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产量的提高和植株形态的改良有很大的关系,提高浙江省晚粳单产的可行途径是在保持高结实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7.
为给本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指导依据,对目前江苏淮南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扬麦16和高产小麦新品种宁麦18(产量达8500 kg/hm2以上)的群体特征及株型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产群体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面积系数(LAI)于孕穗期最大;叶片长表现为倒二叶>倒三叶>旗叶,宽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倒二叶叶面积最大,倒二叶、倒三叶宽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节间配置为1∶2.5∶3.5∶(5~5.5)∶(8~9)。  相似文献   

18.
 以11个云南粳稻育成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冷水胁迫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品种耐冷性与农艺性状冷水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农艺性状的冷水反应不仅与品种有关,也与具体的农艺性状有关。冷水胁迫使株高、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和着粒密度极显著降低(P<0.01),穗长和剑叶长极显著缩短(P<0.01),剑叶宽度极显著变窄(P<0.01),剑叶与穗下节间的夹角极显著变小(P<0.01),一次和二次枝梗数极显著减少(P<0.01),有效穗极显著增加(P<0.01),而千粒重不因冷水胁迫发生明显变化(P>0.05)。相关分析表明,水稻成熟期综合耐冷性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结实率又与株高和单株产量冷水反应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考虑供试品种的耐冷性,云粳19号、云粳20号、云粳优1号和云粳优15号耐冷性较强,可作育种亲本利用,以提高水稻品种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19.
粳稻新老品种株型性状比较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选用日本、韩国、中国的粳稻品种30个,将1990年及以前育成的品种称为老品种,1991年及以后的品种称为新品种。比较新老品种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1)新品种比老品种株高低,穗角小,单株有效穗数少,每穗总粒数多,着粒密度大;新品种比老品种倒2叶基角大,倒3叶基角和张角小,倒3叶叶长短。(2)新老品种的10穴产量,穗总粒数,穗角及着粒密度差异极显,新老品种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差异极显。(3)根据通径系数,老品种中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新品种中经济系数、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新老品种中着粒密度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都为最大。新老品种的倒2叶宽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老品种的剑叶宽和剑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新品种的倒3叶宽和倒3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