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农村实用技术》2013,(4):24-25
银耳-滑菇高产高效周年栽培技术是根据银耳属中温结实型菌类,而滑菇属低温结实型菌类的特点,在同一个菇棚进行两菇周年的高产高效栽培,夏季栽培银耳,冬春季栽培滑菇,并利用银耳废菌糠栽培滑菇,废料得到循环综合再利用,变废为宝,可促进食用菌生产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现将该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银耳菌糠栽培滑菇培养料配方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培养料配方以茶、果枝条木屑为主要组分,添加不同配比的银耳菌糠和麸皮进行栽培滑菇试验。结果表明,以配方木屑59%、麸皮10%、银耳菌糠30%、石膏粉1%效果最佳,生物学效率达到97%以上,较适合有银耳栽培经验的农户栽培,同时银耳废料得到循环综合再利用,变废为宝,促进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张传华 《福建农业》2011,(10):18-18
生产银耳等高温菌类后的废料中含有大量鸡腿蘑所需的营养素.添加一定量的辅料,就可用于鸡腿蘑生产。笔者经过二年的试验,利用银耳菌糠栽培鸡腿蘑取得成功.累计推广1000多万袋,创产值20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利用银耳菌渣进行食用菌栽培,开展了银耳菌渣提取液平板培养对香菇、滑菇、鸡腿菇、杏鲍菇、茶树菇、平菇、秀珍菇、毛木耳、金针菇、灵芝、长根菇11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耳菌渣提取液对11种供试食用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在试验银耳菌渣提取液浓度范围内,银耳菌渣提取液对滑菇、杏鲍菇、长根菇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对香菇、鸡腿菇菌丝生长无影响,对茶树菇、毛木耳、灵芝菌丝生长的影响与银耳废料添加量有关,对平菇、秀珍菇、金针菇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菌草栽培银耳,与棉籽壳银耳、椴木银耳做比较,测其产量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菌草栽培银耳产量与棉籽壳栽培银耳相近;菌草银耳不存在棉酚问题;菌草银耳主要品质指标均低于我国银耳相关标准规定的限量值;其子实体粗灰分、粗脂肪、粗纤维、粗蛋白含量均高于棉籽壳银耳和椴木银耳,尤其是粗蛋白含量比棉籽壳银耳高14.56%,比椴木银耳高88.05%;总糖含量略低于棉籽壳银耳与椴木银耳,但粗多糖含量比棉籽壳银耳高26.12%,比椴木银耳高10.42%。说明菌草银耳产量及品质并不亚于棉籽壳银耳与椴木银耳,温室菌草袋栽银耳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5种培养基配方,观察比较6株银耳芽孢菌株在这些培养基上的银耳菌丝萌发情况,筛选出能够较好萌发银耳菌丝的培养基.结果表明,2和5号培养基,芽孢生长没能够萌发成菌丝,特别是5号培养基,芽孢形态清淡,流动性强;1、3和4号培养基银耳芽孢形态呈粘稠状,部分银耳菌株芽孢能够萌发成银耳菌丝,较为合用于银耳菌种的扩繁和保藏.3号培养基用作银耳芽孢萌发成菌丝培养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银耳温室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温室栽培是当前发展银耳生产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一整套适应天津地区在温室中栽培银耳的实用技术,可为农民朋友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并推动天津市银耳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孢子接种在琼脂培养基上萌发出菌丝,而后再把菌丝培养成银耳子实体。把银耳菌和耳友菌分剔接种在木村培养基上,都不会生长出银耳子实体。银耳菌和耳友菌混合接种在木材培养基上,就能生长出银耳子实体。因此银耳纯种不宜作为银耳生产中用的菌种,栽培上一定要用银耳混种。试验结果还表明银耳不是木腐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段木银耳栽培中用种量大、菌种中银耳菌和香灰菌配比不合理、接种后菌丝恢复生长较慢的问题,自主研发了段木银耳拌种剂,通过在不同银耳段木栽培模式下,添加拌种剂与未添加拌种剂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段木银耳拌种剂对提高段木银耳单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517-1522
通过将通江银耳和古田银耳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资金投入、加强品牌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加大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社、建设市场体系等对策,以期为通江县政府制定银耳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四川通江银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与消费大国,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有大量的废弃茶梗生成,既污染环境又造成生物资源的巨大浪费。茶梗富含纤维素、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价值。笔者从利用的角度出发,简述了茶梗作为原料在食用菌培养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茶叶生产+茶梗+食用菌+菌渣还园+茶叶生产”综合利用方案,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食用菌废料培养康宁木霉的配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固态发酵康宁木霉配方的试验研究,确定以食用菌废料为主要原料培养康宁木霉的最佳配方。[方法]通过配方中加入食用菌废料后对康宁木霉的长势、有效活菌数及纤维素酶活性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食用菌废料为主要原料培养康宁木霉的最佳配方为食用菌废料50%,麸皮30%,玉米面10%,豆粕1.5%,稻壳及其他8.5%。[结论]该研究为杏鲍菇食用菌废料作为替代原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食用菌生产中,任意丢弃或堆制废料,是目前食用菌肥料处理上存在的一大问题.食用菌废料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重复利用:菌糠用于双孢菇制种,废料做家畜、家禽饲料,做农家肥料、燃料,做蔬菜育苗时代替覆土,提取激素和农药,废料饲养昆虫等.2001~2003年,周口市8县两区对食用菌废料综合利用的累计经济效益达2.5亿元.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食用菌第一生产大国,拥有大量的食用菌废弃物资源,但当前食用菌菌渣利用率较低,造成乡村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有必要开展菌渣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与合理开发模式研发,尤其要建立并完善农田秸秆菌业循环生产体系,通过菌渣还田、有机与无机肥的科学施肥等技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是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主要论述食用菌渣循环利用技术方式以及对农田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指标,以深入探讨菌渣回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影响及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5.
张邦建  王海峰  武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25-1527,1849
[目的]以冬瓜、香菇、牛奶为主要原料,通过发酵生产一种新型复合酸乳饮料,为其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将冬瓜、香菇分别取汁,选取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1∶1)的混合菌种为发酵剂进行乳酸发酵生产复合酸乳饮料,通过L9(33)正交试验优化最佳发酵工艺参数。[结果]冬瓜、香菇复合酸乳饮料的最佳配比为:蔗糖用量7%,冬瓜汁与香菇提取液的质量比为2∶3,其添加量为25%,稳定剂添加量为0.2%,发酵温度为42℃,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为4.5 h,产品经调酸后pH值为4.25。[结论]冬瓜、香菇复合乳酸饮料滋味独特,香气浓郁,价格低廉,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开发新型基质以满足平菇生产的需求,以不同含量的麻屑、豆秸及菌渣为栽培基质,栽培平菇灰美二号,研究不同基质对平菇产量和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下的平菇子实体形态无明显变化,以麻屑、豆秸和木耳菌渣为基质主料栽培平菇是可行的,其中豆秸45%+菌渣40%(配方3)和麻屑40%+菌渣45%(配方7)与对照相比,子实体生长健壮,生物学效率高,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论述了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及当前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和材料化利用现状,概括了当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农业废弃物开发利用的重点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姜庆  王芳  谭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41-22543,22674
为解决食用菌生产后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选取了成都、德阳、雅安等食用菌产地进行调查,研究了四川省食用菌废弃物利用方式的现状。将废弃物利用方式划分为菌渣利用和菌袋利用2种方式,归纳出菌渣利用方式有直接利用、再生产利用和制造新能源、新材料3种方式,分析了以上方式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技术、制度、资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烟草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我国种植的烟草主要用作卷烟原料,但烟草栽培上的副产物以及卷烟工业中的废次物占其生物学产量一半以上,如何合理综合利用烟草关系到我国烟草农业以及卷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烟草各个部位、卷烟工业废次物以及转基因烟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烟草综合利用的现状作一简要综述,并对烟草的综合利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龙眼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龙眼壳、核等加工废弃物,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文章主要基于龙眼核、壳等丰富的营养、活性成分,对龙眼深加工废弃物的研究开发情况进行了探讨,并对龙眼深加工中的废弃物及其活性物质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