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灌区投入产出角度评价灌区现代化改造的有效性,为灌区现代化改造提供了理论指导。采用SE-DEA和Malmquist复合模型,选取基于灌区投入-产出的现代化改造有效性评价指标,分析18个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效率并进行改造有效性排序,测算灌区现代化改造前后的生产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8个灌区中11个灌区的现代化改造相对有效,且均为大型灌区,表明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效率高于中型灌区;18个灌区的平均TFP指数为1.057,现代化改造使得灌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了5.7%。利用SE-DEA和Malmquist复合模型对灌区现代化改造有效性进行评价是可行的,计算结果表明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整体上合理有效,可以通过优化调整灌区用水总量和有效灌溉面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进而提升灌区现代化改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兴凯湖灌区位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东南部的穆兴平原。灌区分为8个分区,即八五六农场的松河灌区、小黑河灌区;八五七农场的小湖北灌区;八五八农场的清河灌区;庆丰农场的平原灌区;兴凯湖农场的兴丹灌区、龙王庙灌区和嘎拉通灌区。灌区总面积12.21万hm2,设计灌溉面积7.67  相似文献   

3.
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以湖南省大型灌区大圳灌区为例,分析了大圳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的现状条件,论证了灌区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省推进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工作的思路措施,对科学谋划全省大型灌区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玛纳斯灌区和石河子灌区土壤采样分析,获得了采样点3层土壤的总盐现状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灌区不同土壤层次的盐分分布图,定量评价了灌区内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分布状况。研究表明,石河子灌区和玛纳斯灌区土壤盐分表层大于下层,说明研究区土壤还未脱离积盐趋势,而且玛纳斯灌区各层土壤总盐含量的平均值明显大于石河子灌区;盐分分布图显示两个灌区土壤总盐含量沿着玛纳斯河呈现出规律性分布,流域下游灌区土壤的总盐含量相对较高。两个灌区轻度盐渍化土地所占比例较大,石河子灌区为753.3 km2(73.2%),玛纳斯灌区为1 249.5 km2(91.2%),表明研究区还普遍存在盐渍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正>一、太康县万亩以上灌区现状太康县位于东南部,现有万亩以上灌区11处,其中涡河下游所控万亩灌区7处,马厂灌区4处,涉及灌溉面积15314.32万平方米。太康县11处万亩灌区运行时间最长的涡河灌区已达50年,最短的李贯河灌区也达到38年。二、目前万亩以上灌区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效益低下太康县11处万亩灌区,已经运行30~50年,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灌区渠系不配套,水的利  相似文献   

6.
何晓科  乔鹏  赵德远  王竹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47-14549,14604
在论述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灌区节水改造存在或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架构及目标,对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的技术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节水改造灌区应是能保持或促进灌区环境良性发展的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  相似文献   

7.
钱桂花 《甘肃农业》2014,(22):103-104
加强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保证灌区水利基础设施正常运行,是灌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文章通过分析研究黄羊河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做法和对策,对其它灌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互助县灌区现状,提出了利用大通河及结合湟水北干渠建设,做大做强互助县南门峡及沙塘川灌区、哈拉直沟灌区、红崖子沟灌区、高寨和平渠灌区、北山灌区五大灌区建设目标,以期为互助县农业生产发展增强后劲。  相似文献   

9.
申村灌区是山西省117处一般中型灌区中面积较大的中型灌区,其设计灌溉面积2666.7hm2。由于灌区建成近60年未进行配套改造,实灌面积不足334hm2,各级渠道及建筑物损毁极为严重。针对申村灌区实际情况,本文依据“以水定地”原则重新复核灌区规模,并重点提出灌区渠改管工程布局及方案,为申村灌区的配套改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互助县灌区现状,提出了利用大通河及结合湟水北干渠建设,做大做强互助县南门峡及沙塘川灌区、哈拉直沟灌区、红崖子沟灌区、高寨和平渠灌区、北山灌区五大灌区建设目标,为互助县农业生产发展增强后劲。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云南省滇中地区生菜生育期内蒸发蒸腾量、作物系数、水分利用效率对微喷灌、不覆膜滴灌和覆膜滴灌的响应规律,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云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了生菜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蒸发蒸腾量及日蒸发蒸腾强度而言,在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覆膜滴灌模式下最大,其次为不覆膜滴灌,最小为微喷灌。覆膜滴灌、不覆膜滴灌和微喷灌模式下全生育期蒸发蒸腾量,2020年分别为82.1、60.2和52.0 mm;2021年分别为88.4、77.2和72.8 mm。生菜作物系数,在全生育期覆膜滴灌模式下最大,其次为不覆膜滴灌,最小为微喷灌;在各生育阶段,不同年景生菜作物系数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受灌溉方式的影响,覆膜滴灌下的生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大于不覆膜滴灌和微喷灌,不覆膜滴灌下的生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微喷灌。覆膜滴灌、不覆膜滴灌和微喷灌模式下生菜水分利用效率,2020年分别为45.65、42.01和41.58 kg·m-3,2021年分别为50.33、45.86和36.82 kg·m-3。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水方式对辣椒生长、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辣椒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正常灌溉、根系分区固定灌溉与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对辣椒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当灌水下限为75%θF时,分区固定灌溉的辣椒株高显著低于正常灌溉与分区交替灌溉;与正常灌溉相比,分区固定灌溉的辣椒叶宽降低明显;正常灌溉的辣椒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区交替灌溉次之,分区固定灌溉最低;正常灌溉的辣椒脯氨酸含量最低,分区交替灌溉居中,分区固定灌溉最高。同种灌水方法下不同灌水下限的辣椒叶绿素含量表现为75%θF〉65%θF〉55%θF。当灌水下限为55%θF与65%θF时,分区交替灌溉辣椒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分区固定灌溉。同种灌溉方法下辣椒叶宽随灌水下限降低显著下降。在同等灌水下限条件下,分区交替灌溉的辣椒叶宽显著大于分区固定灌溉。[结论]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是最节水高效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3.
涌泉根灌对山地红枣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涌泉根灌灌水方式对红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8 a生枣树,设涌泉根灌、滴灌、管灌3种方式和每株灌水20、80、160 L 3个灌水定额,测定了红枣的产量、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及维生素C质量分数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涌泉根灌和滴灌在不影响红枣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含水率的情况下,灌水定额每株80 L较20 L、160 L提高红枣维生素C质量分数。灌水定额每株80 L时,涌泉根灌和滴灌较管灌显著提高红枣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但对其他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灌水定额相同时,与管灌相比,涌泉根灌与滴灌显著提高红枣产量。在涌泉根灌和滴灌条件下,随灌水定额增加,初期产量增大,从每株80 L到160 L产量有降低趋势。表明涌泉根灌在不影响红枣品质的前提下,与滴灌的增产效果相近,是一种可行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日光温室中研究常规灌溉、固定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溉方式对茄子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茄子生长初期,固定灌溉茄子的株高最高,常规灌溉的最低;常规灌溉茄子的叶面积最小,交替隔沟灌溉的最大;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叶片数最多,叶绿素含量最高,常规灌溉的叶片数最少,叶绿素含量最低。生育中、后期,3种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和叶数的变化与生长初期相似,株高是常规灌溉的最高,交替隔沟灌溉的最低。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光合速率最高,固定灌溉最低。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产量最高,为19.78kg,比常规灌溉和固定灌溉分别增产19.52%和25.35%。交替隔沟灌溉的水分利用率为21.98%,比常规灌溉和固定灌溉分别提高139.17%和25.39%。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山前平原农田水分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的田间灌溉试验为基础,以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发的土壤-水分-大气-作物系统模拟软件SWAP软件为工具,应用试验站的土壤、水分试验资料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该地区不同降水水平年、不同灌溉定额下的多种灌溉方案,并应用SWAP软件模拟了各种方案的农田水分平衡情况,提出了在当地平水年份下冬小麦灌水5次,夏玉米灌水1次的灌溉指导方案,其研究结果对该地区的农田水分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at 0-100 cm soil depth under three irrigation treatments, viz., subsurface, drip and furrow irrigation in the greenhouse soil. The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different depths (0-100 cm), and the contents of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DOC and MBC were analysed.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or 10 yr, during which period the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and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were kept identic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OC, DOC and MBC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irrigation regime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TOC at 0-10 and 80-100 cm soil depths followed the order of furrow irrigation 〉 subsurface irrigation 〉 drip irrigation, whereas at the depth of 10-80 cm followed the order of subsurface irrigation 〉 furrow irrigation 〉 drip irrigation. DOC and MBC contents at 0-100 cm soil depths followed the order of furrow irrigation 〉 drip irrigation 〉 subsurface irrigation, and drip irrigation 〉 furrow irrigation 〉 subsurface irrigation, respectively. The ratios of DOC and MBC to TOC accounted for 4.98-12.87% and 1.48-2.82%,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drip irrigation treatment, followed were in the furrow irrigation treatment, and the lowest in subsurface irrigation treat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contents of DOC, MBC and TOC in all irrigation treatments. The furrow irrigation facilitated the accumulation of TOC and DOC, while drip irrigation increased the MBC. The content of TOC and the ratios of DOC to TOC were the lowest in subsurface irrigation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7.
在河北省5个试验基点研究了大田实验条件下冬小麦春季不同灌水处理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小麦产量增加。春灌两水和春灌三水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一水处理的产量,但两水与三水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初步认为,在选择适宜品种的基础上,河北省大部分麦区冬小麦春季生产上合理的节水灌溉方案为:拔节水、开花水。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在冬小麦获得相近产量的前提下,春季灌水次数减少2次,小麦生育期间节水80 ̄100m3,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盐渍土壤盆栽玉米种植试验,对常规灌溉、固定灌溉、交替灌溉3种灌水方式下玉米的生长发育及水分、盐分、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溉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盐分、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株高和叶面积的长势是常规灌溉>交替灌溉>固定灌溉;生育期水分利用率和主根生长条数是交替灌溉>常规灌溉>固定灌溉,根冠比是交替灌溉>固定灌溉>常规灌溉;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温度呈减小的趋势,且对3种灌水方式都有A灌水水平的温度低于B灌水水平的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体积含水率呈增大的趋势;由于蒸发和灌水交替进行,电导率在土层深度上呈现出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模式下,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方法】灌溉模式设沟灌、渗灌、滴灌3种,进行长达10年的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对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分析其剖面分布特征。【结果】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均呈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分布趋势;但灌溉模式间差异明显,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10 cm、80—100 cm土层为沟灌>渗灌>滴灌,10—80 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在0—100 cm剖面各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沟灌>滴灌>渗灌,微生物量碳为滴灌>沟灌>渗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4.98%—12.87%和1.48%—2.82%之间,其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均为滴灌>沟灌>渗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沟灌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滴灌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渗灌相比较而言最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不仅总有机碳含量低且水溶性含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小。  相似文献   

20.
在冀东地区对冬小麦春季不同灌水处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水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一直高于少水处理,且叶面积指数下降平缓。子粒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推迟。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四水、三水、二水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一水和旱处理的产量,但四水、三水、二水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下降。从高产、节水出发,冀东地区小麦春季灌水方案为在越冬水的基础上,春季灌拔节期、孕穗期两次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