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基于RS和GIS技术,以2000年和2007年TM影像为信息源,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利用ER-DAS的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对镶黄旗北部沙地2000年以来沙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内未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62.7 km2,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中度、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均减少,减少面积分别为220.6 km2和42.1 km2.沙漠化土地逆转过程中,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逆转较为明显;新增沙漠化土地中,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所占比例较大.从整体来看,沙漠化已呈逆转的趋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在改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50年代和70年代的航片为依据,对大柳树试验区的沙漠化发展进行了探讨,並在试验区选择典型地段进行围封,初步研究了围封对于植被和土壤的影响,主要结论有:该区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和半流动及流动沙地两个方向转变,年变化率分别为2.4%,1.6%和1.2%;沙漠化发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沙漠化土地围封后,半固定沙地迅速向固定沙地转变而流动沙地逆转缓慢,因此,对半固定及半流动沙地进行围封是治理沙漠化土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沙漠化土地围封后植被和土壤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沙漠总面积高达两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约是可耕地面积的2.5倍,对我国四亿多人口有不利的影响。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呼伦贝尔沙地,在最近的几年当中沙漠化逐渐严重,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暴风扬沙灾害不断发生,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牧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因此,要想抑制沙漠化的趋势,促进牧区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理沙漠化方法,控制沙地面积。经过科学家的多年研究,我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得出了高立式沙障治理流沙的科学方法,并且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根据2期同一时相TM遥感影像资料,获取土地类型变化信息,分析人类活动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996~2006年,研究区土地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耕地面积减小,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小,沙地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吉林省西部沙地沙漠化的调查,作者认为,1985~2002年的18年间,吉林省西部沙地的生态环境经历了“局部变好,整体恶化”的演变过程,吉林省西部沙地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对此提出了从根本上综合治理沙漠化的途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截至2000年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土地面积超过土地总面积的90;,其中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为756.02 km2,占整个下游土地面积的52.71;,随着沙漠化的加剧,该地区的交通运输、居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大片耕地被迫弃耕.2007年11月上旬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根据实地考察收集和前人研究的资料基础上,对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的沙漠化灾害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永梅  郭志林  杨改河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934-13935,14010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因子对沙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该沙地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气温变化的驱动力最大;人口密度也是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以耕翻为主人为活动对沙漠化驱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8.
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大沙地之一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该沙地发生了严重的沙漠化 ,不仅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 ,对京津、华北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威胁 .该文着重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内蒙古正蓝旗为例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沙漠化成因和过程进行分析 ,确定该区沙漠化发生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沙漠化防治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为有关的防治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因子分析法,在近50年来数据可获取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盐池县土地沙漠化动态变化过程中驱动因素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驱动盐池县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的5个因子中,人为因子2个,占总体贡献的49.07%;气象因子3个,占总体贡献的38.45%,说明盐池县沙漠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人为因素。盐池县沙地面积与驱动因子变化趋势发展一致,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变化滞后于驱动因子的发展,说明土地沙化动态变化受驱动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河套农业区塔尔湖地区1973-2015年的5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应用分层提取和监督分类方法,获取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并对土地利用/覆盖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2年来,塔尔湖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耕地面积除在1987-1995年有所降低外,基本保持着每年0.4%的速率增长.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未利用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中以沙地面积减少最多.土地盐碱化总面积在1973-2006年稳步降低,而在2006年后转为增长.塔尔湖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受控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1973-2015年研究区在土壤盐碱化改良和沙漠化防治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但2006-2015年不合理的灌溉和耕地的过度利用使得土壤盐碱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采自彰武县林地、耕地、草地利用方式下195个不同沙化程度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彰武县地区沙化普遍较重,表现出养分贫瘠化,土壤粗粒化。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土壤肥力降低。利用方式不同,风沙土的理化性质也不同,导致沙化程度也不同,具体利用方式沙化程度为耕地、林地、草地依次降低,说明耕地受着人为因素的严重影响,增加了土壤细颗粒含量,且大量施肥,使耕地土壤肥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磷素含量增加的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沙地植被指数的荒漠化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合像元是影响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评价精度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光谱混合分析技术进行了亚像元尺度上荒漠化信息提取,并在深入研究荒漠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所提取的农田信息与沙生植被信息构建了用于荒漠化评价的沙地植被指数,并与常用植被归一化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沙地植被指数对荒漠化地区植被探测能力明显优于植被归一化指数,更适合于区分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对毛乌素沙地评价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3.
王大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196-2198
选取沙漠化问题比较突出的毛乌素沙地作为研究区,以TM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对影像中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水体、农田、绿洲等地物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空间特征等特征的深入分析,探讨将除光谱特征外的多种辅助信息融入分类模型,实现对沙漠化信息高精度提取的方法。结果显示,基于辅助信息的沙漠化信息自动提取分类精度可达85.16%。  相似文献   

14.
黄河首曲玛曲县高寒草地沙化景观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4年、2001年和2008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通过选取斑块密度、分离度、分布重心和扩展度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水平上研究了黄河首曲玛曲县沙化土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1994-2008年间,研究区沙化总面积呈持续增加的态势,黄河河岸沙化是研究区域内沙化扩展速度最快沙化类型;(2)1994年、2001年和2008年3个时段内,研究区各类沙化土地斑块密度和斑块分离度指数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区域沙化景观稳定性逐步加强;(3)由于研究区西北部黄河河岸沙化土的扩张,玛曲县沙化土地景观重心逐步向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黑土区风季风速和表土含水量的监测、旱作耕地风蚀物野外采集试验、室内风蚀物粒度分析试验,对东北黑土区土壤风蚀特征参数以及风蚀物的垂直分布规律进行定量研究,初步得出黑土区裸露耕地下垫面粗糙度、摩阻风速、起沙风速等风蚀过程的重要特征参数,得出黑土地土壤风蚀风沙流断面风蚀物含量、风蚀物颗粒尺度的垂向规律,为该区土壤风蚀、土地沙化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6.
彰武县保护性耕作防治土壤风蚀效果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彰武县中部和北部土壤沙化程度不同的5个乡镇建立农田土壤风蚀试验区,利用自制的被动型沙尘采集器测定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风蚀情况。结果表明:在风蚀过程中,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输沙量随着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变化规律符合幂函数关系。风蚀土壤颗粒粒度组成随高度增加所含的沙粒粒级越来越小。输沙量最大的耕作方式是花生茬深翻,其损失的主要是土壤中的粗沙粒和细沙粒,运动形式主要为跃移运动。秋翻地、秋浅旋灭茬、春浅旋灭茬、旋耕覆盖损失主要是土壤中的细沙粒和粗粉粒,其运动形式主要为悬浮运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定期准确掌握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沙化土地的现状以及动态变化,开展了第六次沙化监测,为上级制定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本文采用ArcGIS软件和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系统开展了内业图斑区划和外业实地调查,形成了2019年本期成果数据;介绍了本期沙化土地类型、沙化程度、土地利用类型、沙化治理程度等现状,并通过前期数据与本期数据进行比对,进一步分析了监测区内各类土地的动态变化以及引起相应变化的原因,即与前期相比,本期全区流动沙地和极重度沙地面积都明显减少,沙化程度显著降低;最后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宁夏沙产业发展及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综述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现状,结合宁夏荒漠化和沙化治理状况,论述了宁夏沙产业发展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依靠科技和重大工程推进防沙治沙,重点介绍了中卫和盐池在沙产业上取得的成就.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宁夏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在沙区药用、饲料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业原料林培育和加工利用、沙区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领域实现了突破,指出不科学的人为扰动是造成沙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加大生态移民和水利设施的完善是宁夏沙区生态恢复和沙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